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憕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萊州人。
蔣沇弟。
擢明經(jīng)第。
調(diào)鞏縣丞。
東都留守李憕賢之,表為判官。
安祿山亂起,與同死難。
追謚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6—748 【介紹】: 唐僧。江都人,俗姓郭。工翰墨。少誓齒空門,志不可奪。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時賢推服,有聲京師。尋歸居揚州龍興寺,食不求飽,居不易坐。朝士途經(jīng)者,以不踐其門閾為大羞。復召至長安,房琯、崔渙等皆爭與之交。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江都之郭氏。
稍具知識。
即念出家。
父母雖愛。
不能奪也。
既從瑤臺成律師受具戒。
旋于太原東塔寺究律藏。
言入希微。
理參玄要。
識者推伏焉。
眾請任以綱領職。
乃默然東歸。
率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心咒。
化鄉(xiāng)里。
諸所設施。
莫克盡述。
大略皆以隆顯教門。
敷弘法席而已。
且維揚東南之沖要。
朝廷土大夫。
所從來往。
必脩刺門下。
然尤以得見為??。
以不得見為大辱。
故黃門侍郎盧藏用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
信有高人。
若太子少保陸象先。
兵部尚書畢構(gòu)。
少府監(jiān)陸馀慶。
吏部郎中嚴挺之。
河南尹崔希逸。
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
禮部侍郎李憕。
著作郎綦母潛。
名士王昌齡。
僉所贍奉。
愿同灑掃。
天寶七載。
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
就胡床跏趺。
默睹西方。
既曛而滅于龍興寺之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
南踰領徼。
望哭者千族。
送葬者萬人其得法上首。
曰會稽曇一福建懷一等。
樹塔于城西蜀岡之原。
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
撰文勒碑。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
趙郡李陽冰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歲誓齒空門。
親愛所鐘志不可奪。
從遙臺成律師受具戒。
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
時賢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環(huán)中。
聲振京師如晞愛日。
諸寺眾請綱領。
乃默然而東歸。
既還揚都俯允郡愿恒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眾生亦得。
如意勝愿我如此愿。
眾生亦如。
謂天臺止觀包一切經(jīng)義。
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
色空兩亡定慧雙照。
不可得而稱也。
慎暑不攝齊。
食不求飽。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歸于大眾。
一身有無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銜命往還。
路出維揚終歲百數(shù)。
不踐門閾以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饑渴。
慎與人子言依于孝。
與人臣言依于忠。
與人上言依于仁。
與人下言依于禮。
佛教儒行合而為一。
學者流誤。
故親校經(jīng)論延來者聽受。
故大起僧坊將警群迷。
故廣圖菩薩因地。
善護諸命。
故曲濟眾生壽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為防。
故自負衣缽。
以規(guī)規(guī)為任故綱正緇林。
以發(fā)揮道宗。
故上行恭禮。
以感慕遺跡。
故不遠他邦。
以龍象參議。
故再至京國。
以軌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歟。
黃門侍郎盧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見于慎慕味循環(huán)不能離坐。
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信有高人。
黃門于院中置以經(jīng)藏嚴以香燈。
天地無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陸象先兵部尚書畢構(gòu)少府監(jiān)陸馀慶吏部侍郎嚴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禮部尚書李憕辭人王昌齡著作郎綦母潛僉所瞻奉愿同灑掃。
感動朝宰如此。
以天寶七載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滅于龍興寺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嶺徼。
望哭者千族。
會葬者萬人。
其上首曰會稽曇一閩僧懷一南康崇睿晉陵義宣錢塘譚山寺惠鸞洛京法瑜崇元鶴林寺法勵法海維揚惠凝明幽靈祐靈一等。
罔不成樂說辯才入法華三昧。
眾所知識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調(diào)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樂樹下長流?;壑?div id="td79hth"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9_2_77_comment'>
雪山峰頂仰見清涼之月。
金剛決定煩惱無馀優(yōu)曇開敷香潔盈滿。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經(jīng)始靈塔于蕪城西蜀岡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親侍。
后請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為碑紀述。
大歷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趙郡李陽冰題額其塔。
亦幽公經(jīng)度建塔之地。
廣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臨四衢平視千里。
門人環(huán)蒔列柏薦以名香。
其塔屬會昌中例皆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8—752 【介紹】: 唐僧。潤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馬,人稱馬祖,或稱馬素。武周如意年間出家江寧長壽寺,晚年居潤州幽棲寺。伏形苦節(jié),無喜無怒,時人目為嬰兒行菩薩。揚州與京口道俗爭迎致之。文宗大和時追謚大律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清。
潤之延陵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隸名江寧長壽寺既進具。
操行愈益奮厲。
晚年入事威禪師于青山之幽禪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養(yǎng)恬和。
外不為寒暑饑渴所變。
內(nèi)不為冤親榮辱所移。
識者以為行嬰兒行。
世因號之嬰兒行菩薩焉。
開元中。
京口牧韋銑遣沙門僧汪。
迎居鶴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雖見貴顯。
略不為動而瞻禮。
者充塞。
嘗躬赴一屠家請。
眾駭異。
素曰佛性是同。
無生豈別。
茍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寶初。
將應吳越命。
揚州沙門希玄夜半竊之。
以往江北。
濤波淼然。
月黑難濟。
持舟待風。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滅傾城迎謁。
津所車馬繁擁。
不避涂潦。
捐金擲幣。
施予山積。
素一不介意。
悉以為悲田之費。
李憕以禮部尚書牧揚尤加禮。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還二郡道俗紛諍莫決。
其德之感物類如此。
天寶十一載。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壽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黃鶴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執(zhí)心喪之禮者。
袂相屬嗣法弟子法鑒法欽別有傳。
菩薩戒弟子。
吏部尚書齊潮廣州都督梁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尚書崔令欽大和間。
追謚大津禪師塔號大寶杭。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玄素。
字道清。
俗姓馬氏。
潤州延陵人也。
生有異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靜髫齔希尚求歸釋門。
父母從之出依凈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
隸名于江寧長壽寺。
進具已后戒光騰燭定水澄漣。
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
因事威禪師。
躬歷彌載撞鐘大鳴。
威誨以勝法。
得其不刊之旨。
從是伏形苦節(jié)交養(yǎng)恬和。
敗納襯身寒暑不易。
貴賤怨親曾無喜慍。
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
道業(yè)既高人希瞻禮。
開元年中僧汪密請至京口。
郡牧韋銑屈居鶴林。
四部歸誠充塞寺宇。
素納衣空床未嘗出戶王侯稽首。
不為動搖。
顧世名利猶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來禮謁。
自生感悟懺悔先罪。
求請素明中應供。
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
士庶驚駭咸稱異哉。
素曰。
佛性是同無生豈別。
但可度者吾其度之。
何異之有。
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
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
竊而宵遁。
黑月難濟。
江波淼然。
持舟擬風。
俄頃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獲全。
楚人相慶佛日再耀。
傾州奔赴會于津所。
人物拒道間無立位。
解衣投施積若山丘。
略不干其懷抱。
令悉充悲田之費禮部尚書李憕為楊州牧。
齋心虔虔二時瞻近。
未幾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請還郡。
二處紛諍莫決所從。
李時謂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愛憎。
因任從所請卻歸南郡。
其感物慕德罕有與倫。
以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倫慟徹城市。
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盡執(zhí)喪師之禮。
率眾申哀江湖震響。
素往于寺內(nèi)坐禪之所。
高松偃覆如蓋。
及移他樹還互如前。
又當舍壽之夕。
房前雙桐無故自枯。
識者以為雙林之變。
但真乘妙理絕相難思。
嘉瑞靈祥應感必有。
經(jīng)云。
隨緣赴感即其事也。
有門弟子法鑒及吳中法欽。
此二大士重光道原僉具別傳。
受菩薩戒弟子吏部侍郎齊浣廣州都督粱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崔令欽 并道流人望咸款師資。
亦嘗問道于徑山。
猶樂正子春于夫子。
洗心瞻仰天漢彌高。
水鑒明心悟深者眾矣。
洎太和中。
遠慕遺風高其令德。
追謚大律禪師。
太和大寶杭之塔。
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馬祖。
或以姓名兼稱曰馬素是也。
系曰。
彌天以出家子咸姓釋氏。
懸合后到阿含經(jīng)。
可不務乎。
素師以俗姓呼之。
必有由矣。
噫繁盛法嗣猶不能遏此訛稱。
則知素師名翼一飛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將來。
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馬。潤州延陵人。生有異度。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凈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名于江寧長壽寺進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因事威禪師。伏形苦節(jié)。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慍。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道王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名利。猶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來禮謁。自生感悟。懺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驚駭稱異。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舟擬風。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楚人相慶。佛日再輝。傾州奔赴。會于津所。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干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23后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
李憕子。
父遇害時,年八歲,為叛軍所俘,轉(zhuǎn)徙流離。
代宗時授河南府參軍,轉(zhuǎn)司農(nóng)寺主簿。
以父死禍難,無心祿仕,不食酒肉,不婚娶,住洛陽惠林寺從僧齋戒,偃仰穴中。
穆宗長慶三年,李德裕上表薦之,穆宗詔賜。
源陳疾甚年高,辭不受。
卒于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圓澤。唐僧。住洛陽慧林寺。性疏簡,通音律。好聚財,時謂之空門猗頓。代宗大歷末,與諫議李源為忘形友。世多傳其轉(zhuǎn)生故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洛陽慧林寺僧。性疏簡,通音律,好聚財,時謂之空門猗頓。代宗大歷末,與諫議李源為忘形之友。二人相約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宋高僧傳》卷二〇有傳?!?a target='_blank'>太平廣記》卷三八七引《甘澤謠》存詩2首,傳為其轉(zhuǎn)生之牧童所唱?!度圃娡饩帯肥罩?/blockquote>
全唐詩續(xù)補遺
洛陽惠林寺僧,梵學之外,音律貫通,與諫議大夫李源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饢|坡詩及他本作圓澤。東坡挽文長老詩云:「向欲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簡率。
禪講之暇。
仍治產(chǎn)業(yè)。
頗致田園之利。
居洛陽之慧林寺。
號空門猗頓。
尤與李源善。
源父憕
天寶間留守。
以節(jié)死安祿山亂。
故源因誓。
不婚娶仕宦。
悉捐產(chǎn)業(yè)。
入慧林常住。
而日隨僧飲食。
以見己志。
嘗欲偕觀游蜀。
歷攬岷峨王壘青城之勝。
而議所由道。
久不決。
蓋觀欲自長安斜谷。
源欲自荊門三峽也。
既而卒從源議。
舟泊南浦。
見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
觀泣曰。
予始議不欲由此。
今奈何。
源問之曰。
婦人王氏。
孕三年矣。
然猶未娩。
特以予死期尚賒耳。
死此生彼。
固無恨。
請辭。
后十二年中秋之夕。
當相見于錢塘天竺寺外。
源治觀喪畢。
又候王氏求見所生子。
子一笑。
由以知緣之所在。
誠未易免也。
久之源如觀約。
至錢塘。
聞牧童有歌竹枝之詞于葛洪井畔者。
趨拜之曰。
觀公健否。
牧童曰。
李君真信士。
勤遠來。
宜得晤語。
君茲俗緣未益。
慎勿近。
益務進脩。
以遂合并。
則幸甚。
徐扣角歌而去。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圓澤。居慧林。與洛京守李源為友。約往蜀峨嵋禮普賢大士。師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峽。師不可。源強之。乃行。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罌汲水。師見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見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兒時。愿公臨門。我以一笑為信。十二年后。錢塘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言訖而化。婦既乳兒。源往視之。果笑。尋即回舟。如期至天竺。當中秋月下。聞葛洪井畔有牧兒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知是師。乃趨前曰。澤公健否。兒曰。李公真信士也。我與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贊曰。 京洛有約  峨嵋是行  機先一語  洞達三生 汲罌事異  扣角詩清  永懷陳跡  山空月明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圓觀。
不知何許人也。
居于洛宅。
率性疏簡或勤梵學。
而好治生獲田園之利。
時謂之空門猗頓也。
此外施為絕異。
且通音律。
大歷末與李源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
天寶末陷于賊中。
遂將家業(yè)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之別墅也。
以為公用無盡財也。
但日給一器。
隨僧眾飲食而已。
如此三年。
源好服食。
忽約觀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藥。
觀欲游長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荊入峽。
爭此二途。
半年未決。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歷兩京道矣。
觀曰。
行無固必請從子命。
遂自荊上峽行次南浦。
泊舟見數(shù)婦女絳達錦珰負罌而汲。
觀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經(jīng)此者恐見此婦人也。
李曰。
自上峽來此徒不少。
奚獨泣為觀曰。
其孕婦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載尚未解?。
唯以吾未來故。
今既見矣。
命有所歸。
釋氏所謂循環(huán)者也。
請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兒時亦望君訪臨。
若相顧一笑。
是識認君也。
后十二。
年當中秋月夜。
專于錢塘天竺寺外。
乃是與君相見之期也。
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觀到此哀慟殆絕。
召孕婦告以其事。
婦人喜躍還。
頃之親族畢集。
以枯魚濁酒饋于水濱。
李往授符水。
觀具其沐浴新其衣裝。
觀其死矣孕婦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兒。
襁抱就明果致一笑。
李泣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觀。
明日李回棹歸慧林寺。
詢問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約。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聞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雙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乃觀也。
李趨拜曰。
觀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與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緣未盡但且勤修。
不墮即遂相見。
李無由序語。
望之潸然。
觀又歌竹枝。
杳裊前去。
詞切調(diào)高莫知所謂。
嘆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懸隔圣凡路殊。
諒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賊庭。
時方八歲為群賊所虜。
流浪南北展轉(zhuǎn)人家。
凡六七年歸于近親。
代宗聞之授河府掾。
源遂絕酒肉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寓一室。
隨僧齋食。
先命穴其野以備終制。
時時往眠其間。
至于榮辱是非一皆均等也。
時相國李公德裕表薦之。
遂授諫議大夫。
于時源已年八十馀矣。
抗表不起。
二年而卒。
長慶二年也。
系曰。
圓觀未死。
先寄胎者。
聞必不信何耶。
違諸圣教也。
嘗聞閩尼多許。
族姓家婦女為兒。
云便來也。
及終有以朱題髀。
當日有家生子。
身有赤文便來二字焉。
此類亦多。
莊子所謂曲士不可與語道者。
束于教也。
其或竺乾異計有教未來。
佛或別會曾談。
見有我宗自許。
若然者未可定執(zhí)已行之教矣。
其如觀也果證高深。
同智論中多種不思議也。
心思言議千里難追矣。
神僧傳·卷第八
釋圓觀。不知何許人。居于洛。率性疏簡。時與李源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給一器。隨眾僧飲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約觀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藥。觀欲游長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荊入峽。爭此二途。半年未決。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歷兩京道矣。觀曰。行無固必請從子命。遂自荊上峽。行次南浦泊舟。見數(shù)婦女條達錦襠負罌而汲觀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經(jīng)此者??忠姶藡D人也。李問其故。觀曰。其孕婦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唯以吾未來故。今既見矣。命有所歸。釋氏所謂循還者也。請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兒時亦望君訪臨。若相顧一笑是識君也。后十二年當中秋月夜。專于錢唐天竺寺外。乃是與君相見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婦告以其事。婦人喜躍還。頃之李往授符水。觀沐浴而化。婦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兒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歸慧林寺。詢問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約。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聞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劢?。雙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觀也。李趨拜曰。觀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與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緣未盡但且勤修。不墮即遂相見。李無由序語。望之潸然。觀又歌竹枝前去。詞切調(diào)高。不知所終。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
率性疏簡。
或勤梵學。
而好治生。
獲田園之利。
時謂之空門猗頓。
此外施為絕異。
且通音律。
大歷末。
與李源為忘形之友。
源父憕居守。
天寶末陷于賊中。
遂將家業(yè)。
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但日給一器。
隨僧眾飲食而已。
如此三年。
忽約觀游蜀。
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藥。
觀欲游長安。
由斜谷路。
李欲自荊入峽。
爭此二途。
半年未決。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不愿歷兩京道。
觀曰。
行無固必。
請從子命。
遂自荊上峽。
行次南浦泊舟。
見數(shù)婦女。
絳達錦襠。
負罌而汲。
觀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經(jīng)此者。
恐見此婦人也。
李曰。
自上峽來。
此徒不少。
奚獨泣為。
觀曰。
其孕婦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載。
尚未解?。
唯以吾未來故。
今既見矣。
命有所歸。
觀死。
孕婦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兒。
襁抱就明。
果致一笑李泣。
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觀。
李常念杭州之約。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聞葛洪井畔。
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雙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乃觀也。
李趨拜曰。
觀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與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緣未盡。
但且勤修不墮。
即遂相見。
李無由序語。
望之潸然。
觀又歌竹枝。
杳裊前去。
詞切調(diào)高。
莫知所謂嘆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懸隔。
圣凡路殊。
源遂絕酒肉。
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
寓一室隨僧齋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字后己。
李憕孫。
敬宗寶歷初,遷右拾遺。
淮南節(jié)度使王播獻錢十萬求領鹽鐵,景讓極論不可。
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商、華、虢三州刺史,封酒泉縣男。
宣宗大中中,進御史大夫,拜西川節(jié)度使,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事母孝。
性好獎掖寒士。
卒年七十二,謚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9?—860? 字后己,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憲宗元和中進士及第,釋褐授校書郎。敬宗初為右拾遺。時王播進錢求領鹽鐵,景讓亟論不可,遂知名。累遷商州刺史。文宗開成二年(837)入為中書舍人,后出為華、虢二州刺史,再入為禮部侍郎、知貢舉。武宗會昌中,歷右散騎常侍、浙西觀察使。宣宗時,入為尚書左丞,累官吏部尚書、御史大夫。出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大中十三年(859)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72歲卒,謚曰孝。景讓有大志,正色立朝,言無避忌,為史家所稱。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斷句1聯(lián)。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景讓字后巳。贈太尉憕孫。寶歷初為右拾遺。沈傅師觀察江西。表以自副。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商華虢三州剌史。自右散騎常侍出為浙西觀察使。入為尚書左丞。拜天平節(jié)度使。徙山南東道。封酒泉縣男。大中中進御史大夫。拜西川節(jié)度使。病丐致仕。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卒年七十二。贈太子太保。謚曰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855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字中虔。
李憕曾孫。
穆宗長慶三年進士。
文宗大和中,歷金部員外郎、祠戶二部郎中、諫議大夫。
開成五年,官長安令。
武宗會昌末,坐事貶臺州司馬。
宣宗大中初,遷明州刺史。
四年,轉(zhuǎn)歙州刺史。
工詩。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55? 字中虔,郡望隴西(今甘肅臨洮),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穆宗長慶三年(823)登進士第。文宗大和中為金部員外郎,歷戶部、度支二郎中,遷諫議大夫。開成五年(840)官長安令。武宗會昌末(846)坐事貶臺州司馬。宣宗大中初遷明州刺史。四年(850)轉(zhuǎn)歙州刺史。事跡散見《舊五代史》卷五八《李琪傳》、《唐詩紀事》卷五八、《寶慶四明志》卷一、《嘉定赤城志》卷一〇、《新安志》卷九、《唐才子傳》卷七等。其詩“才力周備,興比之間,獨與前輩相近?!?顧陶《唐詩類選后序》)《全唐詩》存詩8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李敬方(?-855?),字中虔,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郡望隴西(今屬甘肅),長慶三年(823),登進士第。大和三年,為楚州營田判官。開成中,為長安令。累官金、戶二部員外郎、戶部郎中、諫議大夫。會昌末,因事貶臺州長史。大中初,歷明、歙二州刺史,卒。有《李敬方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存詩八首。
全唐詩補逸
李敬方字中虔,長慶三年鄭冠榜進士。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敬方字仲虔。隴西人。大中朝官歙州刺史。

作品評論

顧陶《唐詩類選序》
李歙州敬方,才力周備,興比之間,獨與前輩相近,家集三百首,簡擇律韻八篇而已。雖前后復絕,或畏多言,時典刑具存,作敢避棄。
優(yōu)古堂詩話
唐李敬方《歡醉》詩云:“不向花前醉,花應解笑人……若非杯里酒,何以寄天真?!倍抛用澜^句云:“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兒回?莫悲身外無窮事,且進生前有限杯?!倍婋m相沿,而杜則尤工者也。世所傳“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之句,蓋出于敬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