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鞏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咸陽人,號云房先生、和谷子、真陽子。相傳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與呂洞賓同時。為后世所傳八仙之一。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詩紀事》卷七〇云為唐時處士,曾題詩于邢州開元寺。
宣和書譜》卷一九則稱之為神仙,自稱天下都散漢,自云生于漢,呂洞賓對之執(zhí)弟子禮,其問答語及詩編次成集。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錄詩贈王鞏。
唐才子傳》卷一〇謂其字云房,避亂入太白、紫閣。
全唐詩》則云為咸陽(今屬陜西)人,號云房先生,遇仙傳道,入崆峒山。
《道藏》有《鐘呂傳道集》,記其與呂洞賓修道事,偽題施肩吾撰。
后世以其為八仙之一,稱為漢鐘離。
有關(guān)記載始于北宋,唐五代是否有其人,殊難斷定。
全唐詩》存鐘離權(quán)詩4首,多為依托之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4—1069 【介紹】: 宋泰和人,字至之。真宗天禧三年進士。歷侍御史、知諫院、判司農(nóng)寺。仁宗慶歷中,為天章閣待制,條陳時事,對策甚久,仁宗贊為南士而有燕趙之氣者。神宗時官終戶部侍郎。
全宋詩
王贄(九九四~一○六九),字至之,廬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進士。為邵州防禦推官。歷衡、連、郴三州軍事判官。仁宗慶歷初,累拜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皇祐中,以天章閣學(xué)士、吏部郎中知洪州(清光緒《江西通志》卷九)。歷知鄭、瀛、池、江寧、陳等州府。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以尚書禮部侍郎致仕。神宗熙寧二年卒,年七十六。有別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樂全集》卷三九《王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六六一
王贄,字至之,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
天禧三年登進士第。
歷信州通判。
慶歷中為殿中侍御史。
七年,以刑部郎中知諫院,任起居舍人、直史館、同判司農(nóng)寺。
八年,擢天章閣待制。
進天章閣直學(xué)士。
皇祐中以吏部郎中知洪州。
五年,徙樞密直學(xué)士,為京畿水陸計度轉(zhuǎn)運使。
遷龍圖閣學(xué)士。
嘉祐四年知瀛州。
六年,知池州。
尋以左諫議大夫知江寧府。
英宗即位,進給事中,以禮部侍郎致仕。
神宗立,改戶部侍郎。
見《樂全集》附錄王鞏《張方平行狀》,《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七、食貨四九之一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一六五、一七五、一八九、一九五,《宋史》卷一六二、二○○,《明一統(tǒng)志》卷五六,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七五,《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91 【介紹】: 宋應(yīng)天宋城人,字安道,號樂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fù)中賢良方正科。歷知昆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shù)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于用兵、起獄尤反復(fù)言之。卒謚文定。有《樂全集》。
全宋詩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昆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quán)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xué)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nèi)銓。以侍講學(xué)士知滑州,徙益州。復(fù)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zhuǎn)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贈司空,謚文定。有《樂全集》四十卷。事見《東坡后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八有傳。 張方平詩四卷,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樂全集》為底本,校以清吳興陶氏抄本(簡稱陶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季錫疇校本(簡稱季本)。又據(jù)《欒城集》等輯得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少穎悟,景祐元年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
西夏叛,上《平戎十策》。
歷知諫院、知制誥,進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
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鎮(zhèn)。
英宗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
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尋以父憂免。
服闋,以觀文殿學(xué)士留守西京,又歷數(shù)郡。
極論新法之害。
數(shù)請老,元豐二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謚文定。
深識三蘇父子,故蘇軾終身敬事之。
有《樂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
王鞏《張公行狀》(《樂全集》附錄),《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吳郡人,號丹元子。
居飲馬橋,名其宅為寧極齋。
能文詞,善辯論。
哲宗元祐間往來京師,與王定國游。
蘇軾見而奇之,稱其詩有謫仙風(fēng)采,屢贈以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2 【介紹】: 明浙江臨海人,字公輔。洪武中為中書舍人,進春坊大學(xué)士,輔導(dǎo)皇太孫。坐事謫中都教授,棄官歸。素與方孝孺善,聞孝孺被殺,設(shè)靈位哭于家。成祖召之不至,械至京,仍不屈,遂被殺。
明詩紀事·甲簽·卷三十
右字公輔,臨海人。
洪武中中書舍人,進春坊大學(xué)士,以事謫中都教授。
有《林公輔集》三卷。
田按:公輔與侯城友善。
侯城《懷舊》詩云:「雄文不見林公輔,病眼荒荒何處開?
」公輔集中亦有序侯城文,推為豪杰之士。
先侯城死。
侯城《巾山草堂記》云:「壬戌七月之望,予偕葉夷仲、張廷璧、林公輔、陳元采夜登巾山絕頂,飲酒望月,縱談千古,竟夕不眠。
予謂葉君曰:『昔蘇子瞻夜登黃樓,觀王定國諸公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以為太白死三百年無此樂。
斯樂也,又子瞻死三百年后所無也。
』諸君皆大笑。
計其時忽十五年,今存者獨予與張、陳耳。
」考壬戌為洪武十五年,侯城作記時正洪武二十九年也。
紀革除事者謂永樂時,召公輔不赴,械至京,遭劓死者,妄也。
公輔序許廷慎詩云:「廷慎在鳳陽時,嘗讀杜詩,忽然悟曰:『古人之高乃在是矣!
』遂斂其平日所作,向火焚之,自是歷年不作一詩。
一日呼童子研墨甚急,大書所作《感興》詩,極其宏壯。
時江西劉子憲以詩自負,見而嘆之曰:『是子且來逼人矣!
』后廷慎與馀相見秦淮上,誦夢馀詩云:『少時結(jié)交友,悵悵長憶君。
何其夜來夢,復(fù)接平生親。
握手步云閣,示我高世文。
渾雄脫凡近,要妙幾通真。
』馀嘆曰:『吾豈文士也耶!
』」公輔集中又有序?qū)O惟學(xué)詩云:「今詩獨盛于吳,吳之詩獨推高公季迪。
有高公之學(xué)者孫惟學(xué)氏,其詩迥視高公。
」今廷慎詩集不傳,而孫惟學(xué)者知其名者鮮矣。
附記其敘論于此,庶不沒文士之苦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