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稹

相關(guān)人物:共 75 位
共 7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字利用。
元稹觀察浙東,幕府皆知名士,梓材為其一。
善書法,類顏真卿、沈傳師而加遒麗。
嘗書唐禹穴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宗室子弟。
字定臣。
幼孤,十歲即好學(xué)。
明六經(jīng),舉進(jìn)士,就禮部試,吏唱名乃入,勘恥之,遂返江東,隱于陽羨。
常惡元白詩多纖艷不逞,而世竟重之,乃集詩之類古者,斷為唐詩,以譏正其失。
有《唐詩》三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長安人。
善笛。
元稹《連昌宮詞》有“李謨壓笛傍宮墻,偷得新翻數(shù)般曲”之句。
元稹自注云,玄宗曾于上陽宮夜后新翻一曲,正月十五夜?jié)撚螣粝?,忽聞酒樓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駭之?div id="mt8kw0q" class='inline' id='people_17084_0_3_comment'>
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詰驗之,自云其夕竊于天津橋玩月,聞宮中度曲,遂于橋柱上插譜記之,臣即長安少年善笛者李謨也。
玄宗異而遣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云舉,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學(xué)煉氣養(yǎng)形之術(shù),與元稹、白居易友善。
百余歲方卒。
全唐詩》存詩1首。
此詩又作呂巖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字照朗。
十歲能賦詩,常有奇句,書題有成人風(fēng)格。
元稹有詩贈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6—713 【介紹】: 唐魏州貴鄉(xiāng)人,名震,字元振,以字顯。高宗咸亨四年進(jìn)士。歷遷通泉尉、主客郎中。武周大足元年,拜涼州都督,拓境一千五百里。中宗神龍中,遷安西大都護(hù)。睿宗立,召為太仆卿,安西酋長有贅面哭送者。景云二年,進(jìn)同中書門下三品。玄宗先天元年,出為朔方大總管,筑豐安、定遠(yuǎn)城。次年,以兵部尚書復(fù)拜相。會帝講武驪山,坐軍容不整,流新州。開元元年,起為饒州司馬,道病卒。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6—713 字元振,以字顯。排行大。原籍太原陽曲(今山西陽曲東南),祖父徙居于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東南)。咸亨四年(673)登進(jìn)士第,任通泉尉,落拓不拘小節(jié),嘗鑄錢、掠良人財以濟(jì)四方。武后召見,奇之,上《古劍歌》(一名《寶劍篇》),武后甚為嘉賞,授右武衛(wèi)胄曹右控鶴內(nèi)供奉。歷官涼州都督、安西大都護(hù)、太仆卿等職,后為宰相。守邊時,軍威大振,邊患平息。后因誅太平公主有功,進(jìn)封代國公。玄宗時因軍容不整,流放新州,旋改饒州司馬,病死于途中。生平詳見張說《郭代公行狀》、新舊《唐書》本傳。其詩慷慨雄邁,深受杜甫贊揚(yáng)?!?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1首。
唐詩匯評
郭震(656-714),字元振,以字顯。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東北)人??悼蝹b,少有奇志。咸亨四年(673)登進(jìn)士第,復(fù)中拔萃科,授通泉尉。武后索其文章,上《寶劍篇》,后覽之嘉嘆,授右武衛(wèi)鎧曹參軍,使吐蕃。累遷涼州都督、金山道行軍大總管。入朝,相睿宗。開元元年,以誅蕭至忠等功,封代國公。出為朔方道大總管。未行,會玄宗講武驪山,坐軍容不整,流新州。尋起為饒州司馬,道卒。有《郭元振集》二十卷,已佚。《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二百五
震字元振。以字顯。魏州貴鄉(xiāng)人。舉進(jìn)士。授通泉尉。唐休璟破吐番。元振參預(yù)其謀。以功拜主客郎中。睿宗景云二年累官至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館陶縣男。以誅太平公主功進(jìn)封代國公兼御史大夫。持節(jié)為朔方道大總管。未行。元宗于驪山講武。坐軍容不整流新州。尋以舊功起為饒州司馬。道病卒。開元十年追贈太子少保。

作品評論

詩藪
唐人歌行烜赫者,郭元振《寶劍篇》、宋之問《龍門行》、《明河篇》、李嶠《汾陰行》、元稹《連昌辭》、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盧令《月蝕》、李賀《高軒》,并驚絕一時。
《載酒園詩話又編》
《寶劍篇》英氣逼人,自是磊落丈夫本色。獨(dú)其樂府詩,又何凄艷動人也。誰謂兒女情長,則英雄氣短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1—762 【介紹】: 唐隴西成紀(jì)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護(hù)府所屬碎葉城。中宗神龍初,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又嘗寓居山東,故亦稱山東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十歲通詩書,被稱為“天才英特”。喜縱橫術(shù),擊劍任俠,輕財重施。青年時離蜀漫游,玄宗天寶初,入長安,經(jīng)賀知章、吳筠推薦,詔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quán)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在洛陽結(jié)識杜甫。二人于詩壇齊名,并稱“李杜”。安史亂起,白為永王李璘府僚,參與平亂。因永王兵敗,坐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依族人當(dāng)涂令李陽冰。不久病卒。其詩風(fēng)雄奇豪放、清新飄逸,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有《李太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龍元年(705)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今人多從此說。近人陳寅恪謂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托(《李太白氏族之疑問》)。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于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于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亦有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知章譽(yù)為“天上謫仙人”,后人又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西入長安,北上太原,先后隱居安陸(今屬湖北)與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742)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quán)貴,三載(744)賜金還山。此后漫游梁宋、齊魯,南游吳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謂天寶十二載(753)曾第三次入京,學(xué)術(shù)界多以為開元年間和天寶初兩次入京,不承認(rèn)三入長安;亦有不承認(rèn)開元年間曾入長安者。天寶末,安祿山叛亂,李白應(yīng)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內(nèi)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聞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寶應(yīng)元年(762)卒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遺召,其時已卒。生平事跡詳見魏顥《李翰林集序》、李陽冰《草堂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黃錫圭均有《李太白年譜》,今人有詹锳《李白詩文系年》,郁賢皓《李白叢考》,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等。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jì)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詩與杜甫齊名,杜甫《飲中八仙歌》曾詠及,《滄浪詩話》譽(yù)之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內(nèi)容豐富,有要求報效祖國、功成身退而發(fā)泄不得志之悲憤感情者,如《行路難》、《將進(jìn)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憂慮國事者,如《古風(fēng)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獨(dú)酌有懷》等;有蔑視權(quán)貴、鄙棄富貴者,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hù)歌》等;有描繪高山大川自然風(fēng)光者,如《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有歌唱愛情友誼者,如《長干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李白論詩主張?zhí)煺孀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絕句感情真摯,形象明朗,語言樸素,意境含蓄,韻味深長。其樂府歌行名篇則熔《莊》《騷》為一爐(龔自珍《最錄太白集》),“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藝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蕩,形象雄偉,氣勢磅礴,色彩絢爛,常借神話傳說,多用比興、夸張手法,具有“風(fēng)雨爭飛,魚龍百變”、“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唐宋詩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獨(dú)特之“縱逸”(《河岳英靈集》卷上)風(fēng)格。前人論李白詩歌之歷史地位,常與杜甫并列。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diào)張籍》);胡應(yīng)麟則云:“才超一代者李也,體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虛,杜若地負(fù)海涵,包羅萬匯?!?《詩藪》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兩種,皆詩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有日本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圖書館,為殘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繆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間繆曰芑曾據(jù)前一種翻刻,世稱繆本。注本今存元蕭士赟《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25卷;明胡震亨《李詩通》(與《杜詩通》合稱《李杜詩通》)21卷;明朱諫撰《李詩選注》13卷,將200余首指為偽作,另編《李詩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詩文合編,末6卷為附錄,最為通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為基礎(chǔ),參校各本,旁搜唐宋以來詩話、筆記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評箋補(bǔ)充,考訂謬誤,較詳備。近年又有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兩種問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詩論叢》、王運(yùn)熙等《李白研究》、羅宗強(qiáng)《李杜略論》、裴斐《李白十論》、郁賢皓《李白考論集》等。中華書局曾選擇部分單篇論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論文集》。資料匯編有裴斐與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匯編(金元明清之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36首、斷句10。
唐詩匯評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長安諸說,迄無定論。少時居綿州彰明縣清廉鄉(xiāng)(今屬四川江油),讀書吟詩,遍觀百家,好神仙,任俠仗義,曾手刃數(shù)人。二十五歲辭親遠(yuǎn)游,出三峽,游洞庭、衡山、襄漢、廬山、金陵、揚(yáng)州。開元十五年與故相許圉師孫女結(jié)婚,留居安陸十年。其間曾西入長安,北游太原。三十五歲后,遷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等隱于徂徠山,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應(yīng)詔入京,供奉翰林。三載,因權(quán)貴讒毀,“賜金放還”。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同游梁宋、齊魯。曾受道箓于齊州紫極宮。后復(fù)漫游江淮、吳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亂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敗,被捕下潯陽獄,長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漂泊于武昌、岳陽、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白以六十一歲高齡前往從軍,道病還,依族叔當(dāng)涂令李陽冰,尋病卒。白長于歌詩,嗜酒,人稱“謫仙”。與杜甫齊名,并稱“李杜”,在古代詩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陽冰受白遺命,編其詩文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萬編其詩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輯、曾鞏編次其詩文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全唐詩》編詩二十五卷。
詞學(xué)圖錄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護(hù)府碎葉城,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ń窠停┣嗌忇l(xiāng)。天寶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錄其詞12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世人又稱謫仙、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靜寧西南),先世流遷中亞,5歲隨父定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出蜀后游歷江湖。天寶元年(742)應(yīng)召入長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視權(quán)貴遭讒出京。今存李白詩共計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歷、居住多年,結(jié)識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黃鶴樓上會客送友、飲酒賦詩,留下不少關(guān)于黃鶴樓的佳作,“鄂州雜詩碑”錄存其詩十一首。其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吟詠黃鶴樓的千古絕唱。史書所載“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佳話,更為后人津津樂道。為了紀(jì)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擱筆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白生夢長庚星。因以命之。舉有道不應(yīng)。天寶初至長安。賀知章言于元宗。召見金鑾殿。論當(dāng)世事。奏頌一篇。詔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詩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之。白遂求還山。乃賜金放還。安祿山反。永王璘辟為府僚。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長流夜郎。會赦還。代宗立。以左拾遺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dāng)?shù)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
李陽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諷興。自三代以來,《風(fēng)》《騷》之后,馳驅(qū)屈、宋,鞭撻揚(yáng)、馬,千載獨(dú)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趨風(fēng),列岳結(jié)軌,群賢翕習(xí),如鳥歸鳳。盧黃門云:“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zhì)文,翕然一變?!敝两癯婓w尚有梁、陳宮掖之風(fēng),至公大變,掃地并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
本事詩
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后合德。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fù)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于聲調(diào)俳優(yōu)哉!”
裴敬《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
為詩格高旨遠(yuǎn),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視塵中屑屑米粒,蟲睫紛擾,菌蠢羈絆蹂躪之比。
中山詩話
歐(陽修)貴韓(愈)而不悅(杜)子美,所不時曉;然于李白而甚賞愛,將由李白超趠飛揚(yáng)為感動也。
蘇轍《詩病五事》
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fā)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時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游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此豈其誠能也哉?白始以詩酒奉事明皇,遇讒而去,所至不改其舊。永王將竊據(jù)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觀其詩,固然。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黃庭堅《題李白詩草后》
余評李白詩如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
西清詩話
李太白詩逸態(tài)凌云,映照千載,然時作齊梁間人體段,略不近渾厚。
歲寒堂詩話
至于李杜,尤不可輕議。歐陽公喜太白詩,乃稱其:“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雖奇逸,然在太白詩中,特其淺淺者。魯直云:“太白詩與漢魏樂府爭衡”,此語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詩多說婦人,識見污下?!苯楦χ撨^矣??鬃觿h詩三百五篇,說婦人者過半,豈可亦謂之識見污下耶?
歲寒堂詩話
韻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淵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韓退之是也;意氣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抛用?,李太白、韓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態(tài),太白多天仙之詞,退之猶可學(xué),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鉤詩話
李唐群英,惟韓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詩,務(wù)去陳言,多出新意。
艇齋詩話
古今詩人有《離騷》體者,惟李白一人,雖老杜亦無似《騷》者。
竹坡詩話
元微之作李杜優(yōu)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藩籬,況堂奧乎?
唐人未嘗有此論,而始為之。
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則不復(fù)為優(yōu)劣矣。
韻語陽秋
杜甫、李白以詩齊名……然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
韻語陽秋
李白樂府三卷,于三綱五常之道,數(shù)致意焉。……徐究白之行事,亦豈純于行義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潔身而去,于君臣之義力如何?既合于劉,又合于魯,又娶于宗,又?jǐn)y昭陽、金陵之妓,于夫婦之義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為權(quán)窆;及其糜潰,又收其骨,則朋友之義庶幾矣。
苕溪漁隱叢話
引王安石語: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齋日記》
或云:太白詩其源流出于鮑明遠(yuǎn),如樂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鮑參軍”,蓋有譏也。
能改齋漫錄
引劉次莊語:李白則飄揚(yáng)振激,如浮云轉(zhuǎn)石,勢不可遏。
朱子語類
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蓋圣于詩者也。
朱子語類
李太白終始學(xué)《選》詩,所以好。
滄浪詩話
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學(xué)者于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dāng)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
滄浪詩話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滄浪詩話
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長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樓記》
太白峭訐矯時之狀,小得大用,流斥齊魯。眼明耳聰,恐貽顛踣。故狎弄杯觴,沉溺曲蘗;耳一淫樂,目混黑白?;蚓菩焉窠。暵犱J發(fā),振筆著紙,乃以聰明移于月露風(fēng)云,使之涓潔飛動;移于草木禽魚,使之岍茂褰擲;侈于閨情邊思,使之壯氣激人,離情溢目;移于幽巖邃谷,使之遼歷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車馬弓矢,悲憤酣歌,使之馳騁決發(fā),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懷,盡見窮通焉。
木天禁語
太白(詩)雄豪空曠,學(xué)者不察,失于狂誕。
木天禁語
(樂府)上格如《焦仲卿》、《木蘭詞》、《羽林郎》、《霍家奴》、《三婦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為絕唱。李太白樂府,氣語皆自此中來,不可不知也。
陳繹曾詩譜
李白詩祖《風(fēng)》《騷》,宗漢魏,下至鮑照、徐、庾,亦時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驚動心目,忽然撇出,妙入無聲。其詩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變化不及。
唐詩品匯
詩至開元、天寶間,神秀聲律,粲然大備。李翰林天才縱逸,軼蕩人群,上薄曹、劉,下凌沈、鮑,其樂府古調(diào),能使儲光羲、王昌齡失步,高適、岑參絕倒,況其下乎?
升庵詩話
楊誠齋云:“李太白之詩,列子之御風(fēng)也;杜少陵之詩,靈均之乘桂舟、罵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若歟?”……徐仲車云:“太白之詩,神鷹瞥漢;少陵之詩,駿馬絕塵。“二公之評,意同而語亦相近,余謂太白詩,仙翁劍客之語,少陵詩,雅士、騷人之詞。比之文,太白則《史記》,少陵則《漢書》也。
四溟詩話
子美五言絕句,皆平韻,律體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絕句平韻,律體兼仄韻,古體景少而情多,二公齊盡其妙。
四溟詩話
堆垛古人,謂之“點(diǎn)鬼簿”。太白長篇用之,自不為病,蓋本于屈原。
四溟詩話
徐伯傳問詩法于康對山,曰:“熟讀太白長篇,則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筆殊有氣也。”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縱橫,往往強(qiáng)穹之末。間雜長語,英雄欺人耳。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五七言絕句,實唐三百年一人,蓋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顧失焉。
《藝苑卮言》
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樂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詩集序》
聞諸言詩者,有云:供奉之詩,仙。拾遺之詩,圣。圣可學(xué),仙不可學(xué);亦猶禪人所謂頓、漸,李頓而杜漸也。杜之懷李曰“詩無敵”,李之寄杜曰“作詩苦”。二先生酬贈,亦各語其極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體金集序》
供奉讀書匡山,鳥雀就掌取食。散金十萬如飛塵,沉湎至尊之前,嘯傲御座之側(cè),口中不知有開元天子,何況太真妃、高力士哉!當(dāng)其稍能自屈,可立躋華要,乃掉臂不顧,飄然去之,坎壈以終其身。迨長流夜郎,與魑魅為伍,而其詩無一羈旅牢愁之語,讀之如餐霞吸露、欲蛻骨沖舉,非天際真人胸臆,疇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劉世教《合刻李杜分體全編序》
隴西(李)趨《風(fēng)》,《風(fēng)》故蕩詄,出于情之極,而以辭群者也;襄陽(杜)趨《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極,而以辭怨者也。趨若異而軌無勿同,故無有能軒輊之者。
詩藪
李杜才氣格調(diào),古體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獨(dú)至者絕句,杜窮極變化者律詩。言體格,則絕句不若律詩之大;論結(jié)撰,則律詩倍于絕句之難。然李近體足自名家,杜諸絕殊募入彀。截長補(bǔ)短,蓋亦相當(dāng)。惟長篇敘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論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詩藪
李才高氣逸而調(diào)雄,杜體大思精而格渾。超出唐人而不離唐人者,李也;不盡唐調(diào)而兼得唐調(diào)者。杜也。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伸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也。
詩藪
李杜二家,其才氣本無優(yōu)劣、似工部體裁明密,有法可尋;青蓮興會標(biāo)舉,非學(xué)可至。又唐人特長近體,青蓮缺焉。故詩流習(xí)杜者眾也。
詩藪
備諸體于建安者,陳王也;集大成于開元者,工部也。青蓮才之逸,并駕陳王,氣之雄,齊驅(qū)工部,可謂撮勝二家,第古風(fēng)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詩藪
太白五言沿洄魏、晉,樂府出于齊、梁,近體周旋開、寶,獨(dú)絕句超然自得,冠古絕今。
唐詩鏡
太白雄姿逸氣,縱橫無方,所謂天馬行空,一息千里。
唐詩鏡
太白七言樂府接西漢之體制,掩六代之才華,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贈答歌行,如風(fēng)卷云舒,惟意所向,氣韻文體,種種振絕。五言樂府摹古絕佳,諸詩率意而成,苦無深趣。蘇子由謂之“浮花浪蕊”,此言非無謂也。讀李太白詩當(dāng)?shù)闷錃忭嵵?,不求片字句之奇?/blockquote>
詩鏡總論
太白長于感興,遠(yuǎn)于寄衷,本于十五《國風(fēng)》為近。
詩鏡總論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氣駿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長,調(diào)高而卓。
詩鏡總論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變生,真所謂“驅(qū)走風(fēng)云,鞭撻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詩歸
鐘云:古人雖氣極逸,才極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詩者。讀太白詩,當(dāng)于雄快中察其靜遠(yuǎn)精出處,有斤兩,有脈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簽
太白于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青蓮雄姿逸氣,變化無方,七古千載罕有并驅(qū)。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變體,不足多法。”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僅得八篇,駘蕩自然,不假雕飾,雖入小變,要亦非淺才可到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興趣求之,當(dāng)知非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與諸家爭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風(fēng)華逸宕,持過諸人,后之學(xué)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論最有斟酌。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絕,多融化無跡,而入于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七言絕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取高華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渾沉厚者,獨(dú)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論。胡元瑞謂李猶莊周,杜猶左氏,或庶幾焉。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縱橫,極才人之致……此皆變化不測而入于神者也。
《詩源辨體》
屈原《離騷》在千古辭賦之宗,而后人摹仿盜襲,不勝饜飫。太白《鳴皋歌》雖本乎騷,而精彩絕出,自是太白手筆。至《遠(yuǎn)別離》、《蜀道難》、《天姥吟》,則變幻恍惚,盡脫蹊徑,實與屈子互相照映。謝茂秦云:“太白詩歌若疾雷破山,顛風(fēng)播海,非神于詩者不能。”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雖大小短長,錯綜無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齋詩話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漢人皆有之,特以微言點(diǎn)出,包舉自宏。太白樂府歌行,則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極滿,或即發(fā),或遲審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齋詩話
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云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鈍吟雜錄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騷雅,下迄梁、陳七言,無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諷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序目》
盛唐人,禪也;太白則仙也。于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yùn)廣遠(yuǎn)奇逸之思,此獨(dú)成一境者。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太白天才豪邁,托興悠長,飲酒學(xué)仙、適以佐其蒼茫之勢。他人為之,則滓矣。故曰:氣大則物之大小畢浮其形。王摩詰微妙有禪理,然不在其作禪語中;太白縹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語中:此當(dāng)從神味會之,難與俗子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古詩全出己調(diào),宋人乃謂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蕭散,烏可同日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語,不可思議。其意氣豪邁,固是本調(diào),而轉(zhuǎn)折頓挫,極抑揚(yáng)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縱者。此公才高如轉(zhuǎn)巨虬、駕風(fēng)螭,不可以為訓(xùn)。
《貞一齋詩說》
太白妙處全在逸氣橫出,其五言古從曹、阮二家變出,并不規(guī)模小謝,亦非踵武伯玉。
《唐詩別裁》
太白詩縱橫馳驟,獨(dú)《古風(fēng)》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fēng)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后,有嗣音矣。
《唐詩別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fēng),波浪自涌,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詩別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來乎》、《懷素草書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擬,后人無識,將此種入選,嗷訾者指太白為粗淺人作俑矣。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yuǎn)逸宕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
《唐詩別裁》
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yuǎn)。太白有焉。
說詩晬語
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并入化機(jī);而三家中,太白近樂府,右丞、蘇州近古詩,又各擅勝場也。
詩法易簡錄
太白七古不獨(dú)取法漢魏,上而楚騷,下而六朝,俱歸镕冶,而一種飄逸之氣,高邁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淺學(xué)所能問津也。
《梅崖詩話》
太白七言近體不多見。五言如《宮中行樂》等篇,猶有陳、隋習(xí)氣,然用律嚴(yán)矣,音節(jié)亦稍稍振頓。七言長短句則縱橫排奡,獨(dú)往獨(dú)來,如活虎生龍,未易捉摸,少陵固嘗首肯心醉矣。
甌北詩話
(白)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若論其沉刻,則不如杜;雄鷙,亦不如韓。然以杜、韓與之比較,一則用力而不免痕跡,一則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
石洲詩話
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其李詩之謂乎?太白之論曰:“寄興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比羲挂哉?,將類于襄陽孟公以簡遠(yuǎn)為旨乎?而又不然。蓋太白在唐人中,別有舉頭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則更迷離渾化,不可思議。以此為“寄興深微”,非大而化者,其烏乎能之!所謂七言之靡,殆專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龔自珍《最錄李白序》
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其斯以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跡未全化,亦覺真實處微不及阮、陶、杜、韓。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曠,其詩體格安放,文法高妙,亦與阮公同;但氣格不相似,又無阮公之切憂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規(guī)似前人也。阮公為人志氣宏放,某語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與之匹,故合論之。
昭昧詹言
太白當(dāng)希其發(fā)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列子御風(fēng)而行、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威鳳九苞,祥麟獨(dú)角,日五彩,月重華,瑤臺絳闕,有非尋常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至其詞貌,則萬不容襲,蹈襲則凡兒矣。
昭昧詹言
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詞不接,發(fā)想無端,如天上白云,卷舒滅現(xiàn),無有定形。
《越縵堂詩話》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饒雄厚,不善學(xué)之,便墮塵障。
三唐詩品
古風(fēng)運(yùn)陰、何之俊響,結(jié)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質(zhì),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語,正如亂頭粗服,益見其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770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jìn)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xiàn)《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jié)度使嚴(yán)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
其十三世祖杜預(yù),乃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
而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其祖父審言,武后時官膳部員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曾起積極作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轉(zhuǎn)變時期,安史之亂乃此轉(zhuǎn)變之關(guān)鍵,杜甫一生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與其時代之興衰密切相聯(lián)。
青年時代正值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jīng)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
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jìn)士,不第。
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
杜甫應(yīng)是屆制舉,又落第。
十載,獻(xiàn)《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
十四載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
十一月安史亂發(fā),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
杜甫亦陷其中。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改元至德。
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
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
次年七月棄官,由華州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達(dá)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對安定。
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因避亂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
廣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劍南節(jié)度使嚴(yán)武聘杜甫為節(jié)度使署中參謀,又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又稱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離成都,至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夔州近2年,作詩430多首。
大歷三年(768)正月,出峽,抵湖北江陵,又轉(zhuǎn)公安、岳陽。
輾轉(zhuǎn)漂泊于江湘之間。
大歷五年冬,詩人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之小舟中。
生平詳見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銘》,新、舊《唐書》本傳。
年譜多家,其中以蔡興宗、魯訔、蔡夢弼、單復(fù)所編年譜及黃鶴所撰《年譜辨疑》影響較大。
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考訂頗詳,可參考。
杜甫現(xiàn)存詩歌1440余首。
宋人王洙所編《杜工部集》20卷,為今存之最早版本。
其詩歌乃圍繞詩人所處時代環(huán)境與自身遭際而創(chuàng)作。
其“渾涵汪茫,千匯萬狀”之詩歌內(nèi)容,反映當(dāng)時社會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譽(yù)之為“詩史”。
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杜甫承繼前賢,勤于探索,刻意求工,無體不精,形成其“沉郁頓挫”,“律切精深”之藝術(shù)風(fēng)格。
元稹稱杜詩:“上薄風(fēng)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dú)?!保霸娙艘詠砦从腥缱用勒?。
”(《杜工部墓系銘》)故杜甫之于唐詩,具有集前代之大成,開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響至大。
對杜詩之整理編纂、系年、分類、評點(diǎn)、注釋、研究,歷代學(xué)者用力至勤。
迄清以前之專門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種左右。
版刻流傳最廣泛者,有錢謙益《杜詩箋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等。
僅辛亥后近人之有關(guān)專著,亦達(dá)200余種之多。
全唐詩》編為1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鞏(今河南鞏縣)。早年漫游吳越。舉進(jìn)士落第,復(fù)游齊趙。天寶三載結(jié)識李白,同游梁宋、齊魯。五載,入長安,應(yīng)試落第,遂居留長安,進(jìn)《三大禮賦》,又投詩干謁權(quán)貴,十五載,始得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安史叛軍陷兩京,被俘困長安。至德二載夏,間道奔肅宗行在鳳翔,授左拾遺,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二年棄官經(jīng)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營草堂寓居。寶應(yīng)元年蜀亂,流亡梓、閬諸州。廣德二年回成都。時嚴(yán)武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薦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卒,蜀中亂,離成都經(jīng)云安至夔州。大歷三年正月出峽,經(jīng)江陜、公安漂泊至湖南,轉(zhuǎn)徙于岳、潭、衡諸州間。五年冬,病卒。在我國古代詩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譽(yù)為“詩圣”,其詩被譽(yù)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yuǎn)。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歷中,樊晃集其詩編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bǔ)遺一卷行世,為后世各種杜集祖本?!?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陽人。徙河南鞏縣。天寶初應(yīng)進(jìn)士不第。十三載獻(xiàn)三大禮賦。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冑曹參軍。祿山陷京師。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上元二年。嚴(yán)武鎮(zhèn)成都。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評論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唐興,官學(xué)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wù)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fēng)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dú)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輔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辭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本事詩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dāng)時號為“詩史”。
新唐書·杜甫傳贊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fēng)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
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
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
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
他人不足,甫乃厭徐,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
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dú)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誠可信云。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鍵,陸龜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爾,尚軒軒然自號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師擬之不暇,矧合之乎?風(fēng)騷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詩,公之馀波及爾。
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黃庭堅《大雅堂記》
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fēng)》《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后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
秦觀《韓愈論》
杜子美之于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昔蘇武、李陵之詩,長于高妙;曹植、劉公干之詩,長于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于沖淡;謝靈運(yùn)、鮑照之詩,長于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于藻麗,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dú)至于斯也,豈非適當(dāng)其時故耶?……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與!
后山詩話
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潛溪詩眼》
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而無古氣,如李賀之流是也。然后世學(xué)者。當(dāng)先學(xué)其工者,橢神氣骨皆在于此。
歲寒堂詩話
王介甫只知巧語之為詩,而不知拙語亦詩也;山谷只知奇語之為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歐陽公詩專以快意為主,蘇端明詩專以刻意為工,李義山詩只知有金玉龍鳳,杜牧之詩只知有綺羅脂粉,李長吉詩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間一切皆詩也。惟杜子美則不然: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歲寒堂詩話
子美詩奄有古今。學(xué)者能識國風(fēng)、騷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處;識漢魏詩,然后知子美遣詞處。
《遁齋閑覽》
或問王荊公云: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yáng),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yán)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fēng)流蘊(yùn)藉若貴介公子者。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苕溪漁隱叢話
山谷云,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滄浪詩話
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dāng)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時詩勝似關(guān)輔時,夔州時詩勝似成都時,而湖南時詩又勝似夔州時,一節(jié)高一節(jié),愈老愈剝落也。
楊維楨《李仲虞詩序》
觀杜者不唯見其律,而有見其騷者焉;不唯見其騷,而有見其雅者焉;不唯見其騷與雅也,而有見其史者焉。此杜詩之全也。
唐詩品匯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詩,沖遠(yuǎn)渾厚,上薄風(fēng)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為變,以變?yōu)檎?,妙用無方,如行云流水,切無定質(zhì),出于精微,奪乎天造,是大難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憤激切、愛君憂國之心,一系于詩,故常因是而為之說曰:《三百篇》,經(jīng)也;杜詩,史也?!霸娛贰敝?,指事實耳,不與經(jīng)對言也;然風(fēng)雅絕響之后,唯杜公得之,則史而能經(jīng)也,學(xué)工部則無往而不在也。
丹鉛總錄
杜子美詩諸體皆有絕妙者,獨(dú)絕句本無所解。
藝圃擷馀
少陵故多變態(tài),其詩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麗句,有險句,有累句。后世別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終不失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麗句也。輕淺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則以其有險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險愈老,正是此老獨(dú)得處,故不足難之;獨(dú)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雖然,更千百世無能勝之者何?要曰:無露句耳。
詩藪
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巨細(xì)、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調(diào),實與盛唐大別,其能會萃前人在此,濫觴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經(jīng),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仲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者也。
詩藪
大概杜有三難:極盛難繼,首創(chuàng)難工,遘衰難挽。子建以至太白,詩家能事都盡,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體,前人未備,伐山道源,為百世師,二也;開元既往,大歷繼興,砥柱其間,唐以復(fù)振,三也。
唐詩鏡
杜子美之勝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勝也;數(shù)百言不覺其繁,三數(shù)語不覺其簡,所謂“御眾如御寡”、“擒賊必擒王”,以力勝也。五七古詩,雄視一世,奇正雅俗,稱題而出,各盡所長,是謂武庫。五七律詩,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饒情乏,子美直攄本懷,借景入情,點(diǎn)熔成相,最為老手,然多徑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澤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實難,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維楨《雷起部詩選序》
昔人云詩至子美集大成,不為四言,不用樂府舊題。雖唐調(diào)時露,而能得風(fēng)雅遺意。七言歌行擴(kuò)漢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麗超逸。五言律體裁明密,規(guī)模宏遠(yuǎn),比耦精嚴(yán),音節(jié)調(diào)暢;七言律稱是。至于長律,闔辟馳驟,變化錯綜,未可端倪,冠絕占今矣。
唐音癸簽
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shù)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biāo)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shù)。
《詩源辨體》
或問:子美五七言律較盛唐諸公何如?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故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若子美則以意為主,以獨(dú)造為宗,故體多嚴(yán)整,語多沉著耳。此各自為勝,未可以優(yōu)劣論也。
池北偶談
宋明以來,詩人學(xué)杜子美者多矣。予謂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xiàn)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它如李義山、陳無己,陸務(wù)觀、袁海叟輩、又其次也;陳簡齋最下。
《杜詩詳注凡例》
元微之作序銘,盛稱其所作,謂“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故王介甫選四家詩,獨(dú)以杜居第一。
秦少游則推為孔子大成,鄭尚明則推為周公制作,黃魯直則推為詩中之史,羅景綸則推為詩中之經(jīng),楊誠齋則推為詩中之圣,王元美則推為詩中之神,諸家無不崇奉師法。
宋惟楊大年不服杜,詆為村夫子,亦其所見者淺。
至嘉隆間,突有王慎中、鄭繼之、郭子章諸人,嚴(yán)駁杜詩,幾令身無完膚,真少陵蟊賊也。
楊用修則抑揚(yáng)參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繭齋詩談》
詩有以澀為妙者,少陵詩中有此味,宜進(jìn)此一解。澀對滑看,如碾玉為山,終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繭齋詩談》
五言排律,當(dāng)以少陵為法,有層次,有轉(zhuǎn)接,有渡脈,有閃落收繳,又妙在一氣。
《繭齋詩談》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渾博大,其在山林與朝廷無以異,其在樂士與兵戈險厄無以異,所不同者山川風(fēng)土之變,而不改者忠厚直諒之志。志定,則氣浩然,則骨挺然,孟子所謂“至大至剛?cè)跆斓亍闭?,實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發(fā)。少陵獨(dú)步千古,豈騷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詩別裁》
少陵五言長篇,意本連屬,而學(xué)問博,力量大,轉(zhuǎn)接無痕,莫測端倪,轉(zhuǎn)似不連屬者,千古以來,讓渠獨(dú)步。
《唐詩別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如巨鹿之戰(zhàn),諸候皆從壁上觀,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如大海之水,長風(fēng)鼓浪,揚(yáng)泥沙而舞怪物,靈蠢畢集。別于盛唐諸家,獨(dú)稱大家。
《唐詩別裁》
杜詩近體,氣局闊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處,尤在錯綜任意,寓變化于嚴(yán)整之中,斯足以凌轢千古。
《杜詩鏡銓》
五古前人多以質(zhì)厚清遠(yuǎn)勝,少陵出而沉郁頓挫,每多大篇,遂為詩道中另辟一門徑。無一蹈襲漢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詩鏡銓》
少陵絕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氣度,然以為正聲則未也。宋人不善學(xué)之,往往流于粗率。
甌北詩話
少陵之真本領(lǐng)……仍在少陵詩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杜工部五言詩,盡有古今文字之體。前后《出塞》、“三別”、“三吏”,固為詩中絕調(diào),漢魏樂府之遺音矣。他若《上韋左丞》,書體也;《留花門》,論體也;《北征》,賦體也;《送從弟亞》,序體也;《鐵堂》、《青陽峽》以下諸詩,記體也;《遭田父泥飲》,頌體也;《義鶻》、《病柏》,說體也;《織成褥段》,箴體也;《八哀》,碑狀體也;《送王砯》,紀(jì)傳體也,可謂牢籠眾有,揮斥百家。
《峴傭說詩》
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xué)之,得其濃厚;東坡學(xué)之,得其流轉(zhuǎn);山谷學(xué)之,得其奧峭;遺山學(xué)之,得其蒼郁;明七子學(xué)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詩品
情芳意古,蘊(yùn)藉宏深,本《小雅》怨誹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簡蓄不逮古人,沉厲過之。七言骨重氣蒼,意研律細(xì),諸家評論,以此賅焉。
《唐宋詩舉要》
五言長律,作者頗夥,然不能以顥氣驅(qū)邁,健筆摶捖,則與四韻無大異,不過衍為長篇而已。杜老五言長律,開闔跌蕩,縱橫變化,遠(yuǎn)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長律,最為難工,作者亦少,雖老杜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無論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xué)。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fù)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
出身關(guān)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fù)氣。
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jìn)長安,失職流落。
肅宗乾元元年(758)進(jìn)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
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
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yīng)等地,抵廣陵。
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
不久,攝高陵宰、轉(zhuǎn)鄠縣令。
十四年轉(zhuǎn)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
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
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
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
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
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
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zhuǎn)運(yùn)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bǔ)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
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bǔ)韋刺史傳》。
近人萬曼有《韋應(yīng)物傳》、孫望有《韋應(yīng)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yīng)物系年考證》。
韋應(yīng)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yuǎn)清瑟,人比之陶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
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
”(《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4首。
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
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yīng)物集校注》。
唐詩匯評
韋應(yīng)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fù)氣。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zhuǎn)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yīng)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yīng)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詞學(xué)圖錄
韋應(yīng)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jìn)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存一篇。詞存四首,見《尊前集》。
全唐詩補(bǔ)逸
韋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xué)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fù)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李肇《國史補(bǔ)》
韋應(yīng)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fēng)韻。
白居易《與元九書》
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yuǎn)韻,而才不逮意。獨(dú)韋應(yīng)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韋應(yīng)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yīng)物之比也。
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xué)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寬夫詩話》
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dāng)高勝不凡。
《蔡百衲詩評》
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
《陵陽室中語》
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詩訓(xùn)》
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fēng)致,最為流麗。
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biāo)韻觀之,右丞遠(yuǎn)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
郡齋讀書志
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dú)應(yīng)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fēng)格云。
《清邃閣論詩》
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fù)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
《清邃閣論詩》
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
《臞翁詩評》
韋蘇州如園客獨(dú)繭,暗合音徽。
后村詩話
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xué)力所可到也。
《王孟詩評》
韋應(yīng)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
《唐詩品》
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唐人作古調(diào),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蘇州獨(dú)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bǔ)衲之病,蓋一大家也。當(dāng)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
四友齋叢說
左司性情閑遠(yuǎn),最近風(fēng)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dú)左司一人。
詩藪
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
唐詩歸
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rèn)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
詩鏡總論
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
詩鏡總論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
《詩源辨體》
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yuǎn),惟韋應(yīng)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
《詩源辨體》
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dú)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詩源辨體》
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庇薨矗喉f、柳雖由工入微,然應(yīng)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
《詩源辨體》
六朝五言,謝靈運(yùn)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yīng)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
《同上》
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dāng)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錄》
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dú)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xì)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白灶櫣撸欧枪軜穬?。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寬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xì)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dá)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qiáng)。
分甘馀話
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此言誤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yáng)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fēng)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
《唐音審體》
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fù)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diào),突過唐人之上。
《劍溪說詩又編》
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澹可兒,靜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
《劍溪說詩又編》
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
石洲詩話
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dú)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無跡可求。
《峴傭說詩》
后人學(xué)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淵明,在當(dāng)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擬古》十二篇,雖未遠(yuǎn)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fù)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
《詩學(xué)淵源》
其詩閑淡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dāng),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dāng)此之時,高古曠達(dá),殊無出其右者。
《詩境淺說》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fēng)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睦州桐廬人。
少從嚴(yán)維學(xué)詩。
代宗大歷六年登進(jìn)士第,復(fù)應(yīng)制舉,未中。
數(shù)年后歸睦州,曾與劉長卿酬唱。
德宗初居長安,與嚴(yán)維、清江唱和。
有詩名,其《題慈恩寺塔》詩,為白居易、元稹所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行十八,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
少從嚴(yán)維學(xué)詩。
代宗大歷六年(771)登進(jìn)士第,復(fù)應(yīng)制舉未中。
十一、十二年間歸睦州,與劉長卿過往唱酬。
大歷末、德宗建中初居長安,與嚴(yán)維、清江唱和。
事跡散見《中興間氣集》卷上、《云溪友議》卷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jì)事》卷二六。
八元有詩名,白居易、元稹曾賞其《題慈恩寺塔》詩。
全唐詩》存詩6首。
唐詩匯評
章八元,生卒年不詳,睦州桐廬(今屬浙江)人。少喜為詩,嘗于郵亭偶題數(shù)語,嚴(yán)維見而異之,親為指諭,數(shù)年間,詩賦精絕。大歷六年(771)登進(jìn)士第。復(fù)應(yīng)制科舉。德宗朝,任句容主簿。有《章八元詩》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六首。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八元嘗于都亭偶題數(shù)言,蓋激楚之音也。會稽嚴(yán)維到驛,問八元曰:“爾能從我學(xué)詩乎?”曰:“能?!鄙夙曀彀l(fā),八元已辭家,維大異之,遂親指喻,數(shù)年詞賦擢第。如“雪晴山脊見,沙淺浪痕交”,此得江山之狀貌矣。
鑒誡錄
文宗朝,元稹、白居易、劉禹錫唱和千百首,傳于京師,誦者稱美。
凡所至寺觀臺閣林亭,或歌或詠之處,向來名公詩板潛自撤之,蓋有愧于數(shù)公之詠也。
會元、白因傳香于慈恩寺塔下,忽睹章先輩八元所留之句,命僧拂去埃塵,二公移時吟味,盡日不厭。
悉令除去諸家之首,唯留章公一首而已。
樂天曰:“不謂嚴(yán)維出此弟子!
”由是二公竟不為之。
詩流自慈恩息筆矣。
共 7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