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道昆

相關(guān)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徽州府歙縣人,字仲淹。
汪道昆弟。
工詞賦,對篆籀真行,多所通解。
督學吳公路稱之為小司馬。
與從弟汪道會稱二仲。
有《汪次公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淹,道昆弟,有集。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圓果上人。
號香林。
京口丁氏子。
厭俗出家。
勤讀誦。
于圓覺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處。
有省。
自是參方。
機鋒穎捷。
年三十四。
游武林。
日行分衛(wèi)。
夜宿仙林寺檐廡。
衣不掩形。
時嚴冬。
或獻新衣美食。
卻不御。
人奇之。
致供日繁。
師遁至北高峰絕頂。
假一席地。
縛草為團瓢。
冥寂其中。
不出營食。
主僧。
以時閔而給焉。
一坐六載。
每風雨晦冥。
猛虎毒蛇。
蹲繞左右。
師不為動。
其后冬雪浹辰平地。
積至丈許。
陟者跬步壓覆。
隤然而返。
主僧曰。
果公縱學僵臥袁安。
不能作啖氈蘇子。
凍餒既久。
恐無生理。
俄而城中素心道眾。
不期而會于靈隱者。
三十馀曹。
相勞苦。
各述所夢相同謂。
見神人執(zhí)刀。
厲聲告曰。
北高峰古佛困雪中。
盍往視之。
陳敘如出一口。
曰事急矣。
即相率。
打雪披寒而上。
叩團瓢見師。
趺坐恬然無憊容。
眾獻供。
師作唄受之。
相與繞視。
不忍舍去。
師曰。
諸君休矣。
晡時恐為虎驚。
毋過念貧道。
乃送之下山而返。
一日至湖上。
偶見一長僧。
繇六橋度嶺而北。
師覺其有異。
尾之至黃龍祠。
因忽不見。
仰視林樾清楚愛之。
遂憩焉如仙林。
時適有樵牧數(shù)輩。
戲拾瓦礫。
累塔礬石間。
忽罅中閃爍有光。
微露石棱。
去礫而頂相現(xiàn)。
旋得滿月容。
游人以畚鍤助之。
須臾周身盡露。
又得斷碑。
讀之始知文公所鏤像也。
乃霣泣下拜曰。
圓果與和尚。
同出南岳。
不意顯示幻身。
敢不捐軀為報。
繇是。
山靈之一新。
清規(guī)之再整。
師之力也。
汪開府伯玉。
覲師于黃龍。
戲問曰。
公年幾何。
曰八十有五。
又問到家乎。
曰苦海孤航。
兩不著岸。
汪聞聳然增敬。
師素貫禪律。
凝神冥寂。
每清晨。
背誦金剛經(jīng)一卷。
過午不食。
檀施悉營福業(yè)。
遇遺骼輒收掩之。
積如漏澤者數(shù)處。
凡開示四眾。
切近簡要。
使聞?wù)呱拧?div id="ja9zzp5"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34_0_111_comment'>
恍然自得于語言文字之外也。
萬歷元年癸酉四月。
示寂。
年九十矣。
塔于石像左脊。
劉廷梅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劉廷梅(1497年—1574年),字與和,號同野,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民籍。
為人至孝。
江西鄉(xiāng)試第四十四名舉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會試第二百四名,登第三甲第六十名進士。
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任直隸歙縣知縣,擢升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丁母憂。
終喪,補南武庫司員外郎,遷禮部精膳司郎中,歷知漢陽府,擢廣東副使。
穆宗隆慶初入覲,引年致仕。
萬歷二年卒,年七十八。
墓志銘由汪道昆所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3 【介紹】: 明僧。
淮安府宿遷人,俗姓姚,名東陽。
本諸生,嗜佛經(jīng),不問家人產(chǎn)。
隆慶間北探諸名勝僧寺,居北直之羊山秀峰庵,闡三教宗旨。
萬歷元年坐化,汪道昆為之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明龍淮南宿遷姚氏子也。
俗諱東陽。
嘗補邑庠諸生。
居常好修嗜內(nèi)典。
二十年不問家人產(chǎn)。
雅從善知識游隆慶改元。
澹然為居士。
而北探諸名勝巨剎訪有道耆德。
寓清苑越三寒暑。
登銀山法華寺從大光和尚祝發(fā)進具。
尋居羊山秀峰庵。
名德日起。
鶉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諸陵。
中貴人多檀施弗之顧安七十二眾期千日。
親為說法闡三教宗旨。
時休寧汪司馬道昆奉詔行邊。
道出諸陵期督府法華寺。
聞師高德乃趣。
一沙彌逆至。
見師敞衲曾不掩[膊-甫+一]祁寒無所侵。
汪與督府避席禮之。
攜入洞中。
坐石床與語。
師略舉西來意。
督府灑然信服。
汪問千日畢能作常住乎。
曰無常無住。
明日辭歸。
越旬有五日立春。
羊山放光五色。
又越七日除夕集眾告曰。
元年元日吾當行矣。
汝等識字者用耳聞經(jīng)。
不識字者用心念佛。
務(wù)禪定智慧務(wù)濟物普心。
即此是佛慎弗他求。
汝等勉之。
除夜既半命弟子視中星曰。
夜午乎。
曰午矣。
師曰。
未也。
日午乃行。
元日羊山復(fù)放五色光如向。
至日中師辭眾坐化。
越七日阇維復(fù)放光如向。
大眾與諸中貴人望光對師羅拜曰。
佛耶佛耶。
愿以此光普照下土。
已而舍利累然。
督府治塔藏之。
汪公為之銘。
賞萬歷元年正月也。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明龍?;茨纤捱w姚氏子。俗名東陽。嘗為其縣諸生。居嘗好修。歷二十年所。不問家人生業(yè)。雅從善知識游。隆慶改元。落發(fā)居羊山秀峰庵。名德日起。即諸陵中貴人多檀施。師藍縷自如。一衲不啻懸鶉。不裓不襦不履。顧就羊山。安七十二眾。為千日期場。師日為大眾說經(jīng)。大眾亦樂為之聽眾也。時神宗皇帝初即位。行邊使道昆汪公。道出諸陵。詣師問道。意獨多之。因問曰。千日期畢。羊山能作嘗住乎。師曰。無嘗無住。后旬有五日。太史當謁。立冬其日羊山放光。又越七日。歲將除。師集大眾語曰。元年元日吾當行。公等居此。識字者。用心念佛。不識字者。用心念佛。務(wù)智慧務(wù)普心。即此是佛。公等勉之。歲除夜既半。命弟子視中星曰。夜午乎。曰。午矣。師曰。未也。日午乃行。元日日幾中。羊山放光如向者。頃之坐化。蓋日中云。越七日舉焚。日中復(fù)放光如向者。諸陵中貴人咸在。率大眾羅拜。治浮屠。藏舍利。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明龍,姓姚氏,宿遷人也。
原名東陽,嘗入邑庠,為名諸生。
居常好修,嗜內(nèi)典,二十年不問家人產(chǎn),雅從善知識游。
隆慶改元,澹然為居士,而北探諸名勝巨剎,訪有道耆德,寓清苑,越三寒暑。
登銀山法華寺,從大光祝發(fā),進具,尋居羊山秀峰庵,名德日起,鶉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諸陵中貴人多檀施,弗之顧。
安七十二眾,期千日,親為說法,闡三教宗旨。
時休寧汪司馬道昆奉詔行邊,道出諸陵,期督府法華寺,聞龍高德,乃趣一沙彌逆至,見其敝衲曾不掩骭,祈寒無所侵,汪與督府避席禮之,攜入洞中,坐石床與語,略舉西來意,督府灑然信服。
汪問:“千日畢,能作常住乎?
”曰:“無常無住。
”明日辭歸。
越旬有五日立春,羊山放光五色,又越七日除夕,集眾告曰:“元年元日,吾當行矣,汝等識字者用耳聞經(jīng),不識字者用心念佛,務(wù)禪定智慧,務(wù)濟物普心,即此是佛,慎弗他求,汝等勉之。
”除夜既半,命弟子視中星,曰:“夜午乎?
”曰:“午矣。
”曰:“未也,日午乃行。
”元日羊山復(fù)放五色光如前,至日中遂辭眾坐化。
越七日,阇維復(fù)放光如前,大眾與諸中貴人望光羅拜曰:“佛耶,佛耶,愿以光普照下土。
”已而舍利累然,督府治塔藏之,汪公為之銘,實萬歷元年正月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14—1583 【介紹】: 明江西南昌人,初名應(yīng)舉,字德甫。
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副使。
有文名,與魏裳、汪道昆、張佳胤、張九一并稱“后五子”。
亦附“七子”之末,其詩靡不足觀。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初名應(yīng)舉,字德甫,南昌人。嘉靖庚戌進士,除刑部主事,歷官福建按察司副使。有《余德甫集》、《午渠集》。
維基
余曰德(1514年—1583年),初名余應(yīng)舉,字德甫,號午渠,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民籍,文學家。江西鄉(xiāng)試第九十一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會試第二百四十八名,登第二甲第七十名進士。初授刑部貴州司主事,升員外郎、郎中。官至福建按察副使,卒年七十。《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16—1611 【介紹】: 明徽州府歙縣人,字定之,號采山。
嘉靖二十九年進士。
授東平知州,遷南京戶部郎中,出為四川僉事,累官南京戶部侍郎。
少時與鄉(xiāng)人結(jié)詩社,入仕后,汪伯玉方擅時名,倡谼中社,再三招致,不肯往。
晚年多所結(jié)撰,有《素園存稿》。
維基
方弘靜(1517年12月1日—1611年10月16日),字定之,號采山,直隸徽州府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嘉靖丙午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會試第十四名,登進士第二甲第八名。任東平州知州,累官江西按察司副使,四十三年十月調(diào)廣西,提調(diào)學校,視學粵西,不久轉(zhuǎn)江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治嚴嵩父子獄,有所波連。隆慶元年(1567年)十月升湖廣按察使,二年十二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四年二月升廣東左布政使,六年十月升太仆寺卿,十一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萬歷二年二月被南京科道論劾,令回籍聽勘。萬歷十二年十月以原官撫治鄖陽,十四年升總督南京糧儲戶部右侍郎,十五年任南京工部署部事戶部右侍郎,十七年中蜚語歸,萬歷三十九年卒,年九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東順德人,字允穆。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南京戶科給事中。多所論劾。隆慶初嘗論高拱狠愎,拱惡之,出為紹興知府,再謫宜川縣丞,卒。有《小谷集》。
全粵詩·卷三七六
岑用賓,字允穆。順德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進士。授衢州推官,擢南京戶科給事中。以劾高拱出為紹興守,復(fù)謫陜西宜川丞。著有《小谷集》。明郭棐《粵大記》卷一九、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九、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九等有傳。
維基
岑用賓(1523年—?
),字允穆,廣東順德縣(今廣東省佛山市順德縣)葛岸人。
嘉靖己未進士,官至浙江紹興府知府。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廣東鄉(xiāng)試第十一名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會試第一百六十八名,登第三甲第八十八名進士。
初官衢州府推官,母喪服闕,補池州府。
授南京戶科給事中,多有論疏,曾彈劾福建巡撫汪道昆,言辭激烈。。
隆慶元年(1567年),又與御史尹校彈劾高拱等被責。
受高拱排擠,隆慶四年(1570年),出任紹興府知府,再謫陜西宜川縣丞,卒。。
著有《小谷集》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常潤。
字大千。
號幻休。
江西進賢黃氏子。
幼失二親。
從父出游。
遂入佛牛山出家。
學攝心。
浮泛不得力。
誓遍參。
南詢?nèi)f松林公于徑山。
折而入都。
聽松秀二法師講楞嚴。
至圓明了知處。
忽有省。
復(fù)謁大方蓮公。
最后入少林。
參宗主小山書公。
言機相合。
如函蓋。
究進之力。
日益精勇。
一日舉洞山過水頌請益。
公詰之曰。
既不是。
渠畢竟是何人。
師于言下霍然。
以偈答曰。
若要識此人。
有個真消息。
無相滿虛空。
有形沒蹤跡。
曾為佛祖師。
嘗作乾坤則。
龜毛拂上清風生。
兔角杖頭明月出。
公囑令加護。
未幾辭去。
公授之偈。
以少室相累。
師謝未遑。
及公歸寂。
大眾迎師于都門。
三辭不獲已。
乃赴。
座下士百七人。
聞所未聞。
得未曾有。
咸謂寶鏡重光。
先堂頭付托得人矣。
嘗游五臺。
講法華于壽明寺。
眾見白光繞座。
偶行路次一精舍。
眾沙門。
羅拜稱祖師。
云。
昨夢伽藍神掃門。
旦日祖師過此。
今師適來。
師笑曰。
祖師過去久矣。
師居堂頭位。
且久卓然。
有古人之風。
大司馬汪公道昆謂。
師魁然修碩。
容止莊嚴。
其向應(yīng)如洪鐘。
其普度如廣筏。
其砥波流如山立。
其隨機而顯化。
如珠走盤。
至其稟獨覺。
覺群迷日孳孳然。
以道自任。
(云云)。
信非虛語也。
以萬歷乙酉歲四月示寂。
大宗伯陸公樹聲。
文其石以頌德。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大安。
襄陽郝氏子也。
幼禮古宗禪伯。
祝發(fā)于梅林。
古宗知其具宿智。
遣之就古巖參學。
二古同出天奇之門。
而巖為上首。
居終南山。
龍象景附。
師至。
一語投機。
輒授衣缽。
禪棲廬岳三十年。
楚人嚴事之。
新都汪公伯玉
嘗從師質(zhì)疑。
多有開發(fā)。
嘗謂。
聞大安和尚所云見性。
冥合孔子所謂體仁。
非惟世儒未之或知。
雖大安。
亦不自知也。
蓋師嘗與汪。
論見性也。
某年五月胐示寂。
先是。
預(yù)示諸弟子以行期。
若等無以衰麻。
哭泣為喪。
毋背吾家法。
諸弟子問故。
則以一偈示之。
既及期。
沐浴端坐。
諸弟子請遺令。
則又以一偈示之。
距生丁卯。
行年七十有三。
弟子就故廬傍筑浮屠。
以藏舍利。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真節(jié)。
號素庵。
襄陽人也。
少為郡弟子。
忽宿根內(nèi)萌即辭割親愛。
禮明休和尚祝發(fā)。
既而北游京師。
遍參講席。
居秀法師座下饜餐法喜深得賢首之印。
師之學富內(nèi)外。
諸方每以龍象推之。
久之負錫南還金陵。
出主攝山棲霞。
眾逾三百教備五乘。
據(jù)師子座撾大法鼓三十馀年。
檀施之馀拓地為廬。
時殷宗伯得瑯琊大士像。
五臺陸公亦鑄金像。
悉歸師供奉。
羅參知署曰圓通精舍。
句曲李石麓學士盟為方外交。
師闡大法不以期限。
嘗講法華經(jīng)至多寶塔品。
空忽現(xiàn)寶塔于座前一如經(jīng)言。
四眾跂觀灑然希覯。
中使張某奉慈圣皇太后命至同睹圣瑞。
乃出尚方金縷僧伽黎衣一襲。
宣慈旨賜之。
即于講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
汪道昆記其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素庵法師。
諱某。
生于襄陽鐘氏。
壯歲棄儒。
遍訪知識。
至南陽留山寺。
禮泯庵休公落發(fā)。
瓢然一缽。
歷伏牛清涼受具。
依秀法師。
習經(jīng)論凡十一載。
精其業(yè)。
南禮普陀。
過白下。
白下名流。
針芥自合。
以攝山講席留師。
道聲大振。
師亦樂茲山幽邃。
遂誅茆筑室。
棲遲十年。
一日扶杖將行。
留偈凈業(yè)堂云。
自入棲霞已十年。
東修西補未曾閒。
掀翻瓦礫成禪院。
除剪荊榛作菜園。
每煉蔬羹供海眾。
恒宜大教繼先賢。
如斯弗為兒孫業(yè)。
留與同袍萬古傳。
其氣韻可想矣。
已而為眾復(fù)留。
師身長幾七尺。
頭顱方直。
面目有光。
隆顙豐頤。
音聲如鐘。
生平履踐。
如冰雪。
隨所酬應(yīng)。
春溫日旭。
人自意消。
說法直截簡易。
不為峻語。
而格頑導愚。
遠近欽悅。
凡講華嚴大鈔法華楞嚴諸大乘經(jīng)論。
各若干座。
以萬歷癸巳十一月十三日后夜。
端坐念佛而逝。
三日中夜。
火滿山。
若列炬。
閱世七十五。
法臘五十。
師生平瑞跡甚多。
初至攝山演華嚴。
至入法界品。
塔放五色光。
又一日講法華。
至寶塔品。
見空中光相儼然。
汪司馬道昆。
為作銘記。
司馬公兩舉無遮大會。
于新安焦山。
見異人數(shù)十曹。
伏師前以脫苦謝。
司馬親見之。
丙戌大饑。
僧眾絕食。
而蕪陰郝氏。
裹百斛米至。
初登殿禮佛。
驚謂曰。
是夢中教我賑米佛也。
辛卯冬。
講法華于婁東之淮云。
至地涌品。
毫光繚繞法座下。
經(jīng)久不散。
應(yīng)蕪湖講。
期度江。
風浪大作。
師咒觀音力。
應(yīng)聲寂然。
其他毛舉未易悉數(shù)。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真節(jié),字素庵,襄陽人也。
少為郡弟子,忽宿根內(nèi)萌,即辭割親愛,禮明休祝發(fā),既而北游京師,遍參講席,謁秀法師,饜餐法喜,深得賢首之印。
節(jié)學富內(nèi)外,諸方每以龍象推之。
久之,負錫南還金陵,出主攝山樓霞,眾逾三百,教備五乘,據(jù)師子座,撾大法鼓三十馀年,檀施之馀,拓地為廬。
時殷宗伯得郎邪大士像,五臺陸公亦鑄金像,悉歸節(jié)供奉,羅參知署曰圓通精舍。
句曲李石麓學士盟,為外方交。
節(jié)闡大法,不以期限。
嘗講《法華經(jīng)》至《多寶塔品》空中忽現(xiàn)寶塔于座前,一如經(jīng)言,四眾跂觀,灑然希覯。
中使張某,奉慈圣寶太后命至,同睹圣瑞,乃出尚方金縷僧伽黎衣一襲,宣慈旨錫之,即于講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記其事。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