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灼臂落發(fā)(灼臂落髮)
燒炙手臂,剃去頭發(fā)。佛教徒表示自我懺悔的一種方式。宋史·蔡襄傳:“ 開寳 浮圖災,下有舊瘞佛舍利,詔取以入,宮人多灼臂落髮者?!?/div>
《國語辭典》:梁皇寶懺(梁皇寶懺)  拼音:liáng huáng bǎo chàn
一種中國佛教的懺悔儀軌。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邀高僧將文宣王蕭子良撰的《凈住子》刪繁去蕪,采集諸經(jīng)妙語,編成十卷懺悔文,總列四十品章。原名《慈悲道場懺法》,因是梁武帝的創(chuàng)修,故俗稱為《梁皇寶懺》。是中國最通行的懺悔儀軌之一。
《漢語大詞典》:懺舌(懺舌)
謂自陳己過表示懺悔。 清 黃宗羲 《陳夔獻五十壽序》:“蓋未幾而同學益進,不啻山鳴而谷應也。向之靳故者,皆懺舌嗟嘆?!?/div>
分類:自陳懺悔
《漢語大詞典》:調懺(調懴)
修養(yǎng)和懺悔。舊唐書·高祖紀:“是以敷演經(jīng)教,檢約學徒,調懴身心,捨諸染著,衣服飲食,咸資四輩。”
七種懺悔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欲為懺悔時,當起之七種心也:一、生大慚愧心。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jīng)劫數(shù),我猶輪轉生死,無有出期,以此為慚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業(yè),常與罪相應,以此因緣,命終之后,應墮于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之苦,以此為恐怖也。三、厭離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之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此身為眾苦所集,一切皆不凈,以此為厭離也。四、發(fā)菩提心。欲得如來之身者,當發(fā)菩堤心,救度眾生,身命財無所吝惜也。五、冤親平等心。于一切眾生,無冤無親,起慈悲,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為懺也。六、念報佛恩心。如來往昔在無量劫中為我等故,修諸苦行,如此恩德,實難酬報,須于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眾生入于正覺,以此為念也。七、觀罪性空。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內外,非中間,本來為空,故罪亦無有,以此為觀也。
【佛學常見辭匯】
人們在作懺悔時所應具有的七種心情,即大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fā)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佛報恩心、觀罪性空。
【三藏法數(shù)】
(出慈悲水懺)
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華梵兼舉,故云懺悔。懺名修來,悔名改往。若欲懺悔者,先當起七種心也。
〔一、生大慚愧心〕,慚即慚天,愧即愧人。謂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jīng)劫數(shù),而我等輪轉生死,未有出期,此實可慚可愧,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二、恐怖心〕,謂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業(yè)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后,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
〔三、厭離心〕,謂我等當觀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凈,甚可厭離。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
〔四、發(fā)菩提心〕,梵語菩提,華言道。謂欲得如來身者,當發(fā)菩提心,救度眾生,于身命財,無所吝惜,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
〔五、冤親平等心〕,謂于一切眾生,無冤無親,起慈悲心。無彼我相,平等救度,當以此心,普為懺悔也。
〔六、念報佛恩心〕,謂如來往昔無量劫中,為我等故,修諸苦行,舍頭目髓腦等,如此恩德,實難酬報。我等報如來恩者,須于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眾生,同入正覺。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
〔七、觀罪性空心〕,謂我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當知罪性不在內外,不在中間,本來是空,罪亦何有。若能運此心觀,即是真懺悔也。
三品懺悔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懺悔)
【佛學大辭典】
(術語)往生禮贊曰:「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佛學常見辭匯】
往生禮贊說:「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br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往生禮贊曰懺悔有三品:
一、上品懺悔 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
二、中品懺悔 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
三、下品懺悔 遍身徹熱,眼中淚出。
三聚懺悔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具名大乘三聚懺悔經(jīng)。一卷。隋阇那崛多譯。菩薩藏經(jīng)之異譯。說隨喜勸請回向三聚之懺悔法。
大準提菩薩焚修悉地懺悔玄文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準提懺之具名。
方等懺悔
【佛學大辭典】
(術語)行方等三昧,而懺悔六根之罪障也。
六根懺悔
【佛學大辭典】
(修法)懺悔六根之罪障也。法華懺法記其作法。
正懺悔
【佛學大辭典】
(修法)懺法之式有七日之加行法,其終正作行事,曰正懺悔。
回心懺悔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回惡心而向善心披陳往日之非而悔過也。
作法懺悔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種悔法之一。(參見:懺悔)附錄。
菩薩五法懺悔文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失譯。于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fā)愿之五悔各作偈語,蓋西土賢圣之撰述也。
菩薩五法懺悔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菩薩五法懺悔文之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