人物:釋智度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陳清河東武城人,字見賾。好學有清才。梁武帝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國左常侍。元帝立,遷彭澤令。入陳,累遷通直散騎侍郎。宣帝太建中卒,年四十九。善五言詩。明人輯有《張散騎集》。
黃鶴樓志·人物篇
張正見(?
—約575) 南朝梁陳時期詩人。
字見賾。
清河郡東武城人。
幼好學才高,太清初年以獻策取士中高品第,得封邵陵王國左常侍,歷官通直散騎侍郎、彭澤令、鎮(zhèn)東鄱陽王府墨曹行參軍衡陽王府長史。
代表作有《明君詞》《湓城》等。
嚴羽《滄浪詩話》稱“南北朝人惟張正見詩最多”。
所作《臨高臺》詩有“飛棟臨黃鶴,高窗度白云”之句,是“白云黃鶴”四字語的首創(chuàng)者。
全陳文·卷十六
正見,字見賾,清河東武城人。梁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國左常侍。元帝即位,拜通直散騎侍郎,遷彭澤令,后避地匡俗山。陳受禪,除鎮(zhèn)東鄱陽王墨曹行參軍,兼衡陽王府長史,歷宜都王限外記室撰史著士,帶尋陽郡丞,累遷尚書度支郎、通直散騎侍郎。太建中卒,有集十四卷。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如空,自號無趣老人,秀水人,俗姓施。未為僧,究心內典。適野翁曉禪師寓東塔,老人往謁,盡辟夙解,益自刻志。夜半,聞雞鳴,大悟。曉師遂付衣缽,薙染居敬畏庵。萬歷己卯,付法于弟子性沖曰:“明歲仲秋五六之期,吾欲遠行,子宜來。”及期,沖至。老人示微疾,說偈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四
無趣禪師。
諱如空。
其先施姓。
嘉興秀水人也。
早歲留神內典。
浮沉于理路文言。
過僧舍。
覽傳燈錄。
心目茫然。
乃執(zhí)卷求老僧解。
老僧曰。
此歷祖真參。
實悟之要妙也。
非意識可能至耳。
空。
奮發(fā)棄家裹幘巾。
同濟法舟。
遍訪諸方耆宿。
抵杭城。
見封自然。
值封檐坐補破衲。
空進問曰。
和尚補者個。
遮寒即是遮熱即是。
封停針。
熟視空曰。
道甚么。
空即禮拜。
封曰。
點茶來。
空作舞而出。
如是經(jīng)行八載。
克志勞躬。
此中尚未廓鬯。
既歸秀水。
不復居家。
東尋西討。
如游峰逐。
世人多笑之。
適野翁曉禪師來東塔。
空大喜。
即走請益。
曉以本色示空。
空罔措其指。
復經(jīng)三年。
聞雞鳴始獲慶快。
乃機投曉公。
曉以斷橋真脈許空焉。
蓋曉溯嗣寶芳進。
進嗣月溪澄。
澄乃福林度之三世也。
故曉為斷橋七世之苗裔。
曉又囑空曰。
昔六祖能大師。
自傳衣法。
潛隱獵隊。
一十六載。
方大露布。
汝宜慎之。
空即就秀水掩關。
乃說法曰。
三十馀年。
參禮請益。
十方宗匠。
問法皆云無說。
問佛皆云無相。
幸得無相無說。
不覺頓空伎倆。
追昔腳跟。
失卻便宜。
今喜眉毛生在眼上。
從斯丟去草鞋。
即便拗折拄杖。
拍雙空手。
入玄關。
坐看陰陽消長。
復有一偈。
窮子還歸長者宅。
善財參遍雜花林。
大千收拾毫端內。
推出虛空掩上門。
于是。
嘉禾有道之士。
爭游空之門。
會正信長者。
經(jīng)營敬畏庵。
請空弘持祖道。
空乃啟關曰。
自結玄關自活埋。
自吾閉也自吾開。
一拳打破虛空竅。
放出從前者漢來。
始會名宿。
就庵披剃。
受滿分戒。
主持庵事。
名傾緇素。
選部陸光祖。
常訪道要于空。
空驀頭生按。
祖嘆曰。
澄之不清。
淆之不濁。
趣公之謂與。
一日小參眾方集。
空喝曰。
禍出私門。
便下座。
乃謂性沖曰。
有件不了公案。
來歲中秋。
汝為我來。
沖應期而至。
空大悅。
說偈俄化。
偈曰。
生來死去空花。
死去生來一夢。
皮囊付與丙丁公白骨。
斷橋隨眾呵呵。
明月清風吟弄。
時萬歷庚辰也。
贊曰。
無趣。
脫略墨繩。
真斷橋之后也。
然竟以一木而支大廈。
其得不危者。
幸也歟。
幸也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
釋如空,字無趣,姓施氏,秀水人。幼性端凝,長企清潔,自號靜齋。留心內典,博覽經(jīng)論,志慕禪學,同友法舟參訪八年,乃至東山謁野翁曉本,授以一歸何處?,夜聞雞嗚有省。復叩決之,曉本印可,如空始落發(fā)受戒,便付衣法,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天隱,荊溪閔氏子。
早歲失怙,奉母居貧,不能力學,種圃以養(yǎng)。
年二十,始自檢束,蔬食盟心,然未識三寶歸向,唯對神立誓,若邪念忽起,則默誦《小人閒 居為不善章》,頓然念息。
一日聽講《楞嚴》“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因自警惕,欲圖解脫。
適幻有禪宿來自清涼山唐凝庵,太常吳安節(jié)通政延居龍池山,道風遠鬯,乃往歸之。
雖處塵寰,無心世味,母知其志堅,遂允出家。
萬歷戊戌,初從芟染,看趙州無字?,無有入處,更參未生前本來面目,工候急切,晝三夜三及百馀日,偶展《楞嚴》見“佛咄阿難云:此非汝心”。
于是,如善財入彌勒樓閣,頓空豁境界,疑情放下。
明年春,隨幻有入城至顯親禪堂,問“永嘉大師道:忽然如托空時如何”,幻有一喝,復顧隱曰:“我代爾修行去。
”隱禮拜,便會得賓主照用之句。
復入石城天界寺,謁松云。
貌古臘高,精勤定課,寒暑不移,親炙久之,獲益良多。
又訪文齋于能仁寺,敏而能文,出語新奇,令人心暢。
辛丑還山,掩關兩載,終日蒲圃,正在忘絕境界之際,忽聞驢鳴,恍然而悟,頓釋前疑。
有偈曰:“忽聞驢子叫,驚起當人笑。
萬別與千差,非聲非色鬧。
”自是,見解圓通,了無滯礙。
偶聞風拂松梢,雨打窗紙,口占云:“風聲與水聲,不必論疏親。
一耳聞為快,何曾有二音。
”甲辰四月八日,解關趨覲幻有于燕都普照,時已殘冬,命呈所見,偈曰:“人說北地寒,我道南方暖。
寒暖不知人,窮人知寒暖。
”異日復徵云:“祇如四料簡,汝如何會?
”隱以四法界荅之,幻有首肯。
時古輝老宿博通三藏,講經(jīng)于白塔寺,因思古德云“通宗不通教,開口便胡道。
通教不通宗,如蛇入竹筒。
宗教兩俱通,如日處虛空。
宗教俱不通,如犬吠茅叢。
”于是更歷教海。
會慈圣太后建無遮,大創(chuàng)于臺山,靜淵主法席,隱亦與焉。
更與妙峰居塔院數(shù)月,每當請益,忻羨真誠,苦行建樹德業(yè),浩然無窮。
后回京,復與密云南游浙中,謁幻也于天童,高風逸韻,世所罕及。
丁未,還龍池。
明年命隱秉拂,隱辭之。
癸丑命理院事,復辭。
因假嶺南靜室掩關,幻有以偈寄之云:“老衲于今不坐關,既無住也幸無間。
何曾進又何曾出,只在尋常天地間。
”及聞幻有寂,破關,匍匐歸詣龕前。
已而曳杖入關。
居久之,為凝庵居士強之始出,遂歸龍池。
庚申,欲編歷諸方,偶得山南幽處名磐山,荊溪極深谷也,誅茆為庵,自冬洎春,大雪綿綿,積五十馀日,人跡罕到,徘徊四顧,唯饑禽野獸而已。
儲盡糧空,煙爨欲絕,因卓杖語侍曰:“若老僧數(shù)盡,即埋此山,他日自然成就伽藍地也。
”后果藉檀信經(jīng)營,十二載,竟成叢席。
崇禎七年秋八月,移主湖州上柏山報恩禪院,示眾云:“老僧多病不能提持佛法,賴土木瓦石為諸人轉大法輪,發(fā)諸人大機大用,切不可當面錯過,若錯過,只知事從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
”蓋隱年已六十矣,當掩關嶺南時,顧九疇大史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曰:“白云封我圓光戶,恰似無人坐室中。
”“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曰:“風送白云歸洞去,祇留一個野僧閒 。
”“如何是人境兩俱奪?
”曰:“了知四大原非我,白云聚散本無蹤。
”“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曰:“幾度白云來伴我,就里和衣帶月眠。
”得法弟子通問箬庵,入室呈頌云:“千玄萬妙隔重重,個里無私總不容,一種沒弦琴上曲,寒崖吹落五更風。
”隱曰:“玄妙即不問,如何是不隔底句?
”通問擬議,隱便捧之。
復示頌曰:“千波萬浪隔重重,識得源頭處處通。
根境脫然全體用,拈來物物始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