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2,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卞泣
楚岡
隋卞
誚石
和贄
怨歌行
有眼不識荊山玉
《漢語大詞典》:卞泣
卞和 之泣。 卞和 得玉璞以獻(xiàn) 楚王 , 楚王 以為詐,砍其雙腳, 卞和 抱其璞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后指因蒙受冤屈或不遇知己而痛苦悲傷。 唐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詩:“濫竊商歌聽,時(shí)憂 卞 泣誅。”參見“ 卞和 ”。
《國語辭典》:卞和  拼音:biàn hé
人名。春秋楚人。于荊山得璞玉獻(xiàn)于楚王,兩次見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寶玉,遂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
《漢語大詞典》:楚岡(楚岡)
指 卞和 得璞玉的 荊山 。 元 貢奎 《雜言》詩之二:“ 楚 岡產(chǎn)至寳,草木為華滋。一朝獻(xiàn)君門,借問識者誰?”
《漢語大詞典》:隋卞
指 隋侯 之珠和 卞和 之璞。泛指寶物。 晉 陸云 《贈顧彥先》詩之一:“光瑩之偉, 隋 卞 同珍。”參見“ 隨珠和璧 ”。
分類:卞和寶物
《漢語大詞典》:隨珠和璧(隨珠和璧)
隨侯 珠與 和氏 璧的并稱。傳說古代 隨國 姬 姓諸侯見一大蛇傷斷,以藥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銜明月珠以報(bào)德,因曰 隨侯 珠,又稱靈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荊山 得一璞玉,先后獻(xiàn)給 武王 、 文王 ,均以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斷兩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寶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見《韓非子·和氏》《淮南子·覽冥訓(xùn)》。后以“隨珠和璧”泛指珍寶或珍寶中的上品。漢書·西域傳贊:“興造甲乙之帳,落以 隨 珠 和 璧?!?清 錢泳 《履園叢話·收藏·總論》:“看書畫亦有三等,至真至妙為上等,妙而不真為中等,真而不妙為下等。上等為 隨 珠 和 璧?!?/div>
分類:和氏
《漢語大詞典》:誚石(誚石)
楚 人 卞和 得玉璞,先后獻(xiàn)之 厲王 、 武王 ,二王均輕信玉人之言,將“寶玉而題之以石”,以 和 為誑,而刖其雙足。及 文王 即位, 和 又抱璞哭于 楚山 下,王聞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玉,名曰 和氏 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后遂用作典故,以“誚石”譏諷為政者不識賢才。 唐 黃滔 《盧員外潯啟》:“韻匪擲金,理宜誚石?!?/div>
《漢語大詞典》:和贄(和贄)
指 卞和 向 楚王 獻(xiàn)玉之事。 唐 黃滔 《祭先外舅文》:“高高蟾桂,赫赫 鴻都 ; 和 贄之寧三泣, 宋 盧之俟一呼?!痹敗?和氏璧 ”。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時(shí)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xiàn)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xiàn),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也稱為「和璧」。
《漢語大詞典》:怨歌行
亦稱“ 怨詩行 ”。 樂府《楚調(diào)曲》名。相傳 春秋 楚 卞和 獻(xiàn)玉遭刑,作《怨歌行》。古辭今存“天德悠且長”一篇。 三國 魏 曹植 等有擬作。其后 南朝 梁武帝 等皆有擬作,都以此為標(biāo)題?;蛞詾榧?span id="fvb9tbp" class="book">《團(tuán)扇歌》,為 漢 班婕妤 失寵于 成帝 ,托辭于紈扇而作。參閱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怨詩行 宋 郭茂倩 題解。
《國語辭典》:有眼不識荊山玉(有眼不識荊山玉)  拼音:yǒu yǎn bù shì jīng shān yù
荊山玉,春秋時(shí)代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發(fā)現(xiàn)的璞玉,兩次獻(xiàn)給楚王,都被認(rèn)為是普通的石頭。「有眼不識荊山玉」比喻認(rèn)不出名貴的物品或杰出的人物。如:「這么純凈的水晶,你竟然當(dāng)成玻璃,真是有眼不識荊山玉?!埂督鹌棵吩~話》第二一回:「我西門慶一時(shí)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fù)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過后知君子,方才識好人。』千萬作饒恕我則個(g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