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陸修靜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朝北魏僧。原新羅國(今朝鮮)熊州人。渡海進中土學禪于衡山思和。曾講學于衡山。北魏太武時任太子晃師。太武帝廢佛立道,玄光著《辨惑論》,攻擊道教“矯詐謀榮,必行五逆,威強導蒙,必施六極。蟲氣霾滿,致患非一”。譏道教諸經(jīng)“制雜凡意,教跡邪險”,彰佛理為“貫空有之美”,“實學者之淵海,生民之日月”。后太武帝迫其縊于郊南。
全齊文·卷二十六
玄光,俗姓、時代未詳。
(案:論中引陸修靜事,修靜南齊人,《宏明集》此論編在梁劉協(xié)之前。)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新羅國熊州人。少則精進梵行。逮壯乃涉溟漲。學禪法于中土。見衡山思大和尚。證法花三昧。既蒙記莂。因辭歸闡化鄉(xiāng)里。方附舶捩柂離岸。忽有神人。持絳節(jié)自虛空下。傳呼云。天帝駕幸龍宮。召海東玄光禪師。說親證法門。俄而青衣導前。鱗介衛(wèi)后。登殿升座。隨問談演七日。而倏覺身在舟中。蓋舟泛漾不進。才經(jīng)半日耳。其異類景晷之促如此。久之卓錫其國之翁山。而氣求聲應之士踵至。道陶德冶。得善火光三昧者一人。善水光三昧者二人。則其馀門生??衫印?/blockquote>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玄光者。海東熊州人也。少而穎悟頓厭俗塵。決求名師專修梵行。迨夫成長愿越滄溟求中土禪法。于是觀光陳國利往衡山。見思大和尚開物成化。神解相參。思師察其所由。密授法華安樂行門。光利若神錐無堅不犯。新猶劫貝有染皆鮮。稟而奉行勤而罔忒。俄證法華三昧。請求印可。思為證之。汝之所證真實不虛。善護念之令法增長。汝還本土施設善權。好負螟蛉皆成蜾蠃。光禮而垂泣。自爾返錫江南。屬本國舟艦附載離岸。時則?云亂目雅樂沸空。絳節(jié)霓旌傳呼而至。空中聲云。天帝召海東玄光禪師。光拱手避讓。唯見青衣前導。少選入宮城。且非人間官府。羽衛(wèi)之設也。無非鱗介。參雜鬼神?;蛟?。今日天帝降龍王宮請師說親證法門。吾曹水府蒙師利益。既登寶殿次陟高臺。如問而談略經(jīng)七日。然后王躬送別。其船泛洋不進。光復登船。船人謂經(jīng)半日而已。光歸熊州翁山。卓錫結茅乃成梵剎。同聲相應得法者蟄戶爰開。樂小回心慕膻者蟻連倏至。其如升堂受莂者一人。入火光三昧一人。入水光三昧二人?;サ闷涠N法門。從發(fā)者彰三昧名耳。其諸門生譬如眾鳥附須彌山皆同一色也。光末之滅罔知攸往。南岳祖構影堂。內(nèi)圖二十八人。光居一焉。天臺國清寺祖堂亦然。 系曰。夫約佛滅后驗入道之人。以教理行果四法明之則無逃隱矣。去圣彌近者修行成果位證也。去圣稍遙者學教易見理親也。其更綿邈者學教不精見理非諦。夫一念不生前后際斷。斯頓心成佛也。理佛具足行布施行。曾未嘗述行佛。具體而微。東夏自六祖已來。多談禪理少談禪行焉。非南能不說行。且令見道如救頭然。之故。南岳思師切在兼修乘戒俱急。是以學者驗諸行果。其如入火光三昧者。處胎經(jīng)中以禪定攝意入火界三昧剎土洞然。愚夫謂是遭焚。若入水界三昧。愚夫見謂為水投物于中。菩薩心如虛空不覺觸嬈者。此非二乘所能究盡也。斯乃急于行果焉無令口說而身意不修何由助道耶。
神僧傳·卷第五
釋玄光者。海東熊州人也。少而穎悟。往衡山見思大和尚。后返錫江南。屬本國舟艦附載離岸。時?云亂目。雅樂沸空。絳節(jié)霓旌。傳呼空中聲云。天帝召海東玄光禪師。光拱手避讓。唯見青衣前導。少選入宮城。且非人間官府。羽衛(wèi)之設也無非鱗介參雜鬼神。或曰。今日天帝降龍王宮。請師說親證法門。吾曹水府蒙師利益。既登寶殿次陟高臺。如問而談略經(jīng)七日。然后王躬送別。其船泛洋不進。光復登船。船人謂經(jīng)半日而已。光歸熊州翁山。卓錫結茅乃成梵剎。厥后罔知攸往。
釋道盛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全齊文·卷二十六
道盛俗姓朱,沛國人,宋明帝時入京,住天保寺,為僧綱領,終于齊。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生朱氏。沛國人。少有才名。善易。為沙門。講涅槃維摩。止湘州。宋明帝詔居建鄴彭城寺。著述交論生死本無源論。謝超宗尤所敬禮。后止天保寺。高帝詔代曇度為僧主。時丹陽尹沈李文。素尚黃老。欲沙汰僧尼。因設會。令陸脩靜與盛論義。辭氣俊發(fā)。陸遂屈。沙汰事亦由以寢。永明中卒。壽六十。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道盛。
姓朱。
沛國人。
幼而出家務學。
善涅槃維摩兼通周易。
始住湘州。
宋明承風。
敕令下京。
止彭城寺。
謝超宗一遇遂敬以師禮。
乃著述交論及生死本無源論等。
后憩天保寺。
齊高帝敕代曇度為僧主。
丹陽尹沈文季素奉黃老排嫉能仁。
乃建義符僧局責僧屬籍。
欲沙簡僧尼。
由盛綱領有功事得寧寢。
后文季故于天保設會。
陸修靜與盛論議。
盛既理有所長。
又詞氣俊發(fā)。
嘲謔往還言無暫擾。
靜意不獲申。
恧焉而退。
盛以齊永明中卒。
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僧。
魏末游止鄴中,居無定所,常至法會。
有異行不可思議。
文宣帝天保年中,令釋道角法,曇顯勝道士陸修靜。
于時齊境黜道崇佛。
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當魏之季。每游鄴都。茍法會所在。長唱散說。無復聽密理了義。雖驅逐之不去。時人以此奇之。然而儀服疏陋。出處猥濫。頗致慢易。時昭玄統(tǒng)上法師。獨深加存撫。至遺飲食之資。以賞其狂放。天保中。上尊向佛乘。梁武皇帝。亦以正信自持。專志釋氏。天監(jiān)三年。詔廢老子教。道士陸脩靜。不勝其憤。乃與弟子。叛而來歸。散寶玉以啖左右。而上惑其說。即詔沙門道士。以術角勝負。爾時道士。能使衣缽騰舉。梁柱傾側。若有鬼物者。沙門眩視莫敢動。侍衛(wèi)竊笑。以道士寔勝。于是脩靜詫曰。神通所以抑挫強侮爾。沙門現(xiàn)一。我當現(xiàn)二。今遽屈退。事固可見矣。上聞之。詔玄統(tǒng)脩靜親角。玄統(tǒng)曰。方術小伎。俗儒恥之。況我輩出世者哉。茲勢不獲已。顧宜令最下座僧應詔。時顯居末席。且被酒扶掖以前。笑語脩靜等曰。向者所謂現(xiàn)一現(xiàn)二。深有其旨矣。遂翹足而立曰。吾已現(xiàn)一。卿可現(xiàn)二。李眾??眙。顯曰。向者衣缽騰舉。亦何足以夸我輩哉。因取稠禪師衣缽。使祝之。皆自若。復以衣缽置棟梁上。使祝之。亦無他。李眾相顧失色。乃抗言曰。佛氏自以其教為內(nèi)教。而以馀教為外教。內(nèi)小而外大。是彼自知其小矣。尚何論。顯應聲曰。然則天子處內(nèi)??梢灾^之小乎。脩靜輩語塞。上怒。詔道士。悉上三爵臺。效神仙飛升。否則斬以徇。是日死者。莫之計。其不死者皆從薙染。乃下詔曰。法門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不悟。乃有祇崇。曲糵是味。清虛焉在。胊脯斯甘。慈悲永隔。上異仁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絕。不復遵事。頒勒近遠。咸使知聞。其道士歸伏者。并付昭玄大統(tǒng)上法師。度出家。顯竟不知所之。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護法上
釋曇顯。
不知何人。
元魏季序游止鄴中。
棲泊僧寺的無定所。
每有法會必涉其塵。
皆通咨了義隱文。
自馀長唱散說。
便舍而就馀講。
及后解至密理。
顯便輒已在聽。
時以此奇之。
而睹其儀服猥濫名相非潔。
頻復輕削。
故初并不顧錄。
惟上統(tǒng)法師深知其遠識也。
私惠其財賄以資飲啖之調。
或因昏醉臥于道邊。
時復清卓整其神器。
及文宣受禪齊祚大興。
天保年中。
釋李二門交競優(yōu)劣。
道士陸修靜妄加穿鑿。
廣制齋儀縻費極繁。
意在王者遵奉。
會梁武啟運。
天監(jiān)三年。
下敕舍道。
帝手制疏文極周盡。
修靜不勝其憤。
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入北齊。
又傾散金玉贈諸貴游。
托以襟期冀興道法。
帝惑之也。
乃出敕召諸沙門與道士對挍道術。
爾時道士咒諸沙門衣缽或舉或轉。
或咒諸方梁橫豎于地者。
沙門曾不學方術默無一對。
士女擁鬧貴賤移心。
并以靜徒為勝也。
靜乃高談自伐矜衒道術。
唱言曰。
神通權設抑挫強侮。
沙門現(xiàn)一我當現(xiàn)二。
今薄示微術。
并辭屈退。
事亦可見。
帝命上統(tǒng)令與靜捔試。
上曰。
方術小伎俗儒恥之。
況出世也。
雖然天命相拒豈得無言。
可令最下座僧對之。
時顯位居末席。
酒醉酣盛扶舉登座。
因立而笑。
眾皆憚焉。
而是上統(tǒng)所遣。
不敢有諫。
顯語李宗云。
向誇現(xiàn)術一之與二者深有致矣。
即于座上翹足而立曰。
吾已現(xiàn)一矣。
卿可現(xiàn)二。
各無言對。
顯曰。
向咒諸衣物飛舉者。
試卿術耳。
命取稠禪師衣缽咒之。
皆無動搖。
帝敕十人舉之。
不動如故。
乃以衣置諸梁木。
帖然無驗。
諸道士等相顧無顏。
猶以言辯為勝。
乃曰。
佛家自號為內(nèi)。
內(nèi)則小也。
詺道家為外。
外則大也。
顯應聲曰。
若然則天子處內(nèi)。
定小庶人矣。
靜與其眾緘口無言。
文宣處座目驗臧否。
其徙爾日皆舍邪從正求哀濟度。
未發(fā)心者敕令染剃。
故斬首者非一。
自號神仙者。
并上三爵臺。
令其投身飛逝。
悉委尸于地。
偽妄斯伏。
乃下詔曰。
法門不二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世中假妄。
俗人未悟仍有祇崇曲糵是味清虛焉在。
瞿晡斯甜。
慈悲永隔。
上異仁祠下乖祭典。
宜皆禁絕不復遵事。
頒勒遠近咸使知聞。
其道士歸伏者。
并付昭玄大統(tǒng)上法師度聽出家廣如別傳所載。
于時齊境一心奉佛。
國無兩事。
迄于隋運方漸開宗。
至今東川此??猶少。
傳者曰。
達化護持融尚馳名秦世。
小以致遠。
顯公著績高齊。
知人難哉上統(tǒng)揣其骨。
則千里駿足。
異世同駕。
以貌取人。
失之自古。
則徒飾玄黃矣。
復何能抗禦之哉顯竟以放達流俗。
潛遁人世。
不知所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如凈,字長翁(《中國佛學人名辭典》),俗姓俞,明州葦江(今浙江寧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竇山謁智鑒禪師,相侍十五年。寧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請住建康府清涼寺。遷臺州瑞巖寺、臨安府凈慈寺、慶元府瑞巖寺,再住凈慈寺。晚受詔住慶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為青原下十六世,雪竇智鑒禪師法嗣。約卒于理宗寶慶間,行腳四十馀年,卒年六十六(《語錄·辭世頌》)。有《天童如凈禪師語錄》二卷、《天童如凈禪師續(xù)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續(xù)語錄》及所附《觀音導利興圣寶林寺入宋傳法沙門道元記》?!∪鐑粼?,以輯自《語錄》、《續(xù)語錄》者依原卷次編為三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號長翁。歷主凈慈等名剎,后奉敕住天童。嗣宗玨禪師。卒年六十六。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如凈禪師。
字長翁。
奇逸有遠大志。
受可印于足庵。
不屑肥遁。
廣諸方便經(jīng)。
其笑詈者。
皆脫略成器。
故嘗開會浙江左右。
六坐名坊。
而凈慈天童最久焉。
其升座曰。
有問有答。
矢尿狼藉。
于是眉毛慶快。
鼻孔軒昂。
直得大地平沉。
虛空迸裂。
正當恁么時。
且與宏智古佛相見。
豎拂云。
相見已了。
合談何事。
從前汗馬無人識。
只要重論。
蓋代功開爐打圓相。
召眾曰。
個是天童火爐。
近前則燒殺。
退后則凍殺。
忽有漢出來道。
作么生。
?火爐動也。
又曰。
螟蛉子殪而逢蜾。
祝之曰。
類我類我。
天童門下莫有類我者么。
萬里不掛片云。
天地一團猛火。
又曰。
陸修靜陶淵明文殊普賢。
作圓相云。
咦一款具呈。
且道憑誰批判。
若是孔夫子吾無隱乎。
爾有覺禪者。
親依年久。
夜分請決于凈。
凈曰。
我困倦旦去。
明日為你說。
覺念日月蹉跎。
含涕而出。
露立待旦。
整威儀入室。
凈憐之。
乃上堂曰。
一個烏梅似本形。
蜘蛛結網(wǎng)打蜻蜓。
蜻蜓落了兩邊翼。
堪笑烏梅咬鐵釘。
覺傍失聲曰。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凈便喝。
識者稱凈險要。
頗類云門。
其縝密實如洞山。
但未見稟承何人。
或間請曰。
師唱道多年。
名滿叢林。
高足已闡化。
方得法源委。
乞明指示。
凈良久笑曰。
涅槃堂里向汝道(有本云。
涅槃堂里看)。
又示眾曰。
古人大雪滿長安。
天童賣卻者心肝。
無神通菩薩猛劈。
一椎千手眼大悲。
捏怪多端還會么。
獅子教兒迷子訣。
老婆心切不相瞞。
凈年六十六。
忽命侍者設香案。
聲鼓集眾。
拈香嗣足庵焉。
其語曰。
如凈行腳四十馀年。
首到乳峰。
失腳墮于陷阱。
此香今不免拈出。
鈍置我足庵大和尚。
足庵名智鑒。
鑒法嗣天童玨。
玨嗣長蘆清了。
了字真歇。
乃丹霞子淳入室之子也。
是凈為青原下十七世之正裔。
初足庵鑒公為兒時。
母與洗手痬。
執(zhí)鑒手曰。
好似個甚么。
鑒曰。
似佛手。
親歿。
即從長蘆真歇禪師得度。
玨首座器其進止端莊。
以方便示鑒。
鑒即隱象山。
屏絕諸緣。
一钁為伍。
廓達玄旨。
復就玨。
玨可其見處。
鑒住后。
以枯淡集方來。
晚年徙居雪竇座下。
明眼衲子皓首相依。
如凈以柏子話請益鑒。
鑒本色策之。
凈乃領悟曰。
西來祖意庭前柏。
鼻孔寥寥對眼睛。
落地枯枝才??跳。
松羅亮格笑掀騰。
鑒曰。
老成持重為人天眼。
聲光暴耀非我所望。
凈既受記莂。
乃重其師訓。
半生開化。
不邀虛名。
又疾時輩冒稱越繼。
故臨末際。
方示法源。
乃召眾曰。
六十六年。
罪犯彌天。
打個??跳。
活陷黃泉。
咦從來生。
死不相干。
奄然長往。
贊曰。
丹霞大隆洞宗之后。
而冒濫之弊。
骎骎有矣。
長翁舉措風規(guī)無。
乃涂毒鼓不容側耳。
抑識法者懼乎。
但其入理深談。
不滯玄微。
真洞下獰龍。
而云行雨施。
詎可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