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兼愛(兼愛)  拼音:jiān ài
1.廣泛愛眾人?!盾髯印3上唷罚骸笀蜃屬t,以為民。泛利兼愛德施均。」《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仲尼兼愛,不羞執(zhí)鞭?!?br />2.戰(zhàn)國時墨翟所倡導的學說。主張平等之愛,無人己親疏厚薄的不同。
3.《墨子》的篇名。分上、中、下三篇。
《國語辭典》:五講四美(五講四美)  拼音:wǔ jiǎng sì měi
指文明禮貌活動的內容。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
《國語辭典》:品格教育  拼音:pǐn gé jiào yù
系以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為基礎,以習慣培養(yǎng)美德,并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故稱為「品格教育」。也譯作「品德教育」。
《國語辭典》:克己主義(克己主義)  拼音:kè jǐ zhǔ yì
倫理學的一派。主張遏抑情欲,拒絕快樂,以克己自制為道的最高表現。
《國語辭典》:禁欲主義(禁欲主義)  拼音:jìn yù zhǔ yì
1.宗教上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訓練并節(jié)制肉欲,甚而否定肉體與欲望,以過著絕對的靈性生活,稱為「禁欲主義」。
2.倫理學上為訓練意志,抑制肉欲,以期達到道德上理想境界的主義。
《國語辭典》:伊比鳩魯主義(伊比鳩魯主義)  拼音:yī bǐ jiū lǔ zhǔ yì
即伊比鳩魯所講授的哲學。包括物理學及對倫理學、人生觀、政治哲學與社會演進的主張,以自我主義為中心,享樂主義為理想,契約論為基礎,是一種利己的快樂主義。
《國語辭典》:亞當斯密(亞當斯密)  拼音:yà dāng sī mì
Adam Smith
人名。(西元1723~1790)英國經濟學家。曾任格拉斯哥大學論理學及倫理學教授,后辭職漫游歐洲大陸,歸國后,從事著述,所著《國富論》一書,為近世經濟學巨著,當時歐洲各國的通商政策,頗受其影響。
《國語辭典》:功利論(功利論)  拼音:gōng lì lùn
一種倫理學說。主張行為的善惡以是否能獲得功利或幸福為判斷的標準。
《國語辭典》:功利派  拼音:gōng lì pài
倫理學的一派,主張以利益幸福為宗旨。
《國語辭典》:邊沁主義(邊沁主義)  拼音:biān qìn zhǔ yì
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所提倡的倫理學理論。主張快樂乃生命的主要目的,認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就是人類社會與個人行為至高無上的道德標竿。同時,社會的利益是以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依歸,個人或政府的行為必須符合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一般也通稱功利主義。
《國語辭典》:哲學系(哲學系)  拼音:zhé xué xì
大學中探討中外哲學的科系。所研讀的科目包括形上學、倫理學、理則學、知識論、美學等。
《國語辭典》:主知說(主知說)  拼音:zhǔ zhī shuō
1.倫理學上的學說。主張完全真確的認識為道德生活唯一的標準,如蘇格拉底、斯賓挪沙均主張此說。
2.美學上的學說。主張美的價值決定于藝術品的內容,亞理斯多德即主張此說。
《國語辭典》:行為派(行為派)  拼音:xíng wéi pài
1.心理學的一派。研究有機體因受外界刺激,而發(fā)生適應環(huán)境的反應過程。
2.倫理學的一派。研究行為的結果而定其善惡。
《國語辭典》:功利主義(功利主義)  拼音:gōng lì zhǔ yì
1.泛指一切以行為的結果來衡量是非的學說。如中國古代申不害、韓非等的思想,或西方古希臘的哲人派等。
2.英國學者邊沁所提倡的概念。認為行為的是非,取決于能否具有增加快樂或減少痛苦的功用。
《漢語大詞典》:非道德主義
一種摒棄道德規(guī)范,否認道德的存在及其社會作用的倫理學理論。如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韓非主張“不務德而務法”;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要否認一切道德,認為“弱肉強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道德對此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