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4分類詞匯 24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中論(中論)  拼音:zhōng lùn
1.書名。漢徐干撰,二卷,二十篇。全書原本經(jīng)訓(xùn),歸于圣賢之道。魏文帝稱其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后。
2.佛教典籍。龍樹著。后秦鳩摩羅什譯。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頌。內(nèi)容主要在闡明一切現(xiàn)象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為大乘佛教中觀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漢譯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譯本。也稱為「中觀論」。
《國語辭典》: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  拼音:jīn gāng jīng
佛教典籍。一卷。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有六種漢譯本,以鳩摩羅什譯本最流行。內(nèi)容主要在闡明般若空義。在般若經(jīng)典中,其流行程度僅次于般若心經(jīng)。禪宗從五祖弘忍以來特別重視此經(jīng)。本經(jīng)除漢譯本外,尚有梵文本和藏譯本傳世。中、日注疏數(shù)百種。
《國語辭典》:大藏經(jīng)(大藏經(jīng))  拼音:dà zàng jīng
佛家諸書的匯刻。為梁武帝于華林園中總集佛家經(jīng)典所編成。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jīng)目錄。為佛經(jīng)有藏之始。簡稱為《藏經(jīng)》。
《國語辭典》:維摩經(jīng)(維摩經(jīng))  拼音:wéi mó jīng
佛教典籍?,F(xiàn)存的漢譯本有三:一、三國吳支謙所譯的《維摩詰經(jīng)》,二卷。二、后秦鳩摩羅什譯的《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三卷。三、唐玄奘譯的《說無垢稱經(jīng)》,六卷。本經(jīng)是早期大乘經(jīng)典之一。經(jīng)中維摩詰示現(xiàn)生病,以引來佛弟子和菩薩的探望,在病榻之前透過幽默、精采的辯論,批評當(dāng)時流行的各種佛教思想。再配合不可思議的神通,中觀思想得以深刻有趣的表達,是中國和印度最流行的佛教經(jīng)典之一。甚且編成戲劇。本經(jīng)除漢譯本外,尚有梵語本和藏譯本傳世。
《國語辭典》:楞伽經(jīng)(楞伽經(jīng))  拼音:léng qié jīng
佛教典籍。法相宗所依的六經(jīng)之一。早期禪宗據(jù)以傳法。共有三種漢譯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四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譯的《入楞伽經(jīng)》,十卷。三、唐代實叉難陀譯的《大乘入楞伽經(jīng)》,七卷。是闡述如來藏思想的要籍。
《國語辭典》:四分律  拼音:sì fēn lǜ
佛教典籍。后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六十卷,屬印度佛教法藏部的律典。內(nèi)容記載僧團戒律規(guī)范和制戒因緣,主要分成四部分,故稱為「四分律」。唐代律宗所依據(jù)的基本律典,唐代以后并成為中國僧團共同奉行的律典。
《國語辭典》:中觀論(中觀論)  拼音:zhōng guān lùn
佛教典籍。龍樹著。后秦鳩摩羅什譯。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頌。內(nèi)容主要在闡明一切現(xiàn)象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為大乘佛教中觀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漢譯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譯本。也稱為「中論」。
《國語辭典》:成實論(成實論)  拼音:chéng shí lùn
佛教典籍。二十卷(或十六卷)。印度訶利跋摩著,后秦鳩摩羅什譯?!?a target='_blank'>成實論》是從小乘空宗過渡至大乘空宗的作品。此論從傳譯以來,至唐初之間曾起廣大的影響,成實師分布南北,可惜唐代以后無人研習(xí),所以舊注也全都失傳了。
《漢語大詞典》:青蓮書(青蓮書)
指佛教典籍。 唐 孟郊 《題林校書花嚴寺書窗》詩:“隱詠不夸俗,問禪徒?jīng)肪?。翻將白云字,寄向青蓮書。”參見?青蓮 ”。
《國語辭典》:青蓮(青蓮)  拼音:qīng lián
一種睡蓮。葉子寬而長,青白分明。印度人認為具有偉人眼睛的特徵,所以用來形容佛的眼睛?!毒S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上》:「目凈脩廣如青蓮,心凈已度諸禪定?!?/div>
《國語辭典》:六祖壇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  拼音:liù zǔ tán jīng
佛教典籍。為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一卷,五十七節(jié),不分品目。但由于現(xiàn)存的版本和寫本間差異頗多,故其原貌如何已不可知。一般以敦煌寫本題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為最古本。此外尚有日本興圣寺本、曹溪原本和元僧宗寶改編本。諸本中以宗寶的改編本流行最廣。
《國語辭典》:十二門論(十二門論)  拼音:shí èr mén lùn
佛教典籍?!而F摩羅什譯,一卷》。內(nèi)容分十二門解釋大乘空觀。中國佛教三論宗,將它和中論、百論合稱「三論」。是三論宗主要依據(jù)的論典。在中國和日本頗受重視。
《國語辭典》:攝大乘論(攝大乘論)  拼音:shè dà shèng lùn
佛教典籍。著者不詳,有三種漢譯本,即北朝魏佛陀扇多譯二卷本,南朝梁真諦譯三卷本,唐玄奘譯三卷本。本書以瑜伽行派的觀點,建立大乘佛教的系統(tǒng)。是瑜伽行派的要籍,并深刻的影響中國佛教的思想。
《國語辭典》:三階佛法(三階佛法)  拼音:sān jiē fó fǎ
佛教典籍。隋信行撰,四卷。三階教的重要著作。闡述三階教的教義。本書自宋以后已于中土亡佚,而流傳到日本,近世敦煌寫卷發(fā)現(xiàn)后,才再度為世人重視。
《國語辭典》:金光明經(jīng)(金光明經(jīng))  拼音:jīn guāng míng jīng
佛教典籍。有三種譯本:(1)北涼曇無讖譯,四卷,題為《金光明經(jīng)》,流通最廣。(2)隋代寶貴等取前譯補譯,合入其缺品八卷,題為《合部金光明經(jīng)》。(3)唐代義凈譯,十卷,題為《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文義最充足。
《國語辭典》:四十二章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  拼音:sì shí èr zhāng jīng
佛教典籍。傳說是東漢明帝迦葉摩騰、竺法蘭合譯。凡四十二章,故稱為「四十二章經(jīng)」。簡要平實,為中國最早的漢譯佛經(jīng),惟因不見于印度佛典,或以為此經(jīng)為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