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襄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3—1638 【介紹】: 明高陽人,字稚繩,號愷陽。為諸生時,教讀邊郡,喜從老兵究問險要阨塞。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編修,進中允。歷諭德、洗馬。熹宗即位,充講官。朝臣推為兵部侍郎,主遼事。帝不欲承宗離講筵,不許。天啟二年廣寧失守,乃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承宗自請督師,既至,汰逃將,遣疲兵,用馬世龍等為將;又從袁崇煥請,筑寧遠等城,令崇煥守之。在關(guān)四年,凡修復(fù)城堡數(shù)十,練兵十一萬,開屯五千頃,遣將戍錦州、松山、大小凌河,拓地四百里。三年,為魏忠賢黨所讒,乞歸。崇禎二年,后金兵陷畿輔州縣多處,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復(fù)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歸咎承宗筑城之計,引疾歸。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陽,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環(huán)死。子孫多人皆戰(zhàn)死。福王時謚文忠。有《高陽集》。
詞學(xué)圖錄
孫承宗(1563-1638) 字稚繩,號愷陽。保定高陽人。明末名將,中極殿大學(xué)士,為魏忠賢所讒,罷歸。清軍陷高陽,自經(jīng)死。南明弘光時謚文正,清乾隆時謚忠定。作文屬筆,如蛟龍屈蟠,江流競注。為詩卓犖沉塞,元氣郁盤。詞粗獷豪邁,為烈士之壯歌。有《高陽集》,詞在集中。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稚繩,高陽人,萬歷甲辰賜進士第二,授翰林編修,累官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保,尋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xué)士,再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贈太傅。有南陽集。
維基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直隸保定府安州高陽縣西莊村人。
明朝政治、軍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
致仕后與清軍戰(zhàn)斗殉國。
謚文忠,清朝改謚忠定。
孫承宗少時相貌奇?zhèn)?,“鐵面劍眉,須髯戟張”。
明萬歷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僅16歲。
而后,孫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做家庭教師,并逐漸接觸官場。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孫承宗到北京,入國子監(jiān)讀書;次年中甲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經(jīng)魁)。
萬歷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wù),孫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
大同是當(dāng)時明朝的邊城重鎮(zhèn),孫承宗喜歡跟老將及退役兵卒究問險要邊情,史稱“伏劍游塞下,歷亭障,窮厄塞”,因而“曉暢邊事”。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入翰林十年。
萬歷四十二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萬歷四十七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
萬歷四十八年,矯旨遺詔廢礦稅、發(fā)內(nèi)帑。
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期間與高攀龍、趙南星等東林黨人相交甚善。
不料明光宗繼位僅一個月即駕崩,年僅16歲的皇長子來不急冊為太子即倉促繼位,即明熹宗,孫承宗繼而做了熹宗的老師。
這樣,年近花甲的孫承宗,依借帝師的地位,逐漸地進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權(quán)力的中心。
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升任為禮部右侍郎。
經(jīng)東林黨人推薦后,熹宗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至遼東勘查。
據(jù)說與經(jīng)略王在晉爭執(zhí),熹宗將王在晉改任南京兵部尚書,以孫承宗為遼東經(jīng)略,以為“邇年兵多不練,餉多不核。
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監(jiān)陣,而以文官撥發(fā);以武略備邊,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邊任經(jīng)撫,而日問戰(zhàn)守于朝。
此極弊也。
今天下當(dāng)重將權(quán)。
擇一沉雄有氣略者,授之節(jié)鉞,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陵其上。
邊疆小勝小敗,皆不足問,要使守關(guān)無闌入,而徐為恢復(fù)計。
”期間大膽起用袁崇煥、孫元化、鹿善繼、茅元儀等人,修復(fù)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頃,“自承宗出鎮(zhèn),關(guān)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fù)以邊事為慮矣。
”后金當(dāng)時與察哈爾部交戰(zhàn),并未進攻明朝。
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派太監(jiān)劉應(yīng)坤到山海關(guān),以帑金十萬兩犒軍,為孫承宗所鄙視,同年八月,發(fā)生柳河之役,馬世龍因冒進兵敗,魏忠賢以孫承宗不附己,借口馬世龍損失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軍用物資,參劾孫承宗。
十五日,熹宗批準孫承宗回籍養(yǎng)病,后以高第代為經(jīng)略。
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長城,進大安口、遵化,明思宗復(fù)用孫承宗。
袁崇煥被執(zhí)下獄后,孫承宗力保祖大壽,復(fù)用孫承宗為督師,移鎮(zhèn)山海關(guān),修建入海長城之「老龍頭」,且于建后由內(nèi)閣大學(xué)士楊嗣昌題字「寧海城」于「老龍頭」城樓上,遼左得以粗安。
崇禎三年(1630年),祖大壽、馬世龍等諸將克復(fù)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明人史稱“遵永大捷”。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清軍攻大凌河,祖大壽堅守城池,命宋偉、吳襄救援,二將陣前不和,張春的援軍也被擊潰,祖大壽被逼殺何可綱而降清。
明思宗因此罷孫承宗官。
家居七年。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長城,犯保定,攻高陽。
孫承宗年已75歲,率領(lǐng)全家子孫拒守,高陽城墻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壯烈戰(zhàn)死。
孫承宗被俘,望闕叩頭,投繯而死。
明思宗聞訊,追復(fù)其故官,給予祭葬。
南明弘光帝時,予謚文忠。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專謚忠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1 【介紹】: 明陜西同州人,字泰宇。
萬歷二十八年舉人。
歷刑部主事,勵操行,善談兵。
天啟二年遼東西盡失,廷議急邊才,擢為山東僉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備道。
地當(dāng)孔道,士馬絡(luò)繹,難民云集。
春運籌有方。
崇禎元年改關(guān)內(nèi)道,以兵部尚書王在晉誣劾,削籍下獄。
旋以所劾不實,得釋。
三年,永平失守,起為永平兵備參議,進參政,與諸將收復(fù)城池。
四年監(jiān)吳襄、宋偉兩總兵救大凌河新城,兵敗被執(zhí),不屈死。
張宗衡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2 【介紹】: 明山東臨清人,字石林。
萬歷四十一年進士,累官松江知府、歸德知府,遷口北道,簡大同巡撫。
崇禎間晉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
屢檄吳襄、尤世威等來援,皆不至。
坐戍邊。
尋釋還。
崇禎十五年清兵破臨清時死于兵難。
維基
張宗衡(?—1642年),號石林,山東臨清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天啟元年(1621年)出官南直隸松江府知府。改歸德府,天啟五年三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分守口北道,六年十一月加參政銜,照舊管事,七年四月調(diào)任昌平兵備道,五月升本省按察使,照舊管口北道。歷官大同巡撫,遷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李自成入山西,牽連落職。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兵入關(guān),圍河間,遠近震動。臨清總兵官劉源清偕榷關(guān)主事陳興言、同知路如瀛、判官徐應(yīng)芳、吏目陳翔龍、員外郎邢泰吉、臨汾知縣尹任、前太常寺少卿張振秀以及張宗衡等合力備禦。不久,城池被圍,力拒數(shù)日,孤立無援。城破,張宗衡戰(zhàn)死。輯有《放翁詩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2—1678 【介紹】: 明末清初高郵人,遼東籍。
字長伯。
吳襄子。
出身武舉,累擢為寧遠總兵,封平西伯。
崇禎十七年,拒李自成招降,求援于清。
乃引清兵入關(guān),破自成,受清封為平西王。
為清兵前驅(qū),下四川,入云南。
康熙元年,殺南明永歷帝,受命鎮(zhèn)云南,與廣東尚氏、福建耿氏號稱“三藩”,而兵力之強,權(quán)勢之盛,均在尚、耿之上。
康熙十二年,以不愿撤藩,舉兵叛清,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建國稱周。
陷岳州,北克陜、甘,南掠浙、閩,應(yīng)者四起。
其后漸衰。
乃于衡州稱帝,不及半年即死。
孫吳世璠繼位,康熙二十年,為清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