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秀霸
漢光武帝 劉秀 所佩劍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劍錄》:“ 后漢 光武 秀 在位三十三年,未貴時(shí)在 南陽 鄂山 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書,帝常服之?!?/div>
《漢語大詞典》:銅馬祠(銅馬祠)
即 漢光武帝 劉秀 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濁漳水:“﹝ 漳水 ﹞又逕 銅馬祠 車, 漢 光武廟 , 更始 三年秋, 光武 追 銅馬 於 館陶 ,大破之……故 關(guān)西 號 世祖 曰 銅馬帝 也,祠取名焉?!?/div>
《國語辭典》:光武中興(光武中興)  拼音:guāng wǔ zhōng xīng
王莽篡漢,西漢滅亡,改國號為「新」。后劉秀以寡擊眾,破莽軍,恢復(fù)漢室,國號仍為「漢」,史稱為「東漢」。后人稱此一中興漢室的史事為「光武中興」。
《國語辭典》:漢光武帝(漢光武帝)  拼音:hàn guāng wǔ dì
帝號。指東漢中興之主劉秀。參見「劉秀」條。
《國語辭典》:一禾九穗  拼音:yī hé jiǔ suì
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出世當(dāng)年,出現(xiàn)一根禾莖長出九穗的異象。《東觀漢記。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紀(jì)》:「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長大于凡禾,縣界大豐熟,因名帝曰秀?!购笠砸缓叹潘氡扔飨槿鸬尼缯?。《幼學(xué)瓊林。卷一。朝廷類》:「一禾九穗,祥鐘漢代。」
《漢語大詞典》:高密袞
西漢 末, 鄧禹 助 劉秀 取得天下,建立 東漢 政權(quán),被封為 高密侯 ,君臣相得,融洽無間。事見《后漢書。鄧禹傳》。后遂以“高密袞”指功高而取顯位。《再生緣》第三一回:“槐鼎早承 高密 袞,梅花新試 壽陽 粧。”
《漢語大詞典》:滹沱麥飯(滹沱麥飯)
后漢書·馮異傳載: 劉秀 稱帝前,自 薊 東南馳至 饒陽 無蔞亭 ,眾皆饑疲。 馮異 上豆粥。及至 南宮 ,遇大風(fēng)雨, 異 復(fù)進(jìn)麥飯菟肩,因復(fù)渡 滹沱河 至 信都 。 劉秀 稱帝后,詔賜 異 以珍寶衣服錢帛,曰:“倉卒 無蔞亭 豆粥, 虖沱河 麥飯,厚意久不報(bào)。”后因稱粥或麥飯為“滹沱飯”或“滹沱麥飯”。 宋 陶谷 清異錄·饌羞:“ 光武 在 滹沱 有 公孫 豆粥之薦。至今西北州縣有號粥為‘滹沱飯’者。” 宋 范成大 《初四日東郊觀麥苗》詩:“相將飽喫 滹沱 飯,來聽林間快活啼?!?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五·侑食樂章》:“諧八音,繼三嘆;請觀 漢祖 用兵時(shí),為嘗 馮異 滹沱 飯?!?吳晗 《朱元璋傳》第八章一:“ 元璋 嘗時(shí)對臣下說皇后的賢德,提起當(dāng)年的炊餅,比之為 無蔞 豆粥、 滹沱 麥飯。”
《漢語大詞典》:呼沱飯(呼沱飯)
即粥。據(jù)后漢書·馮異傳《光武帝紀(jì)上》載, 光武帝 劉秀 于 更始 二年行軍至 呼沱河 (按即 滹沱河 ),時(shí)天寒,眾皆饑疲, 馮異 進(jìn)豆粥。明旦, 光武 謂諸將曰:“昨得 公孫 ( 馮異 字)豆粥,飢寒俱解?!焙笏煊蟹Q粥為“呼沱飯”者。 宋 陶谷 清異錄·呼沱飯:“ 光武 在 滹沱 ,有 公孫 豆粥之薦,至今西北州縣有號粥為呼沱飯者。”
《漢語大詞典》:南陽佳氣(南陽佳氣)
亦作“ 南陽氣 ”。 東漢 光武帝 劉秀 , 南陽 人,起兵 舂陵 ,望氣術(shù)士 蘇伯阿 受 王莽 派遣到 南陽 ,遙望 舂陵 ,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焙笥靡苑Q帝王之氣。 唐 杜甫 《自京竄至鳳翔喜達(dá)行在所》詩之二:“司隸章初睹, 南陽 氣已新?!?宋 曾鞏 《英宗皇帝挽詞》之一:“已應(yīng) 南陽 氣,猶遲 代 邸 來?!?宋 曾鞏 《郡齋即事》詩之一:“依然自昔興王地,長在 南陽 佳氣中?!?/div>
《漢語大詞典》:巾車之恩(巾車之恩)
謂 漢 光武帝 劉秀 于 巾車鄉(xiāng) (今 河南 寶豐 東)擒獲 馮異 ,旋即赦而錄用的故事。據(jù)后漢書·馮異傳載: 異 本為 王莽 郡掾,與 苗萌 共守 父城 拒 漢 。 光武 略地 潁川 ,攻 父城 不下,屯兵 巾車鄉(xiāng) 。 異 間出行屬縣,為 漢 兵所執(zhí)。時(shí) 異 從兄 孝 及同郡 丁綝 、 呂晏 并從 光武 ,因共薦 異 ,得召見。 異 遂歸 漢 ,后為 光武 佐命功臣。 建武 六年春, 異 朝京師, 光武 引見后,賜以珍寶、衣服、錢帛。 異 謝曰:“臣聞 管仲 謂 桓公 曰;‘愿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 賴之。臣今亦愿國家無忘 河 北之難,小臣不敢忘 巾車 之恩?!?/div>
《漢語大詞典》:燎灶(燎竈)
漢光武帝 劉秀 為破虜大將軍時(shí),曾率部自 薊 馳往 饒陽 ,饑寒疲乏,及至 南宮 ,遇大風(fēng)雨,乃避之道旁空舍, 馮異 抱薪, 鄧禹 生火, 劉秀 自“對灶燎衣”。見后漢書·馮異傳。后遂以“燎灶”為帝王困難時(shí)臣子效忠之典故。 清 姚宗昌 《蕪蔞亭》詩:“敗軍無隊(duì)伍,燎灶有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