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詞典 2分類詞匯 7
《國(guó)語辭典》:秦腔  拼音:qín qiāng
1.一種流行于西北各省區(qū)的板腔體劇種。在同州梆子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而成為秦腔。也稱為「陜西梆子」。
2.北方梆子的統(tǒng)稱。
《漢語大詞典》:西秦腔
古代戲曲劇種名。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陜西 、 甘肅 一帶。 清 乾隆 間一度在 北京 盛行。有人認(rèn)為就是秦腔,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 廣東 的西秦戲,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為主,月琴副之,不用笙笛。
《國(guó)語辭典》:陜西梆子(陜西梆子)  拼音:shǎn xī bāng zi
秦腔的別名。參見「秦腔」條。
分類:秦腔
《國(guó)語辭典》:亂彈(亂彈)  拼音:luàn tán
1.清代中葉對(duì)當(dāng)時(shí)興起的各種地方戲曲的泛稱,寓有貶意。以多種樂器合奏,紛雜囂亂。劇詞和音樂通俗易解,受眾多人民的喜愛。清。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卷五。新城北錄下》:「兩淮鹽務(wù)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diào),統(tǒng)謂之亂彈?!挂卜Q為「花部」。
2.梆子腔系統(tǒng)的戲曲。明至清初,陜西地方戲梆子腔(秦腔)因用彈拔樂器伴奏,而被稱為「亂彈」。清。劉獻(xiàn)廷《廣陽雜記》卷三:「秦優(yōu)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br />3.臺(tái)灣北管戲職業(yè)戲班的俗稱。參見「北管戲」條。
《漢語大詞典》:踏謠(踏謡)
(1).猶踏歌。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詩:“輕裙利屣列名倡,春風(fēng)踏謡能斷腸?!眳⒁姟?踏謡娘 ”。
(2).弋陽、秦腔中男子扮演的小旦。 清 李聲振 《百戲竹枝詞·踏謠》序:“﹝踏謡:﹞俗名假纖足小旦,屐以弓鞋,覆以裙袴,工者行步自然,不異婦人也。弋陽、秦腔,恒以此示媚?!?/div>
《漢語大詞典》:踏謠娘(踏謡娘)
南北朝 及 唐 代散樂。舊唐書·音樂志二:“《踏搖娘》,生於 隋 末。 隋 末 河內(nèi) 有人貌惡而嗜酒,常自號(hào)郎中,醉歸必毆其妻。其妻美色善歌,為怨苦之辭。 河朔 演其曲而被之絃管,因?qū)懫淦拗荨F薇V,每搖頓其身,故號(hào)《踏搖娘》。近代優(yōu)人頗改其制度,非舊旨也?!?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托名》:“《隋唐嘉話》云: 隋 末, 河閒 有人使酒,自號(hào)郎中,醉必歐其妻,其妻美而善歌,好事者呼為《踏搖娘》。今轉(zhuǎn)為《踏容娘》也?!?/div>
分類:散樂
《漢語大詞典》:遮辯(遮辯)
掩飾辯護(hù)。秦腔《游龜山》第八場(chǎng):“幾句話問的我無言遮辯,羞答答低下頭不敢多言?!?/div>
《國(guó)語辭典》:同州梆子  拼音:tóng zhōu bāng zi
戲曲劇種之一。為秦腔的支派,主要流行于陜西同州一帶,因此也稱為「東部秦腔」、「東路梆子」。起源于明代,以二弦為伴奏樂器,音調(diào)特別高亢。
《漢語大詞典》:海票
舊時(shí)官府捕人的證件。猶今逮捕證。秦腔《游龜山》第六場(chǎng):“這有何說,即出海票,捉拿奴才到案?!鼻厍?span id="t2xeh22" class="book">《游龜山》第六場(chǎng):“著房里速出海票一張,即差捕快二班去到 龜山 捉拿你家少爺?shù)桨?。?/div>
《國(guó)語辭典》:山東梆子(山東梆子)  拼音:shān dōng bāng zi
流行于山東一帶與河南、河北部分地區(qū)的劇種。據(jù)說是秦腔或晉劇傳入山東后所形成。至今已有三百馀年歷史,以梆子腔演唱。伴奏樂器最早使用二弦、三弦,后改用板胡、二胡。戲曲劇目有四百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