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三調(三調)
(1). 漢 代樂府相和歌的平調、清調、瑟調的合稱,也叫清商三調。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側為三調。《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李善 注引宋書:“第一平調、第二清調、第三瑟調、第四楚調、第五側調。然今三調,蓋清、平、側也?!?span id="6661166" class="book">《舊唐書·音樂志二》:“平調、清調、瑟調,皆 周 房中曲之遺聲也, 漢 世謂之三調。”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古樂府有三調聲,謂清調、平調、側調也?!?br />(2).指調粟(征收糧食)、調帛(征交絹帛)、雜調(攤派勞役)。南齊書·武帝紀:“水旱為災,實傷農稼……三調眾逋宿債,并同原除。”資治通鑒·南朝齊武帝永明十一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調,謂調粟、調帛及雜調也?!?/div>
《國語辭典》:苦寒行  拼音:kǔ hán xíng
詩名。樂府清調樂曲,是曹操于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征袁紹外甥高干時所作。全篇敘述行軍經太行山時,跋涉冰雪溪谷的艱苦,故稱為「苦寒行」。
《國語辭典》:清商樂(清商樂)  拼音:qīng shāng yuè
樂曲名。中國東晉南北朝間(西元370~589),承襲漢、魏相和諸曲,吸收當時民間音樂發(fā)展而成的伎樂的總稱,亦名清商曲,隋唐時簡稱為「清樂」。主要用于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也用于宮廷元旦朝會、宴饗、祀神等活動。本漢魏以來中原舊調,因晉室播遷,流于江左。北魏南征,收采其音樂、伎人及江南吳歌、西曲等,總稱為「清商樂」。也稱為〈清商〉、〈清樂〉。
《漢語大詞典》:正聲伎(正聲伎)
指清商三調,包括平調、清調、瑟調。即宮調、商調、角調。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十一年:“戊辰,遣 江州 刺史 陳顯達 鎮(zhèn) 樊城 。上慮朝野憂遑,力疾召樂府奏正聲伎。” 胡三省 注:“ 江 左以清商為正聲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