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盧循

相關人物:共 34 位。
共 3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34—416 【介紹】: 東晉僧。雁門樓煩人,俗姓賈。幼好學,博綜六經(jīng),尤善老莊。年二十一,師從道安,精般若性空之學。晉孝武帝太元六年入廬山,結廬講學。又建蓮社,倡彌陀凈土法門,卜居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后人尊為凈土宗初祖。撰有《沙門不敬王者論》等。
全晉文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人。慕容雋時師事道安,后隨道安奔襄陽。孝武初,襄陽陷,移居廬山,江州刺史桓伊為起東林寺,至義熙十二年卒,年八十三。有集十二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賈氏。
雁門樓煩人也。
年十二。
隨其舅令狐君。
學于許洛間。
博極群書。
得老莊之要。
風鑒朗拔。
在諸生中。
龍章鳳姿。
照映魚鳥。
既冠。
將渡江與范宣子俱隱。
值中原亂。
兵戈塞路。
聞道安在太行恒山寺講般若。
遂與弟慧持俱造之。
一面歸敬。
愿落發(fā)。
就弟子之列。
以終業(yè)焉。
既受具。
以大法為己任。
年二十四即就講說。
秦建元九年。
襄陽平安公為朱序所得。
因決別。
南抵荊州。
止上明寺。
欲游羅浮。
泊舟潯陽。
見匡山愛之。
廬于山陰。
以杖卓地曰。
有泉當住。
泉忽涌。
因定居焉。
常誦經(jīng)泉上。
有龍出聽。
因號龍泉寺。
沙門慧永住西林。
恨所居逼側。
不能多容。
而請?zhí)鼗敢痢?div id="zsmsywc"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2_43_comment'>
為立東林寺。
古傳有佛影在月氏國那竭城南。
古石室中。
去流沙。
一萬五千八百馀里。
欲往瞻禮。
恨骨不能飛。
有西域道士。
為遠畫之壁間。
遠著銘五章。
能疏其妙。
陶侃鎮(zhèn)廣州。
有漁得阿育王所鑄文殊像于海中。
送寒溪寺。
寺主僧珍徑夏口。
夢寺火而像不壞。
馳歸果然。
侃以其威靈。
及移鎮(zhèn)。
使人迎之。
十輩不能舉。
既而登舟又沒。
終不能得。
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
而像自至。
蓋其誠感然也。
故時人為之謠曰。
陶維劍雄。
像以神標。
云翔泥宿。
一何遙遙。
可以誠致。
難以力招。
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xù)之。
新蔡畢穎之。
南陽宗炳張士民季碩等十八人。
從遠游。
乃于無量壽象前。
使劉遺民著文。
立誓期生西方。
殷仲堪如荊州。
過山中臨北澗。
聽遠講易嘆曰。
識盡精微。
不受擬度。
世間安有此等人品乎。
俳佪終日而罷。
盧循初據(jù)江州。
嘗詣遠。
遠少與循父嘏善。
欣然。
道舊。
有諫者曰。
返逆。
公與厚。
禍斯至矣。
遠曰。
我佛法中。
情無取舍。
豈不知為識者所察。
非吾所懼也。
及武帝討
屯桑尾。
有以遠交為言。
武帝曰。
遠公世外人。
其可以是量之哉。
遣使送敬。
且飯僧。
聞羅什入關。
遣書通好。
獻比量衣裁。
使登高座。
為著之。
并漉器皆珍貺。
什答書。
其略曰。
經(jīng)言。
末后東方有護法菩薩。
勖哉仁者。
善弘其事。
有偈曰。
既以舍染樂。
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否。
必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
虛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住。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遠又以書答其偈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惑相更相乘。
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
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將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卒歲。
初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
但云壽令長遠而已。
遠曰。
佛是至極。
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
豈有窮哉。
乃著法性論曰。
至極則以不變?yōu)樾浴?div id="1161611"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2_161_comment'>
得性為體極為宗。
羅什見論曰。
邊國人未見經(jīng)。
便暗與理合。
豈不妙哉。
秦王姚興致書。
餉遠龜茲細縷雜變像。
以伸款敬。
又姚嵩獻珠像。
并釋論云。
大智論新記。
龍勝所作。
法師當冠以序。
昭示萬世。
此邦道士。
同所欽聞也。
遠以書辭不敏。
文多不載。
然恨大論文多。
鈔其要。
為二十卷。
桓玄討殷仲堪。
軍經(jīng)山北。
邀遠出虎溪。
遠稱疾不出。
玄自入山。
左右諫玄。
勿復拜。
及見遠。
不覺致敬。
玄問。
不敢毀傷。
何以剪削。
遠答以立身行道。
當自有意。
豈以剪發(fā)文身。
讓季歷而非泰伯乎。
玄出山。
謂左右曰。
實生所未見也。
玄后以震主之威。
苦欲致之。
而遠堅臥不動。
俄而玄欲沙汰僧眾。
且謂。
唯匡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
于是遠以書抵玄。
其詞皆陽縱而陰奪之。
成帝幼沖。
庾冰用事。
以沙門應敬王者。
而尚書何充。
仆射褚翌諸葛恢等。
奏議不應。
眾議同何充等。
門下觀望駮議紛然。
玄在姑熟。
以書問遠當不。
且曰。
此一代大事。
不可令朝廷失體也。
得八座書。
今以似君。
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
以釋其疑。
便當行之。
遠答書。
其略曰。
伽黎非朝宗之服。
缽具非廊廟之器。
會玄篡位。
下書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測。
昔推奉主之情。
故興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盡謙禮。
諸道人勿復致禮也。
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凡五首。
妙盡物情。
玄西奔。
安帝自江陵還京師。
輔國何無忌。
勸遠候迎。
遠稱疾不行。
帝遣使勞問。
遠脩書敘悃誠。
帝佳之。
謝靈運恃才氣出人上。
見遠悠然意消。
遠卜居三十年。
影不出山。
跡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
以虎溪為限。
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
示疾。
至六日困篤。
大德耆宿。
請飲豉酒。
不許。
又請飲米汁。
不許。
又請以蜜水為漿。
乃命律師撿卷。
未見而終。
壽八十三。
遺命露骸松下。
弟子不忍收葬。
潯陽太守阮保。
于山西嶺。
鑿壙開??。
有文集十卷。
神僧傳·卷第二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人也。弱而好書。年十三隨舅令狐氏游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jīng)尤善莊老。性度弘偉風鑒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范宣子共契。值石虎已死中原??亂南路阻塞。志不獲從。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后聞安講般若經(jīng)?;砣欢颉1闩c弟慧持投簪落?(音采)委命受業(yè)。既入乎道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續(xù)晝。貧旅無資缊纊常闕。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有沙門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人矣。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于惑者曉然。是后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安有弟子法遇曇徵。皆風才照灼志業(yè)清敏。并推服焉。后隨安公南游樊沔。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平。??并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遣徒眾各隨所之。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勖懼非人例。安曰。如汝者豈復相憂。遠于是與弟子數(shù)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羅浮山。及屆潯陽見廬峰清凈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本遠。遠乃以杖叩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浚矣成溪。其后少時潯陽亢旱。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jīng)。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遂以有年。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陶侃經(jīng)鎮(zhèn)廣州。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艷發(fā)經(jīng)旬彌盛。怪以白侃侃往詳視。乃是阿育王像。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僧珍嘗往夏口。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獨有龍神圍繞。珍覺馳還寺。寺既焚盡。唯像屋存焉。侃后移鎮(zhèn)。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數(shù)十人輿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沒。使者懼而反之竟不能獲。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祈心奉謂乃飄然自輕。往還無梗于是率眾行道?;钑圆唤^。釋迦馀化于斯復興。自遠卜居廬阜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卒。春秋八十三。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也。弱而好書圭璋秀發(fā)。年十三隨舅令狐氏游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jīng)尤善莊老。性度弘博風鑒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志不獲從。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后聞安講波若經(jīng)?;砣欢?。乃嘆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與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業(yè)。既入乎道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續(xù)晝。貧旅無資缊纊常闕。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有沙門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人矣。遠藉慧解于前因。發(fā)勝心于曠劫。故能神明英越機鑒遐深。安公常嘆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于是惑者曉然。是后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安有弟子法遇曇徽皆風才照灼志業(yè)清敏并推伏焉。后隨安公南游樊河。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丕寇斥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勖懼非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于是與弟子數(shù)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羅浮山。及屆潯陽。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大遠。遠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時潯陽亢旱。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jīng)。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歲以有年。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時有沙門慧永。居在西林與遠同門。舊好遂要遠同止。永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乃為遠復于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遠創(chuàng)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構。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復于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筵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遠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經(jīng)道取流沙。西一萬五千八百五十里。每欣感交懷志欲瞻睹。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遠乃背山臨流營筑龕室。妙算畫工淡彩圖寫。色疑積空望似煙霧。暉相炳曖。若隱而顯。遠乃著銘曰。廓矣大像。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回暉層巖。凝映虛亭。在陰不昧。處闇逾明。婉步蟬蛻。朝宗百靈。應不同方。跡絕杳冥(其一)。茫?;挠?。靡勸靡獎。淡虛寫容。拂空傳像。相具體微。沖姿自朗。白毫吐曜?;枰怪兴8袕啬藨???壅\發(fā)響。留音停岫。津悟冥賞。撫之有會。功弗由曩(其二)。旋踵忘敬。罔慮罔識。三光掩暉。萬像一色。庭宇幽藹。歸途莫測。悟之以靖。開之以力?;埏L雖遐。維塵攸息。匪圣玄覽。孰扇其極(其三)。希音遠流。乃眷東顧。欣風慕道。仰規(guī)玄度。妙盡毫端。運微輕素。托?虛凝。殆映霄霧。跡以像真。理深其趣。奇興開衿。祥風引路。清氣回軒?;杞晃词铩s勼懮袢?。依稀欽遇(其四)。銘之圖之。曷營曷求。神之聽之。鑒爾所修。庶茲塵軌。映彼玄流。漱情靈沼。飲和至柔。照虛應簡。智落乃周。深懷冥托。宵想神游。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五)又昔潯陽陶侃經(jīng)鎮(zhèn)廣州。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艷發(fā)。經(jīng)旬彌盛。怪以白侃。侃往詳視乃是阿育王像。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僧珍嘗往夏口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獨有龍神圍繞。珍覺馳還寺。寺既焚盡唯像屋存焉。侃后移鎮(zhèn)。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數(shù)十人舉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沒。使者懼而反之。竟不能獲。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故荊楚之間為之謠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云翔泥宿。邈何遙遙??梢哉\致。難以力招。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祈心奉請。乃飄然自輕。往還無梗。方知遠之神感證在風諺矣。于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釋迦馀化于斯復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并不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xù)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并棄世遺榮依遠游止。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fā)。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廌而誓焉。惟斯一會之眾。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shù)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跡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茍求之無主。則眇茫河津。今幸以不謀而僉心西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fā)。乃機象通于寢夢。欣歡百于子來。于是云圖表暉。影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啟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刹粍w心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然其景績參差功德不一。雖晨祈云同夕歸攸隔。即我?guī)熡阎炝伎杀?。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等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俱游絕域。其有驚出絕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于云嶠。忘兼全于幽谷。先進之與后升。勉思策征之道然復妙覲大儀。啟心貞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云衣于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涂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指太息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遠神韻嚴肅容止方棱。凡預瞻睹莫不心形戰(zhàn)慄。曾有沙門持竹如意欲以奉獻。入山信宿竟不敢陳。竊留席隅默然而去。有慧義法師。強正少憚將欲造山謂遠弟子慧寶曰。諸君庸才望風推服。今試觀我如何。至山值遠講法華。每欲難問。輒心悸汗流竟不敢語。出謂慧寶曰。此公定可訝。其伏物蓋眾如此。殷仲堪之荊州。過山展敬。與遠共臨北澗論易體。移景不勌。見而嘆曰。識信深明實難為庶。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并欽慕風德遙致師敬。謐修書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檀越既履順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復何羨于遐齡。聊想斯理久已得之。為復酬來信耳。盧脩初下?lián)莩恰H肷皆勥h。遠少與脩父瑕同為書生。及見脩歡然道舊。因朝夕音問。僧有諫遠者曰。脩為國寇。與之交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豈不為識者所察。此不足懼。及宋武追討盧脩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脩交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必無彼此。乃遣使赍書致敬。并遺錢米。于是遠近方服其明見。初經(jīng)流江東多有未備。禪法無聞。律藏殘闕。遠慨其道缺。乃令弟子法凈法領等遠尋眾經(jīng)踰越沙雪。曠歲方反。皆獲梵本得以傳譯。昔安法師在關。請曇摩難提出阿毗曇心。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后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博識眾典。以晉太元十六年來至潯陽。遠請重譯阿毗曇心及三法度論。于是二學乃興。并制序標宗貽于學者。孜孜為道務在弘法。每逢西域一賓輒懇惻咨訪。聞羅什入關。即遣書通好曰。釋慧遠頓首。去歲得姚左軍書。具承德問。仁者曩絕殊域。越自外境。于時音譯未交。聞風而悅。但江湖難冥。以形乖為嘆耳。頃知承否通之會。懷寶來游至止。有問則一日九馳。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寓目望途固已增其勞佇。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雖運鐘其末。而趣均在昔。誠未能扣津妙門感徹遺靈。至于虛衿遺契。亦無日不懷。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熏。摩尼吐曜則眾珍自積。是惟教合之道。猶虛往實歸。況宗一無像而應不以情者乎。是故負荷大法者。必以無報為心。會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若令法輪不停軫于八正之路三寶不輟音于將盡之期。則滿愿不專美于絕代。龍樹豈獨善于前蹤。今往比量衣裁。愿登高座為著之。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聊以示懷。什答書曰。鳩摩羅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辭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緣圮絕。傳驛來況粗承風德。比復如何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經(jīng)言。末后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譯傳意。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意。但人不稱物。以為愧耳。今往常所用鍮石雙口澡灌??蓚浞ㄎ镏當?shù)也。并遺偈一章曰。既已舍染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虛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遠重與什書曰。日有涼氣比復何如。去月法識道人至。聞君欲還本國。情以悵然。先聞君方當大出諸經(jīng)。故來欲便相咨求。若此傳不虛眾恨可言。今輒。略問數(shù)十條事。冀有馀暇一二為釋。此雖非經(jīng)中之大難。欲取決于君耳。并報偈一章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惑想更相乘。觸理自生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后有弗若多羅。來適關中誦出十誦梵本。羅什譯為晉文。三分始二而多羅棄世。遠??湮磦洹<奥剷?。摩流支入秦復善誦此部。乃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令于關中更出馀分。故十誦一部具足無闕。晉地獲本相傳至今。蔥外妙典關中勝說。所以來集茲土者。遠之力也。外國眾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燒香禮拜。輒東向稽首獻心廬岳。其神理之跡。故未可測也。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已。遠乃嘆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以不變?yōu)樾?。得性以體極為宗。羅什見論而嘆曰。邊國人未有經(jīng)。便闇與理合。豈不妙哉。秦主姚興欽德風名嘆其才思。致書慇勤。信餉連接。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像。以申款心。又令姚嵩獻其珠像。釋論新出。興送論并遺書曰。大智論新譯訖。此既龍樹所作。又是方等旨歸。宜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然此諸道士。咸相推謝無敢動手。法師可為作序以貽后之學者。遠答書云。欲令作大智論序以申作者之意。貧道聞懷大非小褚所容。汲深非短綆所測。披省之日有愧高命。又體羸多疾觸事有廢。不復屬意。已來其日亦久。緣來告之重。輒粗綴所懷。至于研究之美。當復期諸明德。其名高遠固如此。遠常謂。大智論文句繁廣初學難尋。乃抄其要文。撰為二十卷。序致淵雅使夫學者息過半之功矣。后桓玄征殷仲堪。軍經(jīng)廬山。要遠出虎溪。遠稱疾不堪。玄自入山。左右謂玄曰。昔毀仲堪入山禮遠。愿公勿敬之。玄答何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及至見遠不覺致敬。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云。立身行道玄稱善。所懷問難不敢復言。乃說征討之意。遠不答。玄又問。何以見愿。遠云。愿檀越安隱使彼亦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生所未見。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貽書騁說勸令登仕。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志踰丹石終莫能回。俄而玄欲沙汰眾僧。教僚屬曰。沙門有能申述經(jīng)誥暢說義理?;蚪行拚阋孕拇蠡?。其有違于此者悉皆罷遣。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遠與玄書曰。佛教凌遲穢雜日久。每一尋至慨憤盈懷。??诌\出非意淪湑將及。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夫涇以渭分則清濁殊勢。枉以直正則不仁自遠。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后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懷真者無負俗之嫌。道世交興三寶復隆矣因廣立條制。玄從之。昔成帝幼沖庾冰輔正。以為沙門應敬王者。尚書令何充仆射褚昱諸葛惔等奏。不應敬禮。官議悉同。充等門下承冰旨為駮。同異粉然竟莫能定。及玄在姑熟欲令盡敬。乃與遠書曰。沙門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于理又是所未喻。一代大事不可令其體不允。近八座書。今以呈君。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此便當行之。事一二令詳。盡想必有以釋其所疑耳。遠答書曰。夫稱沙門者何耶。謂能發(fā)矇俗之幽昏。啟化表之玄路。方將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使希高者挹其遺風漱流者味其馀津。若然雖大業(yè)未就。觀其超步之跡。所悟固已弘矣。又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玄雖茍執(zhí)先志恥即外從。而睹遠辭旨趑趄未決。有頃玄篡位。即下書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測。推奉主之情。故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光。諸道人勿復致禮也。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凡有五篇。一曰在家。謂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情未變俗跡同方內。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之以成教。二曰。出家。謂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跡。大德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玄根于重劫。遠通三乘之津。近開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固已協(xié)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逆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三曰。求宗不順化謂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其神可冥。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故沙門雖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四曰。體極不兼應。謂如來之與周孔。發(fā)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咸異終期必同。故雖曰道殊所歸一也。不兼應者。物不能兼受也。五曰。形盡神不滅。謂識神馳騖隨行東西也。此是論之大意。自是沙門得全方外之跡矣。及桓玄西奔。晉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候覲。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遠修書曰。釋慧遠頓首。陽月和暖。愿御膳順宜。貧道先嬰重疾。年衰益甚。狠蒙慈詔曲垂光慰。感懼之深。實百于懷。幸遇慶會而形不自運。此情此慨良無以喻。詔答。陽中感懷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去月發(fā)江陵。在道多諸惡。情遲兼常。本冀經(jīng)過相見。法師既養(yǎng)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無復因增其嘆恨。陳郡謝靈運負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見肅然心服。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夫預學徒莫不依擬。時遠講喪服經(jīng)。雷次宗宗炳等。并執(zhí)卷承旨。次宗后別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因寄書嘲之曰。昔與足下共于釋和上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首稱雷氏乎。其化兼道俗斯類非一。自遠卜居廬阜。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焉。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動散。至六日困篤。大德耆年皆稽顙請飲豉酒。不許。又請飲米汁不許。又請以蜜和水為漿。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得飲與不。卷未半而終。春秋八十三矣。門徒號慟若喪考妣。道俗奔赴轂繼肩隨。遠以凡夫之情難割。乃制七日展哀。遺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潯陽太守阮保。于山西嶺鑿壙開隧。謝靈運為造碑文銘其遺德。南陽宗炳又立碑寺門。初遠善屬文章辭氣清雅。席上談吐精義簡要。加以容儀端整風彩灑落。故圖像于寺遐邇式瞻。所著論序銘贊詩書。集為十卷五十馀篇。見重于世。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賈。
雁門樓煩人。
年十三。
隨令狐氏游學許洛。
少為諸生。
博綜六經(jīng)。
尤善莊老。
時沙門釋道安。
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贊像法。
遠往歸之。
一日聞安講般若經(jīng)。
豁然而悟。
乃嘆曰。
儒道九流。
皆糠秕耳。
便與弟慧持。
投簪落??。
委命受業(yè)。
以大法為己任。
精思諷持。
以夜續(xù)晝。
貧旅無資。
缊纊常闕。
而昆弟恪恭。
終始不懈。
有沙門曇翼。
每給以燈燭之費。
安公聞而喜曰。
道士誠知人矣。
復曰使道流東國。
其在遠乎。
年二十四。
便就講說。
嘗有客聽講。
難實相義。
往復移時。
彌增疑昧。
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
惑者曉然。
是后與弟子數(shù)十人。
南適荊州。
往上明寺。
后欲往羅浮山。
乃屆潯陽。
見廬峰清靜。
足以息心。
始住龍泉精舍。
此處去水本遠。
達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棲止。
當使朽壤抽泉。
言畢清流涌出成溪。
后潯陽亢旱。
遠詣池側。
讀海龍王經(jīng)。
忽有巨蛇從池上空。
須臾大雨。
歲以有年。
因號精舍。
為龍泉寺焉。
遠創(chuàng)造精舍。
洞盡山美。
卻負香爐之峰。
傍帶瀑布之壑。
仍石疊基。
即松栽搆。
清泉環(huán)階。
白云滿室。
復于寺內別置禪林。
森樹煙凝。
石徑苔合。
凡在瞻履。
皆神清而氣肅焉。
遠聞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
在那竭呵城南。
古仙人石室中。
每欣感交懷。
志欲瞻睹。
會有西域道士。
敘其光相。
遠乃背山臨流。
營筑龕室。
妙算畫工。
淡彩圖寫。
色疑即空。
望似煙霧。
遠乃著銘曰。
廓矣太象。
理玄無名。
體神人化。
落影離形。
回暉層巖。
凝映虛亭。
在陰不昧。
處闇愈明婉步蟬脫。
朝宗百靈。
應不同方。
跡絕而冥。
又昔潯陽陶侃鎮(zhèn)廣州。
有漁人于海中。
見神光每夕艷發(fā)。
經(jīng)旬彌盛。
怪以白侃。
侃往詳視。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歸。
以送武昌寒溪寺。
侃后移鎮(zhèn)。
以像有威靈。
遣使迎接。
數(shù)十人輿之。
至水上船。
船覆沒。
使者懼而反之。
侃幼出雄武。
素薄信情。
故荊楚為之謠曰。
可以誠致。
難以力招。
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
祈心奉請。
乃飄然無梗。
于是率眾行道。
昏曉不絕。
望風遙集。
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xù)之。
新蔡畢穎之。
南陽宗炳。
張萊民。
張季碩等。
并棄世榮。
依遠游止。
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像前。
建齋立誓。
共期西方。
殷仲堪之荊州。
過山展敬。
與遠共臨北澗。
論易體要。
移景不勌。
司徒王謚。
護軍王默等。
并欽慕風德。
遙致師敬。
謚修書曰。
年始四十。
而衰同耳順。
遠答曰。
古人不愛尺璧。
而重寸陰。
觀其所存。
似不在長年耳。
盧循初下?lián)莩恰?div id="1161116"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5_156_comment'>
入山詣遠。
遠少與循父嘏。
同為書生。
及見
歡然道舊。
因朝夕音介。
僧有諫遠者曰。
為國寇。
與之交厚。
得不疑乎。
遠曰。
我佛法中。
情無取舍。
豈不為識者所察。
及宋武追討盧循
設帳桑尾。
左右曰。
遠公素主廬山。
交厚。
宋武曰。
遠公世表之人。
必無彼此。
乃遣使赍書致敬。
并遺錢米。
于是遠近服其明見。
初經(jīng)流江東。
多有未備。
禪法無聞。
律藏殘闕。
遠令弟子法凈。
法領等。
遠尋眾經(jīng)。
踰越沙雪。
曠歲方反。
皆獲梵本。
得以傳譯。
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
博識眾典。
以晉太元十六年。
來至潯陽。
遠請重譯阿毗曇心。
及三法度論。
于是二學乃興。
每逢西域一賓。
輒懇惻咨訪。
聞羅什入關。
即遣書通好。
什答書。
并遺偈曰。
既已舍染樂。
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
虛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遠重與什書并報偈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惑相更相乘。
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
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將握玄契。
末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歲。
后有弗若多羅。
來適關中。
誦出十誦梵本。
羅什譯為晉文。
三分始二。
而多羅棄世。
遠??湮磦?。
及聞曇摩流支入秦。
善誦此部。
乃遣弟子曇邕。
致書祈請。
令于關中更出馀分。
故十誦一部。
具足無闕。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
但言壽命長遠而已。
遠乃嘆曰。
佛是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
豈有窮耶。
因著法性論曰。
至極以不變?yōu)樾浴?div id="6116661"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5_252_comment'>
得性以體極為宗。
羅什見論而嘆曰。
邊國人未有經(jīng)。
便闇與理合。
豈不妙哉。
秦主姚興欽佩名德。
致書慇勤。
信餉連接。
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像。
以伸款心。
又令姚嵩獻其珠像。
釋論新出。
興送論并遺書曰。
大智論新譯訖。
此既龍樹所作。
又是方等旨歸。
宜為一序。
以伸作者之意。
遠序之。
桓玄征殷仲堪。
軍經(jīng)廬山。
要遠出虎溪。
遠稱疾不堪。
玄自入山。
見遠不覺致敬。
玄問。
不敢毀傷。
何以剪削。
遠答云。
立身行道。
玄稱善。
所懷問難。
不敢復言。
乃說征討之意。
遠不答。
玄又問何以見愿。
遠云愿檀越安隱。
使彼亦復無他。
玄出山謂左右曰。
實乃所生未見。
玄后以震主之威。
苦相延致。
遠答辭堅正。
確乎不拔。
俄而玄欲沙汰眾僧。
唯廬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
遠與玄書曰。
佛教陵遲。
穢雜日久。
每一尋至。
慨憤盈怌。
竊見清澄諸道人教。
實應其本心。
然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
怌真者無負俗之嫌。
道世交興。
三寶復隆矣。
因廣玄條制。
玄從之。
有頃。
玄篡位。
即下書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測。
諸道人勿復致禮。
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凡有五篇。
及桓玄西奔。
晉安帝。
自江陵旋于京師。
輔國何無忌。
勸遠候迎。
遠稱疾不行。
帝遣使勞問。
以晉義熙十二年。
八月初。
動散。
至六日困篤。
大德耆年。
皆稽顙請飲豉酒。
不許。
又請飲米汁。
不許。
又請以蜜和水為漿。
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
得飲與不。
卷未半而終。
春秋八十三。
何無忌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0 【介紹】: 東晉東海郯人。少有大志。州辟從事,轉太學博士。桓玄謀反。安帝元興三年,與劉裕密謀舉兵,擊走玄軍,封安成郡開國公。官至鎮(zhèn)南將軍。義熙六年,徐道覆舟師東下,無忌執(zhí)節(jié)督戰(zhàn)死。謚忠肅。
全晉文
無忌,東海郯人,劉牢之甥,州辟從事,轉太學博士,為東海王元顯中尉,加廣武將軍,起兵討桓玄,為輔國將軍瑯邪內史,桓玄平,進右將軍豫州刺史,未之職,遷會稽內史,義熙二年遷江州刺史,封安城郡公,加散騎侍郎,進鎮(zhèn)南將軍,拒盧循別將徐道覆,戰(zhàn)敗握節(jié)死,贈侍中司空,謚曰忠肅。
孟昶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0 【介紹】: 東晉城陽平昌人,字彥達。
少為王恭所知。
桓玄重之。
及玄稱帝,與劉裕合謀討之,盡散家財以供軍糧。
拜丹陽尹,累遷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
安帝義熙六年盧循起事,晉軍累敗,遂自殺。
全晉文
昶字彥遠,平昌人,為廣陵主簿,桓玄篡位,與劉裕等起義,為長史,安帝反正,拜丹陽尹,尋監(jiān)中軍留府事,以盧循入寇,仰藥死。
徐浩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0 【介紹】: 東晉東莞姑幕人。
徐邈子。
歷仕散騎侍郎,西陽太守。
后為盧循所殺。
徐道覆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1 【介紹】: 東晉人。
始興太守。
盧循姊夫。
安帝義熙六年勸乘劉裕北伐,進擊建康。
謀定,道覆舉眾自始興下南康、廬陵、豫章諸郡,敗何無忌,再進擊江陵。
后以多謀少決失機,道覆為劉裕所敗,被殺。
全晉文
道覆,盧循姊夫,元興中,據(jù)廣州,以為始興太守,義熙中,與入寇,敗歸,劉藩孟懷玉擊斬之。
劉毅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2 【介紹】: 東晉彭城沛人,字希樂,小字盤龍。
初仕州從事。
桓玄篡位,與劉裕起兵討平之。
為撫軍將軍、豫州刺史,封南平郡開國公。
盧循所敗。
遷荊州刺史,鎮(zhèn)江陵。
與裕不協(xié),裕率眾討之,毅兵敗自殺。
全晉文
毅字希樂,小名盤龍,彭城沛人,仕為州從事,桓弘以為中兵參軍,桓玄篡位,與劉裕何無忌等起兵,為冠軍將軍、青州刺史,進使持節(jié)兗州刺史,事平,為撫軍將軍,進都督豫州等五郡軍事豫州刺史,封南平郡開國公,兼都督宣城軍事,進拜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zhèn)姑孰,為徐道覆所敗,降為后將軍,尋轉衛(wèi)將軍江州都督,移鎮(zhèn)豫章,進都督荊寧秦雍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加督交廣二州,為劉裕所破,自縊。
吳隱之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3 【介紹】: 東晉濮陽鄄城人,字處默。
博涉文史,以儒雅名。
起家輔國功曹,為桓溫所知,累遷晉陵太守,有政聲。
安帝隆安中,為廣州刺史,清廉守正。
郡之石門有貪泉,傳云飲者即貪欲無厭,隱之酌而飲之,賦詩曰: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清操愈厲。
元興三年盧循攻南海,城陷被執(zhí),劉裕與書,令遣隱之還,久方得釋。
官至光祿大夫。
范泰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55—428 【介紹】: 南朝宋順陽郡山陰(今河南內鄉(xiāng)縣)人,字伯倫。
范寧子。
初為東晉太學博士。
曾任衛(wèi)將軍謝安及會稽王司馬道子二府參軍。
后從劉裕,助平盧循
劉裕甚賞愛之,遷護軍將軍。
入宋,為國子祭酒,上表陳獎進之道。
宋少帝在位多過失,泰上書極諫。
與徐羨之、傅亮等素不和。
及文帝立,誅除徐、傅,復得重用。
進位侍中、左光祿大夫。
博覽篇籍,好為文章。
暮年信佛,撰有《古今善言》。
今存輯本。
全宋文·卷十五
泰字伯倫,南陽順陽人,晉豫章太守寧子。太元初為太學博士,歷衛(wèi)將軍謝安。驃騎將軍會稽王道子二府參軍。出為天門太守,尋復為驃騎咨議參軍,遷中書侍郎。隆安初,以父憂去職,襲爵陽遂鄉(xiāng)侯。元興末為國子博士。義熙初,荊州刺史司馬休之以為長史南郡太守,入為黃門郎、御史中丞,出為東陽太守、加振武將軍。遷侍中,轉度支尚書,徙太常;轉大司馬左長史右衛(wèi)將軍、加散騎常侍,復為尚書兼司空,遷護軍將軍,以公事免。宋受禪,拜金紫光祿大夫,尋領國子祭酒。景平初加位特進,明年致仕。元嘉三年進侍中左光祿大夫國子祭酒,領江夏王師。五年卒,年七十四。追贈車騎將軍。有集二十卷。
司馬休之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7 【介紹】: 東晉河內溫人,字季豫。司馬尚之弟。東晉安帝時,為晉荊州刺史,為桓玄逼逐,奔慕容德。劉宋立,還建康,復為荊州刺史。劉裕疑其有異志,攻之,休之不敵。道武帝遣長孫嵩屯河東,將為之援。而休之奔姚興,劉裕滅姚泓,遂降魏,未幾,卒于長孫司馬嵩軍中。
全晉文·卷十五
休之字季預,尚之弟,以討王恭功拜龍驤將軍襄城太守,鎮(zhèn)歷陽。
為桓玄所敗,奔于慕容超,聞義兵起南歸。
武陵王遵承制以為荊州刺史,鎮(zhèn)江陵,復為桓振所敗。
徵拜后將軍、會稽內史。
盧循入寇,加督浙江東五郡軍事,坐事免。
及劉毅誅,復為都督荊雍梁陳寧益六州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jié),與雍州刺史魯宗之謀討劉裕,為裕所敗,奔于姚興。
興死,依姚泓。
泓滅,將奔于魏,未至道死。
蒯恩 朝代:晉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 【介紹】: 東晉末蘭陵承人,字道恩。
從劉裕平京城,定建業(yè),安帝義熙二年,以軍功封都鄉(xiāng)侯。
后從伐廣固,破盧循,追斬徐道覆。
與王鎮(zhèn)惡襲江陵,隨朱齡石伐蜀,又從伐司馬休之,劉裕錄其前后功,封新寧縣男。
轉輔國將軍、淮陵太守。
為人謙遜,撫待士卒,甚有紀綱。
后入關迎桂陽公義真,為赫連勃勃所殺。
共 3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