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天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人趣與天趣也。
【佛學常見辭匯】
人趣與天趣。
【俗語佛源】
「六道輪回」中人間和天上迭兩大類眾生,合稱「人天」。在「六道」中,天上眾生(包括三界)享受勝樂,壽命最長,品位最高。人類(在欲界)多欲多思,有苦有樂,品位居次。與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相對而言,「人天」被稱為「二善道」、「人天福報」。佛家認為,修習「人天善果」(如五戒、十善)是習佛的基礎,謂之「人天教」?!?a target='_blank'>大寶積經·被甲莊嚴會》謂,作為世間導師的佛陀,「映蔽人天眾,演說無所畏」。在「六道」中,佛陀度脫「人天」二道的眾生最多,故佛陀別稱「天人師」。佛教又指出,「人天」雖然是「善道」,畢竟還在生死輪回中。因此,不能滿足于「人天福報」,要進一步修習「出世間(生死)法」。后俗語中用「人天」泛指天上人間,整個世間。如唐·白居易《看夢得題答李侍郎詩因戲和之》詩:「看題錦繡報瓊環(huán),俱是人天第一才?!褂秩绻簟禠obeniche的塔》:「橫的自然觀和縱的道義感要構成一個新的金鑰開發(fā)人天的啞謎?!埂?李明權)
人天乘
【佛學大辭典】
(術語)諸宗通途,五乘之一(五乘有通別二種),(參見:五乘)
五乘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五乘有六種: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間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于天上者。三、聲聞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羅漢果者。四、緣覺乘,乘十二因緣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薩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于佛果者。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一曰:「五乘者:人、天、聲聞、辟支、及佛,能乘人也。五戒、十善、諦、緣、六度,所乘法也?!刮木淦咧辉唬骸肝宄苏?,五戒乘出三途苦,十善乘出人道八苦,聲聞乘出三界無常苦,緣覺乘出從他聞法苦,菩薩乘出內無利智外無相好苦?!勾送ㄍ局宄艘?。二者:一、菩薩乘,二、緣覺乘,三、聲聞乘,四、種種性乘,合說諸乘者,五、人天乘也。見大乘莊嚴功德經中,楞伽經八。三者:一、人乘,二、天乘,欲界之六天也,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也。四者:一、小乘之佛乘,二、小乘之緣覺乘,即愚法緣覺也,三、小乘之聲聞乘,即愚法之聲聞也,四、梵乘,色界之諸天也,五、天乘,欲界之諸天也。見五教章上二。五者:嚴宗別途之五乘:一、小乘,愚法之聲緣二乘也(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之二類(參見:二乘)),二、聲聞乘,三、緣覺乘,此二者,不愚法之二乘也,四、菩薩乘,五、一乘。與臺宗之佛乘同。見五教章上二。六者:臺宗別途之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二乘,聲緣之二者,四、菩薩乘,五、佛乘也。問此中菩薩乘與佛乘如何差別?答曰:一乘家與三乘家之見解各異。法相三論之三乘家,謂菩薩與佛,但為因果之別,故菩薩乘即佛乘。華嚴天臺之一乘家,謂佛與菩薩,各有因果,權之因果為菩薩乘,實之因果為佛乘。即華嚴終教天臺別教之因果,是菩薩乘;華天兩家圓教之因果,是佛乘。密教以五大配于通途之五乘,五乘皆為毗盧遮那法身中之自體,立五乘成佛也。一、人乘,是為地大;以人皆住于地故也。二、天乘,是為水大;水以鍐為種子,鍐字者,離言說之義,定地之天,離言說之故也。又天者自在之義,水從方圓之器自在而轉,故其義相應。三、聲聞乘,是為火大;以聲聞自心發(fā)火,而灰身滅智故也。又火大之種子為啰,啰為語菩薩之種子,聲聞依言教而得度,故配之。四、緣覺乘,是為風大;風大之種子為訶,是因緣之義也,緣覺觀十二因緣,故其義相應,又開悟以風緣而飛花落葉之觀,故配之。五、菩薩乘,是為空大;因菩薩以二空為觀故也。見秘藏記末,同鈔十。
【佛學常見辭匯】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聲聞乘就是乘著四諦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辟支佛果;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證得至高無上之佛果。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一、佛乘〕,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乘即運載之義。謂如來以一乘實相之法,運諸眾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菩薩之人以六度萬行為乘,運諸眾生同出三界,故名菩薩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緣覺乘〕,謂緣覺之人,因觀十二因緣除于我執(zhí),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運出三界,故名緣覺乘。(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聲聞乘〕,謂聲聞之人,聞佛聲教,修苦集滅道四諦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運出三界,故名聲聞乘。
〔五、小乘〕,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謂人天以五戒十善為乘,運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一、佛乘〕,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乘即運載之義。謂如來以一乘實相之法,運諸眾生同到涅槃彼岸,是為佛乘。(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緣覺乘〕,謂緣覺之人,由觀十二因緣生滅,除于我執(zhí)等惑,覺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緣之法,運出三界,是為緣覺乘。(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聲聞乘〕,謂聲聞之人,聞佛聲教,修生滅四諦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諦之法,運出三界,是為聲聞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四、天乘〕,天即色界天也,謂彼諸天修根本有漏禪觀,欲惑不染,以此根本禪定,運出欲界,是名天乘。(有漏者,謂漏落生死也。根本禪,即色界禪。謂能出生一切禪定故也。)
〔五、梵乘〕,梵即凈也。謂諸菩薩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運諸眾生出生死海,是名梵乘。(慈、悲、喜、舍者,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則離苦得樂,舍則冤親平等,此四無量心,以由眾生無量,故菩薩之心亦無量也。)
【三藏法數(shù)】
(出盂蘭盆經疏)
乘即運載之義。謂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為乘,運載至其所至之處,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間違順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謂人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二、天乘〕,天者謂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也。天以十善為乘,運出五道,得生欲天。于修十善時,更能修習禪定,即生色界,無色界天,故名天乘。(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五道者,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三、聲聞乘〕,聲聞者,聞如來聲教而得悟道也。謂聲聞以四諦為乘,運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聲聞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四、緣覺乘〕,緣覺者,謂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緣為乘,運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緣覺乘。(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五、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今稱菩薩者,從略也。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以六度為乘,運諸眾生,同出三界,而到涅槃彼岸,故名菩薩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人天教
【佛學大辭典】
(術語)圭峰所立,五教之第一。(參見:五教)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始初成道,先為提謂長者,說人天戒善,乃是因緣果報,實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五教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宗之教判也。有二種:(一)始于杜順,成于賢首,是唯就出世間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師,親承于杜順和尚,顯揚宗旨,弘傳一乘。搜玄、十玄、孔目、問答、章疏非一,約就五教廣立清范。(中略)賢首親于智儼造此五教?!雇先唬骸甘ソ倘f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經、發(fā)智、婆娑論等,說灰身滅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為大乘之初門,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種。深密經、唯識論等,分別五性,建立依他之萬法者為相始教。般若經、三論等,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平等者,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開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義,故貶為始教。大乘終教于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真如緣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頓教對于一類之頓機,不依言句,不設位次,以頓徹理性為教者。是既絕言句,故為別部之經。以楞伽經四,有鏡像頓現(xiàn)之譬;寶積經論一,有頓教修多羅之名而立之。如以維摩之默而顯不二,以達磨之心而印于心,為得此旨者。圓教于華嚴經法華經等,明圓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種。華嚴經直開示圓融不思議之法門,遠異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別教一乘;法華經為開會二乘,其說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圓教之名,八十華嚴經謂為圓滿修多羅。華嚴玄談五曰:「教類有五,即賢首所立,廣有別章,大同天臺,但加頓教?!褂衷唬骸覆煌皾u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圓融具德,故立名頓,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天臺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今乃開者頓顯絕言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禪宗。」開此五教而為十宗。(參見:宗)。(二)為同宗圭峰所立,此統(tǒng)收世間出世間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謂經等五戒而生于人間,行十善而生于天上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顯性教,前終頓圓之三教也。見原人論。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別立聲緣菩之三乘,故為大乘,今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五教十宗)
人天眼目
【佛學大辭典】
(書名)六卷,宋智昭著。集禪宗諸家之要義。
人天致敬愿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使天恭敬念佛行者之愿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行,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div>
人天勝妙善果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報也。對于他四惡趣而言,故曰勝妙之善果。
人天機
【三藏法數(shù)】
謂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名人天機。
欲界人天識住
【三藏法數(shù)】
謂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識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后,依身而住。又若因修戒善,感報而生欲天,此識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為欲界人天識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