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鄭馀慶

相關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0—805 【介紹】: 唐滄州南皮人,字敦詩。玄宗天寶十載,舉明經第。精通地理學。累擢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異績。歷遷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徙東道,召為工部尚書,旋為東都留守、義成軍節(jié)度使。德宗貞元九年,以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每逢四方使者及自遠方歸者,必詳問其山川土地終始,畫隴右、山南圖,及黃河經界遠近,成書十卷。順宗立,進左仆射。時王叔文等預政,耽屢移疾乞去,不許。卒謚元靖。有《海內華夷圖》、《備急單方》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0—805 字敦詩,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人。
玄宗天寶十載(751)登明經第。
肅宗乾元元年(758)任臨清尉,后遷河東節(jié)度副使。
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征拜鴻臚卿,十一月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德宗建中三年(782)徙鎮(zhèn)山南東道,興元元年(784)召為工部尚書。
貞元元年(785)出為東都留守,二年改義成軍節(jié)度使。
九年拜相,十七年封魏國公。
順宗永貞元年(805)十月卒,謚元靖。
生平見鄭馀慶《左仆射賈耽神道碑》,權德輿《魏國公賈公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
日人內藤虎次郎有《賈魏公年譜》。
耽工詩尚書,擅長地理學。
鄭馀慶稱其“文章之制,博達而清約”(《左仆射賈耽神道碑》)。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
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中舉明經。累授汾州刺史。入為鴻臚卿。大歷十四年領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興元中召為工部尚書。貞元九年拜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順宗立。進檢校司空。守左仆射。永貞十年卒。年七十六。贈太傅。謚元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04 【介紹】: 唐定州義豐人,字遐舉。
齊浣孫。
為文長于箋奏。
少隱會稽。
代宗大歷中,壽州刺史張鎰辟為判官。
德宗建中間,鎰出鎮(zhèn)鳳翔,奏抗為監(jiān)察御史,仍為賓佐,幕中籌畫,多出于抗。
德宗出奔奉天,抗奔赴行在,拜侍御史。
貞元初,為水陸運副使,督江淮鹽務、漕運以給京師。
入為給事中、太常卿,代鄭余慶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抗無遠謀大略,凡為官,必求至精,物論薄其隘刻。
以疾請罷,改太子賓客。
卒謚成。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抗字遐舉。定州義豐人。累拜太常卿。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病罷為太子賓客。卒年六十五。贈戶部尚書。謚曰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6—810 【介紹】: 唐幽州范陽人。工詩。無書不讀,然止用以資為詩。自少至老,可傳之詩凡千余篇。與孟簡、孟郊、馮宿等為友,相期推挽。官至登封縣尉。以病不能為官,竟饑寒而死,將死作詩與韓愈,請具棺為葬。有詩傳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6—810 范陽(今河北涿州)人。憲宗元和初任登封尉,以病去官,客居登封。五年(810)十月貧病而卒。生平見韓愈《登封縣尉盧殷墓志》。工詩,與韓愈、孟郊交善。孟郊稱其“吟哦無滓韻,言語多古腸”(《吊盧殷》)。《全唐詩》存詩13首,《全唐詩續(xù)拾》補1首。
唐詩匯評
盧殷(746-810),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曾任登封尉。
與孟簡、孟郊、馮宿友善,期相推挽,終以病不能為官。
家貧,元和中獻詩東都留守鄭馀慶,屢得周濟,書薦宰相,不能用,竟貧病而卒。
有詩千馀首,多佚。
全唐詩》存詩十三首。
李郱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21 【介紹】: 唐宗室。
幼孤,力學自立,通經史。
代宗寶應二年,舉拔萃科,顏真卿擢為上等,拜同官尉。
復以書判拔萃,除萬年尉。
遷華州錄事參軍,與刺史爭事而去官。
憲宗元和初,為陸渾令。
河南尹鄭余慶薦于朝,遷南鄭令。
入拜宗正丞。
官至陜府左司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1—814 【介紹】: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東野。
少隱居嵩山。
性狷介,與韓愈友善。
年四十五、六方登進士第。
后調溧陽尉。
鄭馀慶為東都留守,署為水陸轉運判官。
馀慶鎮(zhèn)興元,又奏為參謀。
工詩,與賈島齊名,并稱“郊島”,又以詩風瘦硬,有“郊寒島瘦”之說。
卒,張籍私謚貞曜先生。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1—814 字東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郡望平昌(今山東商河縣西北)。
少隱嵩山,稱處士。
德宗貞元十二年(796)登進士第。
十六年任溧陽縣尉,抑郁不得志,遂辭官。
曾任河南水陸運從事,試協(xié)律郎。
憲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鄭馀慶奏,遷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赴任時暴死途中。
終生貧困潦倒,死后竟無錢下葬。
友人張籍等私謚貞曜先生。
生平詳見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
有近人夏敬觀《孟郊年譜》、今人華忱之《孟郊年譜》,后者較完備。
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參加僧皎然組織之“詩會”(見《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醉會中贈鄭方回》等),其詩歌思想受皎然影響甚巨。
詩與韓愈齊名,為韓孟詩派之開派者。
其詩可以德宗貞元八年(792)長安應試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由隱而仕,詩亦要求有為而作,詩歌基調積極明快,步武盛唐。
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轉向抒情,形成險怪詩風。
其詩反映社會生活較廣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鎮(zhèn)割據,均體現(xiàn)其“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骨”(《讀張碧集》)之主張。
大部分詩則抒寫一己之窮苦情懷,與賈島詩有類同處,故有“郊寒島瘦”之稱(見蘇軾《祭柳子玉文》)。
“寒”既指其詩內容之嗟悲嘆苦,亦謂其詩有清冷之意境美。
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韓愈稱之為“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
神施鬼設,間見層出。
”(《貞曜先生墓志銘》)“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
(《薦士》)詩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東野詩集》,載有宋人國材、劉辰翁評語。
今人華忱之點校之《孟東野詩集》較完備。
注本有華忱之、喻學才《孟郊詩集校注》,韓泉欣《孟郊集校注》。
全唐詩》編其詩為5卷,《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唐詩匯評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屢舉進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寧等地,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
寄寓汴州。
十六年,授溧陽尉。
因終日吟詩,多廢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辭官歸。
元和元年,河南尹鄭馀慶辟為水陸轉運從事,武協(xié)律郎。
九年,余慶出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行次閿鄉(xiāng),暴疾年。
友人張籍等私謚為貞矅先生。
郊一生到意為詩,長于五古、樂府。
與韓愈、張籍、李翱、盧仝等友善,名重于時。
北宋宋敏求編有《孟東野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東野。
湖州武康人。
年五十始第進士。
調溧陽尉。
鄭馀慶鎮(zhèn)興元。
奏為參謀。
卒年六十四。
張籍謚之曰貞曜先生。

作品評論

韓愈《送孟東野序》
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漢氏矣。
因話錄
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文公至高,孟長于五言,時號“孟詩韓筆”。
詩人主客圖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風,詩名播天下,與李觀、韓退之為友。
新唐書本傳
郊為詩有理致,最為愈所稱,然思苦奇澀。
中山詩話
孟東野詩,李習之所稱“食薺腸亦苦,強歌聲不歡。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可謂知音。今此傳郊集五卷,詩百篇。又有集號《咸池》者,僅三百篇,其間語句尤多寒澀,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刪取者。東野與退之聯(lián)句詩,宏壯博辯,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潤色也。”
《王直方詩話》
李希聲語余曰:孟郊詩正如晁錯為人,不為不佳,所傷者峻直耳。
臨漢隱居詩話
孟郊詩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觀其句法,格力可見矣。
《童蒙詩訓》
徐師川問山谷云:“人言退之、東野聯(lián)句,大勝東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潤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潤色東野?若東野潤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菪溪詩話》
孟郊詩最淡且古,坡謂“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論數(shù)子,乃以張籍學古淡,東野為天葩吐奇芬,豈勉所長而諱所短,抑亦東野古淡自足,不待學耶?
彥周詩話
東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元輕白俗?!贝苏Z具眼。
歲寒堂詩話
退之于籍、湜輩,皆兒子畜之,獨于東野極口推重,雖退之謙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賈島而鄙其寒苦,蓋未之察也。郊之詩,寒苦則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詞意精確,其才亦豈可易得!
唐詩紀事
李翱薦郊于張建封云:“茲有平昌孟郊,貞士也。伏聞執(zhí)事舊知之。郊為五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崩钣^薦郊于梁肅補闕書曰:“郊之五言詩,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兩謝?!表n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杳默《咸池》音?!北硕咏灾砸?,豈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詩評》
孟東野如埋泉斷劍,臥壑寒松。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刻苦,讀之使人不歡。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憔悴枯槁,其氣局促不伸,退之許之如此,何邪?詩道木正大,孟效自為之限阻耳。
后村詩話
孟生純是苦語,略無一點溫厚之意,安得不窮?此退之所以欲和其聲歟!
后村詩話
孟詩亦有平淡閑雅者,但不多耳。
詩林廣記
朱文公云:孟郊吃飽了飯,思量到人不到處。
滹南詩話
郊寒白俗,詩人類鄙薄之,然鄭厚評詩,荊公、蘇、黃輩曾不比數(shù),而云樂天如柳陰春鶯,東野如草根秋蟲,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
唐詩鏡
孟郊語好創(chuàng)造,然多生強,不成章趣。人謂郊寒島瘦,余謂郊拙島苦。
唐詩歸
鐘云:東野詩有孤峰峻壑之氣,其云郊寒者,高則寒,深則寒也。忽作貧寒一例看。譚云:詩家變化,自盛唐諸家而妙已極,后來人又欲別尋出路,白不能無東野、長吉一派。
《唐詩類苑序》
東野苦心,其詩枯瘠。
唐音癸簽
韓公甚重郊詩,評者亦盡以為韓不及郊。獨蘇長公有詩論郊云:“未足當韓豪?!焙笤z山詩亦云:“東野悲嗚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痹敹?,蓋亦論其大局歟!不可不知。
《詩源辨體》
東野五言古,不事敷敘而兼用興比,故覺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見為詩,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為變也。
《詩源辨體》
東野詩諸體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專工在此,然其用力處皆可尋摘,大要如連環(huán)貫珠,此其所長耳。
《詩源辨體》
古人自許不謬。東野詩云:“詩骨聳東野,詩濤浦退之?!币詽龤w韓,以骨自許,不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東野實不足于濤。如東野《峽哀》十首,語亦奇險,然無退之之才,故終不足于濤。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中唐諸君子各有矯時易俗之志,因其質之所近,而以一體自見焉。東野之氣悲,氣悲則非激越吞吐之間,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為最近也,
說詩晬語
孟東野詩,亦從《風》、《騷》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氣不無斫削耳。以郊、島并稱,銖兩未敵也。元遺山云:“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摟?!睋P韓抑孟,毋乃太過?
《唐詩別裁》
東坡目為“郊寒島瘦”,島瘦固然,郊之寒過求高深,鄰于刻削,其實從真性情流出,未可與島并論也。
劍溪說詩
孟郊詩筆力高古,從古歌謠、漢樂府中來,而苦澀其性也,勝元、白在此,不及韋、柳亦在此。
劍溪說詩
郊詩類幽憤之詞,讀之令人氣塞。
《四庫全書總目》
郊詩托興深微,而結體古奧,唐人自韓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匯評》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著??嗾Z是東野所長。
石洲詩話
諫果雖苦,味美于回。孟東野詩則苦澀而無回味,正是不鳴其善鳴者。不知韓何以獨稱之?且至謂“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亦太不相類,此真不可解也。蘇詩云:“那能將兩耳,聽此寒蟲號”,乃定評不可易。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孟東野蜇吻澀齒,然自是盤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詩話
孟東野詩,篇篇皆似古樂府,不僅《游子吟》、《送韓愈從軍》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圓”,魏晉后即無此等言語。
昭昧詹言
姜塢先生曰:筆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詩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東野出于鮑明遠,以《園中秋散》等篇觀之可見。但東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氣促節(jié)短,苦多而甘少耳。
養(yǎng)一齋詩話
每讀東野詩,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岸趟生Q不巢,高石云始棲。君今瀟湘去,意與云鶴齊”?!敖c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疤炫_山最高,動躡赤城霞。何以靜雙目?掃山除妄花。靈境物皆直,萬松無一斜”諸句,頓覺心境空闊,萬緣退聽,豈可以寒儉目之!……其《送別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氣,用之自偏頗,憂人成苦吟,達士為高歌”,詞意圓到,豈專于愁苦者哉!
《藝概?詩概》
昌黎、東野兩家詩,雖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難爭險。惟中有質實深固者存,故較李長吉為老成家數(shù)。
《藝概?詩概》
孟東野詩好處,黃山谷得之,無一軟熟句;梅圣俞得之,無一熱俗句。
《湘綺樓論唐詩》
東野用思艱澀,同于昌谷,時有嘲諷;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峴傭說詩》
孟東野奇杰之筆萬不及韓,而堅瘦特甚。譬之偪陽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東坡比之“空螯”,遺山呼為“詩囚”,毋乃太過!
《峴傭說詩》
孟郊、賈島并稱,謂之“郊寒島瘦”。然賈萬不及孟,孟堅賈脆,孟探賈淺故也。
《東目館詩見》
東野五言能兼漢魏六朝體,真苦吟而成,其劌目鉥心,致退之嘆為咸池音者,須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鯨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東目館詩見》
許彥周曰:東野可愛不可學,亦非僅言其凄戾。余謂高妙簡古,直是難學,惟遺物而立于獨者近之。
《東目館詩見》
東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語。烏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詩法萃編》
閬仙、東野并擅天才,東野才力尤大,同時惟昌黎伯與相敵,觀集中聯(lián)句詩可見,兩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門萬戶之廣衢,走羊腸鳥道之仄徑,志在獨開生面,遂成僻澀一體。而東野古詩神旺興來,天骨開張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風漢京。
三唐詩品
(孟郊)與韓退之、李長吉同源,而鐫容露骨,故與閬仙有寒瘦之譏,而語重意??,固可針砭浮靡。七言蒼勁,有明遠之風。
《瓶粟齋詩話》
孟東野詩源出謝家集中,如《獻襄陽于大夫》及《汝州陸中丞席喜張從事至》、《游枋口柳溪》諸作,時見康樂家數(shù),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評東野詩,以為篇篇似占樂府,非確論也。
于?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人。
于頔兄。
德宗貞元十四年,為度支郎中,被召延英殿,兼御史中丞,判度支。
十五年,拜戶部侍郎。
鄭馀慶善。
十六年,貶泉州司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泉州晉江人,字行周。德宗貞元八年進士,與韓愈、李觀等聯(lián)第,時稱“龍虎榜”。官終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卒年四十余。工散文。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
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四試于吏部,方授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
十五年上書宰相鄭馀慶求不次進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悅一樂妓,約以迎娶。
過期不往,妓相思成疾,臨終,乃刃髻藏匣,附以詩。
詹得匣,睹髻及詩,悲慟而卒。
事跡散見孟簡《詠歐陽行周事》并序、《太平廣記》卷二七四引《閩川名士傳》、韓愈《歐陽生哀辭》、《新唐書》本傳。
韓愈稱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復,善自道。
”其詩多干謁酬贈之作,葛立方以為“皆賦情不薄”(《韻語陽秋》卷一九)。
有《歐陽詹集》10卷,今存。
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唐詩匯評
歐陽詹(約761-約801),字行周,泉州晉江(今福建南安)人。貞元八年(792),與韓愈、李觀、李絳、崔群、王涯等同登進士第,時稱“龍虎榜”。十三年,游興元、蜀中,獻詩嚴震、韋皋。還京,官四門助教。十五年,韓愈自汴州朝正京師,詹率其徒伏闕下,舉愈為博士,不果。十六年,北游太原,與鄭儋、嚴綬唱和。歸京,尋卒。有《歐陽詹集》十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五
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為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卒年四十馀。

作品評論

《全唐詩話》
歐陽詹,……初見拔于常袞袞,后見知于退之、元賓,終于四門助教。李貽孫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敘事重復,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命而卒,天其絕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趙郡人,或作成紀人,字習之。涼武昭王之后。登進士第。始授校書郎,累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性剛急,議論無所避,常謂史官記事不實。執(zhí)政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故久不遷。后授考功員外郎,拜中書舍人。歷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卒謚文。始從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有《李文公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4—836 字習之,排行七,郡望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
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
十六年為義成軍觀察判官。
憲宗元和元年(806)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分司東都,薦孟郊于河南尹鄭馀慶
屢任幕職。
十五年自考功員外郎出刺朗州,筑堰蓄水,溉田千頃,人稱“考功堰”。
文宗大和三年(829)拜中書舍人。
累遷至戶部侍郎。
卒于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任所,謚文。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李翱從韓愈學古文,為中唐著名古文家。
不長于詩。
全唐詩》存詩7首,判1首。
《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唐詩匯評
李翱(772-841),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一說趙郡(今河北趙縣)人。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授校書郎。貞元、元和中,累佐滑州李元素、嶺南楊于陵、浙東李遜幕。元和十四年入為國子博士,遷考功員外郎,并兼史職。出為朗州刺史,遷舒州刺史。長慶三年,入為禮部郎中,又出為廬州刺史。大和元年,召為諫議大夫,遷中書舍人。又出為鄭、桂、潭等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卒,謚文。翱為韓愈弟子,其文論和創(chuàng)作對推動古文運動起了積極作用。有《李翱集》十卷。今有《李文公集》十八卷行世。《全唐詩》存詩七首。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
翱字習之。涼武昭王之后。貞元十四年進士。元和末累官廬州刺使。大和時歷刑戶二部侍郎。拜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會昌中卒。謚曰文。

作品評論

石林詩話
人之材力,信自有限,李翱、皇甫湜皆韓退之高弟,而二人獨不傳其詩,不應散亡無一篇存者,計是非其所長,故不多作耳。退之集中有《題湜公安園池詩后》云:“《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又有“用將濟諸人,舍得業(yè)孔顏”。意若譏其徒為無益,而勸之使不作者。翱見于遠游聯(lián)句,惟“前之詎灼灼,此去信悠悠”。一出之后,遂不復見,亦可知矣。然二人以非所工而不作,愈于不能而強為之,亦可謂善用其短矣。
歸田詩話
湜與李翱皆從公學文,翱得公之正,湜得公之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6—839 【介紹】: 唐鄭州滎陽人,本名涵。
鄭馀慶子。
德宗貞元進士。
累遷右補闕。
敢言不諱,遷考功員外郎。
文宗立,入為侍講學士,累進尚書左丞。
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以戶部尚書召,未拜而卒,謚宣。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6—839 本名涵,避文宗諱改。
排行十。
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
宰相鄭馀慶之子。
德宗貞元十年(794)登進士第。
憲宗元和四年(809)選授集賢校理。
累遷至右補闕,剛直敢言,憲宗謂馀慶曰:“卿之令子,朕之直臣,更可相賀!
”穆宗長慶四年(824)遷中書舍人。
文宗大和二年(828)為禮部侍郎,典貢舉2年,號為得人。
官至刑部尚書兼判左丞事,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所,謚宣。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鄭浣長于經史,“雅有學識,進修不已。
”(白居易《鄭涵等太常博士制》)《全唐詩》存詩5首,殘句2。
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浣。
宰相馀慶子。
本名涵。
避文宗故名改。
貞元十年進士。
長慶中累遷中書舍人。
文宗朝拜刑部尚書。
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大和四年以戶部尚書徵。
未拜卒。
年六十四。
贈尚書右仆射。
謚曰宣。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八
釋清公。
居巴山之隈。
不知何許人。
常默其詞。
忽復一言未嘗不中。
西川節(jié)帥段文昌父鍔為支江宰。
后任江陵糺。
文昌少好屬文。
長自渚宮困于塵土。
客游成都謁韋。
南康皋。
皋與奏釋褐。
道不甚行。
每以事業(yè)自負。
與游皆高明之士。
遂去南康之府。
金吾將軍裴邠之鎮(zhèn)梁川。
辟為從事。
轉假廷評裴公府罷公自府游聞清公之異。
徑詣清公求宿。
愿知前去之事。
自夕達旦曾無一詞。
忽問曰。
中間極盛旌旆而至者誰。
公曰。
豈非高崇文乎。
對曰非也。
更言之。
公曰。
代崇文者。
武黃門也。
清曰。
十九郎不日即為此人。
更盛更盛。
公尋徵之。
便曰。
害風妄語阿師不知。
因大笑而已。
由是頗亦自負。
戶部員外韋處厚出任開州刺史。
叚公時任都官員外判鹽鐵案公送出都門。
處厚素深于釋氏。
洎到鵠鳴先訪之。
清喜而迎處厚。
處厚因問還期。
曰一年半歲一年半歲。
又問。
終止何官。
對曰。
宰相須江邊得。
又問。
終止何處。
僧遂不答。
又問。
叚十九郎何如。
答曰。
已說矣。
近也近也。
及處厚之歸朝正三歲重言一年半歲之驗。
長慶初叚公自相位節(jié)制西川。
果符清公之言。
處厚唯不喻江邊得宰相。
廣求智者解焉。
或有旁徵義者。
謂處厚必除浙西夏口。
從是而入拜。
及文宗皇帝踐祚。
自江邸首命處厚為相。
至是方驗。
與鄒平公同發(fā)使修清公塔。
因刻石紀其事焉。
又趙宗儒節(jié)制興元日問其移動。
遂命紙作兩句詩云。
梨花初發(fā)杏花初。
甸邑南來慶有馀。
宗儒遽考之。
清公但云。
害風阿師取次語。
明年二月除檢校。
右仆射鄭馀慶代其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