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堵胤錫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7 首
十月迎君南,千里送君北。
一歲雙酒卮,隨君變顏色。
誰能入長安,便無故人憶。
下有洞庭上湘江,為我留君不可得。
我在南,君在北,夢相思,見顏色。
他鄉(xiāng)飯,君強(qiáng)食,歌再歌,中嘆息。
堵牧游先生為我通州之別賦湘水清長言悲壯每誦便泣下及我通州不果行返長沙日而先生已去荊鄂間亦賦湘水清懷之
湘水清,紫藤花老鯉魚生。
使君歸來飲此水,蛟龍引汝兒孫行。
君歸奈何遲,夢君何似別君時。
一宵魂氣猶如此,百年變態(tài)安可知。
送我通州君嘆息,通州欲去去不得。
前日君行誰送君,使我江頭望顏色。
丈夫飄然七尺身,今作蛾眉誤家人。
鏡中歌泣鏡中笑,斫斷青銅千馀春。
湘水清可掬,脫君白霓衣,自掛湘妃竹。
岳陽樓下好東風(fēng),縱不相思?xì)w亦速。
同為湘水吏,不知湘水深。
人生各努力,愿君放我歸長林。
人日夜雪用韻 明末清初 · 彭孫貽
五言排律
春陰巳連夕,幾度問梅花。
幽賞逢人日,流離念永嘉。
桃符栽舊勝,田火發(fā)新畬。
疲邑驚征繕,恒星驗(yàn)歲差。
烽煙懷樂土,天地入悲笳。
一臥貧兼病,瀕年鬢已華。
交亡吳季札,俠謝魯朱家。
逝欲攜群從,相將弄九霞。
塵樊時獨(dú)往,清興復(fù)誰誇。
棐幾清于滌,蕭齋靜不嘩。
鄰兒劉毅博,社鼓正平撾。
掩戶諳岑寂,微吟寄嘆嗟。
筦弦三市沸,京洛五侯奢。
此后經(jīng)多難,吾生洵有涯。
分泉移竹筧,斸藥附樵車。
牧犢行堪逐,村沽渴漫賒。
沉冥祛物役,索處憶人遐。
倚閣簾高下,看松影攫拿。
吾衰頭自責(zé),如蠆幘難加。
洴澼愁龜手,吹灰喜動葭。
寰中混戎馬,方外禮袈裟。
素疊巾時著,烏藤杖欲斜。
海紅方破萼,山杏及含葩。
糞地將分菊,尋僧約采茶。
名山丹室啟,海市白云遮。
芒屩牧游笈,漁竿且釣槎。
涉江問騷客,莫復(fù)賦脩姱。
端州雜詩 其九 明末清初 · 錢澄之
七言律詩
忠貞部曲駐施州,躍馬爭衡堵相謀(忠貞本號一只虎,堵公胤錫招降,駐施州衛(wèi)。至是檄援江右。)
江上勢方成破竹,穴中斗忽起諸侯。
三年百戰(zhàn)城全棄,五路連營兵已收。
湖北、湖南皆赤地,蒼梧象郡迥生愁(時兩湖已棄,聞忠貞將潰入粵西。)
⑴ 諸藩與忠貞不協(xié),聞其至,一時搶攘。
悲湘潭 明末清初 · 錢澄之
① 督師何公騰蛟圍長沙垂破,忠貞營兵至,一時潰散,公不去,駐于湘潭,被執(zhí),死之。
長沙兵散湖南空,湘潭城中失相公。
舉朝變色摧天柱,白日慘澹黯行宮。
往時百戰(zhàn)不足論,即今還棄垂成功。
可憐公長才五尺,頭童齒豁一老翁。
銅馬百萬哮豺虎,仰公乳哺嬰兒同。
時危餉詘誰用命,赤手空口驅(qū)群雄。
湖南、湖北竟千里,捲云掃霧隨天風(fēng)。
祇期長沙不日得,游魚命在沸釜中。
堵公心勞計轉(zhuǎn)誤,忠貞兵來互疑懼(忠貞兵駐施州,堵公胤錫招出。)。
常德焚燒寶慶走(馬鄂國駐常德,王侯進(jìn)才駐寶慶。),諸將旌旗挽誰住。
長沙城壞無人登(兵敗后,長沙城陷一隅。),窮寇將奔守復(fù)固。
我兵潰走任東西,相公獨(dú)在湘潭駐。
夜半銜枚虜騎來,湘潭無兵城門開。
相公衣冠虜能識,擁去羅拜聲如雷。
大罵不絕相公死,但見長沙城中人舉哀(公死后,長沙人舉哀。)。
功名事業(yè)長已矣,忠臣義士胡為哉。
君不見忠貞兵過蒼梧界,堵公雙旌導(dǎo)馬回。
野店(乾隆癸卯)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野店山村接遠(yuǎn)岡,夏田秋種(去聲)總登穰。
昔原蒙古牧游地,今作齊民耕鑿場。
郡矣縣之新創(chuàng)建,庶乎富也更應(yīng)商。
本來內(nèi)地貧乏輩,開墾胥知土物臧。
⑴ 八溝向年本屬蒙古牧場昔圍場皇祖每過冬至于此明安溝行圍即米峪口之地雍正年問因喀拉沁蒙古人眾將圍場三旗地方賞還耕牧并設(shè)立八溝廳員管理旗民事件迄今休養(yǎng)生息井廬相望禾黍盈疇與內(nèi)地?zé)o異矣
⑵ 乾隆四升十一年熱河廳為承德府統(tǒng)轄六屬并改八溝廳為平泉州四旗廳為豐寧縣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三座塔廳為朝陽縣塔子溝廳為建昌縣烏蘭哈達(dá)廳為赤峰縣仍兼同知通判原銜皆??承德府并建設(shè)學(xué)校增置解額如直省州縣云
⑶ 熱河等七廳本無土著民戶自內(nèi)地皇祖每歲駐蹕熱河肇建避暑山莊以來貧民覓食謀生者漸次開懇今百年生聚村落阜繁且有讀書應(yīng)試之人益見我國家培養(yǎng)之澤深也
春夢二首戲效玉溪生 其二 現(xiàn)當(dāng)代 · 張中行
七言律詩
霧鎖重門覷面遲,殘宵燭暗影迷離。
珠幃挽袖舒纖手,翠筆題襟記好辭。
洛水傳情多恍惚,湖州踐約又參差。
流云璧月無憑據(jù),點(diǎn)檢風(fēng)懷寄藕絲。
注:杜牧游湖州,約十年后娶一女,及為湖州刺史,已十四年,女已嫁,并有二子,為《悵別》詩,有“綠葉成陰子滿枝”之句,見《麗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