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頓教丈六即法身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不從漸次,唯談圓頓之理,空有兩亡,色心無礙,大乘菩薩了一切法無非法身,故名頓教丈六即法身也。
呼名即至
【三藏法數(shù)】
謂于天下男女,及象馬巨細等聲,無不能聞,若有呼其名者,或遠或近,隨即而至,是為呼名即至。
名字即佛
【三藏法數(shù)】
謂或從知識處聞,或從經(jīng)卷中見,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佛。
觀行即佛
【三藏法數(shù)】
謂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yīng),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為觀行即佛,此五品位也。(理慧相應(yīng)者,理即所觀之理境,慧即能觀之智慧。應(yīng)者,當也。謂境智相當,則言行一致也。五品者,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分證即佛
【三藏法數(shù)】
謂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至此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是為分證即佛。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礙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等覺者,去后妙覺佛位,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覺也。)
究竟即佛
【三藏法數(shù)】
謂道窮妙覺,種智俱圓,是為究竟即佛,此極果妙覺佛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妙覺者,覺體圓明,不可思議也。)
第三人,沒已即出,出更不沒
【三藏法數(shù)】
此一種以喻內(nèi)凡之人,發(fā)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斷善根,沒生死河,故云沒。今因親近善友,能生信心,雖沒而出,故云沒已即出。復(fù)能堅持凈戒,讀誦書寫解說經(jīng)典,后證道果,故云出更不沒。(內(nèi)凡者,已入佛法名內(nèi),未登圣位名凡也。)
第四人,入已便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
【三藏法數(shù)】
此一種以喻四果之人,昔斷善根,故云沒。親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書寫解說經(jīng)典,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轉(zhuǎn),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觀四方。(四果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
第五人,入已即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觀已即去
【三藏法數(shù)】
此一種以喻緣覺之人,沒出住等,義與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過于四果,心求前進,得證緣覺,無有退轉(zhuǎn),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第六人,入已即去,淺處則住
【三藏法數(shù)】
此一種以喻菩薩,由利根故,堅住信心,而斷諸煩惱也。言入已即去者,謂菩薩為度他故,雖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淺處則住者,謂雖入生死,而又不為生死所溺也。
即色無常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計前形處見其變壞,以為無常,今謂此形色即是無常,故云即色無常。
異體相即義
【三藏法數(shù)】
異體相即者,謂諸法異體,更互相望,全體形奪也。然具有體無體,方成緣起。若一緣有體,能起諸緣,即是一緣;若一緣無體,所起之緣,即是諸緣。一緣有體無體既爾,諸緣有體無體亦然。經(jīng)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是也。(全體形奪者,謂有無之體,更互形比與奪也。一緣者,即一法之因緣也。)
同體相即義
【三藏法數(shù)】
同體相即者,謂本一多一同是一體,故相即也。蓋本一有體,能作多一;多一無體,由本一成多一,即本一也。故本一有體,則多一無體,多一有體,則本一無體也。(本一者,謂多數(shù)中隨其所用之一即為本也。)
真理即事門
【三藏法數(shù)】
真理即事門者,謂真如理性,即是事法。非理之外而別有事。如水即是波,非波之外而別有水。般若心經(jīng)云:空即是色。是也。
事法即理門
【三藏法數(shù)】
事法即理門者,謂世間一切事法,本無自性,皆由因緣會集而有,舉體即是真性,而不出乎事法之外。般若心經(jīng)云:色即是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