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寒山

相關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太宗貞觀時人。
天臺山國清寺豐干禪師游松徑,見一十余歲兒童,遂引至寺,付庫院。
經(jīng)三紀,令知食堂。
寒山友,狀類顛狂。
閭丘胤出守臺州,入寺見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連臂走出,沈跡無所。
胤復往寒巖謁問,便縮入巖穴中入滅。
尋其遺物,唯于林間并村墅屋壁得詩三百余篇。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
字里不詳。
與豐干、寒山同時,約于玄宗至代宗間在世。
舊說為太宗貞觀間人,實誤。
據(jù)云數(shù)歲時被遺棄赤城道旁,為臺州(今浙江臨海)國清寺僧豐干拾歸,就養(yǎng)于寺中,遂以拾得為名。
后為國清寺苦行僧。
寒山友善,二人交談,聽者多不能解。
或傳其為菩薩應身,時人尊為賢士。
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
喜作詩,多宣揚佛教義理,以勸諭世人,亦有吟詠林風景及隱逸情趣之作。
詩風淺顯通俗,與寒山詩風相似。
其詩由僧道翹編次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詩集》之末。
今人錢學烈有《寒山拾得詩校評》。
全唐詩》存詩1卷。
宗鏡錄》中另存其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拾得,生卒年不詳,本為赤城(在今浙江天臺境)孤兒,天臺國清寺僧豐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養(yǎng)之,故名拾得,舊傳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約玄宗時在世。
寒山為友,亦能詩。
后人輯寒山集,附其詩于集中。
全唐詩》編詩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拾得者。
封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
仍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
初謂牧牛之豎。
委問端倪云。
無舍孤棄于此。
封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
或人來認必可還之。
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
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
復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
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
僧乃驅之。
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
且令廚內滌器。
洗濯才畢澄濾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來必負而去。
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
為烏鳥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
汝食不能護。
安護伽藍乎。
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
時牒申州縣。
郡符下云。
賢士隱遁菩薩應身。
宜用旌之。
號拾得為賢士。
又于寺莊牧牛。
歌詠呼天。
當其寺僧布薩時。
拾得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
大笑曰。
悠悠者聚頭。
時持律首座咄曰。
風人何以喧礙說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號。
牛各應聲而過。
舉眾錯愕。
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廟壁。
見拾得偈詞。
寒山集中。
神僧傳·卷第六
拾得者。
豐干禪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
聞兒啼。
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
初謂牧牛之豎。
委問端倪云。
無舍孤棄于此。
豐干攜至國清寺。
付與典座僧曰。
或人來認可還之。
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
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餐。
復呼憍陳如曰。
小果聲聞。
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
僧乃驅之。
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
且令廚內滌器。
洗濯才畢澄濾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來必負而去。
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
為烏鳥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
汝食不能護。
安護伽藍乎。
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
時牒申州縣。
郡符下云。
賢士隱道菩薩應身。
宜用旌之。
號拾得為賢士。
又于寺莊牧牛。
歌詠呼天。
當其寺僧布薩時。
拾驅牛至僧集堂前。
倚門撫掌大笑曰。
悠悠者聚頭。
時持律首座咄曰。
風人何以喧礙說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號。
牛各應聲而過。
舉眾錯愕。
咸思改往修來。
感菩薩垂跡度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廟壁。
見拾得偈詞。
寒山集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豐干禪師。
先是偶山行。
至赤城道側。
聞兒啼。
遂尋之。
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
初謂牧牛之豎。
委問端倪。
云無舍孤棄。
豐干攜至國清寺。
付與典座僧。
或人來認。
必可還之。
后沙門靈熠攝受之。
令知食堂香燈。
忽于一旦。
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
復呼憍陳如曰。
小果聲聞。
傍若無人。
執(zhí)箸大笑。
僧乃驅之。
靈熠咨尊宿等。
罷其堂任。
且令廚內滌器。
洗濯才畢。
澄濾食滓。
以筒盛滓。
寒山來負去。
又護伽藍神廟。
每日僧廚下食。
為烏鳥所取。
狼藉拾得以杖樸土偶。
三二下。
罵曰。
汝食不能護。
安護伽藍乎。
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
始知非常人也。
時牒中州縣郡。
符下云。
賢士隱遁。
菩薩應身。
宜用旌之。
號拾得為賢士。
又于寺莊牧牛。
歌詠呼天。
當其寺僧布薩時。
拾得驅牛。
至僧集堂前。
倚門撫掌大笑曰。
悠悠者聚頭。
時持律首座咄曰。
風人何以喧礙說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
多是此寺。
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
呼亡僧法號。
牛各應聲而過。
舉眾錯愕。
咸思改往修來。
感菩薩垂跡度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廟壁。
見拾得偈詞。
寒山集中。

作品評論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詩)云:“一為書劍客,三遇圣明君。
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勛。
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
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
”拾得詩云:“少年學書劍,叱馭到京州。
聞伐匈奴盡,娑婆無處游。
歸來翠巖下,席草枕清流。
”則二人固挾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禪也。
其詩近偈語為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衛(wèi)州黎陽人。約唐初數(shù)十年間在世。幼時家境尚殷富,多讀詩書,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后家業(yè)敗落,遂皈信佛教。晚況蕭條,享年逾七十。喜作詩宣弘佛理,勸誡世人,多用村言俚語,唐時民間流傳頗廣。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衛(wèi)州黎陽(今河南??h)人。
桂苑叢談》謂其生于隋時,為黎陽人王德祖收養(yǎng);《云溪友議》卷下則謂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為名”。
二書記載皆涉神異,不盡可信。
敦煌寫卷王道《祭楊筠文》稱其為“通玄學士”。
生活時代大致在唐初數(shù)十年間。
據(jù)詩中自述可知,其家境初時頗殷富,幼時多讀詩書,成年后家業(yè)敗落,晚況頗蕭條。
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后皈信佛教。
享年可能達七、八十歲。
王梵志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多據(jù)佛理教義以勸誡世人行善止惡,對世態(tài)人情頗多諷刺與揶揄,對社會問題間亦有所涉及。
詩風平易淺顯,多用村言俚語,時帶詼諧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諧戲謔之間,寄嘻笑怒罵于瑣事常談之中。
其詩在民間流傳廣泛,在詩壇上曾產(chǎn)生不小影響。
寒山、拾得、龐蘊等人所作詩偈,皆承其緒余而有所發(fā)展。
王維、皎然、白居易等詩人亦曾受其影響。
其詩在兩《唐書》中未曾著錄。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成書之時相當于唐末,已載有《王梵志詩》2卷,知唐時已傳至日本。
宋史·藝文志七》曾著錄《王梵志詩集》1卷,今不存。
唐宋人所著《詩式》、《歷代法寶記》、《云溪友議》、《鑒誡錄》、《林間錄》、《冷齋夜話》、《梁溪漫志》等書中收錄其詩20多首。
全唐詩》未收其詩。
敦煌遺書中唐五代寫本有王梵志詩歌抄本約30種。
1925年,劉復校理巴黎所藏兩種抄本,收入《敦煌掇瑣》。
1935年,鄭振鐸復校錄1卷,收入《世界文庫》。
此前,日本所編《大正藏》中,亦收有其詩1卷。
王梵志詩始為世人注意。
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今人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據(jù)28種寫本錄王詩336首,并予校訂注釋,一時頗稱完備。
此書出版后,俄羅斯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詩始公布于世。
張錫厚將此卷與另一寫本拼合,另得詩60余首,刊于《文學遺產(chǎn)》1988年第六期。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項楚《王梵志詩校注》,收詩390首,最為完備。
全唐詩補逸
王梵志,衛(wèi)州黎陽人。編詩一卷,計一百十一首。案:《全唐詩》無王梵志詩,生平事跡不可考?!?a target='_blank'>太平廣記》所載,神誕不可信。劉復《燉煌掇瑣》據(jù)巴黎國家圖書館藏二七一八號燉煌卷子錄出梵志詩一卷,另以三二六六號殘卷校之。今即自劉本錄出,而取鄭振鐸本《梵志詩拾遺》補其缺。(王梵志詩卷子原為三卷,上所云即其首卷,二卷今佚,三卷胡適藏之。鄭本《拾遺》,即三卷中一部分。)此外馀又見唐釋皎然《詩式》及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引梵志詩各一首,今并錄附于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剪發(fā)齊眉,衣布袋,居天臺山國清寺。晝則春米供僧,夜則扃房吟詠,或騎虎巡廊唱道。人或借問,只對“隨時”而已,更無他語。后獨入五臺山巡禮,回天臺山示滅。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封干。天臺山國清寺僧。身長7尺余,常衣布裘,剪發(fā)齊眉。人問其佛理,僅對以“隨時”二字,別無他語。傳曾騎虎入松門,口誦《唱道歌》,眾僧見而驚畏。喜執(zhí)役舂谷,以應齋炊。曾至五臺山巡禮。及其卒后,傳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間見其在長安行化?!?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全唐詩》存詩2首,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〇以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居天臺山國清寺。
身長七尺馀。
剪發(fā)齊眉。
擁布裘。
寒暑不易。
日事舂給眾。
或咨其佛法。
則以隨時二字對之。
間騎一虎往來松徑間。
夜每唱歌其院達旦。
僧俗知敬。
久之。
示滅于寺。
先天中。
京兆閭立胤。
將之官天臺。
忽患頭疾。
庸醫(yī)莫能效。
無何而封干稱自天臺來謁。
且求治其疾。
即汲水盈凈器噀之。
疾良已。
胤大喜。
因引與坐深語。
遍訪天臺人物之可見者。
曰。
使君他日。
當無忘文殊普賢也。
胤詰其為誰。
則曰寒山拾得耳。
夫二人。
素隸國清寺。
至則但于國清求之而已。
然尤不可以貌得也。
胤既視事。
因造寺如所約。
時寺僧道翹。
以知事接待。
胤先從問封干師所在處。
而虎跡滿藏后舊院。
見寒拾方共執(zhí)爨。
灶下相顧大噱。
胤亟拜之。
則咄曰。
彌陀不識。
禮我何為。
又曰。
封干饒舌封干饒舌。
遂??手竟趨出 寒山子
始不知其何來。
貌癯瘁。
樺冠木屐。
疏布襦褲。
隱跡始豐縣之寒巖。
世因以寒山名之。
發(fā)言有理趣。
辭句俊偉。
非學者所企及。
閭丘嘗躬以湯藥衣服遺之。
寒山遽喝巖石使裂。
入其中。
且入連咄曰。
賊賊。
又曰。
報汝諸人。
各自努力。
既入而石合無痕罅。
閭丘命道翹錄其詩。
樹葉崖石屋壁上得。
凡三百馀首。
集之以傳至今云 拾得者。
以拾得而名也。
昔封干師游赤城。
聞兒啼道旁。
而抱以歸。
委靈熠視養(yǎng)焉。
稍長。
職上堂中圣僧供。
顧日坐案上啖其供。
復誶罵圣僧小果。
或以告靈熠。
熠遣上供伽藍神祠。
以屈辱之。
而烏鳶啄神祠供。
拾得則杖其神曰。
汝力不能護所食。
而能護伽藍乎。
是夕神見夢于寺僧曰。
拾得打我奈何。
明日眾僧語所夢。
人人同。
莫不嘆異。
于是詣縣廷投牒言狀。
縣申州。
州符寺。
宜稱賢士。
而拾得賢士。
由是聞天下。
然身未嘗去國清。
尤友善寒山子。
每齋馀滌器。
則漉蔬滓納竹筒中。
以俟寒山之至。
而負以去。
或混樵牧放曠自樂。
一日僧布薩。
忽騎牛闖門入。
首座訶之。
遂對群牛立階下。
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
茍呼一名。
則一牛輒應聲。
過立其側。
盡過其牛乃已。
眾慚懼。
后以閭丘故走避。
終不知其所在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封干師者。
本居天臺山國清寺也。
剪發(fā)齊眉布裘擁質。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問。
止對曰隨時二字而已更無他語。
樂獨舂谷。
役同城旦。
應副齋炊。
嘗乘虎直入松門。
眾僧驚懼。
口唱唱道歌。
時眾方皆崇重。
及終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調。
士庶見之無不傾禮。
以其躡萬回師之后。
微亦相類。
風狂之相過之。
言則多中。
先是國清寺僧廚中有二苦行。
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廚執(zhí)爨。
爨訖二人晤語。
潛聽者多不體解。
亦甚顛狂糺合相親。
蓋同類相求耳。
時閭丘胤出牧丹丘。
將議巾車。
苦頭疼羌甚。
醫(yī)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臺來謁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慮乎。
便索凈器吮水噴之。
斯須覺體中頗佳。
閭丘異之。
乃請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兇。
曰到任記謁文殊。
閭丘曰。
此菩薩何在。
曰國清寺廚執(zhí)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問曰。
此寺曾有封干禪師。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復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封干舊院即經(jīng)藏后。
今闃無人。
止有虎豹。
時來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見在僧廚執(zhí)役。
閭丘入干房。
唯見虎跡縱橫。
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yè)。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輟。
如是再三嘆嗟。
乃入廚見二人燒柴木有圍爐之狀。
閭丘拜之。
二人連聲咄吒。
后執(zhí)閭丘手褻之若嬰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饒舌。
自此二人相攜手出松門。
更不復入寺焉。
干又嘗入五臺巡禮。
逢一老翁。
問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豈可有二文殊。
干禮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師者。
多游京邑市廛間。
亦類封干。
人莫輕測。
封豐二字出沒不同。
韋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閭丘序三賢作豐稔之豐。
未知孰是。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閭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師高僧傳中閭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閭丘序記三人不言年代使人悶焉。
復賜緋乃文資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閭丘也。
又大溈祐公于憲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國清。
知三人是唐季葉時猶存。
夫封干也天臺沒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為年壽彌長耶。
為隱顯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濟。
其此之謂乎。
神僧傳·卷第六
釋豐干師者。
本居天臺國清寺。
剪發(fā)齊眉布裘擁質。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問。
止對曰。
隨時二字而已。
更無他語。
樂獨舂谷。
役同城旦。
應副齋炊。
嘗乘虎直入松門。
眾僧驚懼口唱唱道歌。
與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歡甚。
豐干出云游。
適閭丘胤出守臺州欲之官。
俄病頭風召名醫(yī)莫差。
豐干偶至其家。
自謂善療此疾。
閭丘聞而見之。
師持凈水噀之須臾祛殄。
因是大加敬焉。
問所從來。
曰天臺國清。
曰彼有賢達否。
寒山文殊拾得普賢。
當就見之。
閭丘至任。
三日后即到寺。
問曰。
此寺曾有豐干禪師否。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復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豐干舊院即經(jīng)藏后。
今闃無人止有虎豹。
時來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僧廚執(zhí)役。
閭丘入干房唯見虎跡縱橫。
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yè)。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輟。
如是再三嗟嘆。
乃入廚見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豐干饒舌彌陀不識。
禮我何為。
遂攜手出松門。
更不復入寺焉。
豐干后不知所終。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剪發(fā)齊眉。
布裘擁質。
人或問止。
對曰。
隨時二字而已。
更無他語。
嘗乘虎直入松門。
眾僧驚懼。
口唱道歌。
眾皆宗重。
后于先天年中。
在京兆行化。
相類風狂。
言則多中。
先是國清寺僧廚中。
有二苦行。
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廚執(zhí)爨。
爨訖。
二人晤語。
潛聽者多不體解。
時閭丘胤。
出牧丹丘。
將議巾車。
苦頭疼。
醫(yī)工寡效。
干造云。
某自天臺來。
謁使君。
丘告之患。
干曰。
君何慮乎。
便索凈器。
咒水噴之。
斯須覺體中頗佳。
閭丘異之。
乃請干一言。
定此行吉兇干曰。
到任記謁文殊。
閭丘曰。
此菩薩何在。
曰國清寺廚。
執(zhí)?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問曰。
此寺曾有豐干禪師。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復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豐干舊院。
即經(jīng)藏后。
今闃無人。
止有虎豹時來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
見在僧廚執(zhí)役。
閭丘入干房。
唯見虎跡縱橫。
又問。
干在此有何行業(yè)。
曰唯事舂谷。
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輟。
如是再三嘆嗟。
乃入廚。
見二人燒柴木。
有圍爐之狀。
閭丘拜之。
二人連聲咄吒。
后執(zhí)閭丘手褻之。
若嚶孺呵呵不已。
行曰。
豐干饒舌。
自此二人相攜手出松門。
更不復入寺焉。
僧甄公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9 【介紹】: 唐僧。江陵人,俗姓魯。七歲通詩,應州舉,三上中第。未及釋褐,與僧議論玄理,遂投荊州福壽寺出家。后至洛陽昭成講法,復至嵩山參禮,得暢心訣。后住蘇州楞伽山。白居易守郡時,曾與其談道。晚年出住流水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魯氏。江陵人。世為儒生。七歲誦詩能通大義。益壯與計偕。三上禮部。僅一中第。而未及釋褐間遇沙門談論空法。乃投福壽寺辨初師。求披薙。始業(yè)經(jīng)論。嘗于洛之昭成寺。升座闡化。復禮嵩山寂禪師得心要。南游丹陽茅山。尋掛錫于蘇之楞伽山。參扣者四遠而至。時樂天居易白公。方牧是郡。每接見。必披襟解帶。游神理妙。而深入甄之閫閾。因堅請出山。居流水寺。不樂也。未幾還舊隱。大和三年。示微疾而終壽九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塔葬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甄公。
姓魯氏。
江陵人也。
少而警慧。
七歲誦通詩雅。
遂應州舉。
三上中第未釋褐。
與沙門議論玄理。
乃愿披緇。
投福壽寺辯初法師以為模范。
后于洛京昭成寺講法數(shù)座。
因禮嵩山禪師通暢心決。
方至丹陽茅山。
尋掛錫于蘇州楞伽四遠參玄者胼肩疊足矣。
時白樂天牧是郡。
接其談道不覺披襟解帶。
心游無物之場得甄之閫閾矣遂堅請出水流寺。
不樂安止。
水為娛情之趣耳。
太和三年示疾云終九十歲。
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1—853 【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俗姓趙。依本郡法恒律師出家,受具足戒,學大小乘經(jīng)律。年二十三往江西參拜懷海,為上首弟子。憲宗元和末,至潭州溈山,獨棲七年。后建同慶寺,受相國裴休尊崇,世稱“溈山靈祐”。卒謚大圓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1—853 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懷海而得禪機。憲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溈山,建寺傳學,歷40余年,受學者甚眾。世稱溈山和尚。卒謚大圓禪師。其禪法后由仰山慧寂承傳,開溈仰一宗,為唐季禪門五宗之一?!?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鄭愚撰碑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靈祐俗姓趙氏。
福州長溪人。
從本郡法恒禪師出家。
入天臺遇寒山子。
造國清寺遇拾得。
元和末至長沙。
住大溈山同慶寺。
大中七年卒。
年八十三。
詔謚大圓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趙。
福州長溪人。
童稚時嬉戲庭中。
俄有云氣盤礴。
天樂清亮。
神圣仙真之狀。
出沒空際。
頃焉一叟貌類罽賓。
挹其父而謂曰。
汝子來處高勝。
必當重光佛運。
此群靈所以標異也。
且彈指作聲數(shù)四而去。
祐執(zhí)役于法恒律師。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學毗尼于錢唐沙門義賓。
游天臺之國清寺。
寒山拾得。
為說偈曰。
千山萬水。
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
賑恤窮子。
遂謁江西百丈大智禪師。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撥爐中。
有火否。
祐撥云無。
丈躬起深撥得小火。
舉以示之云。
者個聻。
祐有省。
禮謝呈所解。
丈云此是暫時岐路耳。
經(jīng)云欲見佛性義。
當觀時節(jié)因緣。
時節(jié)既至。
方知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云。
悟了同未悟。
無心得無法。
但除虛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備是。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時司馬頭陀。
自湖南來。
百丈謂之曰。
老僧可往溈山否。
答云溈山奇絕。
可聚千五百眾。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所可住也。
丈云吾眾中。
莫有人住得否。
答云待歷觀之。
丈乃令侍者請首座。
喚典座來。
頭陀見首座不許。
見典座云。
此正是溈山主也。
首座有慍色。
丈即指凈瓶。
問云。
不得喚作凈瓶。
你二人喚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喚作木??。
典座踢倒凈瓶。
丈笑曰。
首座輸卻山子也。
首座即華林。
典座即祐也。
丈遂遣祐住溈山。
既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
奏寺額號同慶。
相國裴公休。
亦嘗咨詢玄奧。
由是天下學者輻輳焉。
示眾云。
夫道人之心。
質直無偽。
無背無面。
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
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圣。
只是說濁邊過患。
若無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便喚作無事道人。
有何不可。
時有僧問。
頓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得本。
脩與不脩。
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個入處。
猶有無始以來習氣。
未能頓凈。
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
即是脩也。
不道別有法。
教渠脩行。
從聞入理。
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
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
抑揚皆當。
此乃得座披衣。
自作活計時也。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
不舍一法。
若也單刀趣入。
凡圣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祐問仰山。
從何處歸。
仰云田中。
祐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祐云。
作青見。
作黃見。
作不青不黃見。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祐云子還見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問著者個。
祐云此是鵝王擇乳。
祐睡次。
仰山問訊。
祐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祐轉身云。
我適來得一夢。
試與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與祐洗面。
少頃香嚴來問訊。
祐云。
我適來得一夢。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嚴點一碗茶來。
祐云。
二子見解。
過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畢。
趺坐而滅。
壽八十三。
臘五十九。
葬于之梔子園。
四鎮(zhèn)比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撰碑。
進士李商隱題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靈祐。
俗姓趙。
祖父俱福州長溪人也。
祐丱年戲于前庭。
仰見瑞氣祥云徘徊盤郁。
又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
衢巷諦觀耆艾莫測。
俄有華巔之叟。
狀類罽賓之人。
謂家老曰。
此群靈眾圣標異此童佛之真子也。
必當重光佛法。
久之彈指數(shù)四而去。
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
執(zhí)勞每倍于役。
冠年剃發(fā)三年具戒。
時有錢塘上士義賓。
授其律科。
及入天臺遇寒山子于途中。
乃謂祐曰。
千山萬水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賑恤諸子祐順途而念。
危坐以思。
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
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詣泐潭謁大智師。
頓了祖意。
元和末隨緣長沙。
因過大溈山遂欲棲止。
與郡郭十舍而遙。
夐無人煙比為獸窟。
乃雜猿猱之間。
橡栗充食。
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
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tǒng)攝湘潭。
愿預良緣乃奏請門號同慶寺。
后相國裴公相親道合。
祐為遭會昌之澄汰。
又遇相國崔公慎由。
崇重加禮。
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
敷座瞑目而歸滅焉。
享年八十三。
僧臘五十九。
遷葬于之右梔子園也。
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
求為碑。
李商隱題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0—901 【介紹】: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黃。少習儒,性樂釋典,十九歲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臨川曹山,前來參問者常滿堂。有《注對寒山子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
俗姓黃,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19歲出家,入福州云名山。
懿宗咸通初,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其印可。
后住臨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風,開曹洞一宗,世稱曹山本寂。
昭宗光化四年(901)卒。
敕謚元證大師。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七均有傳。
后人輯有《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收入《大正藏》。
本寂兼善詩,著有《對寒山子詩》7卷,已佚。
其語錄及《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等書中錄存本寂詩偈1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收錄其詩1首,題名耽章,實為大梅法常作。
禪林僧寶傳·卷第一
禪師諱耽章。泉州莆田黃氏子。幼而奇逸。為書生不甘處俗。年十九棄家。入福州靈石山。六年乃剃發(fā)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謁悟本禪師價公。依止十馀年。價以為類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叢林。將辭去。價曰。三更當來。授汝曲折。時矮師叔者知之。蒲伏繩床下。價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巖所付寶鏡三昧。五位顯訣。三種滲漏畢。再拜趨出。矮師叔引頸呼曰。洞山禪入我手矣。價大驚曰。盜法倒屙無及矣。后皆如所言。寶鏡三昧。其詞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護。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靹t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污。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必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涂。挾帶挾路。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jié)。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guī)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外寂中搖。系駒伏鼠。先圣悲之。為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馵。以有下劣。寶幾珍御。以有驚異。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木人方歌。石兒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xù)。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詞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昔日嫌。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更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偏中至。兩刃交鋒要回避。好手還同火里蓮。宛然自有沖天氣。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終歸炭里坐。三種滲漏。其詞曰。一見滲漏。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謂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謂體妙失宗。機昧終始。學者濁智流轉。不出此三種。綱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針雙鎖備。挾路隱全該。寶印當空妙。重重錦縫開。其二名金鎖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齊轉覺難。力窮尋進退。金鎖網(wǎng)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絕幽微。背風無巧拙。電火爍難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禮祖塔。自螺川還止臨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為曹。示眾曰。僧家在此等衣線下。理須會通向上事。莫作等閑。若也承當處分明。即轉他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轉不得。直饒學得十成。卻須向他背后叉手。說什么大話。若轉得自己。則一切粗重境來。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問藥山曰。三乘教中。還有祖意也無。答曰有。曰既有。達磨又來作么。答曰。只為有。所以來。豈非作得主宰。轉得歸自己乎。如經(jīng)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xiàn)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滯也。謂之十成。亦曰斷滲漏也。只是十道頭絕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為取次承當。不分貴賤。我常見叢林。好論一般兩般。還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說向去事路布。汝不見南泉曰。饒汝十成。猶較王老師。一線道也。大難。事到此。直須子細始得。明白自在。不論天堂地獄。餓鬼畜生。但是一切處不移易。元是舊時人。只是不行舊時路。若有忻心。還成滯著。若脫得。揀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輪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說個凈潔處。愛說向去事。此病最難治。若是世間粗重事。卻是輕。凈潔病為重。只如佛味祖味。盡為滯著。先師曰。擬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齋。且喚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說破齋破戒。即今三羯磨時。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貪瞋癡。雖難斷卻是輕。若也無為無事凈潔。此乃重。無以加也。祖師出世。亦只為這個。亦不獨為汝。今時莫作等閑。黧奴白牯修行卻快。不是有禪有道。如汝種種馳求。覓佛覓祖。乃至菩提涅槃。幾時休歇成辦乎。皆是生滅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無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惡因果。但饑來吃草。渴來飲水。若能恁么。不愁不成辦。不見道計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牽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較些子。不見彌勒阿閦。及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喚作無慚愧。懈怠菩薩。亦曰變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須子細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體會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饒今成佛成祖去。也只這是。便墮三涂地獄六道去。也只這是。雖然沒用處。要且離他不得。須與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變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變易也。不見永嘉云。莽莽蕩蕩招殃禍。問如何是莽莽蕩蕩招殃禍。曰只這個總是。問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煩惱無明等??偸遣灰狻D酥潦篱g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變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禍。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為變易。若不變易。直須觸處自由始得。香嚴閑禪師會中有僧。問如何是道。閑曰枯木里龍吟。又問如何是道中人。閑曰髑髏里眼睛。其僧不領。辭至石霜。問諸禪師曰。如何是枯木里龍吟。諸曰猶帶喜在。又問如何是髑髏里眼睛。諸曰猶帶識在。又不領。乃問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龍吟。章曰血脈不斷。又問如何是髑髏里眼睛。章曰乾不盡。又問有得聞者否。章曰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又問未審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乃作偈曰??菽君堃髡嬉姷馈w求t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有僧以紙為衣。號為紙衣道者。自洞山來。章問如何是紙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掛體。萬事悉皆如。又問如何是紙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諾即脫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來。僧忽開眼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于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若向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僧問五位君臣旨訣。章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來者背理就事。兼帶者冥應眾緣。不隨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當審詳辨明。君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問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問如何是臣。曰靈機宏圣道。真智利群生。問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圣容。問如何是君視臣。曰妙容雖不動。光燭不無偏。問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無身有事超岐路。無事無身落始終。又曰。凡情圣見是金鎖玄路。直須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須具三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問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墮。章曰是類墮。問不斷聲色是什么墮。曰是隨墮。問不受食是什么墮。曰是尊貴墮。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類墮。知有而不礙六塵是隨墮。維摩曰。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門頭。見覺聞知。只不被他染污。將為墮。且不是同也。章讀杜順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與么道。門弟子請別作之。既作偈。又注釋之。其詞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無我即死(仰汝取活)。我無渠即余(不別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驢(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飯。直須吐卻)。何假雁傳書(不通信)。我說橫身唱(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與你相似)。乍如謠白雪(將謂是白雪)。猶恐是巴歌。南州帥南平鐘王。雅聞章有道。盡禮致之不赴。但書偈付使者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尋。天復辛酉夏夜。問知事。今日是幾何日月。對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腳。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明日辰時吾行腳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閱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門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圓。 贊曰。寶鏡三昧其詞要妙。云巖以受洞山。疑藥山所作也。先德懼屬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種滲漏之語。見于禪書。大觀二年冬。顯謨閣待制朱彥世英。赴官錢塘。過信州白華巖。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當為發(fā)揚之。因疏其溝封。以付同學。使法中龍象。神而明之。盡微細法執(zhí)。興洞上之宗。亦世英護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黃氏。
泉之蒲田人。
年十九。
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
年二十二。
而受具。
舉措老成。
識者知其為法器。
成通初。
禪學方盛。
會悟本價禪師。
住洞山。
寂往來請益。
洞山問云。
阇梨名什么。
寂云本寂。
洞云向上更道。
寂云不道。
洞云為什么不道。
寂云向上不名本寂。
洞深器之。
寂辭洞山。
山問云什么處去。
寂云不變異處去。
洞云不變異豈有去耶。
寂云去亦不變異。
后受請。
出世撫之曹山。
徙荷玉山。
二處法席俱盛。
僧問眉與目還相識也無。
寂云不相識。
僧云為什么不相識。
寂云只為同在一處。
僧云恁么即不分也。
寂云眉且不是目。
僧云如何是目。
寂云端的。
僧云如何是眉。
寂云曹山卻疑。
僧云和尚為什么卻疑。
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問承教有言。
大海不宿死尸。
如何是海。
寂云。
包含萬有。
曰為什么不宿死尸。
寂云絕氣者不著。
曰既是包含萬有。
為什么絕氣者不著。
寂云。
萬有非其功。
絕氣有其德。
曰向上還有事也無。
寂云。
道有道無即得。
爭柰龍王按劍何。
訓應之暇。
又出君臣五位之說。
以詮其妙。
復著對寒山子詩。
行世。
文辭雅麗可觀。
尋示疾終。
壽六十二。
臘三十七。
弟子樹塔以窆。
南岳玄泰追撰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本寂。
姓黃氏。
泉州蒲田人也。
其邑唐季多衣冠。
士子僑寓儒風振起。
號小稷下焉。
寂少染魯風率多強學。
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fā)。
年惟十九二親始聽出家。
入福州云名山。
年二十五登于戒足。
凡諸舉措若老苾芻。
咸通之初禪宗興盛。
風起于大溈也。
至如石頭藥山其名寢頓。
會洞山憫物高其石頭。
往來請益學同洙泗。
寂處眾如愚發(fā)言若訥。
后被請住臨川曹山。
參問之者堂盈室滿其所詶對邀射匪停。
特為毳客標準。
故排五位以銓量區(qū)域。
無不盡其分齊也。
復注對寒山子詩流行寓內。
蓋以寂素修舉業(yè)之優(yōu)也文辭遒麗號富有法才焉。
尋示疾終于。
春秋六十二僧臘三十七。
弟子奉龕窆而樹塔。
后南岳玄泰著塔銘云。
釋全宰 朝代:后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錢唐沈氏子。幼依徑山法濟大師薙落。既受具。即行頭陀。以禪觀期證悟。及游方卒得指于石。霜諸公之室。后入天臺居暗巖閱二十年。操履益篤。而聞望寢著。木精石魅。皆為執(zhí)役。天成五年。歸老于徑山而終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釋全宰。
姓沈氏。
錢塘人也。
孩抱之間不喜葷血。
其母累睹善徵。
勸投徑山法濟大師削染。
及修禪觀亭亭高竦不雜風塵。
慕十二頭陀以飾其行。
諺曰宰道者焉。
迨乎諸方參請。
得石霜禪師印證密加保任。
入天臺山闇巖。
以永其志也。
伊巖與寒山子所隱對峙。
皆魑魅木怪所叢萃其間。
宰之居也二十馀年。
惡鳥革音精讓窟。
其出入經(jīng)行鬼神執(zhí)役。
或掃其路或侍其旁。
或代汲泉或供采果。
時時人見宰未嘗言。
后天成五年徑山禪侶往迎歸鎮(zhèn)國院居。
終于出家本院焉。
神僧傳·卷第九
釋全宰。
俗姓沈氏。
錢唐人也。
孩抱之間不喜葷血。
其母累睹善徵。
勸投徑山法濟大師削染。
及修禪觀亭亭高竦不雜風塵。
慕十二頭陀以飾其行。
諺曰。
宰道者焉。
迨乎諸方參請。
得石霜禪師印證密加保任。
入天臺山闇巖。
以永其志也。
伊巖與寒山子所隱對峙。
皆魑魅木怪所叢萃其間。
宰之居也。
二十馀年。
惡鳥革音精讓窟。
出入經(jīng)行鬼神執(zhí)役。
或掃其路。
或侍其傍。
或代汲泉。
或供菜果。
時時人見宰未嘗言后終于鎮(zhèn)國院。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紀氏。永興萬年人。其先以黃巢之亂。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則蜀產(chǎn)也。始冠。偶游圣壽寺。見脩進律師。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習起信論于朗公。受法界觀于光公。傳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極要。四十年間。演暢無怠。因蒙賜號昭信。一日謂弟子遇緣曰。出息不保入息。此雖俗諺。而切于理。吾與汝其可不務乎。乃營二塔于廣度院右。以其成于開寶之初。遂額之開寶。四年八月五日。集眾稱佛號以逝。壽七十八。臘五十三。阇維獲舍利圓瑩。葬之開寶塔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守真。
永興萬年人也。
俗姓紀。
漢詐帝信之鴻緒。
乃祖乃父素履貞吉。
奕葉孝行充塞閭里。
故鄉(xiāng)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紀丁蘭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黃寇于紀僖宗蒙塵車駕避鋒而西幸。
咸鎬失守而沒賊。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壽寺。
見修進律師行出物表語越常度。
乃解帶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備。
先謁從朗師學起信論。
次依性光師傳法界觀。
后禮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盡指歸。
自明達諸法宣暢妙典。
四十年間略無怠矣。
而賜號曰昭信焉。
講起信及法界觀共七十馀遍。
皆以燈傳燈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許人。
開灌頂?shù)缊鑫灞椤?div id="dlzia6f"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837_1_27_comment'>
約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開水陸道場二十遍。
常五更輪結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輪西方無量壽教法。
稱阿彌陀尊號修念佛三昧期生凈域。
一日謂弟子緣遇曰。
如來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壽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順俗從世。
預設二塔。
其可得乎。
緣遇稽首而對曰。
廣度長老舍院之右地。
請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師屬其意。
長老致其美。
因緣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鳩工而營之。
自十月琢磨至來一月徹繢。
以開寶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眾念佛。
佛聲既久令止。
奄然而歸寂。
俗壽七十八。
僧臘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門外智度院側。
其獲舍利光潤。
各將供養(yǎng)之。
次沙彌彌伽者。
于闐國人也。
專誦華嚴經(jīng)曾無間息。
圣歷年中天帝釋請迎伽上天誦持乃曰。
每被阿脩羅見擾故屈師來請。
為誦宣華嚴經(jīng)以禳彼敵。
遂升座朗諷是經(jīng)。
時修羅軍眾聞經(jīng)乃現(xiàn)威神。
一時而化去。
又沙彌道蔭。
常念金剛經(jīng)寶歷初因他出夜歸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躑于前。
蔭知不免乃閉目而坐。
唯默念是經(jīng)心期救護。
虎遂伏草守之達曙。
村人來往乃視虎。
其蹲處涎流于地焉。
蔭后持誦益加高行矣。
論曰。
入道之要三慧為門。
若取聞持勿過讀誦者矣。
何耶。
始惟據(jù)本。
本立則道生。
次則舍詮。
詮留則月失。
比為指天邊之桂影而還認馬上之鞭鞘。
如此滯拘去道彌遠。
然則機有新發(fā)。
跡或乍移。
須令廣覽多聞。
復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號法師故經(jīng)云。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經(jīng)傳震旦夾譯漢庭。
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諷通。
蘭乃月氏之生。
會則康居之族。
兩家左右二見否藏無為冰上之狐兔問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類行事不同。
或執(zhí)親從佛聞更難釐革。
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
或直調而質乎。
或歌聲而巧矣。
致令傳授各競師資。
此是彼非我真他謬。
終年矛盾未有罷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唄??誦三契之伽陀感車馬而不行動人天之共聽。
此曲折聲之效也。
若乃盤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憂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揚舌。
猶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聲之驗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動龍神能生物善者。
為讀誦之正音也。
或曰。
常聞光音天之語言則是梵音未委。
那為梵音邪。
請狀貌以示之。
通曰。
諸陀羅尼則梵語也。
唄??之聲則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樂聞者。
與襄陽人為較準。
彼漢音也。
音附語言謂之漢音漢語。
則知語與音別。
所言唄??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謳之調歟。
且梵音急疾而言則表詮也。
分曉舒徐引曳則唄??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傳授。
何以陳思王與齊太宰撿經(jīng)示沙門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韻。
故聞山響及經(jīng)偈乃有傳授之說也。
今之歌贊附麗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釀瑰辭包藏密咒。
敷為梵奏。
此實新聲也。
如今啟夾。
或曰開題。
秖知逐句隨行。
那辨真經(jīng)偽造。
豈分支品。
未鑒別生。
能顯既知所詮須體。
當聞舍筏適足歸宗。
達其阿字之門。
圖其法身之體。
此讀誦之至也。
其有難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誦于一經(jīng)。
且為身參于五眾。
賴能暗誦免呼粥飯之僧。
如偶澄清緩裹歸家之幞。
或曰。
國朝度戒何責經(jīng)乎。
豈不聞羯磨之辭止云年滿衣缽具足不言念經(jīng)為增上緣耶。
通曰。
此滅法無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隨。
何以經(jīng)紙數(shù)考試耶。
脫舍下根之誦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山大師云。
才登解發(fā)便須通覽。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靈藏銓品行業(yè)。
若講若誦卷部眾多。
隨有文義。
莫不周鑒。
時共測量通經(jīng)了意。
最為第一。
此乃精選誦經(jīng)通義為入道之階漸也。
不見此文深為痛惜。
梁傳目此為經(jīng)師。
宣師不沿而革號為讀誦。
今采諸師。
從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歸乎高。
則有感神宿廟度苦因經(jīng)。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氣之貫天。
或受請居羅漢之前。
或持明救城陽之疾得御詩之餞送。
見勢至之來迎。
使者攝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變。
猗歟元皎致李樹之叢生。
焯爾楚金感帝王之入夢。
圓光在頂三昧現(xiàn)前。
遇誦華嚴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獄乘寶座于西方。
三刀斷勢傷于竹筒。
千福經(jīng)聲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聲無斷于連珠。
或添齡于三十許年。
或差蠱于數(shù)十莖發(fā)。
或經(jīng)音遍于燕壘。
或本足在于鐘離。
或樂象龜茲。
或口開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陸地生蓮。
或夢華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歸圓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師。
殖璧隨方貫華有次。
身為金鼓。
擊之成懺悔之音。
口若玉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獨宣。
可謂皮裹法華足行經(jīng)藏。
俾法音之不斷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無馀還宣八辯者也。
詩曰。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望吾曹無忘取則于此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米氏。薊門人。年十五辭父母。出家于并州之慧覺寺。既受具歷游教苑。乃嘆曰。文字之學。徒足勞神。又豈可以解粘去縛哉。遂杖策南詢。見遁公于龍牙山中。為決所疑。唐清泰間。中州寧謐。彥北還。駐錫嵩少。頃之檀信響趨。明徒影附。堂殿壇場。由以落成。歷晉漢周三朝。寵令備至。開寶二年八月三日示疾而終。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從彥。
姓米氏。
燕人也。
始自識環(huán)尋知跪橘。
颙昂挺質豁達為襟。
年距十五。
父母聽許出家于并部慧覺禪院也。
受戒后經(jīng)江鼓枻論?;H。
流輩畏之咸知宗奉。
乃懷心于祖教。
望攻玉于他山。
由是北別冰天南觀桂海。
不虞惡瘴唯慕叢林。
欣遇龍牙山禪師。
為決所疑蔚成達者。
后唐清泰丙申歲。
還游嵩少。
洛中始安人情輯睦。
彥營構禪坊。
延聚緇侶而供養(yǎng)之。
歷晉漢周三朝。
皆加恩命。
乃曰。
寵辱若驚吾無驚久矣。
然俗諦門中感世主以綈繡緣飾朽木者哉。
以開寶二年八月三日示疾而終。
四年辛未。
改權從久瘞于層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
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
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
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
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
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
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
至大間,特旨賜號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
延祐間,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
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持者二十年。
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
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
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
林石田隱居吳,不與世接,獨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
」其取重前輩如此。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行端。字元叟。族臨海何氏。世為儒家。年十一。從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氣識淵邃。慨然以道自任。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得旨。次至凈慈石林鞏公。處以記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行中書平章張公。舉師住中天竺。復遷靈隱。有旨。設水陸齋于金山。命師說法??⑹氯胗P。奏對稱旨。加賜佛日普炤之號。南歸即退。廬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眾。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請師補徑山。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人以為榮。而師漠如也。主徑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閫。道隆德重。諸方仰之。間作詩文。清絕古雅。林石田前輩居吳山。閉門無接。于師特敬慕之。嘗贈師以詩。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石田知師。以詩猶知見重。況知師以道者乎。先虎巖住徑山時。師為第一座。每聞巖法座上。舉云。度宗為北兵攻急。命道士設大醮。奏章天廷。問國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報。既竣事問故。高公云。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門不開。故得報遲也。巖舉此謂。住持非茍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預定之天庭。師聞頗心非之。及師繼席。適當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
號元叟。
生臺之臨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顯。
端母王氏。
博釋五經(jīng)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
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
端生不茹葷。
襁褓中見沙門遂喜。
甫六歲。
母王氏授以論孟。
端咿唔成誦。
乃至經(jīng)子章句悉不可難。
每遇紛華雜遝。
端則莊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駒也。
然恐不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歲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適歸省故里。
端竟從之剃染。
遍游叢林。
謁徑山藏叟。
臨機悟旨。
藏叟悅之。
一日藏叟問端曰。
汝是臺州人那。
對曰。
臺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還知我泉南無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無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罷參。
乃徜徉西湖山水間。
自稱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輪正卓午。
寥寥天地間。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凈慈書記。
時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
吳山石田林處士。
久隱不與世接。
乍見端篇翰。
獨以詩柬端。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
端又遠訪雪巖欽于仰山。
欽曰。
駕發(fā)何處。
端曰。
兩浙。
曰。
因甚語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獺徑橋高。
集云峰峻。
未識阇黎在。
端拍手曰。
鴨吞螺螄。
眼睛突出。
欽顧侍者點好茶來。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禮賓之。
元成宗大德初。
為虎巖伏。
分座于徑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鳳。
乃曰。
大慧祖師道。
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
受地獄苦。
終不將佛法作人情。
徑山先師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縱饒釋迦老子達磨祖師到來。
也須退身有分。
僧在侍者寮兩年。
弄盡機關。
做盡伎倆。
直是沒湊泊它處。
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
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詔主中天竺。
并賜慧日正辨師號。
皇慶壬子。
遷靈隱。
仁宗設無遮大會于金
命端證之。
又加號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間。
起端居徑山。
端居徑山。
人才之盛。
不減妙喜。
其楚石琦輩。
時稱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獻宗時。
兼游諸禪宿之門。
自稱微笑居士。
每方楊大年之為人。
多剝啄諸家語錄。
而讀端提唱。
乃謂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諦理恢拓。
廣說略說。
莫不弘偉。
然關要隱而不發(fā)。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風馀韻。
猶有如此者。
不謂老夫復相識耳。
其提唱曰。
寂靜中做工夫者。
以寂靜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
憒鬧中做主宰者。
以憒鬧為得意。
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
經(jīng)教中領覽者。
以經(jīng)教為根本。
它且不是你經(jīng)教中領覽得底物。
師友中講磨者。
以師友為淵源。
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
此無形段金剛大士。
從塵點劫來。
直至而今。
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
你擬向東邊討它。
它向西邊立地。
你向南邊討它。
它向北邊立地。
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處一切時。
與你萬象為主。
萬法為師。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
將第八識斷一刀。
豈有成辦時節(jié)。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積生累劫。
多諸惡習。
若也照燭不破。
剔脫不行。
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礙殺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愛水。
即淹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燒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
即飄殺了你。
四者既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羅萬象。
到處粘作一團。
如黐膠相似。
驅你入驢胎。
使你入馬腹。
總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無如之何矣。
端開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賜金帛悉賑貧乏。
復多怒。
老益甚。
每據(jù)坐。
竟日傳餐訶罵。
及入寢室。
或竊問其故。
乃左右顧視。
欲舉已忘。
故道俗于怒罵中。
得旨者甚多。
順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問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諸苦源。
來者不來者。
如何是來者不來者。
僧無語。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無生滅。
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
鐵樹花開。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臘七十六。
所剪爪發(fā)。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鵬摶峰北。
謚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錫來徵般若樞要。
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驚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羨也。
贊曰。
大慧四傳至端禪師。
二百載矣。
幾如勁弓之末。
其勢不能穿魯縞。
師崛出珍公之門。
而道被三朝。
德邁九洲。
源厚流長。
不亦宜乎。
或謂。
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
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
曰否。
不離菩提樹下。
而據(jù)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嗲蟠蠓ǎ镣鼘嬍?。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答云:“臺州?!闭浔愫?,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復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居五載,學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慧文正辯”。復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蓖豆P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