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六大
商 周 時(shí)六種官職之總稱。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币喾Q“ 六卿 ”。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三節(jié):“在 周 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稱六卿。六卿經(jīng)常在王的左右,所以在青銅器銘文里簡稱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在朝廷中分立于 周 王的兩側(cè),協(xié)助 周 王處理政務(wù)。”
佛教語。謂地大、水大、火大、風(fēng)大、空大、識(shí)大。亦稱“ 六界 ”。以此六者為周遍一切法界的根本法則,是構(gòu)成眾生世界的六種要素,故名為大。參閱《仁王經(jīng)》
《國語辭典》:六大洲  拼音:liù dà zhōu
世界陸地舊分為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合稱為「六大洲」。
《國語辭典》:六六大順(六六大順)  拼音:liù liù dà shùn
六六所指何事,說法不一?;蛑^由擲骰子時(shí)的最大數(shù)雙六而來。六六大順形容事事順利,無所阻礙。如:「此次前去,祝你六六大順。」
《國語辭典》:六大六  拼音:liù dà liù
六大盤熱炒六小盤冷盤的酒席?!段拿餍∈贰返谖迤呋兀骸赋藵M漢席沒有一定的價(jià)錢,一百二百隨人賞,其馀八大八的是二十八塊錢,六大六的是二十四塊錢。」
《國語辭典》:大宗  拼音:dà zōng
1.大族世家?!对娊?jīng)。大雅。板》:「價(jià)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埂段簳>砥呶?。爾朱彥伯傳》:「仲遠(yuǎn)天性貪暴,大宗富族,誣之以反,歿其家口?!?br />2.周代宗法體系中,以始祖的嫡長為大宗,其他為小宗?!抖Y記。大傳》「有百世不遷之宗」句下唐??追f達(dá)。正義:「有百世不遷之宗者,謂大宗也?!笞谑沁h(yuǎn)祖之正體?!?br />3.大批。如:「大宗郵件」、「這一大宗貨物,將運(yùn)往美國外銷?!?/div>
《漢語大詞典》:大史
官名。 殷 代天官六大之一。主管祭祀、歷數(shù)、法典等。 周 代大體相同。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鄭玄 注:“此蓋 殷 時(shí)制也?!?span id="779x5tr" class="book">《周禮·春官·大史》:“大史,掌建邦之六典?!?/div>
《漢語大詞典》:六臣
(1).指 商 代的六大臣: 伊尹 、 伊陟 、 臣扈 、 巫咸 、 巫賢 、 甘盤 。書·君奭:“我聞在昔 成湯 既受命,時(shí)則有若 伊尹 ,格于皇天。在 太甲 ,時(shí)則有若 保衡 。在 太戊 ,時(shí)則有若 伊陟 、 臣扈 ,格于上帝。 巫咸 乂王家。在 祖乙 ,時(shí)則有若 巫賢 。在 武丁 ,時(shí)則有若 甘盤 。率惟茲有陳,保乂 有殷 。” 蔡沉 集傳引 呂氏 曰:“此章序 商 六臣之烈?!卑?, 伊尹 、 保衡 為一人。
(2).指 漢 初的六反臣: 淮陰侯 韓信 、 淮南王 黥布 、 梁王 彭越 、 韓王 信 、 趙 相 貫高 、 代王 陳豨 。文選·陸機(jī)〈五等論〉:“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shì)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遲,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wǎng)?!?李善 注:“漢書 賈誼 曰:‘大抵彊者先反。及 淮陰 王 楚 最彊,則最先反。 韓信 倚 胡 ,則又反。及 貫高 因 趙 資,則又反。 陳豨 兵精,則又反。 彭越 用 梁 ,則又反。 黥布 用 淮南 ,則又反。 盧綰 最弱,最后反?!?誼 言八而 機(jī) 言六者, 貫高 非五等, 盧綰 亡入 匈奴 ,故不數(shù)之?!?br />(3).指 唐 代注解文選的六臣: 李善 、 呂延濟(jì) 、 劉良 、 張銑 、 李周翰 、 呂向 。 清 葉廷琯 《吹網(wǎng)錄·文選李善五臣同異》:“其所列異同,不知是用五臣集注原書對(duì)校,抑從當(dāng)時(shí)六臣本鈔出?!?br />(4).指 唐 末的六佞臣: 張文蔚 、 楊涉 、 薛貽矩 、 蘇循 、 張策 、 趙光逢 。 唐 哀帝 遜位于 朱溫 , 張文蔚 、 蘇循 分別為正副冊(cè)禮使, 楊涉 、 張策 分別為正副押傳國寶使, 薛貽矩 、 趙光逢 分別為正副押金寶使。見新五代史·唐六臣傳序。 宋 周密 《癸辛雜識(shí)別集·方回》:“ 仇仁近 有句云:姓名不入六臣傳,容貌堪傳九老碑。” 清 顧炎武 《王官谷》詩:“墜笏 雒陽 墀,歸來臥積雪,視彼六臣流,恥與冠裳列?!?/div>
《漢語大詞典》:大祝
(1).官名。主神祀之官。 殷 代天官六大之一。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2).官名。掌祈禱之官。周禮·春官·序官:“大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 鄭玄 注:“大祝,祝官之長?!?/div>
《國語辭典》:實(shí)業(yè)計(jì)畫(實(shí)業(yè)計(jì)畫)  拼音:shí yè jì huà
書名。國父所著,十一萬言,分六大計(jì)畫。為發(fā)展國家經(jīng)濟(jì)的大方針,主張借用外資,從事生利事業(yè),如建筑鐵路、修治運(yùn)河、開發(fā)礦產(chǎn)等,規(guī)劃周詳。
《國語辭典》:論六家要旨(論六家要旨)  拼音:lùn liù jiā yào zhǐ
文章名。漢代司馬談撰。分析先秦、漢初學(xué)術(shù)上的六大派別:陰陽、儒、墨、法、名、道家的思想特徵和優(yōu)點(diǎn)。
《國語辭典》:興都庫什山(興都庫什山)  拼音:xīng dū kù shí shān
Hindu Kush Range
山脈名。是亞洲帕米爾高原六大山脈之一。長約一千六百公里,自帕米爾高原向西,起伏于喀什米爾之北,再向西南延伸至阿富汗。山間河谷的山口自古為軍事重地和交通要道,有煤、石油等礦產(chǎn)。
《國語辭典》:瑜伽派  拼音:yú jiā pài
古代印度六大哲學(xué)派之一,紀(jì)元前二世紀(jì),巴盾甲利(Patanjali)所創(chuàng)。其目的在用禪定的想方法與自在天合一,使精神從身體分離,入于平等一味之境。
十六大力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佛趣阿耨達(dá)龍王之請(qǐng),為說無欲之法,使諸菩薩修諸清凈行,當(dāng)?shù)么耸罅Γ{(diào)攝身心,而化諸眾生也。一、志力,菩薩心志,善總持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以化眾生,名為志力。二、意力,菩薩心意與佛之所行同。于諸眾生未度者愿悉度之,名為意力。三、行力,菩薩能以精進(jìn)之行,通達(dá)一切諸法甚深之法義,名為行力。四、慚力,菩薩能以慚愧之故,遠(yuǎn)離一切罪業(yè),興同起種種善法,名為慚力。五、強(qiáng)力,菩薩于一切障難中能堅(jiān)忍而不為非行,名為強(qiáng)力。六、持力,菩薩于所受之法,悉能演說開導(dǎo),而無遺忘,名為持力。七、慧力,菩薩有大智慧,照了諸法皆空,千億魔兵,不能惱之。名為慧力。八、德力,菩薩修無欲行,具諸功德,離諸染著,名為德力。九、辯力,菩薩有大辯力,于百千劫隨解諸法,所說無礙,名為辯力。十、色力,菩薩色相端正,若帝釋梵天及四天王至菩薩所,一見之頃,黯然無色,名為色力。十一、身力,菩薩之身,堅(jiān)固清凈,猶如金剛,火不能燒,刀不能斷,于外道中最高特勝,名為身力。十二、財(cái)力,菩薩于眾珍寶隨所念愿應(yīng)時(shí)即至,名為財(cái)力。十三、心力,菩薩知諸眾生性欲,能一其心順而化之,名為心力。十四、神足力,菩薩化導(dǎo)眾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現(xiàn)神變,度脫之,名為神通力。十五、弘法力,菩薩于諸佛之法能廣為一切眾生宣說,使眾生聞之而不斷絕,信受奉行,等除眾苦,名為弘法力。十六、降魔力,菩薩修習(xí)禪定,承順佛旨,能伏眾魔,名為降魔力。見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jīng)二。
【三藏法數(shù)】
(出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jīng))
佛赴阿耨達(dá)龍王請(qǐng),為說無欲法,令諸菩薩修于清凈之行,當(dāng)?shù)么耸罅?,調(diào)攝身心而化眾生也。(梵語阿耨達(dá),華言無熱惱。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志力〕,謂菩薩心志,善能總持諸佛一切所說之法,化導(dǎo)眾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謂菩薩心意,同佛所行,于諸眾生,未得度者,悉愿度脫,是名意力。
〔三、行力〕,行即進(jìn)趣之義。謂菩薩能以精進(jìn)之行,通達(dá)一切所說甚深法義,是名行力。
〔四、慚力〕,謂菩薩以能慚愧,故遠(yuǎn)離一切罪行,興起種種善法,是名慚力。
〔五、強(qiáng)力〕,謂菩薩于一切障難之中,而能堅(jiān)忍不為非行,是名強(qiáng)力。
〔六、持力〕,謂菩薩于所受持之法,悉能宣演開導(dǎo),而無遺忘,是名持力。
〔七、慧力〕,謂菩薩有大智慧,照了諸法皆空,雖億千魔兵而不能惱,是名慧力。
〔八、德力〕,謂菩薩修無欲行,具諸功德,離諸染著,是名德力。
〔九、辯力〕,謂菩薩有大辯才,于百千劫,隨解諸法,所說無礙,是名辯力。(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shí)節(jié)。)
〔十、色力〕,謂菩薩色相端正,若帝釋、梵王及四天王詣菩薩所,一見之頃,黯然無色,是名色力。(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雙舉也。梵王,即大梵天王也。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
〔十一、身力〕,謂菩薩之身,堅(jiān)固清凈,猶如金剛,火不能燒,刀不能斷,于外道中最勝獨(dú)尊,是為身力。
〔十二、財(cái)力〕,謂菩薩于眾珍寶,隨所念愿,應(yīng)時(shí)即至,是名財(cái)力。
〔十三、心力〕,謂菩薩知諸眾生性欲,能一其心而順化之,是名心力。
〔十四、神足力〕,謂菩薩化導(dǎo)眾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現(xiàn)神變,而度脫之,是名神足力。
〔十五、弘法力〕,謂菩薩于諸佛法,能廣為一切眾生宣說,使其聞之,而不斷絕,信受奉行,等除眾苦,是名弘法力。
〔十六、降魔力〕,謂菩薩修習(xí)禪定,承順佛旨,能伏眾魔,是名降魔力。
十六大士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六羅漢也。(參見: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