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49 【介紹】: 三國魏沛國譙人。曹丕子。文帝黃初三年立為河?xùn)|王。明帝即位,以先帝遺意,愛寵異于諸弟。然性粗暴,婢妾多為殘害。明帝太和六年改封東海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76 【介紹】: 西晉河內(nèi)溫人,字孔業(yè)。司馬望子。出繼其叔父昌武亭侯司馬遺。仕魏,歷位典農(nóng)中郎將、原武太守。晉武帝代魏封河間王。卒謚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魏沛國譙人,字元首。齊王曹芳族祖。芳年幼即位,曹爽與司馬懿輔政。正始四年,曾上書請封宗室,曹爽不用。所作《六代論》傳世。官至弘農(nóng)太守。
全三國文·卷二十
囧字元首,中常侍騰兄叔興之后,齊王芳族祖,官弘農(nóng)太守。(案:別有清河王囧,乃明帝子,非即此?!?a target='_blank'>晉書·汝南王亮傳》:「泰始初,亮都督關(guān)中雍涼諸軍事,有軍司曹囧?!箘t清河王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吳吳郡人,字伯海。本姓俞,孫策賜姓孫(另有一說河為堅族子)。少從孫堅征討,常為前驅(qū)。又從孫策平吳、會,從孫權(quán)破李術(shù),拜威寇中郎將,領(lǐng)廬江太守。后媯覽、戴員縱邊洪殺丹楊尹孫翊,河赴怒責(zé),被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01 【介紹】: 西晉河內(nèi)溫人,字景耀。司馬洪子。初襲封河間王。晉武帝咸寧三年,徙封章武。太康末嗣義陽王望。兇暴無行,諂附趙王司馬倫。惠帝元康末為散騎常侍。倫將篡,使逼奪惠帝璽綬。為中書令。倫敗被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47—300 【介紹】: 西晉滎陽中牟人,字安仁。夙慧,有奇童之號。早辟司空太尉府。舉秀才。出為河陽令,轉(zhuǎn)懷縣令。勤于政績。負才不得志,作謠諷山濤、裴楷等為帝所親遇者。楊駿輔政,引為太傅主簿。駿誅,除名。后累遷為給事黃門侍郎。性輕躁趨利,諂事賈謐,為“二十四友”之首。趙王司馬倫執(zhí)政,岳與倫親信孫秀有宿怨,秀誣以謀反誅之。岳美姿儀,少時出門,常為婦人投果滿車而歸。善詩賦,詩與陸機并稱。今存《潘黃門集》輯本。
全晉文
岳安安仁,榮陽中牟人。武帝時辟司空太尉府,舉秀才,出為河陽令,轉(zhuǎn)懷令,補尚書度支郎,遷廷尉評,以公事免?;莸鄢?,太傅楊駿引為主簿,駿誅除名,選為長安令;尋補著作郎。轉(zhuǎn)散騎侍郎,與石崇等謀誅趙王倫,事覺遇害。有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07 【介紹】: 西晉河內(nèi)溫人,字文載。司馬孚孫。封河間王,鎮(zhèn)關(guān)中?;莸塾揽刀?,趙王司馬倫逼惠帝禪位,征颙兵。兵將發(fā),聞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等舉兵討倫,乃反助兩王,“八王之亂”自此始。至洛陽,拜太尉,加三賜之禮。太安初,與成都王司馬穎等討囧。明年又與穎同討長沙王司馬乂。永興初,挾帝至長安。后為東海王司馬越所敗。懷帝永嘉初召為司徒,途中為南陽王司馬模所害?!鞍送踔畞y”至此終。
全晉文·卷十四
颙字文載,孚孫。初襲父瑰爵為太原王,咸寧三年改封河間王,元康初為北中郎將,監(jiān)鄴城,尋遷平西將軍,鎮(zhèn)關(guān)中。趙王倫誅,進侍中太尉,尋舉兵討齊王囧,囧敗,復(fù)攻長沙王乂,及乂死,以為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尋劫遷車駕,為東海王越等所敗,逃入太白山。永嘉初徵為司徒,南陽王模遣將殺之。
司馬籥 朝代:西晉

人物簡介

簡介
司馬籥(?-311年),西晉宗室,晉武帝之孫,清河康王司馬遐第二子。初封新蔡王,其兄司馬覃死后,改封清河王。
劉易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易,劉聰子,封河間王,為車騎大將軍,進太尉,拜太宰,以諫不用忿恚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73—300 【介紹】: 西晉河內(nèi)溫人,字深度。司馬炎子。封清河王。歷右將軍、撫軍將軍,加侍中。性懦弱,無所是非?;莸塾榔皆?,楚王司馬瑋舉兵,使收衛(wèi)瓘,瓘故吏榮晦盡殺瓘子孫,遐不能禁。為世所非。卒謚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48 【介紹】: 十六國時后趙國君。石虎子。羯族。初拜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封河間王,鎮(zhèn)冀州。建武三年石虎殺太子邃立其為太子。五年領(lǐng)大單于,主持朝政。九年討鮮卑斛谷提,斬首三萬級。執(zhí)政期間,荒淫暴虐,朝臣畏憚。十四年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57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略陽臨渭人,氐族,字永則,小字阿法。苻堅庶兄,苻生時為后將軍,封清河王。生殺害宗室勛舊略盡,將及法兄弟。法乃率眾潛入宮門。堅繼至,殺生。堅即位稱大秦天王,以法為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東海公。堅母以法長而賢,又得眾心,懼終為變,遂賜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北海劇人,王猛子。苻堅以為扶風(fēng)太守,遷幽州刺史。堅死,擁苻丕即帝位。累拜左丞相。后為慕容永所敗,戰(zhàn)死。
全晉文
永,猛子,仕苻堅為幽州刺史。堅死,擁立苻丕于晉陽,拜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尚書令,封清河公。尋拜司徒,錄尚書事,進左丞相,為慕容永所敗,死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后秦天水人,字景亮。少有大志,性剛簡清亮。初事前秦苻堅為吏部令史。淝水之戰(zhàn),苻堅大敗,明年姚萇率羌人于渭北牧地起兵,緯與尹詳、龐演等扇動群豪,推姚萇為盟主,任右司馬。不久,萇敗苻堅,遣緯說堅,求禪代之事。萇死,佐姚興滅苻登,討平鮮卑薛勃,成興之業(yè),皆緯之力。歷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尚書左右仆射、清河侯。
全晉文
緯字景亮,天水人,仕苻堅為尚書令史,堅敗,擁立姚萇,歷右司馬,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尚書左右仆射。姚興嗣位,封清河侯,卒贈司徒,謚曰忠成侯。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劉氏。又曰薩何。并州西河人。以獵為業(yè)。既而死。歷游地獄。大怖。有道人慰安之。且為說法曰。吾汝前世師也。當(dāng)速往丹陽會稽吳郡。尋阿育王塔像?;谙促碜?。俄復(fù)生。乃棄家為沙門。寧康中。至京師。夜見長干寺剎尾有異色。即詣再拜環(huán)繞之。忽光迸剎下。钁之得三石碑。覆鐵函一。開之有銀函。又開之有金函。藏舍利三顆。爪甲一。紺發(fā)一螺。引之長數(shù)丈。函旁有款識。蓋周宣王時。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之一也。簡文帝先為三層之塔。以奉安之。太元十六年。孝武帝又加三層其上。咸和中。丹陽尹高悝。掘張侯橋浦中。得金像無趺。有旁行書詳之曰。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車載而歸。至長干巷。車不行。因從牛所如即入寺。遂留之。又一年。臨海男子張系。世漁于???。得銅蓮華趺。不敢藏。以送縣進之。有詔安金像之足。如鑰合。然有五梵僧。詣悝曰。昔得像于天竺。至鄴遭亂埋河邊。已而尋之失所在。比夢像出江東為君所獲。故來瞻禮耳。悝與俱至長干。像即放光。五僧云。其頂后尚有圓光相。后當(dāng)?shù)弥?。咸安元年。交州合浦蜑董宗之采珠海困果得之。以為奇瑞。表進之。有詔安像之背。如函蓋焉。凡四十馀年。東西散失。而復(fù)并一處。非靈異乎。達供事久之。遂東游。至吳郡拜瞻石像。石像者。建興元年。有漁于松江者。每夜見光。疑為海神。傳之道俗。居士朱應(yīng)。偕東靈寺帛尼。至滬瀆口。見二巨人浮而至。視之石質(zhì)也。背有志。一名維衛(wèi)。二名迦葉。迎置通玄寺。達留通玄三年。懺洗不懈。又至?xí)?。拜瞻鄮嶺山塔。此塔亦阿育王所造。有靈光發(fā)塔頂。達傾誠懺洗。盡酬地獄道人之誡。達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十三 興福
竺慧達。姓劉。本名薩河。并州西河離石人。少好田獵。年三十一忽如暫死。經(jīng)日還蘇。備見地獄苦報。見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師。為其說法訓(xùn)誨令出家往丹陽會稽吳郡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懺先罪。既醒即出家學(xué)道。改名慧達。精勤福業(yè)。唯以禮懺為先。晉寧康中至京師。先是簡文皇帝于長干寺造三層塔。塔成之后每夕放光。達上越城顧望見此剎杪獨有異色。便往拜敬晨夕懇到。夜見剎下時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許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里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發(fā)。發(fā)申長數(shù)尺。卷則成螺。光色炫耀。乃周敬王時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嘆異。乃于舊塔之西更豎一剎。施安舍利。晉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為三層。又昔晉咸和中丹陽尹高悝。于張侯橋浦里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趺。而制作甚工。前有梵書云。是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載像還至長干巷口。牛不復(fù)行非人力所御。乃任牛所之。徑趣長干寺。爾后年許。有臨海漁人張系世。于海口得銅蓮華趺浮在水上。即取送縣??h表上上臺。敕使安像足下。契然相應(yīng)。后有西域五僧詣悝云。昔于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置河邊。王路既通尋覓失所。近得夢云。像已出江東為高悝所得。故遠涉山海欲一見禮拜耳。悝即引至長干。五人見像歔欷涕泣。像即放光照于堂內(nèi)。五人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dāng)至。晉咸安元年交州合浦縣采珠人董宗之。于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晉簡文帝敕施此像??籽☉彝馍恢?。凡四十馀年東西祥感光趺方具。達以剎像靈異倍加翹勵。后東游吳縣禮拜石像以像于西晉將末建興元年癸酉之歲。浮在吳松江滬瀆口。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以迎之。于是風(fēng)濤俱盛駭懼而還。時有奉黃老者。謂是天師之神。復(fù)共往接飄浪如初。后有奉佛居士吳縣民朱應(yīng)。聞而嘆曰。將非大覺之垂應(yīng)乎。乃潔齋共東云寺帛尼及信者數(shù)人到滬瀆口。稽首盡虔歌唄至德。即風(fēng)潮調(diào)靜。遙見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銘志一名惟衛(wèi)。二名迦葉。即接還安置通玄寺。吳中士庶嗟其靈異。歸心者眾矣。達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晝夜虔禮未嘗暫廢。頃之進適會稽禮拜??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歲久荒蕪示存基蹠。達翹心束想乃見神光焰發(fā)。因是修立龕砌。群鳥無敢棲集。凡近寺側(cè)畋漁者必?zé)o所獲。道俗傳感莫不移信。后郡守孟顗。復(fù)加開拓。達東西覲禮屢表徵驗。精勤篤勵終年無改。后不知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