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濟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卷第二
玄藻。
本姓路。
吳郡人安茍女也(宣驗記云即是安茍)藻年十馀身嬰重疾。
良藥必進日增無損。
時玄臺寺釋法濟。
語安茍曰。
恐此疾由業(yè)非藥所消。
貧道按佛經(jīng)云。
若履??嗄軞w依三寶懺悔求愿者。
皆獲甄。
君能與女并捐棄邪俗洗滌塵穢。
專心一向當?shù)萌?div id="04cft0x" class='inline' id='people_28730_0_11_comment'>
安茍然之。
即于宅上設(shè)觀世音齋。
澡心潔意傾誠戴仰。
扶疾稽顙專念相續(xù)。
經(jīng)七日初夜忽見金像高尺許。
三摩其身。
從首至足。
即覺沈痾豁然消愈。
既靈驗在躬遂求出家。
住太玄臺寺。
精勤匪懈誦法華經(jīng)。
菜食長齋三十七載。
常翹心注想愿生兜率。
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經(jīng)。
不測所終。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彭氏。安定鶉孤人。少出家。居太白山之九隴精舍。疏衣糲食。治禪業(yè)。將終其身。開皇中。至江都煬帝以晉王在。鎮(zhèn)安。上謁。閽者。以其形貌矬陋。不為通。安日造門。雖喻遣。莫肯去。王聞而召見之。宛如舊識。即俾居慧日寺。凡所游往必與俱。嘗至泰山。遇渴乏。四顧惟石巖。勢不可得水。安引刀刺石。水崩注。王大嗟賞。因問安此誰力耶。安曰。殿下福德力也。遂入磧。達于泥海。所遭變。故皆賴安得無所損。將過神通寺始入谷。先見一僧乘白驢至。王問何人。安曰。朗公也。以殿下有意營造故。來奉迎耳。頃之一僧持緘請?zhí)丛?。安為達之。抵寺見一神人。手憑講堂鴟吻坐俯視群眾來往。王又問。安答曰。太白山神從殿下者也。他異不復具錄。大業(yè)初。帝尤務(wù)侈靡。益重安。于是使安悉招諸隱逸。如郭智辨釋志公澄公杯渡之流于慧日。且辟寶揚道場于東都。集道藝二千馀人。于內(nèi)。以行道。十一年春。四方多難。安竟無疾而終。春秋九十八矣。將終。密以后來禍敗事。預(yù)告上。故上臨難能無所懼 當陳之季。有法濟者。方著名南國。逮隋寵遇無比。然精進寡欲。儕類莫與抗。屢宿禁中。未嘗或見墮容媚態(tài)。文帝造香臺寺于長安。煬帝造龍?zhí)斓缊鲇跂|都。一以為濟設(shè)也。濟于宮中。嘗乘所賜白馬。或以病告。祝水飲之輒愈。又能治鬼物。言事之未然。大業(yè)四年。忽詣上辭曰。天命不常。復須后世。唯愿弘護荷負含生。遂坐逝。剃發(fā)將殮。須臾發(fā)生。頓長可半寸許。上曰。禪師入滅盡定耳。何可葬也。當為出之擊大鐘一月馀。然后廢朝。素服葬之蔣州。隨所至設(shè)齋。費出所在官府。東都王公以下。為造大幡四十萬。日齋百僧。僧襯帛二十五疋。通以七七之日計。則所廢十馀萬。嗚呼盛哉。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法安。
姓彭。
安定鶉孤人。
少出家。
在太白山九隴精舍。
慕禪為業(yè)。
粗食弊衣卒于終老。
開皇中。
來至江都令通晉王。
時以其形質(zhì)矬陋言笑輕舉。
并不為通。
日別門首。
喻遣不去。
試為通之。
王聞?wù)偃胂嘁娙缗f。
便住慧日。
王所游履必赍隨從。
及駕幸泰山。
時遇渴乏。
四顧惟巖無由致水。
安以刀刺石。
引水崩注。
用給帝王。
時大嗟之。
問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從王入磧。
達于泥海。
中應(yīng)遭變皆預(yù)避之得無損敗。
后往泰山。
神通寺僧來請?zhí)丛健?div id="4nuh0ce"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31_1_30_comment'>
安為達之。
王乃手書寺壁為弘護也。
初與王入谷。
安見一僧著弊衣乘白驢而來。
王問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創(chuàng)造神通。
故來迎引。
及至寺中又見一神狀甚偉大。
在講堂上。
手憑鴟吻下觀入眾。
王又問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
從王者也。
爾后諸奇不可廣錄。
大業(yè)之始。
帝彌重之。
威轢王公見皆屈膝。
常侍三衛(wèi)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諸隱逸。
郭智辯釋志公證公杯度。
一時總萃慧日。
道藝二千馀人。
四事供給資安而立。
又于東都為立寶楊道場。
惟安一眾居中樹業(yè)。
至十一年奏。
四方多難。
無疾而終所住。
春秋九十八矣。
初將終前。
告帝后事。
安其亡后百日火起出于內(nèi)宮。
彌須慎之。
及至寒食油沸上焚。
夜中門閉。
三院宮人一時火死。
帝時不以為怪。
送柩太白。
資俸官給。
然安德潛于內(nèi)。
外同諸侶。
惟眠不施枕頸無委曲。
延頸床邊口流涎溜。
每至升許為異。
時有釋法濟者。
通微知異僧也。
發(fā)跡陳世。
及隋二主皆宿禁中。
妃后雜住精進寡欲。
人罕登者。
文帝。
長安為造香臺寺。
后至東都造龍?zhí)斓缊觥?div id="a09jrur"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31_1_86_comment'>
帝給白馬。
常乘在宮。
如有疹患。
咒水飲之。
無不必愈。
又能見鬼物。
預(yù)睹未然。
大業(yè)四年。
忽辭上曰。
天命不常復須后世。
惟愿弘護荷負含生。
便爾坐卒。
剃發(fā)將殮。
須臾發(fā)生長半寸許。
帝曰。
禪師滅定何得理之。
索大鐘打之一月馀日。
既不出定身相如生。
天子廢朝百官素服。
敕送于蔣州。
吏力官給行到設(shè)齋。
物出所在。
東都王公以下。
為造大幡四十萬口。
日齋百僧。
至于七七。
人別日?二十五段。
通計十馀萬匹。
斯并荷其福力故。
各傾散家珍云。
神僧傳·卷第五
釋法安姓彭氏。安定鶉孤人。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隴精舍慕禪為業(yè)。粗食弊衣卒于終老。開皇中來至江都令通晉王。時以其形質(zhì)矬陋言笑輕舉并不為通。日到門首喻遣不去。試為通之。王聞?wù)偃胂嘁娙缗f。便住慧日寺。王所游履必赍隨從及駕幸泰山時遇渴乏四顧唯巖無由致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給帝王時大嗟之問何力耶。答王力也。及從王入沙磧達于泥海中應(yīng)遭變。皆預(yù)避之得無損敗。后往泰山神通寺。僧來請?zhí)丛桨矠檫_之。王乃手書寺壁為弘護也。初與王入谷。安見一僧著弊衣乘白驢而來。王問何人。安曰。斯朗公也。即創(chuàng)造神通故來迎引。及至寺中。又見一神狀甚偉大。在講堂上手憑鴟吻下觀人眾。王又問之。答曰。此太白山神從王者也。爾后諸奇不可廣錄。至十一年春。四方多難。無疾而終所住。春秋九十八。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本來禪師。
西竺其號也。
生撫州崇仁裴氏。
七歲出俗十三謁一峰寧公。
付以禪觀之法。
嘗一定七日。
偶聞人讀清凈經(jīng)。
豁然有省。
頌云。
幾年外走喪真魂。
今日相逢迥不同。
身伴金毛石獅子。
回頭吞卻鐵昆崙。
似一峰。
峰用本色鉗錘。
痛與錐劄。
示以偈曰。
青山疊疊雨濛濛。
獅子金毛撥不通。
我也自知時未至。
十回放箭九回空。
項峰示寂。
師于定中。
與峰相見。
作轉(zhuǎn)語數(shù)十。
打破水碗。
遂出定而垂淚噓嘆。
因往金山。
見慈舟濟禪師
方得決了。
遂嗣焉。
舟以深居巖穴。
為囑師奉以周旋越后。
寧藩。
聞師道邁。
以禮三請。
師不赴。
且欲深隱。
寧藩恐竟失師。
因進書問道要。
師拈方便語示之。
藩信受。
奉八字師號。
以尊顯之。
從茲道譽遍寰區(qū)矣。
乃走盱江黎川。
隱壽昌禪院。
學者踵集。
復入閩之杉關(guān)。
趨赴有加。
蓋以雷聲雖遠。
聞?wù)咦哉稹?div id="0vsv5em"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62_0_51_comment'>
雖欲痛晦埋蹤。
不可得也。
眾至無所容。
主事措置土木。
工甫畢。
師焚香趺坐。
索筆書偈云。
這個老乞兒。
教化何時了。
顛顛倒倒任隨流。
是圣是凡人不曉。
咄來來來去去去。
海湛空澄。
風清月皎。
擲筆泊然就逝。
閱世六十八。
僧臘五十五。
時永樂壬寅十月八日也。
釋學倫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四
釋學倫,字撫生,別號幻堂。
姓梁氏,海昌人也。
賦性明敏,穎異絕人。
童年入學,授以經(jīng)史,輒能了徹。
及既成立,頗志事功。
嘗授江西吉安永豐守備,?感神語,因棄官去,削氏為僧。
初依清河西來庵瑞亭,研精大藏。
已而聞人言,離戒修行,猶無足欲立,無翼欲飛。
乃爽然自矢,渡江禮寶華定庵,持《四分律》。
復參上乘,遠游天臺,瞻仰阿育王舍利塔,赤耀如丸,釆騰虛際,心竊自異。
未幾還山,即受記莂。
持律精進,已越五臘。
自以立誓書經(jīng),愿力未畢,孑身至維揚準提庵,閉戶禁足,刺血寫《華嚴經(jīng)》。
既成,始徇紳耆之請,主席西城石塔寺。
舊為三昧宏戒之所,遭歲荒兇,鞠為茂草。
矢愿重興,天人共應(yīng)。
復修般舟三昧,闡發(fā)戒光,勝緣會集。
癸巳之春,重修大悲閣、布薩堂落成,苾芻麇至。
丁未冬,復建白石戒壇,置飯僧田數(shù)百畝。
樓殿寮廡,秩秩有序,視昔之蓁莽塞路,瓦礫礙行者,煥然改觀矣。
倫嘗說戒于泰州之朝海,時州人婦有怪疾,知為宿愆,十年祈神弗能解,一日自言:“非撫生法師不能救。
”因為懺悔,豁然如失。
甲辰春,應(yīng)鹽城永寧之請,時??旸不雨,屢禱不應(yīng),倫虔懇祈佛,甘霖大注。
是秋,海潮泛溢,溺者無算,倫持大悲懺百日,幽濟慈航。
凡造請所至,四眾改觀,臨眾應(yīng)機,老而無倦,追隨請益者日填堂宇。
以雍正戊申夏四月示寂,世壽七十有三,僧臘二十八,坐夏二十三,塔于揚州城北建龍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