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秦延勛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3—1620 【介紹】: 即朱翊鈞。明朝皇帝。穆宗子。隆慶六年,穆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萬歷。初年,張居正以司禮監(jiān)馮保為內(nèi)助,排高拱而為首輔,以天下為己任,整頓武備,清丈田畝,實行一條鞭法,國勢頗振。而神宗年少,頗以“大伴”(馮保)、“張先生”之約束為苦。萬歷十年十二月,張居正死未半年,即黜逐馮保。次年,追奪張居正官爵。此后,申時行當(dāng)國,遇事遷就。言官對奏,空有抗直之聲,其實徒爭意氣。萬歷中期,帝不臨朝,不批答章疏,不補(bǔ)缺官,政事荒怠日甚。自二十四年起,遣宦官赴各地征稅開礦,借此勒索。十余年間,民變迭起。帝寵?quán)嵸F妃,愛其所生福王朱常洵,以皇太后及群臣故,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而奪嫡之疑時起。四十二年,福王赴洛陽就國,所給大量莊田,皆奪之民間,海內(nèi)騷然。朝臣門戶之見日深。其時后金(清)勃興,遼東形勢緊張。四十七年,楊鎬四路之師覆敗。軍費匱乏,遂以遼餉為名,增賦三次。民窮財盡,內(nèi)外交困,明之滅亡,征兆已見。死于四十八年七月,距甲申之變,不滿二十四年。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一(上)
神宗諱翊鈞,穆宗長子,建元萬歷。
在位四十八年崩,葬定陵。
有集一卷。
(《野獲編》:今上以沖圣禦宇,張江陵相公進(jìn)《帝監(jiān)圖說》以勸講,內(nèi)列「圣哲芳規(guī)」、「任愚覆轍」二項,以寓勁戒。
自是益勤史學(xué),更命進(jìn)講《貞觀政要》。
至十六年,閣臣進(jìn)太祖御劄在內(nèi)閣者,凡七十馀通。
上命留內(nèi)恭藏,因索累朝實錄進(jìn)覽,閣臣對以實錄成時,史臣俱會同焚稿于芭蕉園,人間并無底稿,惟皇祖世宗特建皇史宬以藏列圣實錄寶訓(xùn),但冊樣稍廣,宜減為書冊,庶便展閱,容令中書官謄進(jìn),陸續(xù)上呈。
允之
由是金匱石室之藏,俱登乙覽矣。
于慎行《谷城山房集》:上初即位,好為大書,內(nèi)使環(huán)立求書者,常數(shù)十紙;而外廷臣僚得受賜者,惟內(nèi)閣講臣而已。
字畫遒勁,鸞回鳳舞。
時圣齡十馀歲矣。
丙子,張公位及慎行補(bǔ)入講幄,上顧相君曰:「新講官二人尚未賜與大字。
」內(nèi)使已濡墨俟,上遂大書二幅,賜位及慎行。
字畫比賜諸公者稍大,莊勁勝前。
時御齡已十五矣。
《續(xù)玉笥詩談》:司禮張維,薊人也,少侍今上春宮。
為予言上初學(xué)詩,詠新月云:「天邊一輪月,其形光皎潔。
可比圣人心,乾坤多照徹。
」帝王氣象,宛然二十字中。
錢謙益《列朝詩集》:上天藻飛翔,留心翰墨,每攜大令《鴨頭丸帖》、虞世南臨《樂論》、米芾《文賦》以自隨。
《勸學(xué)詩》一章,御書賜太監(jiān)孫隆刻石吳中者也。
內(nèi)府藏顏魯公書《孝經(jīng)》,命江陵相裝潢題識,珠囊綈幾,未嘗一日去左右。
喪亂之后,朝士以百錢買得之。
魯公法書精楷,儼如《麻姑仙壇》,每章有吳道子畫,精彩映發(fā),手若未觸。
天球琬琰,零落人間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遂安人,字孺初。萬歷三十二年進(jìn)士。授松江府推官。歷巡漕御史,天啟時巡撫應(yīng)天。黨附魏忠賢,為魏建生祠于蘇州虎丘。天啟六年,捕殺怒打閹黨走卒之蘇州顏佩韋等五人,以媚閹黨。崇禎元年,以附閹黨被逐。
維基
毛一鷺(?
—1628年),字序卿,號孺初,浙江淳安汾口鎮(zhèn)毛家村人,同進(jìn)士出身。
萬歷三十一年癸卯科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jìn)士,曾任松江府推官。
三十八年考選,四十年授廣東道御史,四十二年巡按貴州,四十三年丁憂,四十六年起補(bǔ)廣東道御史,巡按直隸及漕運,四十八年提督蘇松等處學(xué)政。
天啟二年(1622年)升大理寺右寺丞,三年升本寺右少卿,五年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
六年升南京兵部右侍郎,七年改南京兵部左侍郎。
天啟年間,任應(yīng)天巡撫,依附閹黨,為魏忠賢立生祠于蘇州虎丘。
天啟六年(1626年)毛一鷺與織造太監(jiān)李實構(gòu)陷東林黨人周順昌等,激起蘇州民憤。
魏忠賢派錦衣衛(wèi)到蘇州逮捕周順昌時,蘇州人民激于義憤,數(shù)萬人云集衙門,痛打錦衣衛(wèi),毛一鷺躲到廁所而僥倖逃脫,事后捕殺了顏佩韋等五抗暴領(lǐng)袖。
天啟七年(1627年)七月,毛一鷺因病辭官,允之
崇禎元年卒。
《古今圖書集成》載:撫臺毛孺初痢如魚腦,腸鳴切痛,聞食則嘔,所服皆芩、連、木香、菖蒲、藿香、橘紅、芍藥而已。
后有進(jìn)四君子湯者,疑而未果,飛艇相招,兼夜而往,診得脈雖洪大,按之無力,候至右尺,倍覺濡軟。
余曰:「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亟須參附可以回陽。
」孺翁曰:「但用參朮,可得愈否?
」余曰:「若無桂、附,雖進(jìn)參朮,無益于病,且脾土大虛, 虛則補(bǔ)母,非補(bǔ)火乎?
」遂用人參五錢,熟附一錢五分,炮姜一錢,白朮三錢,連進(jìn)三劑,吐止食粥。
再以補(bǔ)中益氣加姜、附,十四劑后,即能視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秦重泰(1572-1636),字原博,一字大來,號淡緣。
明無錫人。
延勛子。
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人。
任山東鄆城教諭,遷福建長樂知縣,有政績。
以觸忤上官論調(diào),欣然束裝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7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堂邑人,字蓬元。明萬歷二十九年進(jìn)士,官至工部尚書。以軍械不備,下獄,旋戍邊。召還后授兵部侍郎。甲申之變時,曾受李自成軍拷掠。尋南下福建,為明唐王浙直總督。順治三年歸清,官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有《禮經(jīng)集注》、《樂經(jīng)集注》。
維基
張鳳翔(1577年—1657年),字稚羽,號元蓬,山東東昌府堂邑縣(今山東省聊城縣),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進(jìn)士出身。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jìn)士,授直隸廣平府推官,升吏部稽勛司主事,萬歷三十五年,任文選司主事。
萬歷四十年,升任驗封司員外、文選司郎中。
泰昌元年,改任南京太常寺少卿。
天啟元年,任北太常寺少卿。
天啟二年三月,任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等地,此后敘平妖靖亂功,加升右副都御史。
天啟三年十月,加升兵部左侍郎,孫翕之蔭錦衣衛(wèi)百戶,十一月刑部左侍郎喬允升升任尚書,張鳳翔被命回部管事。
丁憂歸。
天啟五年正月起補(bǔ)原官,尋署部事,六月引疾求去,允之,尋為御史田景新、陳朝輔疏參為門戶傳頭,東林幫手,被令冠帶閑住并削蔭子。
崇禎元年,起為吏部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書,時清軍入關(guān),京師戒嚴(yán),以都城懸簾狹薄,崇禎帝大怒,二年十一月與兵部尚書王洽同被入獄,謫戍陜西。
四年四月,上念旱,釋前工部尚書張鳳翔、左副都御史易應(yīng)昌、御史李長春、給事中杜齊芳、都督李如楨。
明亡后歸順清朝,順治三年,起用為戶部右侍郎,請減山東加餉八十三萬。
順治五年,改吏部左侍郎,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請設(shè)三省總督,用張存仁平諸土寇。
順治八年,升任工部尚書,同年加太子太保。
十年正月以年老致仕。
順治十四年卒,年八十一。
十五年三月賜祭葬如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2—1676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益都人,先世于明永樂中遷京師。字耳伯,號北海、退谷。明崇禎四年進(jìn)士。在明官至刑科都給事中。明亡,李自成授為防御使。入清,任吏科都給事中,歷官兵、吏兩部侍郎。年六十,引疾歸,家居二十余年而卒。有《經(jīng)翼》、《春明夢馀錄》、《庚子銷夏記》等。
維基
孫承澤(1592年—1676年),字耳北,號北海,又號退谷,上林苑監(jiān)籍山東益都人。
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
孫承澤于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jìn)士,戶部觀政,授陳留縣知縣,六年調(diào)祥符縣,十年行取,十一年欽授刑科給事中。
在大順政權(quán)中任四川防禦使。
入清后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極受多爾袞的寵信,孫承澤批評說用滿洲禮儀祭天不當(dāng),多爾袞仍聽得下去。
順治十年(1653年),因題奏保舉大學(xué)士陳名夏擔(dān)任吏部尚書,引起順治帝不滿,認(rèn)為孫另有所圖,于是承澤“引疾乞休,(上)允之”,隱居西山櫻桃溝,順治十一年(1654年)建退翁亭、閑者軒、硯山齋(今孫公園處)。
晚號退谷。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賜祭葬如例。
安徽會館原為孫承澤寓所“孫公園”的一部分。
同治五年,安徽籍官員吳廷棟等75人倡議興修安徽會館,同治七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湖廣總督李瀚章及淮軍諸將集資,購得“孫公園”的大部分,于同治八年二月修建安徽會館。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性休,字尺木。明宗室后人。
清詩別裁集
字尺木,前朝宗室后,未詳省縣。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
性休,號尺木,俗姓朱,大同人。
幼補(bǔ)弟子員,善詩文,工草、隸。
值闖賊之變,棄家云游。
戊子始薙發(fā),于雩之龍坑庵,從崆峒戒子傳衣缽。
游漢口,遇不退禪師棒喝悟道。
卓錫于沁之永慶寺,歲癸巳正月二十三日早齋畢,忽乞十王殿前地于院主。
院主允之,遂趺坐而逝。
夜半復(fù)蘇,索筆書塔銘曰:“卜地卜地,三上之三。
乘時乘時,二月之二。
萬匯萌芽,造化順理。
一稼反生,吾道乃逆。
遇雷而鳴,逢火出世。
”至二月二日,出定沐浴,扶至塔前,對眾說偈,擲杖而化。
著有《銅鞮語錄》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
釋性美,字恒明。
姓王氏,順天人也。
生而敦厚,資稟聰穎,而氣力雄健,刻厲有為。
髫齡喪母,美泣曰:“慈親長逝,我愿入山。
”其父允之,送入廣濟(jì)寺剃度。
時主席洗元,道風(fēng)藉甚。
美執(zhí)弟子禮,不少怠,周旋進(jìn)退,悉中機(jī)宜,洗元大奇之。
及長,有志焚修,京市輻湊,頗厭諠雜,乃退隱玉泉山二圣庵。
閉戶禁足,草衣木食,并日而餐。
時明崇禎元年也,清室方興,用兵攻取,進(jìn)逼燕京,掠玉泉山而過,所獲男女,少者衣以彩繪。
美亦在虜中,因使之監(jiān)守兵行,與諸婦處。
日夜誦經(jīng)不絕,人皆敬服。
兵退,悉全節(jié)歸。
崇禎十五年,清兵復(fù)從墻嶺下,守將逆戰(zhàn)半日,擒殺數(shù)千人,陳尸遍野。
及清人還師,戰(zhàn)場外,血肉糜爛,腥穢薰蒸,過客觸之輒病。
美惻然憫之,荷長鍬率弟子掘土,深五尺,舉尸埋焉。
或見顙有泚,掩其鼻,及托故不行者,美因說法,感以至誠,發(fā)其善念,用是不復(fù)憎惡。
辛劬月馀,乃畢其事。
然天陰夜黑,時聞哭聲,往往白晝見形,人有逢之,無不死者。
美復(fù)建水陸大會四十九日,自茲以后,災(zāi)戾消滅,人慶安居。
初,美之被虜也,軍士以手指之曰“瓦迷瓦迷者”,華言殺主者,以其方外頭陀,令勿殺。
美因于萬眾奔竄中,仍還故居,低徊不忍去。
明使來略地,亦不之疑。
蓋真實無欺,取信遠(yuǎn)人,人亦望而知為長者。
美住二圣庵時,地甚逼隘,四方禪客,歸之達(dá)六千聚。
乃迎滿月講《華嚴(yán)疏鈔》,眾聞之,皆有省悟。
美以一人飯六千眾,人皆果腹而已。
獨半餐飯而不菜,咸以“白齋”稱之。
嘗刺血書《華嚴(yán)經(jīng)》,足不履城市,而名嘖嘖禁庭。
時兵吏兩曹,以至御史內(nèi)院,訪謁不絕,馬蹄車轍,時交于門。
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王永祚尤加敬禮,為置蔬圃十畝,附益寺基。
流賊李自成犯闕,荼毒生靈。
清兵入關(guān),掃除寇亂,定鼎燕都。
而八旗所處,皆故明宅第。
戎馬從橫,多散處寺院。
有樂山僧為廣濟(jì)耆宿,恐力不支,因馬化龍舍柳林地十二頃,迎美于二圣庵,乃復(fù)入廣濟(jì)寺。
初樂山之來請也,眾以京邑荒殘之后,車騎蹂躪,旦夕數(shù)驚,皆不欲行。
滿月亦拘守二圣庵中,峙?不前。
美獨毅然以護(hù)法自任,飛錫而至。
于是從百馀人,相隨入院。
諸藩府聞之,皆仰其清德,追述舊事。
言及保全婦節(jié),掩埋戰(zhàn)骨,尤津津不置。
檀那慕之,來者闐塞,其門如市。
更請滿月,敷講席于廣濟(jì),演《護(hù)國仁王經(jīng)》。
八王隨喜,見美有加禮。
方中原鼎革,京國洶洶,草創(chuàng)未定,而法會不衰。
象教復(fù)起者,美之力也。
五年春,王師南下,用兵淮江。
京衛(wèi)物價騰涌,谷食尤甚。
寺無恒產(chǎn),仰食檀施,而僧侶日眾,相依不去,時有在陳之嘆。
一日忍饑鍵戶,瞑目禪床。
忽有叩戶聲,啟扉視之,則米車五兩,粲粲盈門。
問所從來,則馮居士顯功,夜夢中有人告曰:“廣濟(jì)絕糧,胡不將去。
”如是者三,故相饋耳。
其靈感如此。
玉光律師者,寺中老宿也。
因朝五臺,回翔京闕。
美即迎居方丈,執(zhí)弟子禮甚恭,事詳本傳。
廣濟(jì)為都門律席,實美倡之。
嘗南渡江,覽雨花、牛首諸勝。
東至靈隱,考槃三月。
后過金陵,印藏經(jīng)五千四十八卷。
十六年秋,自江南歸,玉光把手甚歡。
康熙二年,始建藏經(jīng)閣庋之。
沈?qū)m詹荃為題額焉。
寂于康熙六年正月十三日。
將示疾時,呼弟子德光復(fù)初天孚,告曰:“吾大愿已足,從此逝矣,汝輩好為之。
”眾愕然。
乃起,沭浴更衣,趺坐疊掌而逝,塔于玉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