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反正  拼音:fǎn zhèng
1.由不正復歸于正。三國魏。鐘會 檄蜀文:「我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撥亂反正。」
2.一反與一正。如:「相反可以相成,反正如能互用,困難自然迎刃而解。」
3.無論如何。如:「反正要來,不如早點來?!?br />4.敵對的一方向我方投降。如:「他率領部分弟兄,向政府軍反正?!?/div>
《國語辭典》:隸書(隸書)  拼音:lì shū
書體名:(1)篆書的簡化體,創(chuàng)始于秦,通行于漢、魏。早期隸書在字形結構上保留較多的篆書形跡,稱為「古隸」、「秦隸」;后來筆畫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隸書稱為「八分書」。典型隸書的特點是:橫畫起筆回鋒,隆起如蠶頭之形;收筆頓筆挑起,具雁尾之狀。(2)楷書的別名。也作「今隸」。魏、晉至唐使用。
《國語辭典》:正書(正書)  拼音:zhèng shū
1.一種漢字書體。由隸書演變而來。參見「楷書」條。
2.舊時經、史一類傳承道統(tǒng)的書籍?!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從來正書上面說,孔子貌似楊虎,以致匡人之圍?!?/div>
《漢語大詞典》:考文(攷文)
考訂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 清 龔自珍 《與人箋》:“前四者旌校讎之功,后四者俟攷文之圣?!?br />(1).原指考正書名。禮記·中庸:“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鄭玄 注:“文,書名也?!焙蠓褐缚加單霓o。 清 顧炎武 《答李子德書》:“愚以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清 龔自珍 《古史鉤沉論三》:“將欲更定 姬周 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當之?”
(2).考試辭章。 唐 韓愈 《上考功崔虞部書》:“執(zhí)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囂之徒已相與稱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書·選舉志上:“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乎?”
《國語辭典》:楷書(楷書)  拼音:kǎi shū
1.一種漢字書體。初指筆畫平直,端正工整的字體,唐宋以后專指由隸書演變而來的正體書法。與隸書的主要區(qū)別為省略尾部的挑筆。約起源于后漢,至魏完備成體,通行至今。也稱為「真書」、「真字」、「正楷」、「正書」。
2.以楷隸謄抄文字的官吏。起自晉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故事二》:「中書檢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給楷書一人,錄凈而已。」
《國語辭典》:真書(真書)  拼音:zhēn shū
一種漢字書體。參見「楷書」條。
《國語辭典》:黃庭經(黃庭經)  拼音:huáng tíng jīng
1.書名。宋張君房《云笈七簽》有〈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黃庭遁甲緣身經〉三種,此外其他道書所載尚有〈黃庭養(yǎng)神經〉、〈黃庭中景經〉等數種,為道家言養(yǎng)生之書。簡稱為「黃庭」
2.唐褚遂良列入晉右軍王羲之書目正書五卷中第二的小楷法帖。宋以來刻本繁多,以〈秘閣續(xù)帖〉與〈越州石氏帖〉為著,前者為全本,筆勢雄秀,書體略近于鐘繇;后者為殘本,書體略近歐陽詢。
《國語辭典》:書譜(書譜)  拼音:shū pǔ
書名。唐代孫過庭撰,二卷。論述正書、草書的筆法章法精到入微。現存其手書真跡一卷,題為「書譜卷上」。
《漢語大詞典》:正筆(正筆)
即正書、正楷。 唐 竇臮 《述書賦》上:“ 武子 ( 范寧 )正筆,頗全古質。”參見“ 正書 ”、“ 正楷 ”。
分類:正書正楷
《國語辭典》:大楷  拼音:dà kǎi
約為一寸半至二寸見方的正楷大字。如:「他這篇大楷,氣勢雄渾,寫得真不錯?!?/div>
《漢語大詞典》:外編(外編)
正書以外帶補遺、補缺性質的別編。宋史·藝文志一:“ 程迥 易章句十卷,又《外編》一卷?!?清 雷浚著 說文外編:“因取見于群經和玉篇、廣韻說文不載的字,故以外編為名?!?/div>
《國語辭典》:勘誤(勘誤)  拼音:kān wù
校正文字訛誤。也作「刊誤」。
《漢語大詞典》:開詞(開詞)
評話演員說正書之前,有時先念誦一段詞,稱為“開詞”。詞牌常用《西江月》、《臨江仙》、《鷓鴣天》等。也有用律詩或絕句的。內容與正書不一定有關。
《漢語大詞典》:雁塔圣教序
全稱《雁塔三藏圣教序記》,又稱《慈恩寺圣教序記》。唐代碑刻。正書。褚遂良書。公元652年鐫立。因所刻為唐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與唐高宗為太子時所撰[kg*4]《述三藏圣教序記》,又立于長安(今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故名。書法雅麗遒逸,為褚書代表作。
《國語辭典》:一口兩匙(一口兩匙)  拼音:yī kǒu liǎng chí
一口吃兩匙食物,不易嚼爛。語本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四:「口不兩匙休足谷,身能幾屐莫言錢。」自注:「吳諺云:『一口不能著兩匙。』」后用以比喻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