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義慶

相關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時安息國人,字世高。安息國王太子。好學,于外國典籍及天文、醫(yī)學、方術無不綜覽,乃至鳥獸之聲亦加研究。王卒,嗣位,服闋,讓位于叔,出家修道?;傅劢ê统踔林袊?。未久,即通漢語,乃先后譯經三十九部。傳靈帝時卒于廣州。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一 譯經科一
字世高。安息國王之適子也。幼以孝聞。博學無所不知。嘗聞燕語。謂人曰。當有餉食者至。已而果至??∽u被西域。家居一飯奉身。王薨。既除服。即讓位叔父。為沙門。讀契經。尤精阿毗曇。而禪經略盡其妙。歷化諸國?;傅鄢?。至中國。即通華言。其先后所譯經。凡三十九部。詞達義明。學者宗之。宿命神跡甚著。靈帝末。關中大亂。曰我當如江南。有問其故者。答曰我前生比丘也。有同學性嗔。每乞食稍逆意。輒切齒檀越。如是者二十年。時我將如廣州償宿負。與之訣曰。若明經又精勤。但多怒。死有惡報。我得道當先度若。既至廣。會寇亂。道逢惡少年。唾手拔刀曰。得汝矣。遂見殺。今同學報在廬山。我可無往而負初心哉。?亭湖神廟甚靈。能分風送往來之舟。有取神竹者。未許而斫。怒覆舟。植竹斫處。過者雀息汗下。清同舟三十輩。奉牲請福。神輒降語曰。舟有沙門可延致。清至。神復語曰。我果不能逃子別時語。今家此湖。千里皆所轄。坐多嗔。故致惡報。然好施。故致寶玩。故人情所鐘遠來。悲欣兼抱。然旦夕且死??址x江湖。當遷死山西澤中。計必入地獄。有縑千疋并雜寶物。幸為我建塔寺。資冥福也。清曰。吾遠來又久別。何不出形。相勞苦乎。神曰。形丑異。奈何。清曰。第出之。無傷也。于是出其首帳中。則大蟒也。清作梵語咒之。蟒若雨涕者。俄不見。清舟未發(fā)。有美少年。盛衣冠。跪清前。若致謝狀。清又咒之乃去。舟人問誰氏。曰廟神也。自是廟如丘墟。而蟒竟斃西山澤中。今潯陽蛇村是也。清至南昌。建塔造寺。始號東寺。今俗呼為大安云。清因至廣州。而求曩昔害己少年。館其家敘前事。相向感嘆。且曰。吾尚有馀報。在會稽。今當往。而少年愿必俱至。越行市中。或相毆。誤擊清。遂卒。清本王種。西域之至中國者。舉謂之安侯。則中國之封爵。雖外國。知所重如此。沙門道安以清所譯經。辭暢義足。誠與親稟慈尊無所異。
神僧傳·卷第一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加又志業(yè)聰敏剋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y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棕達。嘗行。見群燕忽謂伴曰。燕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雋異之聲早被西域。讓國出家修道。博曉經藏尤精阿毗曇學。既而游方遍歷諸國。以漢桓初年到中夏。通習華言宣譯諸經。多有神跡。自稱先身已經出家。有一同學多瞋。分衛(wèi)值施主不稱。每輒懟(音隊)恨。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如此二十馀年。乃與同學辭訣云。我當往廣畢宿世之對。卿明經精勤不在吾后。而性多恚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而適廣州值寇亂。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負卿遠來相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乃延頸受刃容無懼色。少年殺之。觀者填陌。莫不駭其奇異。已而神識還為安息王太子。游化中國。值靈帝末關洛擾亂。乃振錫江南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行達?(音恭)亭湖廟。此廟舊有威靈。商旅祈禱能分風送船上下。各無留滯。嘗有乞神竹者。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馀船奉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門可便呼上。客咸驚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為?亭廟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丑形長大。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后恐墮地獄。吾有絹千匹并雜寶物。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高曰。遠來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異眾人必懼。高曰。但出眾不怪也。神從床后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數番。贊唄數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舟侶飏帆。蟒復出身登山而望。眾人舉手。然后乃滅。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為造東寺。高去后神即命過。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跽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見。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亭廟神。得離惡形矣。于是廟神歇矣。無復靈驗。后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里。今潯陽郡蛇村是也。高后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已少年。時少年尚在。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并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馀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砣灰饨庾坊谇绊:裣噘Y供隨高東游。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群斗者。誤傷高首。應時殞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遠近聞知莫不嘆異焉。
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上
安清字世高。
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
幼以孝行見稱。
加又志業(yè)聰敏。
剋意好學。
外國典籍。
及七曜五行醫(yī)方異術。
乃至鳥獸之聲。
無不綜達。
嘗行見群燕。
忽謂伴曰。
燕云應有送食者。
頃之果有致焉。
眾咸奇之。
故俊異之聲。
早被西域。
高雖在居家。
而奉戒精峻。
王薨便嗣大位。
乃深惟苦空。
厭離形器。
行服既畢。
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
博曉經藏。
尤精阿毗曇學。
諷持禪經。
略盡其妙。
既而游方弘化。
遍歷諸國。
以漢桓之初。
始到中夏。
才悟機敏一聞能達。
至止未久。
即通習華言。
于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
出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品。
初外國三藏。
眾護撰述經要為二十七章。
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漢文。
即道地經是也。
其先后所出經論。
凡三十九部。
義理明析。
文字允正。
辯而不華。
質而不野。
凡在讀者皆亹亹而不勌焉。
高窮理盡性。
自識緣業(yè)。
多有神跡世莫能量。
初高自稱。
先身已經出家。
有一同學。
多瞋。
分衛(wèi)值施主不稱。
每輒懟恨。
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
如此二十馀年。
乃與同學辭訣云。
我當往廣州畢宿世之對。
卿明經精勤不在吾后。
而性多瞋怒。
命過當受惡形。
我若得道必當相度。
既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
行路逢一少年。
唾手拔刃曰。
真得汝矣。
高笑曰。
我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
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
遂申頸受刃。
容無懼色。
賊遂殺之。
觀者填陌。
莫不駭其奇異。
既而神識。
還為安息王太子。
即今時世高身是也。
高游化中國宣經事畢。
值靈帝之末關雒擾亂。
乃振錫江南。
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
行達?亭湖廟。
此廟舊有靈威。
商旅祈禱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
嘗有乞神竹者。
未許輒取。
舫即覆沒。
竹還本處。
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
高同旅三十馀船奉牲請福。
神乃降祝曰。
船有沙門可便呼上。
客咸驚愕。
請高入廟。
神告高曰。
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
好行布施。
而性多瞋怒。
今為?亭廟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
以布施故珍玩甚豐。
以瞋恚故墮此神報。
今見同學悲欣可言。
壽盡旦夕。
而丑形長大。
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
當度山西澤中。
此身滅后恐墮地獄。
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
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
高曰。
故來相度何不出形。
神曰。
形甚丑異眾人必懼。
高曰。
但出眾人不怪也。
神從床后出頭。
乃是大蟒。
不知尾之長短。
至高膝邊。
高向之梵語數番贊唄數契。
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
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
舟侶飏帆。
蟒復出身登山而望。
眾人舉手然后乃滅。
倏忽之頃便達豫章。
即以廟物造東寺。
高去后神即命過。
暮有一少年。
上船長跪高前受其咒愿。
忽然不見。
高謂船人曰。
向之少年。
即?亭廟神。
得離惡形矣。
于是廟神歇末無復靈驗。
后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
頭尾數里。
今潯陽郡蛇村是也。
高后復到廣州。
尋其前世害己少年。
時少年尚在。
高經至其家。
說昔日償對之事。
并敘宿緣。
歡喜相向云。
吾猶有馀報。
今當往會稽畢對。
廣州客悟高非凡。
豁然意解追悔前愆。
厚相資供。
隨高東游遂達會稽。
至便入市。
正值市中有亂。
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隕命。
廣州客頻驗二報。
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
遠近聞知莫不悲慟。
明三世之有徵也。
高既王種西域賓旅。
皆呼為安侯。
至今猶為號焉。
天竺國自稱書為天書。
語為天語。
音訓詭蹇與漢殊異。
先后傳譯多致謬濫。
唯高所出為群譯之首。
安公以為。
若及面稟不異見圣。
列代明德咸贊而思焉。
余訪尋眾錄。
紀載高公互有出沒。
將以權跡隱顯應廢多端。
或由傳者紕繆致成乖角。
輒備列眾異。
庶或可論。
案釋道安經錄云。
安世高以漢桓帝建和二年至靈帝建寧中二十馀年譯出三十馀部經。
又別傳云。
晉太康末。
有安侯道人。
來至桑垣。
出經竟封一函于寺云后四年可開之。
吳末行至楊州。
使人貨一箱物以買一奴。
名福善。
云是我善知識。
仍將奴適豫章。
度?亭廟神。
為立寺竟。
福善以刀刺安侯脅。
于是而終。
桑垣人乃發(fā)其所封函財理自成字云。
尊吾道者居士陳慧。
傳禪經者比丘僧會。
是日正四年也。
又庾仲雍荊州記云。
晉初有沙門安世高度?亭廟神。
得財物立白馬寺于荊城東南隅。
臨川康王宣驗記云。
蟒死于吳末。
曇宗塔寺記云。
丹陽瓦官寺。
晉哀帝時沙門慧力所立。
后有沙門安世高。
以?亭廟馀物治之。
然道安法師。
既校閱群經詮錄傳譯。
必不應謬。
從漢桓建和二年。
至晉太康末。
凡經一百四十馀年。
若高公長壽或能如此。
而事不應然。
何者。
案如康僧會注安般守意經序云。
此經世高所出。
久之沈翳。
會有南陽韓林穎川文業(yè)會稽陳慧。
此三賢者信道篤密。
會共請受。
乃陳慧義。
余助斟酌。
尋僧會以晉太康元年乃死。
而已云此經出后久之沈翳。
又世高封函之字云。
尊吾道者居士陳慧。
傳禪經者比丘僧會。
然安般所明盛說禪業(yè)。
是知封函之記。
信非虛作。
既云二人方傳吾道。
豈容與共同世。
且別傳自云。
傳禪經者比丘僧會。
會已太康初死。
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
首尾之言自為矛盾。
正當隨有一書謬指晉初。
于是后諸作者。
或道太康。
或言吳末。
雷同奔競無以校焉。
既晉初之說尚已難安。
而曇宗記云。
晉哀帝時。
世高方復治寺。
其為謬說過乃懸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世高。安息國王太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志業(yè)聰敏。尅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y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常行見群燕。忽謂伴曰。燕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高雖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父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器。喪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曉經藏。尤精阿毗曇學。諷持禪經。備盡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歷諸國。漢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于是宣譯眾經。改梵為漢。又析譯道地經。先后經論。凡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讀者亹亹不倦焉。初高自稱。先身已經出家。有一同學多瞋。值施主不稱。每輒懟恨。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如此二十馀年。乃與同學詞訣云。我當住廣州。畢宿世之對。卿明經精勤。不在我后。而性多恚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何必忿怒。遂伸頸受刃。容無懼色。賊遂殺之。觀者莫不駭其奇異。既而為安息王太子。游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雒擾亂。乃振錫江南。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行達?亭湖廟。此廟舊有威靈。商旅祈禱。分風上下。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馀??。奉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門??杀愫羯稀?拖腆@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瞋怒。今為?亭廟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丑形長大。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后??謮櫟鬲z。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異。眾人必懼。高曰。但出。眾不怪也。神從床后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數番。贊唄數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舟侶飏帆。蟒復出身登山而望。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為造東寺。高去后。神即命過。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跪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見。高曰。?亭廟神。得離惡形矣。后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里。今潯陽郡蛇村。是也。高后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尚在。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并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馀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砣灰饨?。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游。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相打。誤著高頭。應時殞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勤佛法。悲嘆三世有徵。高既王種。西域呼為安侯。
畺良耶舍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此云時稱。西域人。氣剛大。無嗜好。善誦阿毗曇。該通群經。而專以禪觀法授人。元嘉元年。至建鄴。為大祖文皇所敬。依止鐘山道林精舍。沙門寶公崇其禪法。譯藥王藥上觀無量壽佛經。僧含筆受。以此二經。為轉障秘術。凈土密因。故沈吟研味。興于嘆詠。平昌孟顗出守會稽。要之不去。后移止江陵。十九年入蜀弘道。俄還江陵而卒。壽六十有二。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下
畺良耶舍。
此云時稱。
西域人。
性剛直寡嗜欲。
善誦阿毗曇博涉律部。
其馀諸經多所該綜。
雖三藏兼明而以禪門專業(yè)。
每一游觀或七日不起。
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
以元嘉之初遠冒沙河萃于京邑。
太祖文皇深加嘆異。
初止鐘山道林精舍。
沙門寶志崇其禪法。
沙門僧含請譯藥王藥上觀及無量壽觀。
含即筆受。
以此二經是轉障之秘術凈土之洪因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國。
平昌孟顗承風欽敬。
資給豐厚。
顗出守會稽固請不去。
后移憩江陵。
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
處處弘道禪學成群。
后還卒于江陵。
春秋六十矣。
時又有天竺沙門僧伽達多僧伽羅多等。
并禪學深明。
來游宋境。
達多嘗在山中坐禪。
日時將迫。
念欲虛齋。
乃有群鳥銜果飛來授之。
達多思惟。
獼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
今飛鳥授食何為不可。
于是受而進之。
元嘉十八年夏受臨川康王請。
于廣陵結居。
后終于建業(yè)。
僧伽羅多。
此云眾濟。
以宋景平之末來至京師。
乞食人間宴坐林下。
養(yǎng)素幽閑不涉當世。
以元嘉十年卜居鐘阜之陽。
剪棘開榛造立精舍。
即宋熙寺是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馬氏。扶風人。為沙門。師事道懿法師。懿疾。遣囧等弟子四人。至霍山持炬入深穴。采鐘乳。而行里許。遇巨澗。其三人竟以渡水死。囧獨誦法華。及存念觀音。見一光如螢。追之出穴。乃獲免。南游上京。止南澗寺。常業(yè)般舟。夜定中見有御車至者。掖囧登車。俄至郡后沈橋。見一人盛服據胡床。侍衛(wèi)數百人。皆驚起。囧曰。吾坐禪者耳。據胡床者。顧語左右曰。向欲令知法師處而已。何必屈至耶。于是禮足送還。囧至寺而門猶閉。扣之良久。方開。宋元嘉二十年。沒于廣陵。
高僧傳·卷第十二 誦經
釋道囧。
姓馬。
扶風人。
初出家為道懿弟子。
懿病嘗遣囧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鐘乳。
入穴數里。
跨木渡水三人溺死。
炬火又亡。
囧判無濟理。
囧素誦法華唯憑誠此業(yè)。
又存念觀音。
有頃見一光如螢火。
追之不及。
遂得出穴。
于是進修禪業(yè)節(jié)行彌新。
頻作數過普賢齋。
并有瑞應。
或見梵僧入坐。
或見騎馬人至。
并未及暄涼。
倏忽不見。
后與同學四人。
南游上京觀矚風化。
夜乘冰度河。
中道冰破三人沒死。
囧又歸誠觀音。
乃覺腳下如有一物自??。
復見赤光在前。
乘光至岸。
達都止南澗寺。
常以般舟為業(yè)。
嘗中夜入禪。
忽見四人御車至房。
呼令上乘。
囧欻不自覺。
已見身在郡。
后沈橋見一人在路坐胡床。
侍者數百人。
見囧驚起。
曰坐禪人耳。
彼人因謂左右曰。
向止令知處而已。
何忽勞屈法師。
于是禮拜執(zhí)別。
令人送囧還寺。
扣門良久。
方開入寺見房猶閉。
眾咸莫測其然。
宋元嘉二十年。
臨川康王義慶攜往廣陵。
終于彼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8—456 【介紹】: 名一作怙。南朝宋魏郡魏人,字公休。初為晉驃騎劉道憐長兼行參軍。入宋,辟東宮殿中將軍。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宋孝武帝立,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wèi)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頻處州郡,妻子不免饑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全宋文·卷三十九
恬字公休。
(《御覽》六百三十四引徐爰《宋書》作字道巇。
)魏郡魏人,義熙末為驃騎道憐參軍。
武帝受禪,拜東宮殿中將軍。
元嘉中轉員外散騎侍郎,出為綏遠將軍下邳太守,轉北海,加寧遠將軍。
又為北譙梁二郡太守,遷督魯東平濟北三郡軍事太山太守。
臨川王義慶鎮(zhèn)江陵,為平西中兵參軍,又為衡陽王義季安西參軍,加寧朔將軍,召拜太子屯騎校尉,以母憂去職。
起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平原三郡諸軍事、揚烈將軍、冀州刺史,加濟南太守。
以兵敗征還,起為通直常侍,授寧朔將軍、山陽太守。
孝武即位,遷青州刺史。
尋加督徐州之東莞東安,又督冀州,遷豫州刺史,孝建三年卒,年六十九。
僧迦達多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僧迦達多。
僧迦羅哆。
皆深曉禪法。
達多禪坐。
念食時至。
有鳥銜果為供。
達多私念曰。
猿猴獻蜜。
佛且受之。
我何為而不可。
元嘉十八年。
臨川康王。
請止廣。
陵后徙建業(yè)而歿。
羅哆以景平末。
至建業(yè)。
乞食人間。
宴坐林下。
翩然往來。
世莫親疏。
居鐘山之陽終焉。
曇無成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出馬氏。扶風人。避亂居黃龍。年十三。為沙彌。性姿穎異。未受具。負笈入關中。從羅什。什問。沙彌乃能遠來乎。對曰。道之所在。安問近遠。什喜。于是授以諸經奧旨。一日姚興謂曰。馬季長。碩學高明。素傲當世。法師固不當爾。對曰。以道御心。正欲除此過耳。興嘆異之。及姚祚衰替。住淮南中寺。常講涅槃大品。著實相明漸等論。元嘉中歿。壽六十四。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曇無成。
姓馬。
扶風人。
家世避難移居黃龍。
年十三出家履業(yè)清正神悟絕倫。
未及具戒便精往復。
聞什公在關。
負笈從之。
既至見什。
什問。
沙彌何能遠來。
答曰。
聞道而至。
什大善之。
于是經停務學慧業(yè)愈深。
姚興謂成曰。
馬季長碩學高明素驕當世。
法師故當不爾。
答曰。
以道伏心為除此過。
興甚異之。
供事殷厚。
姚祚將亡關中危擾。
成乃憩于淮南中寺。
涅槃大品常更互講說。
受業(yè)二百馀人。
與顏延之何尚之共論實相往復彌晨。
成乃著實相論。
又著明漸論。
宋元嘉中卒。
春秋六十有四。
時中寺復有曇囧者。
與成同學齊名。
為宋臨川康王義慶所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6—455 【介紹】: 南朝宋南蘭陵人。宋武帝蕭皇后侄。少未知書,后折節(jié),有令譽。頗工隸書,善彈琴,能騎射。起家瑯邪王大司馬行參軍,襲爵封陽縣侯。宋文帝元嘉十年,氐王楊難當襲漢中,梁州刺史甄法護棄城走。十一年思話以梁、南秦二州刺史遣將破楊難當,收復漢中。三十年,劉劭殺文帝,思話率軍以應劉駿討劭。孝武帝即位,歷中書令、郢州刺史。凡歷州十二,杖節(jié)監(jiān)都督九,愛才好士,人多歸之。
全宋文·卷三十九
思話,南蘭陵人,孝懿皇后弟子。
義熙末除瑯邪王大司馬參軍。
轉相國參軍,永初初,丁父憂去職,服闋,拜羽林監(jiān),襲爵,封陽縣侯,轉宣威將軍彭城沛二郡太守。
元嘉初,謝晦為荊州,請為司馬,不就,遷中書侍郎、振武將軍、青州刺史,以避虜征下廷尉,起為橫野將軍梁南秦二州刺史,加節(jié)進號寧朔將軍,遷臨川王義慶平西長史南蠻校尉,又除衡陽王義季安西長史,遷寧蠻校尉、雍州刺史、襄陽太守。
入為侍中,領太子右衛(wèi)率,尋改領左衛(wèi)將軍南徐州大中正,復出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遷護軍將軍,代孝武為撫軍將軍兗徐二州刺史,免。
元兇弒立,復先職。
孝武即位,以為散騎常侍、中書、丹陽尹,出為鎮(zhèn)西將軍郢州刺史,孝建二年卒,贈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穆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8—453 【介紹】: 南朝宋陳郡陽夏人,字陽源。袁湛侄。博涉多通,好屬文,不為章句之學。為彭城王劉義康司徒祭酒。宋文帝元嘉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太子左衛(wèi)率。太子劉劭將弒文帝,淑不從,被害。
全宋文·卷四十四
淑字陽源,陳郡陽夏人,晉丹陽尹豹少子,為彭城王義康軍司祭酒。
免,補衡陽王義季右軍主簿,臨川王義慶衛(wèi)軍咨議參軍,遷司徒左西屬。
出為宣城太守,入補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遷尚書吏部郎。
出為始興王浚征北長史。
南東海太守。
還為御史中丞,遷太子左衛(wèi)率。
元兇入弒,并見殺,贈太常。
孝武即位,贈侍中太尉,謚曰忠憲公,有集十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0 【介紹】: 南朝宋晉陵丹徒人,字茂德。
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侄。
初為太子舍人、安成太守。
晉安王劉子勛起兵,襲據郡拒,宋明帝嘉之,遷郢州刺史,封建陵縣侯,改封臨澧縣侯。
泰始六年任中護軍卒。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唱導
釋道儒。
姓石。
渤海人。
寓居廣陵。
少懷清信慕樂出家。
遇宋臨川王義慶鎮(zhèn)南兗。
儒以事聞之。
王贊成厥志。
為啟度出家。
出家之后蔬食讀誦。
凡所之造皆勸人改惡修善。
遠近宗奉遂成導師。
言無預撰發(fā)向成制。
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
長沙王請為戒師。
廬承相伯仲孫等。
共買張敬兒故廟為儒立寺。
今齊福寺是也。
儒以齊永明八年卒。
年八十一。
時閑心寺有釋僧喜。
亦善唱說。
振譽于宋末齊初。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