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2詞典 2分類詞匯 10
《漢語大詞典》:書藝(書藝)
(1).書計;書數(shù)。三國志·吳志·孫和傳:“年十四,為置宮衛(wèi),使中書令 闞澤 教以書藝?!?br />(2).指書法。 唐 黃庭堅 《跋李康年篆》:“余嘗論二 王 以來,書藝超軼絶塵,惟 顏魯公 、 楊少師 相望數(shù)百年,若親見 逸少 。”
(3).即四書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于去惡:“書藝、經(jīng)論各一,夫人而能之?!眳⒁姟?八股 ”。
分類:書藝書法
《國語辭典》:八股  拼音:bā gǔ
1.明、清科舉時所規(guī)定的文章格式。參見「八股文」條。
2.諷刺言行比較刻板、不知變通。如:「八股的作風(fēng)」、「八股的教條」。
《國語辭典》: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  拼音:hàn shū yì wén zhì
漢書十志之一。是班固按劉歆所撰之《七略》編定。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六略,共收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略有總序,每家之后有小序,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xué)文獻(xiàn)。簡稱為「漢志」。
《國語辭典》:才人  拼音:cái rén
1.有才華、才能的人。漢。王充《論衡。書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沫己。」
2.宮中女官的名稱,漢代始設(shè)置。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挂沧鳌覆娜恕?。
3.宋元時稱編寫劇曲、話本的人。元。無名氏《藍(lán)采和》第一折:「俺路歧每怎敢自專,這的是才人書會刬新編?!?/div>
《國語辭典》:草圣(草聖)  拼音:cǎo shèng
對工于草書的人的美稱。如后漢張芝、唐朝張旭。
《國語辭典》:漢志(漢志)  拼音:hàn zhì
漢書藝文志的簡稱。參見「漢書藝文志」條。
分類:漢書書藝
《漢語大詞典》:逸跡(逸蹟)
亦作“ 逸跡 ”。亦作“ 逸蹟 ”。
(1).猶遁跡。指隱居。 漢 王粲 《七釋》:“是以棲林隱谷之夫,逸跡放言之士,鑒乎有道,貧賤是恥?!?唐 皮日休 《七愛詩·盧徵君鴻》:“高名無階級,逸跡絶涯涘?!?br />(2).指駿馬的快步。 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shí):“頓云禽於千仞,騁逸跡以追風(fēng)?!?br />(3).高超的書藝作品。 南朝 梁武帝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世之學(xué)者宗二 王 、 元常 逸跡,曾不睥睨?!?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詞於章句,窺逸跡於篆籀?!?唐 竇暨 《述書賦上》:“達(dá)士逸蹟,乃推 無奕 ,毫翰云為,任興所適。” 唐 司空圖 《月下留丹灶》詩序:“某年中, 廉 帥上聞,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br />(4).遺蹤;逸事。 唐 韓愈 《復(fù)志賦》:“窺前靈之逸跡兮,超孤舉而幽尋?!?/div>
《國語辭典》:氣拍(氣拍)  拼音:qì pāi
官員坐堂問案時所用的驚堂木,或指說書人開講評話時手中所用的醒木。《平妖傳》第一五回:「瞿瞎子當(dāng)下打掃喉嚨,將氣拍向桌上一拍,念了四句悟頭詩句,說入正傳?!埂抖膛陌阁@奇》卷一五:「知州敲著氣拍,故意問道:『江溶,怎么說?』」
《漢語大詞典》:鸚哥嬌(鸚哥嬌)
比喻書藝尚未成熟。猶鸚鵡之學(xué)人語僅能數(shù)句,討巧而已。 宋 蘇軾 《仇池筆記·李十八草書》:“ 劉十五 ( 劉貢父 )論 李十八 ( 李公擇 )草書,謂之‘鸚哥嬌’。意謂鸚鵡能言,不過數(shù)句,大率雜以鳥語。” 元 朱德潤 《題張樗寮楷書公孫大娘舞劍器行》:“八訣具全真足高,不學(xué)謾草鸚哥嬌?!?/div>
《漢語大詞典》:柳麻子
明 末 清 初著名說書藝人 柳敬亭 的綽號。 鄭逸梅 《藝林散葉》一五三四條:“以三弦拉戲最早享盛譽(yù)者,為 王玉峰 ,其時尚在 清 季,公卿爭聆之,不啻 明 末之 柳麻子 說書?!?/div>
《國語辭典》:醒木  拼音:xǐng mù
說書人遇精彩緊要處,為使人注意而用來擊桌的小木塊。也稱為「醒睡」。
《國語辭典》:杭州評話(杭州評話)  拼音:háng zhōu píng huà
流行于杭州、紹興等地的說書藝術(shù)。表演者一人,只說不唱,使用手帕、扇子、醒木板等道具。多以當(dāng)?shù)胤窖匝菔鰵v史、俠義、神怪等故事。
《漢語大詞典》:市人小說(市人小説)
本為古代城市中的一種說書藝術(shù),又稱說話。內(nèi)容都為“古今驚聽之事”。大概起于 唐 代,至 宋 時漸盛。后來經(jīng)過文人記錄整理,成為傳世的通俗白話小說。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xù)集·貶誤:“予 太和 末,因弟生日觀雜戲,有市人小説,呼 扁鵲 作‘褊鵲’字,上聲?!?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一篇:“惟至 明 末,則 宋 市人小説之流復(fù)起,或存舊文,或出新制,頓又廣行世間,但舊名湮昧,不復(fù)稱市人小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