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德裕

相關(guān)人物:共 74 位
共 7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字乾陽。
舉進士。
歷邢州刺史。
會劉稹反,歸朝,授考功郎中、中書舍人。
李德裕之謫,嘏草制不盡書其過,貶端州刺史。
有《制誥集》。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六
嘏字乾錫。
舉進士。
復(fù)以制策歷邢州刺史。
改考功郎中。
擢中書舍人。
李德裕斥為崖州司戶。
坐書制不深切。
貶端州刺史。
段全緯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全緯與李德裕同時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洛陽人。
文宗開成二年,為駕部員外郎,與白居易曾祓禊洛濱。
歷戶部、考功郎中。
宣宗大中二年,為大理卿,奉詔重審吳湘案,偏袒牛黨,致李德裕坐貶崖州。
約卒于懿宗時。
著《盧氏雜說》一卷,多記中晚唐間朝野遺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盧顏。玄宗時人。天寶十四載(755)十二月,安祿山叛軍占領(lǐng)洛陽時,大雪盈尺,乃獻詩安祿山諛頌之。《安祿山事跡》卷下存其事跡?!?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分水(今浙江桐廬西北分水鎮(zhèn))人。
有文學(xué),明天文,尤精于《》,節(jié)操奇特。
以布衣游歷天下,曾居王屋山。
后往游羅浮山,結(jié)庵以居。
隱于紫邏山時,節(jié)度使李德裕召之,不應(yīng),更移入深山,依白云而居。
事跡見《續(xù)仙傳》卷中、《輿地紀(jì)勝》卷八引晏殊《類要》。
嚴(yán)陵集》卷二存其詩1首。
《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誤以此詩為許宣平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成都人。
工畫人物,尤長于佛道鬼神。
李德裕鎮(zhèn)蜀,以賓禮遇之。
以畫名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汝南人,字息元。
隱居太湖包山。
宗其道者號為太玄先生。
自言壽數(shù)百歲。
敬宗好神仙,遣使江南訪求異人,迎入京。
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因使還,獻疏,言隱遙誕妄,無異于人。
至京,帝問以道術(shù),所言事誕妄,不近人情。
及敬宗殂,放還江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xué)。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fù)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出身關(guān)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fù)氣。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長安,失職流落。肅宗乾元元年(758)進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yīng)等地,抵廣陵。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不久,攝高陵宰、轉(zhuǎn)鄠縣令。十四年轉(zhuǎn)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zhuǎn)運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近人萬曼有《韋應(yīng)物傳》、孫望有《韋應(yīng)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yīng)物系年考證》。韋應(yīng)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yuǎn)清瑟,人比之陶潛?!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yīng)物集校注》。
唐詩匯評
韋應(yīng)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fù)氣。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zhuǎn)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yīng)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yīng)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詞學(xué)圖錄
韋應(yīng)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存一篇。詞存四首,見《尊前集》。
全唐詩補逸
韋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xué)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fù)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李肇《國史補》
韋應(yīng)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fēng)韻。
白居易《與元九書》
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yuǎn)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yīng)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韋應(yīng)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
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yīng)物之比也。
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xué)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寬夫詩話》
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dāng)高勝不凡。
《蔡百衲詩評》
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
《陵陽室中語》
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詩訓(xùn)》
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fēng)致,最為流麗。
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biāo)韻觀之,右丞遠(yuǎn)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
郡齋讀書志
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yīng)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fēng)格云。
《清邃閣論詩》
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fù)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
《清邃閣論詩》
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
《臞翁詩評》
韋蘇州如園客獨繭,暗合音徽。
后村詩話
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xué)力所可到也。
《王孟詩評》
韋應(yīng)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
《唐詩品》
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唐人作古調(diào),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蘇州獨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衲之病,蓋一大家也。當(dāng)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
四友齋叢說
左司性情閑遠(yuǎn),最近風(fēng)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左司一人。
詩藪
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
唐詩歸
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rèn)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
詩鏡總論
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
詩鏡總論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
《詩源辨體》
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yuǎn),惟韋應(yīng)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
《詩源辨體》
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詩源辨體》
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愚按:韋、柳雖由工入微,然應(yīng)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
《詩源辨體》
六朝五言,謝靈運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yīng)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
《同上》
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dāng)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錄》
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xì)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白灶櫣?,才非管樂儔。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按倨菹驴砂?,寬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xì)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
分甘馀話
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贝搜哉`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fēng)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
《唐音審體》
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fù)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diào),突過唐人之上。
《劍溪說詩又編》
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澹可兒,靜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
《劍溪說詩又編》
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
石洲詩話
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無跡可求。
《峴傭說詩》
后人學(xué)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淵明,在當(dāng)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稊M古》十二篇,雖未遠(yuǎn)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fù)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
《詩學(xué)淵源》
其詩閑淡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dāng),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dāng)此之時,高古曠達,殊無出其右者。
《詩境淺說》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fēng)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23后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
李憕子。
父遇害時,年八歲,為叛軍所俘,轉(zhuǎn)徙流離。
代宗時授河南府參軍,轉(zhuǎn)司農(nóng)寺主簿。
以父死禍難,無心祿仕,不食酒肉,不婚娶,住洛陽惠林寺從僧齋戒,偃仰穴中。
穆宗長慶三年,李德裕上表薦之,穆宗詔賜。
源陳疾甚年高,辭不受。
卒于寺。
僧崇圭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6—841 【介紹】: 唐僧。
汝州郟城人,俗姓姜。
父為商佐于鞏洛間。
父亡,遂出家。
年十八,得通經(jīng)業(yè)。
俄游南岳,棲息數(shù)年,后住潤州茅山棲霞寺。
李德裕鎮(zhèn)浙西時,延住慈和寺,與談甚契。
次年,遷居嵩山岳寺。
文宗開成元年,李德裕請住洛陽龍興寺。
兩京僧俗,多從問道。
卒后,白居易為撰塔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陜之姜氏子。
其先以儒術(shù)致顯貴。
自天寶來。
亂離相繼。
父因商賈鞏洛間而喪焉。
圭嘅然行求出家。
年十八。
以試經(jīng)得度。
無何游南岳。
棲息者數(shù)年。
又依南徐茆山之棲霞寺。
聲譽益起。
會贊皇李公德裕。
廉問是邦。
延見于慈和寺。
與語意相得。
圭曰。
吾有幽憂之疾。
城隍聚落。
可久處耶。
明年抵嵩少掛錫岳寺。
大和戊申。
洛旱。
惟岳中雨不愆候。
或以為圭之德所感云。
開成初。
贊皇公入相。
請闡化于洛之龍興寺。
其所提唱。
本秀公而利益多矣。
既而唱滅。
壽八十六。
會昌元年八月十日。
遷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銘。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崇圭。
姓姜氏。
郟城人也。
門傳儒素相綴簪裾。
自天寶已來。
安史之亂侵?jǐn)⊥趼浴?div id="rdjhf3v" class='inline' id='people_14016_2_5_comment'>
家族遷蕩父為商賈。
趨利遵涂。
于鞏洛間父亡于逆旅。
圭慨責(zé)曰。
少遭不造。
孑遺哀煢遂議出家。
至年十八經(jīng)業(yè)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興游南岳。
棲息數(shù)齡起回樂南徐茅山。
乃依棲霞寺。
圭已登徑門道聲洋溢。
會贊皇李公德裕廉問是邦。
延諸慈和寺。
一交雅談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憂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歲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歲。
洛下亢陽。
唯岳中雨信相繼。
或謂為圭之德動龍神之故也。
開成元年贊皇公攝冢宰。
請圭于洛龍興寺化徒。
兩京緇白往來問道。
檀施交駢。
其所談法宗秀之提唱。
獲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眾決別。
入方丈而滅。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銘。
會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次淮南都梁山釋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稟異操。
自言學(xué)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榮光禪院大智下求度。
師頗嚴(yán)謹(jǐn)。
約其誦經(jīng)受具后至洛陽參問禪法。
徹了無疑。
辭師觀方。
至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衛(wèi)文卿命于州治長壽寺化徒。
衛(wèi)侯問將來佛法隆替若何。
植曰。
真實之物無振。
自古于今往復(fù)軌躅。
有為之法四相遷流。
法當(dāng)堙厄。
君侯翹足可見。
預(yù)言武宗毀教也。
植終年九十三。
門人建塔立碑。
會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圖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7—843 【介紹】: 唐僧。
德州平原人,俗姓周。
出家于本州延和寺。
登戒后,問道嵩山。
尋入居太一山。
文宗大和間,李德裕薦入內(nèi)殿,文宗宣問而悅之,遂留內(nèi)道場。
累辭歸山,詔住長安圣壽寺。
武宗毀佛時,避入終南山,卒于山舍。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周氏。
平原人也。
幼入鄉(xiāng)校。
然于儒書。
略不加意。
見佛經(jīng)則玩味莫釋手。
后就郡之延和寺詮澄法師薙染。
既登戒。
問道嵩少。
遁居三峰。
以養(yǎng)圣胎。
無幾何。
入太乙山。
受徒闡化。
大和中。
上嗜蜃蛤。
太官每以進沿海諸郡并緣為民害。
一日其殼。
有力擘之而堅莫能開者。
上異焉。
焚香以禱。
俄而自開。
現(xiàn)觀音菩薩像。
僅寸許于內(nèi)。
儀容服飾。
比世所塑??者。
尤可愛。
上命盛以金粟檀香合。
覆以玉綿錦帕。
賜興善寺供養(yǎng)。
因集群臣宣問。
以何祥瑞。
宰相李公德裕進曰。
此非臣所能知。
惟知陛下圣德所昭感爾。
若其他佛法大意。
則有終南山恒政禪師在。
于是詔問政。
政對曰。
貧道聞之。
物無虛應(yīng)。
此所以啟沃陛下之信心爾。
故經(jīng)云。
應(yīng)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xiàn)此身而為說法也。
上曰。
菩薩此身則已見矣。
然所謂說法則未之聞。
政曰。
今陛下見此為常耶。
非常耶信耶不信耶。
上曰。
非常之事。
朕深信焉。
政曰。
如是則陛下已聞?wù)f法矣。
上大悅。
因留政內(nèi)道場中。
累辭還山詔居圣壽寺。
武宗初即位。
謂人曰。
吾仇至矣。
可不避乎遽遁入終南山。
久之卒于山舍。
壽八十七。
阇維獲舍利四十九粒。
會昌三年九月四日。
塔葬焉。
后詔廢教避仇之語果驗。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恒政。
姓周氏。
平原人也。
未入法前隨入鄉(xiāng)校。
殊不嗜書籍。
或見佛經(jīng)耽味不舍。
后棄俗從師。
就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下受誦經(jīng)法。
既登戒已問道于嵩少。
決了無壅。
遁跡三峰放蕩自在。
無幾入太一山中。
甫行風(fēng)教學(xué)人蟻慕。
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
沿海官吏先時遞進。
人亦勞止。
一日御饌中盈柈而進。
有擘不張呀者。
帝觀其異即焚香祝之。
俄為菩薩形。
梵相克全儀容可愛遂致于金粟檀香合。
以玉綿錦覆之。
賜興善寺令致禮之。
始宣問群臣斯何瑞也。
相國李公德裕奏曰。
臣不足知。
唯知圣德昭應(yīng)其諸佛理。
聞終南山有恒政禪師大明佛法博聞強識。
詔入宣問。
政曰貧道聞物無虛應(yīng)。
此乃啟沃陛下之信心耳。
故契經(jīng)中應(yīng)以此身得度者即現(xiàn)此身而為說法也。
帝曰。
菩薩身已見未聞?wù)f法。
政曰。
陛下睹此為常非常耶。
信非信耶。
帝曰。
希奇事朕深信焉。
政曰。
陛下已聞?wù)f法了。
皇情悅豫得未曾有。
敕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
其菩薩至?xí)龤Х鹕崮送鏊凇?div id="1l9jhfn" class='inline' id='people_15290_2_43_comment'>
因留政內(nèi)道場中。
累辭入山。
宣住圣壽寺。
至武宗即位忽入終南。
或問其故。
曰吾避仇烏可已乎哉。
后終山舍年八十七。
阇維收舍利四十九粒。
以會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后有廢教之敕。
政之先見若合符節(jié)焉。
系曰。
蜃蛤中胡得菩薩像乎。
通曰。
有所警發(fā)時一現(xiàn)耳。
近聞偽唐李氏國境薦饑陂湖間多生螷蚌。
百姓競?cè)《场?div id="ppnvj1b" class='inline' id='people_15290_2_60_comment'>
其年免殍仆者十有七八。
明年豐。
民猶采之。
無何有獲巨蚌可二尺馀。
提歸擘磔擊??曾無少損。
其人咒垂放之。
俄自開張吐出佛像。
長僅尺許。
相好具全若真珠色。
號曰珠佛焉。
獻李氏。
后遺與梵僧焉。
此意所不及處。
現(xiàn)形者蓋經(jīng)中化肉山魚米以資饑饉。
歲既豐登。
胡不屬厭。
故現(xiàn)相止足之地。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周。平原人。未入法前。幼入鄉(xiāng)校。見佛經(jīng)。耽味不舍。就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受誦經(jīng)法。既登戒已。問道于嵩少。決了無壅。遁跡三峰。放蕩自在。無幾入太一山中。甫行風(fēng)教。學(xué)人蟻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一日御饌中。盈柈而進。有擘不張呀者。帝觀其異。即焚香祝之。俄為菩薩形。梵相克全。儀容可愛。遂至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綿錦覆之。賜興善寺致禮。始宣問群臣。斯何瑞也。相國李公德??奏曰。臣不足知惟知圣德昭應(yīng)其諸佛理。聞終南山有恒政禪師。大明佛法。博聞強識。詔入宣問。政曰。貧道聞物無虛應(yīng)。此乃啟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jīng)中。應(yīng)以此身得度者。即現(xiàn)此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已見。未聞?wù)f法。政曰。陛下睹此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聞?wù)f法了?;是閻傇ァ5梦丛?。敕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因留政內(nèi)道場中。累辭入山。宣住圣壽寺。至武宗即位。忽入終南?;騿柶涔省T晃岜艹?。烏可已乎哉。后終山舍。年八十七。阇維。收舍利四十九粒。以會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共 7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