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禪一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釋興徹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九
興徹者,字大空,洱海人。
依定堂祝發(fā),誓習(xí)立禪,終日不坐,終夜不寢。
后往孤鳥寺,參天竺。
復(fù)掩關(guān)蕩山,學(xué)《楞嚴(yán)》于印光,一定三日,光訉曰:“得法喜乎?
”曰:“如是如是。
”翹一足示之而無欹斜,光首肯之。
既而入獅子山,一日報眾違別,香煙起處,聞空中梵聲漸向西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常州府江陰人,字茂卿。
萬歷舉人。
有《棲真志》、《法喜志》、《茶董》、《奇姓通》。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二
今回,字更涉。
東莞人。
侍郎王應(yīng)華仲子,原名鴻暹,字方之。
諸生。
其父與天然禪師為法喜之交,回少聞道妙。
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峰落發(fā)受具,執(zhí)侍左右,隨師住丹霞,尋升記室。
一日過溪,褰裳就涉,至中流遇江水暴漲,漂沒巉石之下。
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釋超定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三
釋超定,字體真,姓林氏,南安人。
其母娠時,常依外家。
外祖晚見一僧求借宿,俄失所在,而內(nèi)室舉子,呱呱有聲,家人駭異,知有自來。
襁褓而孤,育于鄭氏。
年十六,翁媼并逝,悲幻質(zhì)之無常,嘆深恩之罔極。
伶俜哀慕,屢叩空門。
時本寂尊宿方住龍潯,旋駕云棲,道望甚高,定乃直造丈室,一言開導(dǎo),即便皈依,薙染服勤,志期證悟。
及承寂,命繼主青黎禪室,慧風(fēng)廣扇,云水奔趨,因以物色高賢,虛懷諸益,而龍象駢臻,精廬窄隘,乃于附郭平山大興禪剎,四事益給,至者如歸。
雖接待綦繁而研經(jīng)彌切,刺血書《華嚴(yán)》大部至《現(xiàn)相品》發(fā)明心地。
又聞客僧舉“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從此豁然,前后際斷 。
會雪峰亙從黃檗解夏,直造平山,加意勘驗,舉古德法語往復(fù)推尋,皆箭鋒的的,函蓋相承,亙深為助喜。
及雪峰居漳之南山,始受屬主西平禪院。
明季流寇蜂起,中原鼎沸,乃策杖孤征,隨緣放曠。
朅至劍浦,棲托法云,主僧匯谷一睹光儀,如瞻相好,因請駐錫,施以鉗錐,正擊旁敲,一期方便,眾多省發(fā)。
檀護(hù)四眾,復(fù)請開堂,曇花瑞現(xiàn),大地春回,毒鼓聲轟,群魔膽裂,于是玄風(fēng)彌播,道譽(yù)光昭。
永安之西華大科大田及廣湖諸剎,企慕殷勤,咸垂慈顧,主其法席。
逮及晚年,沙中耆舊請住棲云,乃攜節(jié)翩翩,來作怡山主人,毳衲瞻風(fēng),苾芻倒屣,莫不飫以法喜,慰所懷來。
以殿宇荒涼僅蔽風(fēng)雨,乃發(fā)誠懇,撙節(jié)馀資,從事建筑,十載之間,寶坊輪奐,百具鼎新,而報緣已盡,示疾遷化。
跡其生平,入道精猛,見地超卓,慈忱弘愿,實(shí)罕其儔。
弟子奉其全龕,塔于怡山,壽七十有九,為臨濟(jì)三十三世,自撰行述,信為實(shí)錄。
如幻更摭懿美,作為碑記,勒石山左,昭示來者。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釋顯珠,字慶然,別號竹心。
姓朱氏,昌平人。
父德庫,母牛氏。
家本寒素,幼依州城東岳廟永亮薙發(fā),受具于潭柘岫云棟昌。
既精律儀,泛及經(jīng)論,止持兼至,性相雙融。
嘗言“一夕入定,心契法微,髣髴有象,若黃衲瞿曇趺坐,相對演述上乘,由是諸妄祛釋,五蘊(yùn)俱空。
”又嘗還顧本形,蛻化枯骨,因念眾生種種苦厄,作如是觀。
偶往菜畦,詢于老圃菜有心否,答以菜本無心。
言下有悟,得大解脫。
燕都阜成闉外有圓廣寺,明隆慶萬歷間,曾事修葺,閱歲三百,棟宇傾廢。
珠來其會,慨然有志,誓復(fù)招提,廣祈法喜,得粟萬斛、金銀五百,凡諸布施,靡不具足,已涉愿海,終見伽藍(lán)。
僧夏方盛,遽爾就寂,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六日也。
戶部侍郎鐵嶺楊儒為撰碑銘,刻之石以貽來者。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六
釋無來,字恒志,姓譚氏,衡山人也。
父安祥,母陳氏。
來性純孝,得父母歡。
雖在童年,而好善之心過于成人。
往往誘勸鄉(xiāng)里小兒毋作惡劇。
及居喪,哀毀斷食。
以家貧,耕牧自給,力作逾眾。
祁寒溽暑無少怠,而不索值,與則受之,忘則置之。
人或侮辱,處之怡然。
誑之亦即信,若不知世間有人我愛憎事。
見人一德一善,稱道不衰。
聞訾人過,或走,或不語,如犯尊長然,從不矢口道人惡。
鄰里有斗者,見其至,輒釋然曰:“休休,毋使譚善人知。
”每于中途為人負(fù)物,負(fù)至則行,不取一錢,人咸異之。
又嘗為僧寺傭,耕種三載,晝事田作,夜則禮佛達(dá)旦。
身無長物,惟一衣一裳。
浣時蹲樹下俟以睎,一日裁舊被布為褲,僧疑其竊,遍以語人。
其徒知者不平,勸之他往。
來曰:“止,汝不合言師之過。
吾作衣時,未及白,致師疑而得謗人之名,皆吾過也。
”語畢泣下,其僧及眾人聞之皆感嘆,里人至今傳其事。
時法空成中興衡陽羅漢寺,衲子多歸之,來往見,成驚為再來人,親為剃染,從培元寺無漏律師受具。
聞彬州法云耀,本分接人,往請益,秘不說,因長跪痛哭,言詞哀懇。
耀憫之,謂曰:“無上妙道,非積劫勤苦不能得,汝且澄神寂照,收其放心,再為爾說。
”來聞如獲至寶,日夕研究,目不交睫者數(shù)年,忽于定中聞破竹聲有省。
嘆曰:“覓心尚不可得,寧有收放心乎?
”久之,與其弟恒忍遍參江浙名宿,皆蒙印可。
旋于海上病瘧甚厲,日夕寒熱,飲食不進(jìn),猶禪誦自若。
有南岳僧同病,呻吟不已。
來憐之,自四明負(fù)之歸。
沿途乞食,每行,運(yùn)衣具置前店,復(fù)還負(fù)病僧,如此者日往返數(shù)十次,行不過十馀里,年馀始抵衡。
來亦病劇,養(yǎng)病祝圣寺,專業(yè)禪定,坐數(shù)日如彈指頃。
適惟一自懷安圓明寺歸,頗得文靜老人心法。
見來耽味禪悅,恐未能宏法利生,因謂之曰:“佛法廣大如太虛,洪納若巨海,須博識多聞,徹浚法源,豈枯坐能了?
昔有比丘,自過去迦葉佛時入定,至梁普通時出定,尚未了證,況子也耶?
”始留心宗教,福嚴(yán)自成,演教外別傳之旨。
一日誘之論義,奉衣缽示曰:“此是大庚嶺頭提不起的。
”來曰:“既提不起,如何在汝手中。
”成曰:“若不在我手中,又烏知提不起。
”來于言下大悟。
自是機(jī)鋒神捷,如迅雷掣電,不可觸犯。
然韜晦不炫,前后掩關(guān)羅漢寺六載。
室置一龕,依之行道,欲睡以首觸柱,因失明而慧光灼灼,不疲津梁。
衡陽紫云、衡山萬壽并立禪關(guān),延來主講,多所策發(fā)。
距紫云三十里有歧山,壁立萬仞,俯瞰湘衡,上有仁瑞寺,為清初懶放禪師開辟。
放固明末進(jìn)士,不屈為僧,與定南王孔有德有舊,王高其節(jié),檄于此建招提,終其隱。
寺田千馀畝,土豪覬覦之。
咸豐間,粵寇起,托充軍饟,遂占其業(yè),寺以頹廢,紫云定禪師傷之,葺茆守其基。
有默庵法師闡化經(jīng)此,喜其幽夐,人跡罕至,迎來居之,學(xué)者裹糧相從,不一年清風(fēng)遠(yuǎn)灑,云奔水赴,乃伐木開林,依巖結(jié)宇,鑿石而飲,耕云而飯。
來說法其中,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惟法幢復(fù)樹,波旬震懾,流言四散。
來屹立不動,一以慈心向之。
山故多虎,樵牧寡近,自是遠(yuǎn)伏。
鄉(xiāng)人相率入山,伐木聲丁丁不絕,院僧憂之,約眾互巡。
一日獲斧樹者數(shù)人,將要山鄰諭之,來悉縱歸。
僧聚皆曰:“村野非慈心能化,不禁寧保異日之不至乎?
”已復(fù)有數(shù)十人大肆樵采,縛巡山僧于樹,負(fù)薪以行,突一虎咆哮而出,響應(yīng)山谷,眾驚仆若死,乃不敢復(fù)至。
鄉(xiāng)人語曰:“歧山寺,虎巡山。
歧山僧,常閉關(guān)。
”山富蘭蕙,有僧采之,來見呵曰:“汝為釋子,不以戒定薰心,而以草木供玩好,從我何為?
轉(zhuǎn)眼異世能無懼乎?
”聞?wù)咂隆?div id="crvubjt"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079_0_61_comment'>
嘗剝棗,紅顆滿地,百馀人無私啖一枚者,其嚴(yán)肅如此。
一日,沙彌以大蛇搏樹上雛鳥,眾隨來往觀,撣以長竿,蛇怒目而視,來急止其竿,叱曰:“汝由嗔,受惡形,猶不知悔,而以強(qiáng)凌弱,抑知更有強(qiáng)于汝能弱汝者乎?
”蛇即下來,為說法,蛇引頸似聽法狀,久之乃去。
眾驚問故,來曰:“吾聞至人無心,入禽鳥不亂其群,近虎狼能馴其威,吾無他,彼時不見有蛇,不見有鳥,亦不見吾不見之處。
”湘陰易太史堂俊贈之詩云“聽講蛇無毒,巡山虎有威”,蓋紀(jì)實(shí)也。
時法侶云從,日食千指,而資生艱難,或饘鬻不繼,乃分衛(wèi)乞食。
仆仆風(fēng)雪中,常顛蹶,足破血流,猶裹扶前導(dǎo),自忘其疲。
卒能隨機(jī)誘勸,皆獲法喜,所至香花盈路,眾賴以贍。
同治甲戌,穆宗哀詔至衡,來哭之痛,或問之曰:“世外人非有君臣之誼,何傷感如是。
”來曰:“洪逆倡亂十馀年,生民涂炭,自大行皇帝登極,化紅巾為赤子,吾輩得優(yōu)游林下。
一旦天崩地坼,山川草木莫不雨血,況有情者乎?
”是時已有順寂意,以殿宇未成為念,厥后嘗遍求繼者,且告眾曰:“三眾火宅,早求出離,勿使此生空無所得,吾不惜他日死于道路,但恨般若智燈無人績焰,吾身如秋葉枯藤,不久住也。
”眾大驚曰:“師豈不垂憐眾生,而獨(dú)得解脫耶?
”來曰:“吾視菩提涅般如夢幻,豈厭生死,諸佛圣人為調(diào)伏眾生,示現(xiàn)滅度,法皆如是,吾當(dāng)乘愿再來,汝且無留戀。
”光緒元年正月,乃謂首座鐙曰:“暫以大法累師,吾有前因在朗州,當(dāng)往了之。
”眾堅留不可,臨行遍禮佛像,若永訣者。
八月由長沙抵朗,禮者盈門。
頃之病痢,醫(yī)來不嘗藥,曰:“眾生病,吾亦病,眾生無病,吾無病。
”語畢吉祥而逝。
時元年乙亥九月十六日也,壽六十有三,臘二十有七。
寂后七日入龕,顏色不變,異香滿室。
有一初受優(yōu)婆夷戒者疑曰:“既得道,胡病死?
”偶步庭際,見來現(xiàn)金色身于空中,俄頃而隱,乃大慟,詣龕前懺禮。
朗人神之,欲留龕。
眾以遺命當(dāng)歸,不許。
乃奉龕歸衡陽,經(jīng)過寺院,前一夕,皆夢來至。
還山之日,林壑昏昧,猿鳥悲鳴。
弟子得心法者二十馀人,得度皈戒者又?jǐn)?shù)十人,合詞同念,為起塔于岐山懶放塔下。
葬后十有七年,釋敬安述其狀云。
釋普德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釋普德,字慈云。
姓傅氏,大興人也。
母賈氏,慈心愛物,茹素奉佛。
生子三,長次皆以痘殤,德最小尤鐘愛,及痘發(fā),復(fù)瀕于危,乃虔心禱佛,愿度為僧,竟獲安。
九歲禮藥王廟奇峰為師,未入寺而峰寂,因從同參長者學(xué)經(jīng)典。
寺有塾師,教授童蒙,日就正之,兼誦儒書,頗解文義。
年十九,始祝發(fā)。
道光二十五年冬,登潭柘山秉尸羅于西峰。
由是親近善友,棲息禪堂,精研毗尼,舉止威儀,昕夕無懈,眾以清才目之。
后膺維那,充收掌,和輯僧伽,權(quán)衡出入,秋豪不爽。
復(fù)擢引禮,至教授羯磨。
二十年間,備??辛勤,尤以謹(jǐn)慎小心,不昧因果為本,故一生廉介自持,不寶珍玩,不茍財利。
嘗曰:“珍奇異物,人之所欲,遠(yuǎn)之則無害。
仁義道德,人之所尚,行之則致祥。
吾輩身登戒品,當(dāng)力除貪嗔,勉修梵德,庶報佛恩耳。
”翊教寺海然,察其功行,知為法門砥柱,以所得敕封闡教禪師達(dá)天理祖衣卷付之,為賢首宗三十四世,達(dá)天第五傳也。
自得法后,益加策勵。
同治六年,為眾推舉,繼席岫云,倡導(dǎo)清修,法侶云從,食指恒逾二千,法喜之盛,異于曩日。
每念梵宇傾圯,風(fēng)雨飄搖,游眾往來,無所棲止,于是先立剎竿,以壯觀瞻,次修齋堂以供僧飯,繼而東西諸殿,南樓禪寮,左右廊廡,方丈、靜室,上則舍利塔、大悲殿,外則龍?zhí)?、觀音洞、少師室,闕者補(bǔ)之,舊者新之,金碧輝煌,參天耀日。
其他則有黎園奉福寺,城內(nèi)翊教寺,皆下院也,并嚴(yán)藻繪,蔚為大觀,二者尤以奉福為香火出納財產(chǎn)總匯之區(qū)。
每當(dāng)秋月春風(fēng),游客往來,檀越憩息,得信宿之安,免奔馳之勞,人多便之。
普德幼性穎異絕倫,雙眸炯炯如曉星,言笑不茍,素喜事佛,雖在塵俗,常默默端坐如僧伽,識者知為再來人。
事母尤孝,所得?資,悉以供養(yǎng),不使年老有所缺乏。
既居丈室,更持平等,六時行道,一意念佛。
法眼所照,職事得人,故能興廢起衰,所作皆辦。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八
釋本心,字法忍,姓郭氏,蔚人也。
童年好道,不昧夙因,年及弱冠,禮本州朝陽寺明月得度。
月尚苦行,躬親田牧,不授一經(jīng)。
心力作逾人,少倦輒遭棒喝,安然受之,不以為苦,歷六寒暑。
一日,自念“別母出家,乃為種田求生計耶?
”因于殘編中得《般若經(jīng)》一卷,讀之皆心中所欲言者,及聞僧誦《法華經(jīng)》至《學(xué)無學(xué)品》,砉然有省,遂潛入都,從西域寺圓通受具。
貧不能購經(jīng),乃以直綴一襲,易得《法華》全部,披讀一周,洞見諸佛出世本懷,深入法華三昧。
適金山常靜自五臺回,與心一見,論宗乘如舊識。
同治十一年,踐常靜之約,南游至金山,見觀心慧,觀以向上鍵錘接之,遂蒙印可,如永嘉之遇曹溪也。
心深自韜晦,結(jié)茅終南,常于老虎穴習(xí)定,坐數(shù)日如彈指。
后為金山、高旻兩寺首座,學(xué)者咨厥心要,所至云從。
惟賦性嚴(yán)正,稍見非法,即拂衣去。
光緒戊子,過句容赤山,喜其地幽闃,誅茅覆庵,為休息處。
四方衲子聞風(fēng),來者至屋不能容,乃伐柯結(jié)宇,壘石為墻,領(lǐng)眾立規(guī),儼如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嘗示眾云:“諸方浩浩,說禪說教。
赤山祇斸石鋤土,設(shè)有問西來意,便與鋤一柄覓生活。
”心古道自處,不徇世情,呵斥諸方,罕可其意。
蓋其時,三關(guān)、四句、六步禪之說熾行。
心常曰:“古人三關(guān)四句,乃大死大活后,勘驗學(xué)者,一時方便,豈可認(rèn)為實(shí)法有傳授耶?
今人業(yè)讖茫茫,無本可據(jù),不教看死?頭,何能敵生死得生悟?
”又言:“末法之世,淺嘗末道,專用邪智,穿鑿古人言句,盲箋混釋,自炫多聞。
無知之徒,奉為秘典,此《楞嚴(yán)》所謂斷送佛祖慧命者,莫此為甚。
”其痛心宗教如此。
心雖秉拈花之旨,而深契如來一代時教,每禪馀,為眾講解大乘要義,通徹骨髓。
楚北歸元寺請講《楞嚴(yán)》、《法華》者再。
平日機(jī)辯縱橫,如疾雷迅電,不可摸捉。
及誘掖后進(jìn),恒諄諄不倦,務(wù)使人人因指見月,得意妄詮而后已。
尤善《楞伽》、《唯識》諸部,語學(xué)者曰:“修行不能掀翻,入八識窠臼,縱有妙語,皆識神耳。
”乙巳秋,方講《觀楞伽筆記》,忽焉示疾,乃辭眾曰:“吾化緣已畢,將長行矣。
”有弟子問曰:“此去依止何地?
”曰:“一切無依,唯依般若。
”語畢潛然。
次日黎明,右脅吉祥而逝,時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十月十六日也。
世壽六十有一,僧臘四十有二。
明年四月,門人奉全身塔于茲山。
起龕之日,千眾圍繞,聲音動地,香花塞途。
釋敬安寄禪,于光緒紀(jì)元,相與結(jié)夏金山。
明年丙子,又于西湖龍井汲泉煮茗,坐石上論宗門事,嘆為極生平法喜,因追懷良契,哀述善逝,為之銘焉。

人物簡介

秀華百詠·序
蓋自房中樂奏,首吟淑女之章;濮上詩成,細(xì)詠碩人之句。
美人香草,為寫纏綿;秋菊春松,猶勞髣髴。
髣髴下此則臺邊玉映,肇艷體于徐陵;奩畔香霏,續(xù)宮詞于王建。
然而小家碧玉,偏夸云雨之詞;大路青樓,敢撰煙花之記。
村姑寫照,唐突西家;傖父題詞,夸張北里。
風(fēng)斯下矣,仆有感焉。
吾友云生,負(fù)抑塞磊落之才,兼悱惻芬芳之志。
抑揚(yáng)紀(jì)傳,咀嚼宮商。
固宜柳汁染衣,薰名香于女史;春風(fēng)拂檻,葉古調(diào)于宮人。
而乃值海水之群飛,磋欃槍之橫掃,星閃積尸之氣,池埋燒劫之灰。
雖投筆有心,一腔忠憤;而叫閽無路,五夜悲歌。
與流水而說平生,向落花而談心事,此《秀華百詠》所為作也。
當(dāng)夫上稽古史,旁及稗官,擎燕燕于掌中,叫真真于紙上。
華言風(fēng)語,能教死者重生;寵柳嬌花,但愿佳人再得。
哀渠窈窕,輒神往而曲致綢繆;縱有過差,亦心憐而巧為解說。
隱隱呼之而欲出,珊珊特怪其來遲。
較王母之從仙,已逾十倍;考劉向之列傳,更極千秋。
繡出鴦鴦,不愧小窗班固;含來翡翠,可稱院本王維矣。
論者謂貴賤無分,貞淫并列。
憔悴與姬姜雜見,勾欄偕袞冕齊登。
甚者儷莫愁于湘君,褒北雞于謬木。
洛神以感甄人夢,南子因見圣傳名。
昴宿之竊梁清,如來之妻法喜。
印來粉爪,風(fēng)枝露葉之書;寫出丹青,牛鬼蛇神之像。
譬之蘇峻與神堯?qū)ψ藬M四兇;江瀹向法興移床,不堪一噱。
所謂歌詩不類,擬人失倫。
不知宣圣采風(fēng),鄭衛(wèi)與周南并著;武梁畫像,秋萊共曾母偕描。
歡喜海中,人天同隊;虹霓屏上,姹女紛來。
法戒維昭,盡黜虞初之說;妍嗤并列,足張娘子之軍。
無磋帝女之魂,填來怨海;請煉蝸皇之石,補(bǔ)此情天。
則想像十香,或者彼妹知我;臨摹三艷,愿為伊古聞人。
正詩人忠厚之遺,亦當(dāng)世牢騷之慨也。
仆長誦美人之賦,愛讀國風(fēng)之詩。
十五王昌,薄殊崔顥;三年宋玉,淫異登徒。
凡夫十索裁箋,雙聲讀曲,商隱燒香之句,冬郎撲粉之詩,往往帖寫深清,文稱慧業(yè)。
嗤之子脩容,干卿底事?
而癡人相惜,舍我其誰?
揚(yáng)少女之風(fēng),蕩為香氣;寫中婦之艷,團(tuán)作花光。
將十二行彩云歌舞,收人詩囊;為三千年花月因緣,結(jié)成公案。
光緒庚子冬至后三日,愚弟干莊椿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