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方會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仁勇,俗姓竺,四明(今浙江寧波)人。
住金陵保寧寺,南岳下十二世,楊歧會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九)。
今錄詩八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咸潤,上虞(今屬浙江)人。
習(xí)天臺教觀,依錢塘會法師講席。
真宗景德四年(一○○七),邑令裴煥請演教于永福等寺,聽法者動以千數(shù)(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卷一五)。
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圓(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屬廣西)人。住潭州石霜,稱楚圓慈明禪師。為南岳下十世,汾陽昭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二)。仁宗寶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燈錄》卷二)。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為儒生,潛心舉業(yè)。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隱靜寺得度。嗣汾陽昭禪師。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稱慈明禪師。其徒編有《慈明和尚五會語錄》。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一
慈明禪師。出全州清湘李氏。諱楚圓。少為書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隱靜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其母有賢行。使之游方。公連眉秀目。頎然豐碩。然忽繩墨。所至為老宿所呵。以為少叢林。公柴崖而笑曰。龍象蹴踏。非驢所堪。嘗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間。與守芝谷泉俱結(jié)伴。入洛中。聞汾陽昭禪師。道望為天下第一。決志親依。時朝廷方問罪河?xùn)|。潞澤皆屯重兵。多勸其無行。公不顧渡大河。登太行。易衣類廝養(yǎng)。竄名火隊中。露眠草宿。至龍州。遂造汾陽。昭公壯之。經(jīng)二年。未許入室。公詣?wù)?。昭揣其志。必罵詬。使令者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xùn)。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昭公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公擬伸救。昭公掩其口。公大悟曰。乃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禪師。嵩謂公曰。楊大年內(nèi)翰。知見高。入道穩(wěn)實。子不可不見。公乃往見大年。大年問曰。對面不相識。千里卻同風(fēng)。公曰。近奉山門請。大年曰。真?zhèn)€脫空。公曰。前月離唐明。大年曰。適來悔相問。公曰。作家。大年喝之。公曰恰是。大年復(fù)喝。公以手劃一劃。大年吐舌曰。真是龍象。公曰。是何言歟。大年顧令別點茶曰。元來是家里人。公曰。也不消得。良久又問。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公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公曰。放內(nèi)翰二十拄杖。大年拊膝曰。這里是什么處所。公拍掌曰。不得放過。大年大笑。又問。記得唐明悟時因緣否。公曰。唐明聞。僧問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東流。大年曰。只如此語意如何。公曰。水上掛燈毬。大年曰。與么則辜負(fù)古人去。公曰。內(nèi)翰疑則別參。大年曰。三腳蝦蟆跳上天。公曰。一任??跳。大年乃又笑。館于齋中。日夕質(zhì)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朝中見駙馬都尉李公。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師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謁奈何。大年默然。歸語公曰。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fēng)遠(yuǎn)至。有愿見之心。政以法不得。與侍從過從。公黎明謁李公。李公閱謁。使童子問。道得即與上座相見。公曰。今日特來相看。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當(dāng)?shù)婪N青松。公曰。不因今日節(jié)。馀日定難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與么則與上座相見去也。公曰。腳頭腳底。李公乃出坐定。問曰。我聞西河。有金毛師子。是否。公曰。什么處得此消息。李公喝之。公曰。野犴鳴。李公又喝。公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辭去。問臨行一句。公曰。好將息。李公曰。何異諸方。公曰。都尉又作么生。曰。放上座二十拄杖。公曰。專為流通。李公又喝。公曰。瞎。李公曰好去。公曰諾諾。自是往來楊李之門。以法為友。久之辭還河?xùn)|。大年曰。有一語。寄唐明。公曰。明月照見夜行人。大年曰。卻不相當(dāng)。公曰。更深猶自可。午后更愁人。大年曰。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什么汗出。公曰。知。大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為人句。公曰。重疊關(guān)山路。大年曰。與么則隨上座去也。公作噓聲。大年曰。真師子兒。公還唐明。李公遣兩僧訊公。公于書尾??雙足。寫來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槨示雙趺。人天渾莫測。珍重赤須胡。公以母老南歸。至筠州。首眾僧于洞山。時聰禪師居焉。先是汾陽謂公曰。我遍參云門尊宿兒孫。特以未見聰為恨。故公依止。又三年。乃游仰山。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使請公出世說法。守虛南原致公。公不赴。旋特謁候守愿行。守問其故。對曰。始為讓。今偶欲之耳。守大賢之。住三年。棄去省母。以白金為壽。母詬曰。汝定累我入泥犁中。投諸地。公色不怍。收之辭去。謁神鼎諲禪師。諲首山高弟。望尊一時。衲子非人類精奇。無敢登其門者。住山三十年。門弟子氣吞諸方。公發(fā)長不剪。弊衣楚音。通謁稱法侄。一眾大笑。諲遣童子問。長老誰之嗣。公仰視屋曰。親見汾陽來。諲杖而出顧見。頑然問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公指其后。絕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諲回顧相矍鑠。公地坐脫只履。而視之。諲老忘所問。又失公所在。公徐起整衣。且行且語曰。見面不如聞名。遂去。諲遣人追之不可。嘆曰。汾州乃有此兒耶。公自是名增重叢林。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雅為士大夫所信敬。諲見延稱。公知見可興臨濟。會道吾席虛。延白郡請以公主之。法令整肅。亡軀為法者集焉。示眾曰。先寶應(yīng)曰。第一句薦得??芭c祖佛為師。第二句薦得??芭c人天為師。第三句薦得。自救不了。道吾則不然。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薦得。無繩自縛。第三句薦得。四棱著地。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失色。日月無光。汝輩向什處出氣。良久曰。道吾為汝出氣。乃噓一聲。卓拄杖而起。又曰。道吾打鼓。四大部州同參。拄杖橫也。挑掛乾坤大地。缽盂覆也。蓋卻恒沙世界。且問。汝輩向何處。安身立命。若也知之。北俱盧州吃粥吃飯。若也不知。長連床上吃粥吃飯。后住石霜。當(dāng)解夏謂眾曰。昨日作嬰孩。今朝年已老。未明三八九。難踏古皇道。手鑠黃河乾。腳踢須彌倒。浮生夢幻身。人命久難保。天堂并地獄。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嶺松。北嶺南山草。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槁。五湖參學(xué)人。但問虛空討。死脫夏天衫。生著冬月襖。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喝一喝。時真點胸者。為善作者折難。自金鑾還。公呵曰。解夏未一月。乃已至此。破壞叢林。有何忙事。真曰。大事未透脫故耳。公曰。汝以何為佛法要切。真曰。無云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公詬曰。面皺齒豁。猶作此見解。真不敢仰視曰。愿為決之。公曰。汝問我答。真理前語而問之。公曰。無云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真遂契悟。住南岳福嚴(yán)。以大法授南禪師。語在南傳。僧問。臨濟兩堂首座。一日相見。同時喝。臨濟聞之升座曰。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問取堂中二禪客。此意如何。公作偈曰。啐啄之機箭柱鋒。瞥然賓主當(dāng)時分。宗師憫物明緇素。北地黃河徹底渾。又問。趙州勘婆子。師意如何。公亦作偈曰。趙州勘破婆子。葉落便合知秋。天下幾多禪客。五湖四海悠悠。明日升座曰。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要會個中意。日午打三更。遂一喝云。且道是賓是主。還有分得者么。若也分得。朝行三千暮行八百。若也未能。老僧失利。移住興化??刀ㄎ煲?。李都尉遣使邀公曰。海內(nèi)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大年棄我而先。仆年來頓覺衰落。忍死以一見公。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公惻然。與侍者舟而東下。舟中作偈曰。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既得涼風(fēng)便。休將櫓棹施。道過瑯琊。覺禪師出迎。大喜曰。有眾之累。不得躬造。受曲折而惠然。辱而臨之。天賜我也。公為逗留。夜語及并汾舊游。覺曰。近有一老衲至。問其離何所。曰楊州。問船來陸來。曰船來。問船在何處。曰岸下。問。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其僧恚曰。杜撰長老。如麻似粟。遣人追不及。云是舉道者。頃在汾州時尚少。舉陸沉眾中。不及識之。公笑曰。舉見處才能自了。而汝墮負(fù)。何以為人。覺屏息汗下。公為作牧童歌。其略曰?;厥卓?。平田闊。四方放去休攔遏。一切無物任意游。要收只把索頭撥。小牛兒。順毛捋。恐上高坡四蹄脫。日已高。休喂草。捏定鼻頭無少老。一時牽向圈中眠。和泥看渠東西倒。覺默得其游戲三昧。至京師。與李公會月馀。而李公果歿。臨終??一圓相。又作偈獻公。偈曰。世界無依。山河匪礙。大海微塵。須彌納芥。拈起幞頭。解下腰帶。若覓死生。問取皮袋。公曰。如何是本來佛性。李公曰。今日熱如昨日。隨聲便問。公臨行一句作么生。公曰。本來無掛礙。隨處任方圓。李公曰。晚來困倦。更不答話。公曰。無佛處作佛。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聞李公之化。與圓問答。加嘆久之。公哭之慟。臨壙而別之。有詔賜官舟。南歸中途。謂侍者曰。我忽得風(fēng)痹疾。視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頓地曰。當(dāng)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公曰。無憂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后。不鈍置汝。遂以明年至興化。正月初五日。沐浴辭眾。跏趺而逝。閱世三十有四。坐夏三十有二。李公之子。銘志其行于興化。而藏全身于石霜。公平生以事事無礙行心。凡圣所不能測。室中宴坐。橫刀水盆之上。旁置草鞋。使來參扣者下語。無有契其機者。又作示徒偈曰。黑黑黑。道道道。明明明。得得得。又冬日榜僧堂。作此字?○○○?==≡兒([田/?][曲-曰+口][(巨-匚)@二]才)。其下注云。若人識得。不離四威儀中。有首座者。見之謂曰。和尚今日放參。慈明聞而笑之云。 贊曰。有際天之云濤。乃可容吞舟之魚。有九萬里之風(fēng)。乃可負(fù)乖天之翼。三世如來之法印重任也。豈尋常之材??珊砷芎酢S嘤^慈明。以英偉絕人之姿。行不纏凡圣之事。談笑而起臨濟于將仆。叱咤而死黃龍之偷心。視其施為。不見轍跡。未三世而死為繩墨。諺曰。字經(jīng)三寫烏焉成馬。此言雖小??梢杂鞔?。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石霜楚圓禪師。
號慈明。
汾陽嫡嗣也。
生全州李氏。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出家。
母有賢行。
使游方。
師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呵。
以為少叢林。
師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湘沔間。
聞汾陽道望。
遂與大愚谷泉瑯琊造焉。
陽顧而默器之。
經(jīng)二年未許入室。
每見必罵詬。
或毀詆。
諸方所訓(xùn)。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語未卒。
陽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師擬伸救。
陽掩師口。
乃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公。
嵩指會楊大年。
因大年。
復(fù)會李都尉。
二公恨見之晚。
館于齋中。
日夕質(zhì)疑智證。
以為法友。
久之辭還河?xùn)|。
省唐明。
李公遣二僧訊師。
師于書尾。
畫雙足寫來僧名。
以寄之。
李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師以母老。
南歸至筠州。
首眾于洞山。
時聰禪師居焉。
先是。
汾陽謂師曰。
我遍參云門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師依止三年。
乃游仰山。
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師出世。
守虛南原致師。
師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師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投金于地。
罵曰。
汝少行腳。
負(fù)布橐去。
今安得此物。
吾望汝濟我。
反置我地獄耶。
師色不怍。
徐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公。
鼎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師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鼎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師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鼎杖而出。
顧見頎然。
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師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鼎回顧相矍鑠。
師地坐脫只履而視之。
鼎老忘所問。
又失師所在。
師徐起整衣行。
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鼎遣人追之。
不可。
嘆曰。
汾陽乃有此兒耶。
師自是名重叢林。
適道吾虛席。
郡移書。
欲得大禪伯領(lǐng)之。
鼎以師應(yīng)召。
法令嚴(yán)整。
亡身為法者集焉。
師之大機大用。
不可思議。
傳者謂。
師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不能測。
可為知言矣。
水庵。
謂尤侍郎延之曰。
昔大愚慈明谷泉等。
結(jié)伴參汾陽。
河?xùn)|苦寒。
眾人憚之。
惟慈明曉夕不憚。
夜坐欲睡。
則引錐自刺。
嘆曰。
古人為生死事大。
不食不寢。
我何人哉。
乃縱荒逸。
生無益于時。
死無聞于后。
是自棄也。
及辭歸。
汾陽嘆曰。
楚圓今去。
吾道東矣。
次住福嚴(yán)。
又移興化。
嘗室中插劍一口。
以草鞋一對。
水一盆。
置在劍邊。
擬議者。
師曰。
喪身失命了也。
便喝出。
無有一人契者。
其他玄言妙語。
提唱宗乘。
探旨者麻粟出焉。
而黃龍南楊岐會二人。
最為上首。
能世其家。
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
前是。
李都尉遣使邀師曰。
海內(nèi)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師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fēng)便。
休將櫓棹施。
至京與李公會。
月馀而李公歿。
臨終畫一圓相。
又作偈獻師。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師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師臨行一句作么生。
師曰。
本來無質(zhì)礙。
隨處任方圓。
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師曰。
無佛處作佛。
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
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化與師問答。
嘉嘆久之。
師哭之慟。
臨壙而別。
有旨賜官舟南還。
中途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fēng)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dāng)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師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逾年而化。
李公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
達人出世。
以開物成務(wù)。
為心非自衒也。
方師之受南原也。
戢天際想于眉睫間。
聊試吾道動靜何如。
觀其初不赴。
后自請行。
進退躊躇。
意可知矣。
覺范云。
慈明道。
起臨濟于將仆。
而平昔廓落乃如此。
微神鼎。
則亦谷泉流也。
雖然。
狂奴故態(tài)。
特師之寓言耳。
真面目。
豈無知音者哉。
然神鼎固長者。
難及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072 【介紹】: 宋僧。
衡州人。
俗姓葛。
少工翰墨,年冠依茶陵郁山主得度。
參楊岐、方會禪師,遂嗣法席。
住舒州白云寺。
膽略精壯,學(xué)人敬而畏之。
全宋詩
釋守端(一○二五~一○七二),俗姓葛,衡陽(今屬湖南)人。
幼事翰墨,及冠依茶陵郁禪師,后住舒州白云寺,為南岳下十二世,楊歧會禪師法嗣。
神宗熙寧五年卒,年四十八。
五燈會元》卷一九、《禪林僧寶傳》卷二八有傳。
今錄詩十五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守端(一○二五——一○七二),俗姓葛,衡陽(今湖南衡陽)人。
幼事翰墨,及長,依茶陵郁禪師得度,后參臨濟宗大師楊歧方會,遂嗣法席。
嘉祐中住潯陽能仁寺,后住舒州白云寺。
熙寧五年卒,年四十八。
其弟子編錄有《白云守端禪師廣錄》四卷(存)、《白云守端禪師語錄》二卷(存)。
見《禪林僧寶傳》卷二八,《釋氏疑年錄》卷七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八
禪師名守端。生衡州葛氏(或云周氏)。幼工翰墨。不喜處俗。依茶陵郁公剃發(fā)。年二十馀。參颙禪師(或鵬禪師)。颙歿。會公嗣居焉。一見端奇之。每與語終夕。一日忽問。上人受業(yè)師。端曰。茶陵郁和尚。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之否。端即誦曰。我有神珠一顆。日夜被塵羈鎖(或云常被塵勞羈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青山萬朵。會大笑起去。端愕視左右。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詢其事。時方歲旦。會曰。汝見昨日作夜狐者乎。端曰。見之。會曰。汝一籌不及渠。端又大駭。曰何謂也。會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端于是大悟。于言下辭去遍游。廬山圓通訥禪師。見之自以為不及。舉住江州承天。名聲爆耀。又讓圓通以居之。而自處東堂。端時年二十八。自以前輩讓善叢林。責(zé)己甚重。故敬嚴(yán)臨眾。以公滅私。于是宗風(fēng)大振。未幾訥公厭閑寂??な刂?。自陳客情。太守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已。明日升座曰。昔法眼禪師。有偈曰。難難難。是遣情難。情盡圓明一顆寒。方便遣情猶不是。更除方便太無端。大眾且道。情作么生遣。喝一喝下座。負(fù)包去。一眾大驚。挽之不可。遂渡江。夏于五祖之閑房。舒州小剎。號法華。住持者如籠中鳥。不忘飛去。舒守聞端高風(fēng)。欲以觀其人。移文請以居之。端欣然杖策來。衲子至無所容。士大夫賢之。遷居白云海會。升座顧視曰。鼓聲未擊已前。山僧未登座之際。好個古佛樣子。若人向此薦得??芍^古釋迦不前。今彌勒不后。更聽三寸舌頭上。帶出來底。早已參差。須有辯參差眼。方救得完全。有么。乃曰。更與汝老婆。開口時。末上一句正道著。舉步時末上一步。正踏著。為什么鼻孔不正。為尋常見鼻孔頑了。所以不肯發(fā)心。今日勸諸人。發(fā)卻去。良久曰一。便下座。其門風(fēng)峻拔如此。僧請問?;鄢瑔柗ㄑ邸H绾问欠?。曰汝是慧超。端作偈。示之曰。一文大光錢。買得個油糍。吃放肚里了。當(dāng)下便不饑。又問。僧問云門。如何是透法身句。曰。北斗里藏身。端又作偈曰。九衢公子游花慣。未第貧儒感慨多。冷地看他人富貴。等閑無耐幞頭何。 贊曰。楊岐天縱神悟。善入游戲三昧。喜勘驗衲子。有古尊宿之遺風(fēng)。慶歷以來。號稱宗師。而白云妙年俊辯。膽氣精銳。克肖前懿。至于應(yīng)世。則唾涕名位。說法則蕩除知見。乃又逸格。如大溈之有寂子。玄沙之有琛公。臨濟法道未甚寂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3—1323 【介紹】: 元僧。杭州新城人,號中峰,俗姓孫。仁宗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元詩選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聞高峰原妙禪師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見驩然,薙染于師子院,遂契妙旨。與斷厓義公俱為高峰座下,或問優(yōu)劣,曰:義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推第一座祖雍主之。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衣,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欲召見闕廷,終不一至。惟再封香下詔,即所居修敬而已。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僧臘三十有七。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有《中峰廣錄》三十卷。元統(tǒng)二年,詔收入佛藏,藝文監(jiān)丞揭徯斯為之序,謂其提倡激揚,如四瀆百川,千盤萬轉(zhuǎn),沖山激石,鯨吞龍變,不歸于海不已。其大機大用,見于文字有如此者。中峰屢辭名山,屏跡自放。時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脫笠,即結(jié)束茅而棲,俱名曰幻住。自作《幻住庵記》。其居?xùn)|林也,趙學(xué)士子昂、馮學(xué)士海粟為之躬運土木以執(zhí)役。初,子昂與中峰為友,海粟甚輕之。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訪,海粟出示《梅花百韻詩》。中峰一覽,走筆和之。復(fù)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與定交。
梅花百詠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禪師,屢辭名山主席,屏跡自放。時趙孟頫與明本友善,子振意輕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訪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詠詩》,明本一覽走筆和成,復(fù)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與定交。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師。諱明本。俗姓孫。錢塘人。母娠師時。夢無門開道者寄燈籠其家而生師。師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唄結(jié)趺坐。髫??讀論孟未終卷。母喪輟學(xué)。年十五輒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閱傳燈錄有疑。志在參決。遂登死關(guān)。見妙公。妙發(fā)長不薙。衣弊不易。孤峭嚴(yán)冷。未嘗一啟齒而笑。亦未嘗為其徒剃落。獨見師即驩然。欲為祝發(fā)。蓋亦已知為大器焉。久之。誦金剛經(jīng)。恍若開解者。師自謂識量疏通。于義趣無不融貫。然非性也。已薙染給侍死關(guān)。入天目。于東南諸山最高寒。廩粟屋材。微飛挽則莫能至其上。師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脅膚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機旨洞契。妙以其克肖。書偈付之。師益自晦。未嘗以師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淵。其光氣自不可掩。況審之以咨決。重之以記莂哉。至元間。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蓮花峰。號大覺正等禪寺。妙將遷化。以寺屬師。師辭。師每謂。住者必?zé)o上大道。其力可以開明人天。夙植福緣。其力可以蔭結(jié)徒眾。明智通變。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為之體。而緣與智為之用。有其體而缺其用。則化權(quán)不周。事儀不備。猶之可也。使無其體。而徒倚其用。則雖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況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無懼乎。當(dāng)五山缺主席。宰執(zhí)大臣。致書幣屢以為請。師皆力辭。至于窮厓孤洲。草棲浪宿。屏遁其跡而避之。然四方學(xué)者。北殫龍漠。南踰六詔。西連身毒。東極摶桑。裹糧躡[尸@憍]。萬里奔走。而輻輳赴師者。殆無虛日。南詔僧玄鑒。素明教觀。辨博英發(fā)如。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學(xué)。設(shè)或未當(dāng)。吾將易其宗旨。而俾趨教觀。繇其國來。一聞師言。即悟昔非洞發(fā)源底。方圖歸以倡其道。而沒于中吳。鑒之徒。畫師像歸國。像出神光燭天。南詔遂宗禪。奉師為禪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異之。秋八月甲子。師遂入寂。即山之西岡。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別其外護并法屬。一一皆師手書。是日白虹貫山。師世壽六十一。僧臘三十七矣。師所至。四眾傾慕。香茗金幣。拜禮供養(yǎng)。悉成寶坊。而師一衲一簞。未嘗屬目。人念其豐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師一不以近體。他可知已。雖屢辭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脫袍笠。在處結(jié)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團禪板。晝作夜參。規(guī)程條章。井井森列。儀矩慎嚴(yán)。如臨千眾。至于激揚提唱。機用翕?。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每謂其教傳佛心宗。單提直指。惡有所謂微妙授受。惡有所謂言語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師之于物。洪纖高下。緩急后先。拒之不遺。接之不攜。人雖見其發(fā)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誠。而匪事夫空言也。當(dāng)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鄭君鵬南。趙君子昂。一聞師之道。固已知敬。及親炙言容。無不歆慕終其身。江浙丞相脫驩公。最號嚴(yán)重。讀師之書。斂衽望拜。高麗沈王。以天屬懿親。萬里函香拜禮。起謂左右曰。某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獲師開示。涕泣感發(fā)。師躬己以究其道。豈有毫發(fā)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應(yīng)聲。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中峰普應(yīng)國師者。
諱明本。
其先臨濟玄。
玄七傳楊岐會
八傳無準(zhǔn)范。
范傳雪巖欽。
欽傳高峰妙。
妙之嗣四人。
師居其首。
師自臨濟其世十八。
臨濟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師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師出錢塘孫姓。
母李氏夢。
無門開道者。
持燈至其家而生。
師生之時。
內(nèi)室五色光明者三晝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則跏趺。
嬉戲則為佛事。
既冠。
閱傳燈錄。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為甚卻被生死之所流轉(zhuǎn)。
大疑。
乃求依獅子院高峰妙禪師。
妙公喜度之。
三載觀流泉有省。
求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鐘鳴不去。
妙公不顧。
久而洞徹玄旨。
妙公大悅。
書自相贊與師曰。
我相不思議。
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
得見半邊鼻。
洎十載。
妙公告寂時。
以大覺寺屬師。
師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吳楚。
西至皖山匡廬。
乃東還。
結(jié)幻住庵于吳雁蕩。
遂成叢席。
霆發(fā)瞿公請主大覺。
不就。
舉定叟泰應(yīng)之。
泰嘗受職于一山萬矣。
乃欲改嗣于師。
師大不然。
以書卻之曰。
昨者坐語。
未及它論。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茍循世諦故也。
本與足下。
納交十六年。
彼此心懷。
洞然明白。
豈意足下不諒愚情。
反欲相及。
何臨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傳。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誣也。
世漓俗薄。
奉金請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本嘗痛心于此。
夫大覺雖先師開山。
然十方叢林盡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本尸。
何識量之不廣也。
本非畏住持。
實畏嗣法于開山也。
故退避力辭。
而舉足下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師一山禪師。
豈可茍循世俗而易其所師哉。
繇此言之。
本猶不欲以先師座下人。
迭尸大覺。
而況牽枝引蔓。
欲為本之嗣乎。
聞命駭然。
專浼逆流。
塔主預(yù)此拜聞。
望以玉峽之音。
直與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則本斷然不敢與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師還天目廬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宮。
聘之不就。
賜金紋衣。
加號法慧禪師。
師隱去儀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懶將前后論三三。
端的船居勝住庵。
為不定方真丈室。
是無住相活伽藍(lán)。
煙村水國開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參。
有客扣舷。
來問道。
頭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還天目。
辛亥。
復(fù)船居。
吳江陳子聰為師建幻住庵。
師又去之。
北隱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盡自繇。
百般成現(xiàn)絕馳求。
綠菘紫芥攔街賣。
白米青柴倚戶收。
十二時中生計足。
數(shù)千年外道緣周。
茍于心外存諸見。
敢保驢年合頭。
明年又結(jié)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愛復(fù)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斷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閣枯藤。
千峰環(huán)繞半間屋。
萬境空閒一個僧。
除此現(xiàn)成公案外。
且無佛法繼傳燈。
丞相脫驩公望風(fēng)訪師。
師又棄庵。
去之東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棲遲。
跡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煙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橋低驚濤拍岸明生滅。
止水涵空示悟迷。
萬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與月輪齊。
驩公戒邑吏強師至私第。
乃與中書平章并諸山。
必致師于靈隱。
師固辭曰。
夫住持者。
須具三種力。
庶不敗事。
一道力。
二緣力。
三智力。
道體也。
緣智用也。
有其體而缺其用。
尚可為之。
但化權(quán)不周。
事儀不備耳。
使道體既虧。
便神異無算。
雖緣與。
智亦奚為哉。
或體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寧無慊于中乎。
貧道無其實。
故不敢尸其名。
竟稱病還天目。
延祐丙辰。
上諭宣政院。
簡釆名山宿德。
以聞。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師聞遁去。
南徐丹陽蔣均為建幻住庵。
戊午。
又還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改獅子院。
為正宗禪寺。
駙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徑山請師。
師不就。
乃結(jié)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巖磴險絕。
緇素跋涉甚難。
求師歸院。
至治癸亥。
西峰凍涸。
大木摧折。
師自敘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習(xí)頭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沒齒。
平昔懶退。
非矯世絕俗。
蓋以文字則失于學(xué)問。
參究則缺于悟明。
尋常為好事者之所稱道。
亦報緣之偶然耳。
秋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師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歸吳門。
師曰。
何不過了。
中秋去十三日。
手書屬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歸三塔。
依清規(guī)儀式。
不許循世禮也。
次日白虹貫山。
巔師跏趺。
書偈而化。
停龕三日。
顏益和悅。
道俗奔集踰萬。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閱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賜謚。
曰智覺禪師。
塔曰法云。
元統(tǒng)甲戌。
追尊為普應(yīng)國師。
乃以廣錄三十卷。
頒入大藏。
更命重臣。
銘國師道行于碑南詔五比丘。
繪師頂相還國。
四眾迎相。
入中慶城相。
放五色異光。
繇是傾信禪宗。
奉師為南詔第一祖。
時皆曰。
本公圓辯不閟。
針砭多方。
哀講士之趨岐。
傷禪流之混繼。
乃推大覺以嗣開先。
接玄鑒而化南詔。
??有大愚安龍?zhí)缎胖唢L(fēng)。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讓無名。
杖履蕭然。
云行鶴舉視聲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飴。
楷芙蓉訥圓通不足過之。
以其瀚海馀波。
煙屯雨驟。
提鳳閣之儒臣。
醒天潢之貴戚。
而永明壽明教嵩。
庶可并駕云。
贊曰。
人人抱荊山之璧。
個個得赤水之珠。
何難兄釋迦。
而弟彌勒。
及讀本祖自敘之語。
愧汗橫流。
俯仰無地矣。
嗟乎非真祖師心語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語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則本祖隱現(xiàn)。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明本,字幻住,晚號中峰,姓孫氏,錢塘人。幼好梵唄,長乃出家。初依吳山圣水,聞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師子巖立死關(guān),以待參學(xué)。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許,知為大器。久之,明本誦《金剛經(jīng)》恍有開解者,謂“識量依通,雖于義趣通解,終非悟也?!币讯S染。時原妙閉關(guān)獨居,誓不接納,獨見本授以?頭。由是給侍死關(guān),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而學(xué)成,豁然超脫。宗旨別傳,九流諸子,罔不淹貫,激揚提唱,機鋒翕靃,圓轉(zhuǎn)不窮,時稱大辯焉。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之。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元統(tǒng)二年,并詔明本所著《廣錄》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為之序。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壽六十一,臘三十七。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明本身履長大,倍于時人,所遺麻履二,尚藏寺中。寂時茶毗于天目,虞集銘其塔,趙孟頫書其凈土詩。初,松雪極致敬禮,馮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詩》六十首,明本和之,復(fù)成百詠,及九言一首,馮由是嘆服加禮焉。今有爪發(fā)舍利塔在圣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