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理法  拼音:lǐ fǎ
1.義理和章法。多指寫作文章。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五。藝文》:「觀其字音韻次序,皆有理法,后世殆不以其為燕人也?!埂度辶滞馐贰返谝蝗兀骸肝恼驴傄岳矸橹?,任他風(fēng)氣變,理法總是不變。」
2.規(guī)矩和禮法?!端疂G傳》第三三回:「量劉高不才,頗識些理法?!埂都t樓夢》第九○回:「那金桂素性為人毫無閨閣理法,況且有時高興,打扮得妖調(diào)非常,自以為美,又焉知不是懷著壞心呢!」
《國語辭典》:背理法  拼音:bèi lǐ fǎ
一種邏輯上的推證法。對于一不易證明的命題,先證明其否定命題為矛盾,才肯定此命題為真的邏輯推證法。
《漢語大詞典》:理道
(1).道理;理法。 漢 徐干 中論·修本:“人心莫不有理道,至乎用之則異矣,或用乎己,或用乎人?!?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三年四月:“今陛下還宮已數(shù)日,將士直突呼叫,入至殿門,誠為不知理道?!?嚴(yán)復(fù) 《論世變之亟》:“ 中國 理道與西法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br />(2).理政之道。 唐 韓偓 《朝退書懷》詩:“孜孜莫患勞心力,富國安民理道長。”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鏐:“﹝ 錢鏐 ﹞迨於晚歲,方愛人下士,留心理道,數(shù)十年間,時甚歸美。” 宋 王讜 唐語林·夙慧:“ 開元 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
(3).指文章的義理。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宋 趙彥衛(wèi) 《云麓漫鈔》卷十:“文士輕薄不顧理道,有甚害義者?!?明 李東陽 《送畢驗(yàn)封充淮府冊封副使》詩序:“文學(xué)足以考據(jù)理道,才略足以酬應(yīng)事變?!?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 陳公 ﹞為古文學(xué),得於 桐城 姚姬傳 先生;扶植理道,寬樸博雅?!?/div>
《國語辭典》:理則(理則)  拼音:lǐ zé
1.原理規(guī)則。如:「天地萬物各有生存理則,這正是自然奧妙的所在?!?br />2.邏輯。如:「做事要合乎理則,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語辭典》:孝道  拼音:xiào dào
孝敬父母親長的精神與原則?!度龂萘x》第三六回:「如書到日,可念劬勞之恩,星夜前來,以全孝道?!埂都t樓夢》第四三回:「就是家去了看戲吃酒,也并不是二爺有意,原不過陪著父母盡孝道?!?/div>
《國語辭典》:道法  拼音:dào fǎ
1.道理、法度?!盾髯?。正名》:「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謹(jǐn)于循令矣。」
2.天道、自然?!队讓W(xué)瓊林。卷四。釋道鬼神類》:「貯乾坤于一壺,道法何其玄?!?br />3.指道家法術(shù)或教義?!毒劳ㄑ浴>矶?。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莊生行起道法,舉手照冢頂連扇數(shù)扇,水氣都盡,其土頓乾。」《醒世恒言。卷二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幾曾見你道門中闡揚(yáng)道法,普度群生,只是獨(dú)吃自痾。」
《漢語大詞典》:義法(義法)
(1).舊指合乎某種道義標(biāo)準(zhǔn)的法律。荀子·王霸:“所以為布陳於國家刑法者,則舉義法也。”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三:“若先王( 燕昭王 )之報怨雪丑,夷萬乘之 齊 ,收八百年之積,及其棄羣臣之日,餘令詔后嗣之義法。執(zhí)政任事,循法令,順庶孽,施及萌隸,皆可以教后世?!?br />(2).義理法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孔子 ﹞論史記舊聞,興于 魯 而次春秋,上記 隱 ,下至 哀 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br />(3). 桐城 派古文家亦以稱著文應(yīng)遵循的準(zhǔn)則。 清 方苞 《書〈貨殖傳〉后》:“春秋制義法,自 太史公 發(fā)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xué)之變遷》:“其墨守 桐城 文派者,亦囿於義法,未能神明變化?!?/div>
《漢語大詞典》:理喪(理喪)
治喪。后漢書·宦者傳·單超:“ 超 病……明年薨,賜東園秘器,棺中玉具,贈侯將軍印綬,使者理喪?!?br />謂理法常規(guī)淪喪。晉書·文苑傳·李充:“運(yùn)通則與時隆,理喪則與世弊矣。”
《漢語大詞典》:私理
私自創(chuàng)設(shè)的理法、規(guī)矩。管子·法禁:“君之置其儀也不一,則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是以人用其私,廢上之制而道其所聞?!?/div>
《漢語大詞典》:五旌
指 印度 古因明學(xué)(即邏輯學(xué))的五段推理法,后為新學(xué)三段推理法所代替。 章炳麟 《訄書·正名雜義》:“夫三段之條,五旌之教,是有專家,不得采摭?!?/div>
《漢語大詞典》:情紀(jì)(情紀(jì))
情理法紀(jì)。宋書·鄭鮮之傳:“先是, 兗州 刺史 滕恬 為 丁零 翟遼 所沒,尸喪不反, 恬 子 羨 仕宦不廢。議者嫌之。 桓玄 在 荊州 ,使羣僚博議, 鮮之 議曰:‘……見議者弘通情紀(jì),每傍中庸,又云若許譏 滕 ,則恐亡身致命之仕,以此而不盡?!?/div>
《國語辭典》:交通規(guī)則(交通規(guī)則)  拼音:jiāo tōng guī zé
泛指道路交通的管理法規(guī)與措施,以維護(hù)交通安全或便利交通行政之管理,多由政府明令制定。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guī)則》。
《國語辭典》:虞犯少年  拼音:yú fàn shào nián
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三條第二項內(nèi)容而有觸犯刑罰令之虞犯少年而言。
事理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事理無礙法界之略。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有事法界理法界:
一、事法界 現(xiàn)象界之萬有諸法,曰事法界。
二、理法界 事法界中,事事物物諸法之元,則即能造能生,而周遍于所造萬有之地、水、火、風(fēng)、空、識之六大,曰理法界。
理法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二法身之一。就三身中之法身而分理智之二,所證之理體為理法身,能證之智慧為智法身。依新譯家則理法身者無為而本有,智法身者有為而新成。依舊譯家則理智皆為無為,法性本有寂照之二用,以寂之義為理法身,取照之義為智法身。最勝王經(jīng)二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二法身之一。(參見:二法身)
【三藏法數(shù)】
理即性德也。謂性凈明體,本來離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諸佛眾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二法身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種種。(參見:法身)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五種(一)金光明經(jīng)所說。一理法身,本覺之理性,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無明隱沒,在諸佛為始覺之智顯現(xiàn)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覺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覺之智究滿,與本覺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經(jīng)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梗ㄈ缛缯咂降戎x)。(二)菩薩瓔珞經(jīng)所說。一果極法身,即法性法身也。二應(yīng)化法身,即方便法身也。瓔珞經(jīng)下曰:「有二法身:一果極法身,二應(yīng)化法身。其應(yīng)化法身如影隨形,以果身常故應(yīng)身亦常?!梗ㄈ┉嬬蠼?jīng)所說。一自性法身,即前之真身也。二應(yīng)化法身,即前之應(yīng)身也,以應(yīng)化而名法身者,全攬法身為應(yīng)化也。是依理事不二之大乘實(shí)相。瓔珞經(jīng)上曰:「從初地至后一地,有果報神變二種法身:一法性身,二應(yīng)化法身?!梗ㄋ模饮[所立。一法性法身,證得法性理體之佛之真身也,攝于三身中之法身報身中。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示現(xiàn)眾生化益方便之佛之應(yīng)化身也。此二法身即真應(yīng)之二身,法性生身之二身也。論注下曰:「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梗ㄎ澹┰账ⅰR焕矸ㄉ?,如來所證之真理也。二事法身,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法也,是大小二乘相對之二法身也。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法身亦二:一理法身,即所證理顯。二事法身,即五分德圓?!?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金光明經(jīng)所說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諸佛與眾生同具的本覺理性,在眾生為無明所隱沒,在諸佛則為始覺之智而顯現(xiàn);智法身者,始覺之智究竟,與本覺之理契合。2。菩薩瓔珞經(jīng)所說的果極法身和應(yīng)化法身。果極法身就是法性法身;應(yīng)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瓔珞經(jīng)所說的自性法身與應(yīng)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應(yīng)化法身就是應(yīng)身。4。曇鸞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體之佛的真身,攝在三身中之法身與報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現(xiàn)的種種方便化益眾生的應(yīng)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來所證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
〔一、理法身〕,理即性德也。謂性凈明體,本來離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諸佛眾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二、智法身〕,智即修德也。謂究竟始覺之智,契合清凈本覺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智所現(xiàn)故,是名智法身。
【三藏法數(shù)】
(出無著論)
〔一、智相法身〕,謂具足智慧,方能演說諸法,是則說法為智慧之相,由此智相,得至法身住處,故名智相法身。
〔二、福相法身〕,謂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故金剛經(jīng)云: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由此福相,得至法身住處,故名福相法身。(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碼瑙、赤真珠也。)
【三藏法數(shù)】
(出起信論疏)
〔一、言說法身〕,謂法身無相,本離言說,雖離言說,非言莫顯,故名言說法身。
〔二、證得法身〕,謂法身體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顯,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覺之心,契于本覺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覺;是名證得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