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伍文定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俞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55—1524 【介紹】: 明浙江桐廬人,字良佐。俞藎子。弘治三年進士,授長清知縣。正德六年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治水蘇、杭諸府,民享其利。尋進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先后鎮(zhèn)壓姚源王浩八、醴源徐九齡。嘉靖改元,以右都御史總督漕運。青州礦徒王堂等起事,自山東突入河南。諫督諸軍鎮(zhèn)壓,破之。未幾,召掌都察院事。卒謚莊襄。
維基
俞諫(1455年—1524年),字良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嚴州府桐廬縣(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人,官至右都御史。
俞藎之子。
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二十九名舉人。
弘治三年(1490年)聯(lián)捷庚戌科三甲第三十二名進士,授山東長清縣知縣,升任南京監(jiān)察御史。
正德初,出為河南按察使司僉事,剿捕嵩縣雪花崖起事首領呂梅。
不久,改山西僉事。
正德三年(1508年),升江西布政使司參議,平定大帽山民變。
再升廣東按察使司副使,途中召為大理寺少卿。
正德六年(1511年),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治理蘇州、杭州等地水患,修治圩塘,百姓享其功勞。
進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
正德八年,姚源王浩八率眾民變,明武宗命俞諫替代陳金督江西、浙江、福建諸軍討伐。
當時王浩八有一萬余部隊,屯兵于浙江開化,被同知伍文定等所敗,隨后逃亡江西德興,以所執(zhí)都指揮白弘、江洪為任職,求按察使王秩招撫。
王秩接受,但王浩八反悔,佔領貴溪裴源山,收復余眾,連營十里。
俞諫于是下令王秩與副使胡世寧、參政吳廷舉佔領各地要害,而親自與都督李鋐乘夜冒雨進攻,攻破并俘虜斬殺數(shù)千人,并生擒王浩八。
其黨羽潰走玉山,俞諫則與南贛巡撫周南、江西巡撫任漢再次進攻并斬獲七百馀人。
剩下叛軍逃亡姚源,俞諫則命吳廷舉等進剿逼擒。
民變之事仍然不休,王垂七、胡念二等繼續(xù)叛變,殺害按察使司副使李情、及饒州通判陳達、秦碧,指揮邢世臣等,俞諫隨后再次率兵平亂。
隨后兼任江西巡撫,次年出擊臨川民變,升都察院右都御史,仍兼江西巡撫。
群盜悉平。
寧王朱宸濠命張鰲山諫,正德十一年(1515年),俞諫被召還,致仕歸鄉(xiāng)。
嘉靖元年(1522年),因舉薦,俞諫得到起用并擔任故職,并任漕運總督。
青州礦盜王堂等起義,在東昌、兗州、濟南等地流竄搶劫。
都指揮楊紀及指揮楊浩等進攻,楊浩戰(zhàn)死,楊紀被免。
世宗責怪山東將吏,御史諸臣分道逐賊,義軍流劫金鄉(xiāng)、魚臺間。
突然進攻曹州,準備渡過黃河,但未能實現(xiàn),遂再次掠奪考城等黃河西岸。
而當時王友賢等率眾掠祥符、封丘,南抵徐州。
河南及保定等地紛紛告急。
廷議以諸道巡撫權位相埒,命俞諫與都督魯綱并提督兩畿、山東、河南等軍務,節(jié)制各地軍隊。
當時,義軍在考城再次出現(xiàn),官軍欲追繳,而河南義軍張進引三百騎馳至,雙方交戰(zhàn),官軍大潰,將士死者八百余人。
俞諫于是改用連營相進之計,義軍勢力遂消亡。
同年秋,召回掌管都察院事。
又過一年后去世,贈太子太保,謚莊襄。
劉昭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劉昭(1461年—?
),字仲賢,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民籍。
江西鄉(xiāng)試第七十五名舉人。
弘治六年(1493年)中式癸丑科會試第九十一名,二甲第五十二名進士。
官至嘉興府知府,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考察以不謹閑住。
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王守仁起兵進討,經(jīng)過廬陵,與知府伍文定延請劉昭入幕府,參謀軍事。
著有《東崖傳》、《東征忠義錄》。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十三
字公輔。
生有異質(zhì),體文弱,然善方略,喜身任天下事,慷慨。
由進士知松溪縣,入為刑曹,出知武昌府,奏治行第一。
以患痞,乞休歸。
里居二年,再用,薦起知撫州。
疾復作,力請告,得許。
而宸濠反報至郡,東鄙盜王浩八先受濠金及馬,約為內(nèi)應,是日即嘯聚,人情益讻讻。
公已在告五十日,丞久攝事,家人趣公曰:可以行矣。
公奮然起曰:國家有急,若以解官為辭,臣罪當死。
即出縛濠使斬之,手焚偽檄于通衢。
是夜發(fā)兵襲殺浩八,濠游兵遂不敢復南。
時郡縣意懷觀望,尚稱寧王。
公移檄斥言逆濠倡亂,神人共憤。
凡知人臣大義,宜共戮力,即請都御史王公節(jié)制,愿為犄角。
會王公巳檄會諸道兵討賊,公遂更募義勇四百人,率所部馳赴軍門。
而王公已破南昌城,次日方發(fā)兵迎擊宸濠湖上,而公適至,即用公為領哨官,復密授方略,使?jié)摲炙恐?,設伏黃家渡八字腦諸處。
及前鋒既交,伏兵呼噪并起,賊遂大潰。
公陳擒首賊瑞昌王拱枅將軍覲鋌等七人,斬首三百馀級。
又遣公提兵轉(zhuǎn)戰(zhàn)沿湖諸處,遮截宸濠,所俘斬千馀。
復九江郡,撫其民。
事平,王公身獻俘至浙。
時公巳遷江西按察副使,尚留在軍,而王公更奉命還撫江西,謂惟公可任事,使押發(fā)宸濠詣行在。
公至留都獻俘,面奏目前急務,宜表死節(jié),錄遺功,寬脅從,恤民困。
上嘉納之。
時公泊舟江上,太監(jiān)張永夜遣少監(jiān)王文招公過其舟,密語曰:上欲得內(nèi)外官交通宸濠姓名,吾已得其籍,猶未上,事當若何?
公力陳其不可,謂史載光武燒吏人交關王郎書,使反側(cè)子自安。
近日李文達公奏請內(nèi)外官與曹欽通者不問。
此俱圣主賢相事,上宜遠法光武,公宜近學李文達,為萬世所頌。
若此事竟行,非但禍延天下,即公亦身為怨藪,將悔無及矣。
次日,永再招公軌手曰:夜來思先生言,誠大愛我。
即盡取篋中交通書籍,對公焚之,惟以錢寧、陸完六人名上。
公復進與永言群小導。
上至欲航海觀普陀,且聞圣體違和,嘔血者三,此誠可寒心。
太皇太后命公扈駕,正在今日,公宜力勸上回蹕,此萬世勛也。
永乃以危言脅江彬輩,上遂班師。
值辰州苗反,改公湖廣兵備。
上念公勞,使扈從至京,將用之,未果。
會上崩,大學士楊公延公至室中,曰:久知公才,煩為議遺詔所當行。
公為條列八事,楊公復不果用,公亦疾作引歸。
而御史楊材者,初為公武昌屬吏,有宿憾,乃論公前在郡觀望,坐落職。
嘉靖初,錄平濠功,僅得賜金綺。
胡公世寧、伍公文定前后力宣其功于朝,王公再辭封爵疏,亦極言其事,有曰:諸臣聞臣檄召提兵而來,甘粉齏之禍,蹈必死之地,忠義顯然可見。
今平難以來,群憎眾疾,或虛受升職之名,而因使退閒,或冒蒙不忠之號,而隨以廢斥,曾無鳴其不平者,公即其一也。
已而王公亦被人言事,竟不直公。
里居復二十年,以宿疾作,卒于家,年八十有一。
初,公起知撫州,道遇章楓山先生,曰:公此行恐功名損于平日。
公曰:先生意謂寧藩耶?
但彼今挾天子交結中朝脅人,誠難與亢。
若一朝犯順,則豫章怨民俱其敵,可不煩四方兵也。
公至郡,知宸濠待開府大臣漸不以禮,即密啟勸孫公出巡旁郡,集糧厲士馬以防變,孫公不能從。
及公起兵,大學士費公致書獎公倡義,尚以時事為憂。
公答言:撫軍王公才略絕世,天遺此老以拯社稷之難,公無憂也。
后俱服其卓識。
公居鄉(xiāng),數(shù)為里中興利;里中人為公生立祠,奉嘗不絕。
維基
陳槐(1470年—?),字公輔,號半湖,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民籍。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式乙丑科會試第四十三名,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進士。正德二年(1506年)任福建松溪縣知縣。正德九年(1514年)以刑部廣東司主事、署員外郎任甲戌科會試同考官。此后,升湖廣武昌府知府,以病乞休。正德十三年(1518年)以湖廣巡撫、巡按推薦,起為江西撫州府知府,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反,陳槐響應王守仁,率兵圍剿叛軍,收復九江府。同年八月,升江西按察司副使,押解朱宸濠赴行在,并獻俘南京。正德十五年(1520年)閏八月,因辰州苗人叛亂,陳槐調(diào)任湖廣按察司副使、兵備靖州,后因病告歸,居家二十馀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4—1544 【介紹】: 明河南儀封人,字子衡,號平厓,又號浚川。弘治十五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以丁憂去。正德初,服滿至京,以忤劉瑾,謫亳州判官。后召為御史。嘉靖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遷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減進貢快船數(shù),革除大勝等關守臣借稽察謀利等。入為左都御史,言南京守備權太重,不宜由徐氏世襲,遂解魏國公徐鵬舉兵柄。加兵部尚書,提督團營,仍以左都御史理都察院事。以督團營與郭勛共事,不能有所振飭。勛被劾,廷相竟斥為民。博學好議論,以經(jīng)術稱。反對朱熹“理先于氣”之說,以為“天地未生,只有元氣”。對王守仁“致良知”之說,亦有所批評。工詩文,與李夢陽、何景明等稱“前七子”。有《王氏家藏集》、《內(nèi)臺集》、《慎言》、《雅述》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衡,儀封人。弘治壬戌進士,選庶吉士,改吏科給事中,歷官都察院右都御史,進兵部尚書,提督團營,仍掌院事,加太子太保。謚肅敏。有家藏、內(nèi)臺二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三
廷相字子衡,儀封人。
弘治壬戌進士,選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
以言事謫判亳州,改高淳知縣,召為御史,巡按陜西。
被誣下獄,謫贛榆丞,遷寧國同知。
歷四川僉事、山東提學副使、右布政使,遷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
入為兵部侍郎,遷南兵部尚書,召拜右都御史,加兵部尚書,提督團營,仍掌院事。
加太子少保,進太子太保,坐事斥為民,卒。
隆慶初復官,贈少保,謚肅敏。
有《家藏集》五十六卷、《內(nèi)臺集》七卷。
(《藝苑卮言》:王子衡詩如外國人投唐,武將坐禪,威儀解悟中不免露抗浪本色。
國史唯疑》:王廷相南昌行云:「白州若子中臺長,何用文章諛新莽。
」白洲,李士實也。
士實既叛被執(zhí),見伍文定不跪,伍怒撻之二十,創(chuàng)死,年逾七十矣。
昔人嘲夏貴詩「何不六十九」乎?
《明詩選》:陳臥子曰:「子衡五古有沈郁之思,壯麗之色。
」李舒章曰:「當何、李時,長于五言古者,有子衡、君采。
子衡峻麗,得其雄分;君采雋潔,得其英分。
」 《靜志居詩話》:浚川詩格,諸體稍粗,惟五言絕句頗有摩詰風致,下亦不失為裴十秀才、崔五員外。
《田按:子衡刻意學詩,粗漫之篇誠如昔人所譏,遇有合作,如游五都市中,動獲奇寶。)
維基
王廷相(1474年—1544年),字子衡,別號平厓,又號浚川,謚肅敏,河南儀封縣人(今蘭考縣),思想家、文學家,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前七子之一。王廷相自幼豐姿發(fā)秀,聰慧奇敏,13歲補邑庠生。弘治八年(1495年)廿二歲舉于鄉(xiāng),弘治十五年(1502年),29歲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庶吉士。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兵科給事中,蒙古韃靼部進犯大同等地,王廷相上《擬經(jīng)略邊關事宜疏》。弘治十八年(1505年)丁父憂三年,因曾忤中官劉瑾,正德三年(1508年)以亳州判官起復,隔年升高淳縣知縣,不久改監(jiān)察御史,巡按陜西,任內(nèi)懲治權閹廖鏜,正德八年(1513年),提督北畿學政,權閹三王二劉者及廖鏜誣其貪墨,吏部尚書楊一清等大臣抗疏論救,正德九年謫贛榆縣縣丞。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寧國縣知縣,隔年升松江府同知,旋改四川按察司提學僉事,正德十六年(1521年)升任山東提學副使,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升任湖廣按察使。嘉靖三年任山東布政司右布政,旋丁母憂,嘉靖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嘉靖七年兵部左侍郎、嘉靖九年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嘉靖十二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嘉靖十五年加太子少保,嘉靖十八年(1539年)加升太子太保。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因受郭勛一案牽連,革職為民,被罷免官職回歸故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埋葬于儀封城東二里許(即今儀封鄉(xiāng)老君營村南),直到穆宗隆慶初年才得以平反昭雪。謚肅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開平衛(wèi)人,字載卿,號輿浦。弘治十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山西、河南參政,山東布政使。嘉靖三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平定芒部土司內(nèi)亂。屢劾中官韋恒、李秀等。官至兵部尚書,以上疏用字非禮,罷官為民。
維基
王軏,字載卿,萬全都指揮使司開平衛(wèi)(今河北省赤城縣北獨石口)人,南直隸江都縣籍,弘治己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王軏先世以軍功授虎賁左衛(wèi)百戶,后調(diào)萬全都司開平衛(wèi)。
其父遷居江都定居。
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進士,授戶部主事。
正德初年,任工部員外郎。
正德五年(1509年),任廣東布政司左參議。
正德九年,任山西布政司左參政。
正德十一年,任甘肅行太仆寺卿。
歷官河南參政。
嘉靖元年(1522年),任山東右布政使。
次年改左布政使。
同年,入朝擔任順天府府尹。
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討伐芒部土官知府隴慰之子隴政叛亂。
并于貴州兵分道進,于水西擒隴政。
拜為工部右侍郎,督采大木,建造仁壽宮。
工程結束后看,召還擔任戶部右侍郎,勘御馬監(jiān)草埸,升為戶部左侍郎。
因平定隴政后,請求設立流官,兵部尚書李鉞等贊同,隨后設立鎮(zhèn)雄府。
但不久隴氏部署沙保等攻執(zhí)洸奪權,巡撫王廷相等攻破。
嘉靖帝命伍文定平定,后因朝廷商議不和,命召還。
御史戴金于是請求追究最初原因,王軏被罷官。
由兵部尚書李承勛舉薦,恢復舊職,總督倉場,再遷南京戶部尚書。
御史龔湜彈劾其老悖,吏部則稱王軏居官儉素。
明世宗遂指責龔湜妄言。
久之,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詔舉將材,薦鄭卿、沈希儀等二十一人,皆擢用。
四年后,因老乞罷,疏中言享年若干,帝以為非告君體,勒令為民。
久之去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4—1548 【介紹】: 明湖廣漢陽人,字純甫,號龍山。
正德九年進士。
世宗時擢御史,巡按川、貴。
獨立敢言,曾劾伍文定傷財動兵、王軌違眾獨行,皆議罪。
時人贊金與黃梅石金云:“楚有二金,臺中錚錚。
”嘉靖二十三年任兵部尚書,明年罷。
有《三難軒質(zhì)正》。
維基
戴金(1484年—1548年),字純夫,號龍山,湖廣漢陽府漢陽縣人,官籍。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九年(1514年)甲戌科三甲第171名進士,授蘇州府推官,復任撫州府推官,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選授廣西道御史,五年巡視兩淮鹽政,積銀六十馀萬兩,特賞羊酒、文綺以旌其功。六年巡按四川,貴州諸軍征討芒部沙保之亂,數(shù)年無功,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李承勛采納戴金的建議,授于隴勝明朝官職,收買夷人之心。嘉靖九年回朝,十年三月升太仆寺少卿,十二年四月以考察降一級調(diào)外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歷升貴州布政使司左參政,十七年五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整飭薊州邊備兼巡撫順天,十八年二月因未能抵御北虜入寇馬蘭谷,被降一級調(diào)用,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十九年五月升應天府府尹。為了重新修建太廟,嘉靖二十年四月世宗升戴金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往四川采集大木,二十一年四月升任大理寺卿,二十二年十二月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管大理寺事,二十三年十月升任兵部尚書,又提督團營軍務,仍領軍閱視太廟工程。二十四年閏正月給事中楊上林論劾戴金器小才偏,不堪重任,遂令致仕。二十七年五月卒,賜祭葬。所著有《三難軒集》、《使蜀》、《海防》等稿。
張素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云南安寧所人。
嘉靖二年進士。
授南京工部主事。
七年,云南土司安銓起兵,素條陳時務五事,得兵部尚書伍文定首肯。
累官至右副都御史。
卒年六十三。
維基
張素(1489年—1563年),字季文,號碧泉,云南安寧守禦千戶所軍籍,福建浦城縣人。
正德十四年(1519年)云貴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中式癸未科會試第三百七十六名,三甲第一百三十六名進士。
授南京工部主事。
云南土司安銓起兵,張素條陳時務五事,得兵部尚書伍文定首肯。
累升湖廣按察司僉事,十四年十二月以平定湖廣九溪灣等處峒賊受賞賜。
十七年八月升湖廣布政使司右參議,十九年三月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守大名道,二十年九月改任新添設的井陘兵備道,練習民兵,以防御虜寇,次年正月保定巡撫劉隅及巡按御史殷學認為張素是云南人,不習北方軍事,請求將他調(diào)任。
后累官四川左布政使,二十九年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三十年二月以考察致仕。
墓在安寧州西二十里巃嵷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席之。少孤貧,取糠秕自給,不輕受人一飯。為同里薛敷教所知。講學東林書院,師孫慎行。其學以慎獨研幾為宗。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出為廣東提學僉事?;浰咨蓰悾堖h勝他省,瑋悉不受。以大吏建魏忠賢生祠,即日引去。崇禎帝即位,復出,累遷左副都御史。不久病卒。有《如此齋詩》。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韋玉,武進人。萬歷己未進士,除戶部主事仕至都察院協(xié)理院事左副都御史謚清惠有如此齋集
維基
張瑋(1586年—1643年),字席之,號二無,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
少孤貧,取糠秕自給,不輕受人一飯,為同里薛敷教所知。
講學東林書院,師孫慎行,其學以慎獨研幾為宗。
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解元),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授戶部主事。
調(diào)兵部職方,歷郎中。
時欲瑋典筦鑰,瑋謝不可,出為廣東提學僉事。
至即聚諸生講學,士風大變。
魏閹勢滔天下,爭建忠賢祠,撫臣某亦議建,移文于瑋,欲瑋撰上梁文,瑋怒裂文,棄官歸。
崇禎二年,起為江西參議,歷福建副使,改江西副使,備兵嶺北,時山寇盤踞,蹂躪至數(shù)郡。
瑋至,身冒矢石,斬首千馀級,又諭賊眾乞降,雖在軍旅,未嘗手釋書卷。
生徒負笈至者,講學如平時。
以里人大學士吳宗達薦,擢南京尚寶司正卿,進太仆少卿。
時烏程相柄國,瑋上疏請罷斥以謝天下,又疏各鎮(zhèn)兵號數(shù)萬,半系本地豪貴占役與衙役,借名食糧,茍實實清汰,則兵食俱足。
近大帥劉玘等縱兵焚掠,宜加盧象升部堂銜童,并賜劍印節(jié)制,皆不報。
坐事調(diào)南京大理丞,引疾去。
久之,起應天府丞。
疏言:「山東南北咽喉,軍國命脈所系。
今大盜披猖,道途梗塞,轉(zhuǎn)輸不通者三月矣。
倘不早滅,害胡可言。
乞特遣兵部侍郎一人整兵往剿,否則起故尚書鄭三俊、范景文任之。
」帝以為借端市恩,降旨切責。
是歲,四方大旱,瑋以軍食可虞,奏請禁江西、湖廣遏糴,而令應天、常、鎮(zhèn)、淮、揚五郡折輸漕糧銀赴徐易米,則小民免催科之苦,太倉無顆粒之虧。
他十庫所收銅、錫、顏料、皮、布,非州縣土產(chǎn)者,悉解折色,且盡改民解為「官解」,以救民湯火,所司多議行。
遷南京光祿寺卿,召為右僉都御史。
已而左副都御史房可壯下獄,以瑋代之。
又奏宇內(nèi)不靖,盜賊蝥起,皆由郡縣不恤其民,巡方漫無激揚所致,上大悅。
時總憲劉宗周、僉都金光辰與瑋同視事,長安目之曰「三清」。
未幾,以病謝歸。
崇禎十六年(1643年)四月病卒,年五十八。
檢視遺囊蕭然,僅得遺表曰:「中原寇患宜用文臣,如王守仁用伍文定故事。
又必稍寬文法,俾得展布。
」遺命以布衾斂,毋受賻,毋易吾生時節(jié)。
福王時,贈都察院左都御史,謚清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5—1627 【介紹】: 即朱由校。
明朝皇帝。
光宗子。
泰昌元年九月,光宗死后嗣位。
次年,改元天啟。
即位之初,以魏忠賢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封乳母客氏為奉圣夫人。
帝性好斧鋸椎鑿髹漆之事,厭聞朝事,悉委之忠賢。
客、魏擅權之局乃定。
天啟元年,后金(清)兵破沈陽、遼陽。
次年,渡遼河,破廣寧。
關外之局日益危急。
此后,魏忠賢屢興大獄,任用閹黨,榜東林黨人姓名于天下,生者被殺害,死者被追奪誥命。
無恥之徒則為忠賢立生祠,風氣之惡,無以復加。
天啟七年八月病死,因張皇后力,遺詔以皇弟信王朱由檢嗣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