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谷 → 榖谷”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典故
大谷梨


《昭明文選》卷十六〈賦辛·志下·閑居賦〉~704~
竹木蓊藹,靈果參差。張公大谷之梨,梁侯烏椑之柿。唐·李善注引《廣志》:「洛陽北芒山有張公夏梨甚甘,海內(nèi)惟有一樹。」

例句

未勝晏子江南橘,莫比潘家大谷梨。 崔興宗 和王維敕賜百官櫻桃

色對瑤池紫,甘依大谷紅。若令逢漢主,還冀識張公。 李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南洛陽人,字伯明,號太谷。嘉靖十七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有《太谷詩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伯明,洛陽人。嘉靖戊戌進(jìn)士,官主事。有《大谷集
維基
溫新(1491年—?),字伯明,號大谷,河南洛陽中護(hù)衛(wèi)官籍,山東益都縣人。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式戊戌科會試第三百十六名,登第三甲第二百零九名進(jìn)士。官戶部主事。

人物簡介

簡介
成運(yùn),朝鮮王朝燕山君、宣祖年間的學(xué)者。字健叔,號大谷。原籍昌寧。

人物簡介

維基
沈幾,字去疑,號次復(fù),又號大谷居士,蘇州府長洲縣人。復(fù)社人物。著有《原易》《原莊》《原李》 及《紫陽一燈》等書似已佚。。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解元,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jìn)士。刑部觀政,授福建福寧州知州,丁憂歸。九年復(fù)補(bǔ)福寧知州。十三年考察去職。性抗直,不善事上官。罷歸,日與從游,講學(xué)不倦。
《漢語大詞典》:大谷
(1).泛指山谷之大者。《詩·大雅·桑柔》:“大風(fēng)有隧,有空大谷?!?晉 夏侯湛 《山路吟》:“冒晨朝兮入大谷,道逶迤兮嵐氣清。”
(2).地名。又稱 大谷口 、 水泉口 。在今 洛陽市 南。后漢書·董卓傳:“ 卓 遣將 李傕 詣 堅 求和, 堅 拒絶不受,進(jìn)軍 大谷 ,距 洛 九十里。” 李賢 注:“ 大谷口 在故 嵩陽 西北三十五里,北出對 洛陽 故城。 張衡 《東京賦》云‘ 盟津 達(dá)其后, 大谷 通其前’是也。”其地以產(chǎn)梨著名。文選·潘岳〈閑居賦〉:“ 張公 大谷 之梨, 梁侯 烏椑之柿。” 劉良 注:“ 張公 居 大谷 ,有夏梨,海內(nèi)唯此一樹?!?唐 崔興宗 《和王維敕賜百官櫻桃》詩:“末勝 晏子江 南橘,莫比 潘 家 大谷 梨?!?/div>
《漢語大詞典》:石谼
深壑;大谷。 宋 蘇軾 《廬山二勝·開先漱玉亭》詩:“餘流滑無聲,快瀉雙石谼?!?明 劉基 《題群龍圖》詩:“安得 伶?zhèn)?截竹筒,吹之呼龍出石谼,使我一見開昏瞢。”
分類:深壑大谷
《漢語大詞典》:關(guān)谷(關(guān)谷)
(1). 西關(guān) 和 大谷 的并稱。《文選·曹植〈應(yīng)詔〉詩》:“西濟(jì) 關(guān) 谷 ,或降或升?!?李善 注引 陸機(jī) 《洛陽記》:“ 洛陽 有 西關(guān) , 南伊闕 , 谷 ,即 大谷 也?!?br />(2). 潼關(guān) 和 函谷關(guān) 的并稱。文選·潘岳〈西征賦〉:“慍 韓 馬 之大憝,阻 關(guān) 谷 以稱亂?!?李善 注:“ 關(guān) 谷 , 潼關(guān) 函谷 也?!?/div>
《國語辭典》:巨壑  拼音:jù huò
1.大海。北齊。祖珽 望海詩:「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里?!固?。岑參〈精衛(wèi)〉詩:「西山木石盡,巨壑何時平?」
2.深淵大谷,大坑谷。宋。朱熹〈臥龍之游錢通守得江字不及賦詩已解矣熹用其韻紀(jì)事以贈并附卷末〉詩:「邀君康山游,聽此巨壑淙。」清。顧炎武〈五臺山記〉:「其山中雨夜時吐火焰?!兑住吩唬骸簼芍杏谢鸶铩唬钌骄捋譄o佛之處亦往往有之,不足辨。」
《漢語大詞典》:起云(起雲(yún))
本指云的產(chǎn)生和升起。因其產(chǎn)生、升起于深山大谷,故喻指隱逸者趁時而出。 南朝 梁元帝 《隱居先生陶弘景碑》:“飛流界道,似天漢之橫波;觸石起云,若奇峰之出岫?!?唐 杜甫 《戲寄崔評事表侄蘇五表弟韋大少府諸侄》詩:“隱豹深愁雨,潛龍故起云?!?楊倫 箋注:“隱豹自謂,潛龍謂諸公。言己畏雨不出,而諸公不宜然也。”
《漢語大詞典》:天灶(天竈)
古代兵家稱大谷之口。吳子·治兵:“ 武侯 問曰:‘三軍進(jìn)止,豈有道乎?’ 起 對曰:‘無當(dāng)天灶,無當(dāng)龍頭。天灶者大谷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div>
分類:兵家大谷
《國語辭典》:太倉稊米(太倉稊米)  拼音:tài cāng tí mǐ
在太倉中的一粒小米。語本《莊子。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比喻極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