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竺道潛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釋亡名。
句高麗人也。
志道依仁。
守真據(jù)德。
人不知而不慍。
考鐘于內(nèi)。
在邦必聞。
霈然有馀。
厥聞旁馳。
晉支遁法師貽書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劉公之弟子。
體性貞峙。
道俗綸綜。
往在京邑。
維持法綱。
內(nèi)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遁公中朝重望。
其所與寄聲交好。
必宏材巨擘。
而況外國之士。
非其勝人。
寧有若斯之報耶。
且佛教既從晉行乎海東。
則宋齊之間。
應有豪杰之輩與時則奮。
而無載籍。
悲夫。
然彼宋人朱靈期(或作虛)使自高麗。
還失濟于洲上得杯渡之缽。
又齊時高麗未達佛生之事。
問高僧法上。
上以周昭之瑞為答。
則高人烈士。
西笑于中國。
?取綱要者固不少矣。
時無良史羅縷厥緒為恨耳。
贊曰。
古者三韓鼎峙。
開國稱王。
彼佛聲光蔑有其兆。
及感應道交。
賢德聿來。
以赴機叩。
易曰。
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順道有之矣。
始予躬詣所謂興國興福。
因有綴文記事之志。
無緣以發(fā)之。
今謬承景命。
乃以順道為傳首云(此贊當在順道傳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史失其氏族。善講法華。與王導孔敷友善。興寧中還江左。止于始寧之保山。弟子常百馀。供事觀世音像。咸安二年。忽患心氣。夜夢一人破腹洗腸。覺即愈。太元五年歿。詔塔之。弟子曇爽廬于旁。因建寺。名新亭精舍。
名僧傳抄
沙門曇宗寺記云。
惠義不知何許人。
年九歲。
竺法深。
法義問曰。
仁利是君子所行。
孔丘何故罕言。
深答曰。
緣物鮮能行。
故希言之耳。
年十三。
伏膺道門。
修治戒行。
標秀之稱。
與日而升。
好大乘學。
尤精法華。
住瓦官寺。
王導孔敷并通風契。
后居始寧之保山。
徒眾四十馀人。
皆是高勝道士。
領(lǐng)會玄微。
四時不替。
咸安二年。
遇篤病。
針石不差。
唯專念觀世音。
久忽夢。
一沙門出其腸胃。
去其垢疾。
清水洗濯。
還內(nèi)腸中。
既窹豁然頓愈。
晉孝武即位。
以其名德延出京華。
常所師咨。
供給甚厚。
春秋七十四。
太元五年卒。
帝以錢十萬。
買新亭崗為墓。
起塔三層。
時有釋普隨釋惠鑒升卒中居于臨海。
并有德素(云云)。
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一
竺法義。未詳何許人。年十三遇深公便問。仁利是君子所行??浊鸷喂屎毖?。深曰。物鮮能行是故罕言。深見其幼而穎悟。勸令出家。于是棲志法門從深受學。游刃眾典尤善法華。后辭深出京。復大開講席。王導孔敷并承風敬友。至晉興寧中。更還江左憩于始寧之保山。受業(yè)弟子常有百馀。至咸安二年。忽感心氣疾病。常存念觀音。乃夢見一人破腹洗腸。覺便病愈。傅亮每云。吾先君與義公游處。每聞說觀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晉寧康三年孝武皇帝遣使徵請出都講說。晉太元五年卒于都。春秋七十有四矣。帝以錢十萬買新亭崗為墓。起塔三級。義弟子曇爽。于墓所立寺。因名新亭精舍。后宋孝武南下伐兇。鑾旆至止式宮此寺。及登禪復幸禪堂。因為開拓。改曰中興。故元嘉末童謠云。錢唐出天子。乃禪堂之謂。故中興禪房猶有龍飛殿焉。今之天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