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僧孺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5—518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彥達。
梁武帝弟。
初仕齊為著作佐郎。
從蕭衍起兵反齊,為南徐州刺史。
入梁,封安成郡王。
值歲饑,以私財贍百姓,濟活甚多。
累遷江、荊、郢、定諸州刺史。
武帝天監(jiān)七年,巴陵馬營蠻沿江反抗甚烈,秀為荊州刺史,派兵鎮(zhèn)綏。
性喜學術,搜集經記,曾招學士劉孝標,使撰《類苑》,書未及畢,已行于世。
官至雍州刺史。
卒后,詔許其故吏奏請,為立墓碑。
時高才游其門者王僧孺、陸倕、劉孝綽、裴子野,各制其文,咸稱實錄,遂四碑并建。
全梁文·卷二十二
秀字彥達,武帝第七子。仕齊,為著作佐郎,遷后軍法曹,行參軍、太子舍人。武帝舉義,以為輔國將軍、晉熙王冠軍長史、南東海太守,授使持節(jié)南徐州刺史。及受禪,進號征虜將軍,封安成王,征領石頭戍,加散騎常侍。進號右將軍,加領軍中書令。出為平南將軍、江州刺史。遷平西將軍、荊州刺史,遷號安西將軍。征為侍中、中衛(wèi)將軍,復出為郢州刺史。遷鎮(zhèn)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天監(jiān)十七年死,贈侍中、司空,謚曰康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京兆杜陵人,字敬直。
韋放弟。
起家南康王行參軍,初與東海王僧孺友善。
僧孺高遷,正淡然處之。
僧孺遭棄,正復篤素分,時人嘉之。
累官給事黃門侍郎。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蘇之陳氏子。
博學有操守。
既窮孔老諸書。
下逮子集。
王僧孺等所撰碑志。
莫不憶持之。
尤工席上經唄。
齋導待之。
而備古導文百馀卷。
經聲哀囀七百馀契。
尤所通暢。
以故邀延者疊至。
奔走赴應。
日不暇給。
年三十。
乃于正旦。
悉痛斷。
不復事。
即覽華嚴。
能覆誦。
無脫謬。
俄依棲霞。
受禪法。
又往參泰岳靈巖。
行般舟三昧。
暇則汲水破薪。
掃除廊廡。
晚歸鄉(xiāng)里。
會浮石名像燒燼。
無復存。
韻欲再圖。
不委相量。
遂于置像故基。
禮八萬四千塔。
以求感應。
忽遇野姥。
得書一卷。
偶視之。
則像之因緣度樣也。
因一依而造之。
大獲徵驗。
又嘗居海中陽虎島。
颶風鬼物。
燕寂自若。
日中麻麥。
寒署布艾。
死不變。
仁壽四年也。
春秋三十五。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
釋法韻。
姓陳氏。
蘇州人。
追慕朋從偏工席上。
騷索遠度罕得其節(jié)。
誦諸碑志及古導文百有馀卷。
王僧孺等諸賢所撰。
至于導達善能引用。
又通經聲七百馀契。
每有宿齋經導兩務并委于韻。
年至三十弊于諠梗。
邀延疏請日別重疊。
乃于正旦割繩永斷。
即聽華嚴。
不久便覆。
恨悢棄功妄銷唇舌。
承棲霞清眾江表所推。
尋聲即造。
從受禪道。
又聞泰岳靈巖。
因往追蹤。
般舟苦行特立志梗潔不希名聞。
擔石破薪供給為任。
晚還故鄉(xiāng)。
有浮江石像者。
如前傳述。
后被燒燼而不委相量。
無由可建。
便于石像故基。
愿禮八萬四千塔。
樹功既滿。
感遇野姥。
送一卷書。
及披讀之乃是昔像之緣也。
既有樣度。
依而造成。
大有徵應。
海中有陽虎島者。
去岸三百。
韻往安禪。
惟服布艾。
行慈故也。
初達逢怪大風鬼物。
既見如常心毛不動。
九十日后帖然大安。
自知終事。
還返棲霞。
不久便卒。
春秋三十五。
即仁壽四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