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自彰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僧。蕭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靈芝寺。嗣中峰。隱居伏龍。臨終說偈,投筆而逝,謚佛慧園鑒禪師。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無明,號千巖,蕭山董氏子。隱天龍山東庵,復(fù)渡江至義烏伏龍山,依大樹結(jié)茅而止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元長。
字無明。
一號千巖。
越之蕭山董氏子。
七歲經(jīng)書過目成誦。
出入蹈炬循彟。
有若成人。
年既長。
從授經(jīng)師。
學(xué)法華經(jīng)。
指義而問。
師弗能答。
受具戒于靈芝寺。
會行丞相府。
飯僧。
師隨眾入。
中峰本公在座。
見師即呼。
問曰。
汝日用何如。
對曰。
唯念佛爾。
公曰。
佛今何在。
師方儗議。
公厲聲喝之。
師遂作禮求指示。
公以無字授之。
遂縛禪于靈隱山中。
后又隨順世緣。
將十載矣。
一旦喟然嘆曰。
生平志氣。
充塞乾坤。
乃今作甕中醯雞耶。
即復(fù)入靈隱山危坐。
脅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
聞雀聲有省。
亟見本公。
公復(fù)斥之。
師憤然來歸夜將寂。
忽鼠翻食貓之器。
墮地有聲。
遂大悟如蟬蛻。
污濁之中。
浮游玄間。
上天下地。
一時(shí)清朗。
被衣待旦。
復(fù)往質(zhì)于公。
公問曰。
趕州何故云無。
對曰。
鼠餐貓飯。
公曰。
未也。
對曰。
飯器破矣。
公曰。
破后云何。
對曰。
筑碎方甓。
公乃微笑。
祝令護(hù)持。
時(shí)節(jié)若至。
其理自彰
師既受付囑。
乃隱天龍之東庵。
耽悅禪味。
不與外緣。
有二??。
日來環(huán)繞座下。
師為說皈戒。
??矯首低昂。
作拜勢而去。
自是聲光日顯。
笑隱方主中竺。
力薦起之。
丞相脫歡。
亦遣使迫師出世。
皆不聽。
無何諸山。
爭相勸請師度。
不為時(shí)所容。
杖錫踰濤江而東。
至烏傷之伏龍山。
誓曰。
山若有水。
吾將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師遂依大樹以居。
實(shí)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久之。
鄉(xiāng)民翕然宗之。
邑大姓二樓君。
為之創(chuàng)因舊號建大伽藍(lán)。
重樓杰閣。
端門廣術(shù)。
輝映林谷。
內(nèi)而齊魯燕趙秦隴閩蜀。
外而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
莫不奔赴膜拜。
咨決心學(xué)。
至有求道之切。
斷臂師前。
以見志者。
朝廷三遣重臣。
降名香以寵嘉之。
江淮雄藩。
若宣讓王。
則下令加護(hù)其教。
若鎮(zhèn)南王。
則親書寺額。
賜僧伽黎衣。
及師號。
帝師亦再降旨。
俾勢家無有所侵陵。
并錫大禪師之號。
資政院。
又為啟于東朝。
命朝臣制師號。
并金襕法衣。
以賜焉。
師疏眉秀目。
豐頤美髯。
才思英發(fā)。
頃刻千偈。
包含無量妙義。
得其片言。
皆珍惜寶護(hù)惟謹(jǐn)。
論者謂。
師踐履真實(shí)。
談辨迅利。
或無愧于智覺云。
至正丁酉。
師年七十有四。
示微疾。
會眾書偈云。
平生饒舌。
今日敗闕。
一句轟天。
正法眼滅。
遂投筆而逝。
弟子輩。
用陶器函蓋。
奉全身瘞于青松庵。
宋文憲銘之。
其序曰。
濂。
初往伏龍山見師。
師吐言如奔雷。
時(shí)濂方尚氣頗欲屈之。
相與詰難數(shù)千言。
不契而退。
越二年。
又往見焉。
師問曰。
聞君閱盡一大藏教。
有諸。
濂曰。
然。
曰耳閱乎。
抑目觀也。
曰。
亦目觀爾。
曰。
使目之能觀者。
君謂誰耶。
濂揚(yáng)眉向之。
于是相視一笑。
自是厥后。
知師之道。
超出有無。
實(shí)非凡情之可窺測。
因締為方外交。
垂三十年。
其激揚(yáng)義諦。
往來尺牘之在篋衍者。
墨尚濕也。
雖纏于世相。
不能有所證入。
而相知最深。
銘。
非濂為而孰宜。
其為名賢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千巖禪師。諱元長。越之蕭山董氏子也。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門。開化烏傷伏龍山圣壽寺。其接物利人。灼類于本。當(dāng)元季時(shí)。其著我田衣者。無不藉賴。朝廷褒重。而高其聲價(jià)。公居伏龍。惟力田博飯而已。君王三錫徽號。公終身不署焉。于是。識者以狂瀾砥柱而稱公。公性英敏。初棄家。問戒于靈芝律主。時(shí)中峰本和尚。寓杭城云居蘭若。會赴丞相府齋。公得拜見于齋筵。本曰。上人是何法諱。對曰。元長。曰。日逐何所用心。公乃再拜請益。本以狗子無佛性示之。公即廬北高峰頂。琢磨己躬。屢走見本。本惟叱之無他語。靈隱雪庭傅禪師。虛記室。以款公。公來往云居靈隱。荏苒法緣。十載不發(fā)。乃私嘆曰。饑虎望幾上之肉。寧自甘耶。遂禁足峰頂。聞雀聲有省。急走質(zhì)本。公呈所以。又被叱。憤歸據(jù)關(guān)枯坐。簡點(diǎn)所省處。竟不可得。徘徊中夜。或行或立。忽鼠翻貓器。墮地有聲。乃徹見本公相為處。即棄廬歸本。本云。趙州何故言無。對曰。鼠食貓飯。曰。未也。對曰。飯器破矣。曰。破后如何。對曰。筑碎方甓。曰。善哉。此事非細(xì)。承當(dāng)者須是其人。于是。公服勤一十三載。別隱天龍東庵。垢衣糲食無剩語。人或鄙之。石溪空禪師。大建松云閣。繪三教圣賢影相。并藏其書。以資三教學(xué)者流覽。徵文于當(dāng)世銘之。無敢命筆者。空素知公。乃邀游松云。敘其所以。公弗少辭遜。文成四百五十言。自書其壁。是時(shí)松云閣閒士多屬名家子弟。讀之大驚服。于是。冠蓋博學(xué)者。爭游東庵。有傳其文至中天竺。笑隱禪師曰。中峰有子如此。臨濟(jì)宗風(fēng)何慮哉。即言于行省丞相。以名剎起之。而公已去東庵矣。其松云文曰。見到說到行到。猶是到到。未是不到到。雖是不到到。未是不到不到。何也。世尊四十九年。噇了現(xiàn)成閒飯。簸者兩片皮。說是說非。說長說短。說出許多閒言長語滿世間。狼狼藉藉。末后知非。無著慚惶處。乃云。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我于二中間。未曾說一字。敗也敗也。老子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亦言也。既非常名。言之何用。死也死也??鬃右嘣?。亂之所由生。言語以為階。乃欲無言。謂天何言。露也露也。你看他者三個(gè)漢。如向一片凈潔地上。攃屎攃尿了。有底將灰土蓋卻。有底將糞箕笤帚掃卻。有底將水洗卻。任你如何。只是臭氣還在。引得許多蠅蚋蚤?螻蟻蚤虱之類。競來咂啖。各成窠窟。頭出頭沒。脫離無由。秦坑之。永平火之。三武滅之。愈熾愈盛。云門殺之。德山罵之。臨濟(jì)喝之。彌高彌大。樹繞藤纏。至今無個(gè)合殺。石溪本空禪師。奮巨靈劈太華之手。用芥子納須彌之機(jī)。建一閣。扁曰松云。繪佛祖三教圣賢諸師形像于松云之上。及取三教之書。悉藏松云之中。無彼此之分。絕人我等見真顯圓融廣大法門耳?;蛑^辨魔揀異。宗門眼目。秤斤定兩。向上鉗錘。豈可雷同。事須甄別。曰會么。瓶盤釵釧一金。毒藥醍醐一味。其人不覺手舞足蹈。而歌曰。松云萬朵兮。溪山盤盤。松風(fēng)一曲兮。溪月團(tuán)團(tuán)。冰崖筍出。炎天雪寒。眼睛只在眉毛上。分付渠儂仔細(xì)看。烏傷伏龍山。古有圣壽寺。廢久。公乃登伏龍。喜其涌泉如乳。奇峰爭秀。就故址棘叢中。而卓錫焉。次日。鄉(xiāng)民集者數(shù)百人。俱言。昨夜夢乘云圣僧至伏龍。及見公。與所夢無異。遂共開荒。為搆草廬。久之崇成大廈。禪者接踵而問道。三十載如一日。嘗示禪者曰。當(dāng)臺明鏡。鑒在何人。露刃吹毛。逢他敵者。從上的的相承以來。無有不因者。心肝五臟也同。眉毛鼻孔也同。眼睛舌頭也同。三百六十骨節(jié)也同。八萬四千毫竅也同。一處同處處同。只有些子不同。諸人還簡點(diǎn)得出么。阿呵呵。縱饒滄海變。終不與君通。士大夫聞其風(fēng)。而開發(fā)者甚眾。鎮(zhèn)南王亦慕之。則錫號普應(yīng)妙智弘辨禪師。帝師又加圓鑒大元普濟(jì)禪師。東朝又賜金襕。并加師號。曰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其隆典雖經(jīng)疊下。于題詠扁額中。并無其制號也。晚年缽鐼自滌。衣衾自補(bǔ)。侍僧屢竊為之。公屢不悅。至正丁酉六月。示微疾。更衣集眾。書偈曰。平生饒舌。今日敗缺。一句轟天。正法眼滅。擲筆而逝。世年七十四。坐五十六夏。宋公濂。久參伏龍。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贊曰。卻名易忘名難。貞節(jié)易忘節(jié)難。蓋名節(jié)亦虛器也。長公入山。惟恐不深。重開伏龍。一住三十載。王公褒贈(zèng)疊至。公恬若不知。至其生平說法。勞勞玉齒。如怒獅抉圓石于千仞之岡。莫之能禦。嗚呼。克嗣天目。以駿發(fā)臨濟(jì)于一時(shí)者。微公其誰與。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元長,字無明,一號千巖。
姓董氏,蕭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歲生子,鞠育為艱。
姒婦謝氏,養(yǎng)為己子。
七歲即就外傅,諸書經(jīng)目成誦,出入蹈規(guī)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詩書,是子當(dāng)以文行亢吾宗。
”長有從父曰:“曇芳學(xué)佛于富陽法門院,羨長聰穎,欲乞?yàn)橥健?div id="0w8yye2" class='inline' id='people_37903_4_7_comment'>
”謝氏弗許。
未幾,長遘疾甚革。
謝氏禱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灑掃役終身。
”禱已汗下而愈,遂使從曇芳游。
時(shí)年十七,益求良師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復(fù)從授經(jīng)師學(xué)《法華經(jīng)》至藥王品,問曰:“藥王既然二臂,何為復(fù)見本身?
”授經(jīng)師異之。
年十九,薙發(fā)受戒具,走武林,習(xí)律于靈芝寺,律師問曰:“八法往來,片無乖角,何謂也?
”長曰:“胡不聞第九法乎?
”律師曰:“問律而答以禪,真大乘法器也。
”會行丞相府飯僧,長隨眾入,智覺本公亦在座,遙見長,呼而語之:“汝日用何如?
”長曰:“惟念佛爾。
”本曰:“佛今何在?
”長方擬議,本厲聲叱之。
長遂作禮,求示法要,本以狗子無佛性語授之。
既而縛禪靈隱山中,雪庭召掌記室。
長下筆成章,見者嘆服。
俄歸法門,隨順世緣,殆將十載。
一旦,忽喟然嘆曰:“生平志氣,充塞乾坤,乃今作甕里醯雞耶。
”復(fù)造靈隱,跏趺危坐,脅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聞鵲聲有省,亟見本,具陳悟因。
本復(fù)斥之,長憤然而歸。
夜將寂,忽聞鼠翻食貓器,墮地有聲,恍然開悟,覺躍數(shù)丈,如蟬蛻污濁之中,而浮游塵埃之外,蒼蒼兩間,一時(shí)清朗,披衣待旦,往質(zhì)于本。
本問曰:“趙州何故云無?
”曰:“鼠餐貓飯。
”本曰:“未也。
”曰:“飯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長曰:“筑碎方甓。
”本乃微笑,祝曰:“善自護(hù)持,時(shí)節(jié)若至,其理自彰。
”蓋少林之道,十傳至慧照,而別為一宗,設(shè)三玄門,演暢宗乘,權(quán)實(shí)兼行,照用雙至,四方從者雷動(dòng)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欽公起而任之,豎大法幢,屹然為東南之望。
唯本公深造閫奧,以大辯才通博無礙,慈澤普滋,遍一切處。
長既受付屬,遂為入室弟子,已而隱于天龍東庵,耽悅禪味,不與外緣。
時(shí)見二蛇,環(huán)繞座下。
長為說三皈五戒,蛇矯首低昂,若拜伏狀,相率而去。
自是聲光日顯,笑隱訴方主中天竺,力薦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脫歡公,時(shí)領(lǐng)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聽。
居亡何,名山爭相勸請。
長度不為時(shí)所容,與弟子希升杖錫踰濤江,而東至烏傷之伏龍山,見山形如青蓮花,乃卓錫巖際,誓曰:“山若有水,吾將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樹以居。
時(shí)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初伏龍山有禪寺曰“圣壽”,其廢已久,當(dāng)長入山時(shí),鄉(xiāng)民聞?dòng)挟惿畞碛?,相率造訪,見其晏坐不動(dòng),各持食飲之物獻(xiàn)之。
邑中大姓樓君如浚一得,各為伐木,構(gòu)精廬延長居之。
遂因舊號建大伽藍(lán),重廔杰閣,端門廣術(shù),輝映林谷。
由是聲稱翕然,洋溢中外,齊、魯、燕、趙、秦、隴、閩、蜀之士,與夫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臚拜,咨決心學(xué),留者恒數(shù)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斷臂于前以見志者。
長則隨其根性而為說法,譬如時(shí)雨春風(fēng),吹噓霢霂,喬木細(xì)草,各懷沾潤,欣欣向榮。
王公大臣,傾向之篤,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寵異之。
江淮雄藩,若宣讓王、鎮(zhèn)南王,或下令加護(hù)其教,或親書寺額,制僧伽黎衣,奉以“普應(yīng)妙智弘辯”之號。
帝都亦再降旨,更號曰“佛慧圓鑒大元普濟(jì)大禪師”。
資政院又為啟于東朝,更崇號曰“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并金襕法衣賜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會眾書偈云:“平生饒舌,今日敗闕。
一句轟天,正法眼滅。
”投筆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瘞于青松庵。
長疏眉秀目,豐頤美髯,才思英發(fā),超越丑夷,頃刻千偈,包含無量妙義,得其片言,皆珍襲寶護(hù)唯謹(jǐn)。
著有語錄若干卷,《和智覺擬寒山詩》若干首,皆梓行于叢林。
宋文憲公濂,與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揚(yáng)義諦,無微不入,感其道誼,為述厥事跡,銘其塔焉。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永寧。
一源字也。
自號虛幻子。
淮東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歲入鄉(xiāng)校。
能了經(jīng)籍大義。
九歲離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屬僧司。
給牒度為沙門。
自是蓬累出游。
歷見諸禪老。
無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禪定。
稍涉睡昏。
則戴沙運(yùn)甓。
懸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無用寬公。
公門庭嚴(yán)峻。
師方入戶。
厲聲叱出之。
師作禮于戶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許。
入見。
問曰。
何處人。
師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請和尚道。
公便暍。
師退就禪室。
徹夜不寐。
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
聲未絕有省。
公命舉偈。
偈罷。
振威一喝。
師曰。
喝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匾擔(dān)。
捉住清風(fēng)剝了皮。
師不覺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執(zhí)侍三年。
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
親署一花書。
授師曰。
汝緣在浙逢龍。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廣德。
縛茅于大洞中居之。
無何。
宜興之龍池。
請師建立禪居。
師以名符懸記。
欣然赴之。
結(jié)屋數(shù)十間。
命曰禹門興化庵。
山顛有龍池。
龍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師召龍。
受三皈戒。
龍不復(fù)出。
師居之久。
復(fù)厭其未幽邃也。
擇絕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處。
斲木為棧。
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
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師以退隱為心。
間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歸龍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師主大華藏寺。
師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fù)命補(bǔ)天童。
師堅(jiān)以疾辭。
宋文憲謂。
師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為急。
及主大剎。
屢退養(yǎng)龍池。
雖天童實(shí)廁五山。
亦搖首弗顧。
其高風(fēng)峻節(jié)。
如祥麟威鳳。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賢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說法于龍光殿。
上悅。
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
尋奉旨。
函香至五臺。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辭南還。
道趣維揚(yáng)。
鎮(zhèn)南王。
率嬪妃等。
延師入宮。
稟受大戒。
遣司馬護(hù)還龍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
曰。
吾將逝矣。
或以藥劑進(jìn)。
麾去之。
自興化庵移龕。
至絕巘所居。
昧爽。
師起沐浴服紙衣。
索筆書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
書畢。
側(cè)臥而化。
茶毗。
現(xiàn)五色光。
齒牙舌輪。
及所持?jǐn)?shù)珠。
皆不壞。
舍利無算。
煙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競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獲者亦眾。
門人等。
分馀骨與不壞者。
五處建塔焉。
師氣貌雄偉。
身長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貴賤異其心。
所至無不傾向。
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
趙文敏公孟頫。
馮內(nèi)翰子振。
尤所賓禮者也。
四民來獻(xiàn)薌幣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無虛日。
師受之即以施人。
曾無毫發(fā)系吝。
其自處則布袍糲食。
沛然若有馀。
凡發(fā)為文偈。
了不經(jīng)意。
引紙行墨。
而空義自彰
有四會語錄。
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寧。字一源。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寧七傳至無用寬。寬乃永寧之師也。寬居舒州太湖。門士不滿百。皆峣然自肯之輩。其得寧最晚。而寬特注之。以為可繼開福。而闡東山法門。初永寧。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辭親棄俗。依禾州之廣慧寺。寺為州之望剎。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前一夕。寺眾同夢肇公來。次日獨(dú)寧至。眾欣然。疑為肇公再世也。及為大僧。汗游禪社。走舒州見無用寬公。公問。何來。對曰。通州。曰?;春=沼撊艉?。對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寧擬進(jìn)語。公又喝。寧擬退。公連喝之。寧大駭而趨出。自是罷游。堅(jiān)依席下。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寧聞之脫然。公乃召曰。掣電飛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速道速道。對曰?;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jī)。不是不是。公喝。寧曰。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扁擔(dān)。寧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久之辭去。公曰。逢龍即止。遇水即居。金雞玉兔。鞭影長驅(qū)。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龍池致寧。寧以為符其師讖。欣就之。連三載成叢林。南國高人。以見??為感。同曰龍池尊宿。不敢名之。寧慕高峰之為人。別業(yè)高崖。至正間。紫書三至。不赴。諸方勉之。始受朝旨。號佛心了悟禪師。然足不越閫。順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問寧之行略。金對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華岳迅烈風(fēng)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東山是其遠(yuǎn)祖。寬無用容其入室。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野老不知堯舜力。洪武元年。寧囑制紙衣木龕。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龕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
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
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
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xí)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
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
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
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jiān),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
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dāng)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
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
年十二,游揚(yáng)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diǎn)何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xùn)|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
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時(shí)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
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yùn)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yán)峻,方入戶,厲聲叱之。
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
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
”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無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
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lǐng)悟,令造偈拈趙州。
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
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
”無用嗒然一笑。
復(fù)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
”寧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jī),不是不是。
”無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dān),捉將清風(fēng)剝?nèi)テぁ?div id="4ak8eqo"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9_2_28_comment'>
”寧不覺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斷厓義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
逢龍即住,逢池便居。
”寧遂還浙,時(shí)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jī)。
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yù)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shí)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
同時(shí)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
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
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fù)為害。
久之復(fù)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gòu)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學(xué)侶聞風(fēng),遐邇奔赴。
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jì)禪師”。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
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
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
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歸龍池。
時(shí)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
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嘗被災(zāi),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
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fù)命補(bǔ)天童景德,堅(jiān)以疾辭,退歸龍池。
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gòu)焉。
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
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
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zèng)。
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yīng)之。
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yáng),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hù)還龍池。
庚子,出領(lǐng)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
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
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
壬寅,退歸龍池。
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jié)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
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jiān)留不拾,強(qiáng)住麻蕻慈慧。
未幾,成大叢林。
有明洪武初元,復(fù)歸龍池,將不復(fù)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
”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擲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
壽七十八,臘六十五。
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
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
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
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小參 靈隱入院至晚小參。
欲識佛性義。
當(dāng)觀時(shí)節(jié)因緣。
時(shí)節(jié)若至。
其理自彰。
是故達(dá)摩大師十萬里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謂之教外別傳。
于是二祖求個(gè)安心法門。
師云將心來與汝安。
祖云覓心了不可得。
師云與汝安心竟。
冬瓜印子一印印定了也。
然師資契會。
千載難逢。
山僧今夜小參。
禪客問話。
現(xiàn)前一眾。
坐立儼然。
豈不是時(shí)節(jié)因緣。
時(shí)節(jié)因緣既爾。
畢竟佛性義在什么處。
莫是在覓心了不可得處么。
莫是在與汝安心竟處么。
若道在覓心了不可得處。
是埋沒二祖。
若道與汝安心竟處。
是辜負(fù)大師。
到這里不可容易。
直須明自本心。
見自本性。
未明明取。
未見見取。
若也明見不了。
緇素不分。
一生只成得個(gè)顢頇佛性。
儱侗真如。
這般漢。
臘月三十日到來。
手忙腳亂。
如個(gè)落湯螃蟹相似。
無人替汝。
光陰迅速。
各自勉旃。
復(fù)說偈曰。
年登六十一春秋。
只合投間待死休。
不料業(yè)風(fēng)吹到此。
又同衲子結(jié)冤讎。
浴佛上堂。
舉藥山儼禪師因遵布衲作殿主。
浴佛次。
山問汝祇浴得這個(gè)。
還浴得那個(gè)么。
遵云把將那個(gè)來。
山休去。
師云。
者一個(gè)。
那一個(gè)。
一一從頭都浴過。
藥山布衲謾商量。
仔細(xì)看來成話墮。
成話墮。
轉(zhuǎn)誵訛。
拍禪床云。
武林春已老。
臺榭綠陰多。
佛誕上堂。
舉世尊才生下。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周行七步。
目顧四方云。
天上天下。
唯吾獨(dú)尊。
真成大人相不是小兒嬉。
云門云。
我當(dāng)時(shí)若見。
一棒打死與狗子吃。
貴圖天下太平。
要作老胡種族。
直須恁么始得。
法昌云。
好一棒。
太遲生。
未離兜率。
腳根下便與一錐。
豈到今日。
雖然如是。
大似賊過后張弓。
將謂胡須赤。
更有赤須胡。
黃面老子故是末上賣俏。
似乎旁若無人。
云門法昌雖則見義勇為。
爭奈劍去久矣。
爾方刻舟。
以主杖畫一畫召眾云。
還會么。
一把柳絲收不得。
和煙搭在玉欄桿。
碧峰和尚阇維。
奠茶。
五臺山拾得來。
誠非凡種。
關(guān)西子沒頭腦。
卻是靈根。
惟茲一味清茶。
蕩滌眾生熱惱。
只如則川拋下茶籃。
仰山撼動(dòng)茶樹。
畢竟明甚么邊事。
度盞云。
踏翻生死海。
靠倒涅槃城。
龍山次韻 龍山吾兄瘦無肉。
度量汪汪幾千斛。
看他小小現(xiàn)神通。
彈指遍游諸佛國。
枯禪久甘藜藿腸。
節(jié)身不在餐楓香。
頂??一著超言義。
二三四七空摶量。
從古風(fēng)顛稱普化。
格外玄機(jī)未為蹉。
等閒打出觔斗來。
傳得師真能幾個(gè)。
而今痛自韜其光。
臥云深處開巖房。
是非榮辱我何有。
二時(shí)粥飯還如常。
乳虎已有食牛氣。
況是親從道場至。
入門未辨主與賓。
輒問西來祖師意。
水之冰也藍(lán)之青。
當(dāng)陽哮吼人皆驚。
豁開自己神通藏。
剖破微塵出大經(jīng)。
永嘉作歌唯證道。
凡圣兩途俱凈掃。
曹溪一宿歸去來。
珊瑚枝上日皓皓。
凈慈次韻 十里平湖一鏡開。
六橋險(xiǎn)峻滑如苔。
直饒不滯程途者。
到此依然吃跌回。
行實(shí) 師諱慧明。
字性原。
別號幻隱。
生于元。
父項(xiàng)。
母陳氏。
七歲發(fā)疽。
忽失所在。
求得之。
則曰四童子舁我至此。
識者知師為天神所祐矣。
未幾出家。
后謁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籜山。
又謁徑山元叟端公。
端問東嶺來。
西嶺來。
師指草鞋曰。
此是三文錢買得。
端曰。
未在。
更道。
師曰。
某甲只如此。
和尚作么生。
端云。
念汝遠(yuǎn)來。
放汝三十棒。
師乃悟其旨。
久之。
遂罄底蘊(yùn)。
曰才涉思惟。
皆為剩法。
洪武十九年示寂。
壽六十九。
夏五十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明。字性原。別號幻隱。臺之黃巖項(xiàng)氏子。母陳氏。七歲患疽。幾死置床上。忽不見。已而求得之。問其故。曰。頃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識者。知師為天神所祐矣。既長。不甘處俗。往依溫之寶冠東山魯公出家。謁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籜山。咨問心要。不大省發(fā)。去參徑山元叟。叟問。東嶺來西嶺來。指草鞋對曰。此是三文錢買得。叟曰。未在更道。師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叟曰。念汝遠(yuǎn)來。放汝三十棒。師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蘊(yùn)。執(zhí)侍掌藏鑰。未幾。出世鄴之五峰。遷金峨。洪武五年。與泐季潭。同奉詔入京。季潭被旨住天界。延師居第一座。提綱舉要。得表率叢林體。俄而補(bǔ)金山。十一年升住靈隱。學(xué)徒坌集。宗道大振。師始至。經(jīng)畫大雄殿。僅一載而落成。巍然山峙。嘗室中垂語曰。蓮華峰。被蜉蝣食卻半邊。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斗額。是第幾機(jī)。罕有契之者。住靈隱十周寒暑。無何寺火無孑遺。逮捕?;騽駧熢缱詾橛?jì)。師不顧。怡然詣?dòng)兴?。未鞫。即廡下說偈。端坐而逝。壽六十九也。
續(xù)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諱慧朗。字性原。別號幻隱。生于元世臺州府之黃巖縣項(xiàng)宅。母陳氏。七歲患疽?guī)姿?。置床上。忽不見。已而求得之。問其故。曰。頃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無他也。翌日疽愈。識者已知師為天神所祐矣。既長。不甘處俗。乃往依永嘉樂清寶冠寺魯山東公出家。后詣徑山。參元叟端公。端云。東嶺來。西嶺來。師指草鞋云。此是三文錢買得。端云。未在。更道。師云。某甲只恁么。未審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遠(yuǎn)來。放汝三十棒。師乃悟其旨。久之究盡底蘊(yùn)。既而出世鄞之五峰。 皇明洪武五年。 詔建佛會于鐘山。召高行沙門。師與季潭泐公與焉。后住靈隱。逮十寒暑。無何。遭無妄之災(zāi)。逮捕?;騽駧熢缱詾橛?jì)。師不顧。怡然詣所司。未鞠即廡下說偈。端坐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出夏氏。臺州黃巖人也。諱慧明。字性原。居家不治生產(chǎn)。日游僧寺。父兄以不才子目之。父卒。明益無賴。嘗貸餐親里姑舅之家。或得斗米百錢歸。又作飯僧佛事。俄有長耳黃面病僧之門乞食于明。明目碗羹施之。復(fù)乞。明躊躇答曰。柰我無有何。病僧曰。無有亦須施我。明莫知其意。病僧指明內(nèi)灶曰。那是甚么。明回視。失僧所在。明乃大驚。即走樂清。依寶冠沙門。斬其發(fā)焉。每遇禪者。則虛己請問。或有聞即拜下風(fēng)。久經(jīng)歲月。而知有此事。即腰包行腳。上雙徑見元叟。叟曰。東嶺來。西嶺來。明指草鞋曰。三文錢買的。曰。未在更道。對曰?;勖髦豁ッ?。和尚作么生。叟曰。念你新到。放你三十棒。明退參。三月方罄其旨。久之。出世寧波五峰寺。明既蒞師首。以身先眾。間有憍懦不振者。明亦委致起之。凡垂機(jī)即宿。倔??者。為之失色。于是。湖江笑稱五峰門庭。為曝腮處。洪武間。詔明主鐘山法會。而天鏡凈。璧峰金。季潭泐。皆與焉。內(nèi)翰宋危諸公。嘗問道于諸禪師。一日間咨國事。有答曰。掃腥膻。建禮樂。萬代一時(shí)也。復(fù)何慮焉。明曰。不然。禮樂有三代之隔。人心無夷夏之分。敬天懼人。思危防安。天下平矣。諸公悅服。高帝聞明答語。以為有王佐略。欲留居都中。時(shí)辭還山。景濂宋公。疏明居靈隱。明不就。乃薦同門天鏡凈禪師。明還山日。鄰寺故老相訊。明乃蕭然布衲藤杖而已?;騿柎髢?nèi)隆遇典故。明緘口無一語。惟審山問歲節(jié)節(jié)俱至。明退居。無何而靈隱天鏡。被流言坐忤時(shí)。流徙陜西。道經(jīng)寶應(yīng)。夜宿寧國寺。端坐而歿。以故靈隱席虛。師僧皆散。諸方不肯應(yīng)。復(fù)請明。明嘆曰。時(shí)哉時(shí)哉。不可避乎。明既任靈隱。年雖邁。接納無少倦。嘗垂問曰。蓮花峰。被蜉蝣食卻半邊。因甚不知。僧進(jìn)語曰。不啞。不聾。不作阿家翁。明喜之。又問曰。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斗額。是第幾機(jī)。又僧進(jìn)語曰。和尚今日放參。明亦喜之。于是。禪子蟻從。元叟家聲。復(fù)大振。闡提陰嫉之。明又被議逮捕?;騽衩饕ァC髋?。潛形茍免。豈道人所為乎。適浴佛。明上堂曰。者一個(gè)。那一個(gè)。一一從頭俱浴過。藥山布衲謾商量。仔細(xì)看來成話墮。成話墮將誵訛。拍禪床曰。武林春色老。臺榭綠陰多。下座。直詣法司。從者如云。有感泣愿以身代。未鞠。明跏趺廡下。為眾說偈。忽入滅。天立變瞑。雷雨暴作。拔木飄瓦。吏司懼而釋之。叢席無恙。時(shí)洪武十九年也。嗣明法者。正庵訚上座。訚有勁操。晚以衣拂授月江凈。凈主徑山。大廓性原之風(fēng)。歿時(shí)有偈曰。祖師門下客。開口論無生。老我百不會。日午打三更。 贊曰。南黃龍坐事抵獄。兩月得釋。皮骨僅存。真點(diǎn)胸迎于途。不自知泣下。南公吒之。明凈二尊宿。不知獄吏之貴。而冷處抽身??芍^矍鑠矣。嗚呼。風(fēng)波亦叢林時(shí)所有也。標(biāo)格如此。足驗(yàn)生平。然際時(shí)能表里葉贊。乃愿力也。豈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