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維基
陳經(jīng)邦(1537年—1615年),字公望,號肅庵,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民籍。福建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二甲第七名進士。戶部觀政,選庶吉士,隆慶元年(1567年)三月授翰林院編修,二年九月丁憂。明神宗在東宮時,充講讀官。神宗御極日,升修撰,萬歷元年(1573年)六月升左中允,八月主考順天府鄉(xiāng)試,四年十二月升左諭德兼侍讀,五年八月升俸一級,閏八月給假省親,隨即丁憂。八年閏四月復(fù)除原官,九年十一月升侍讀學(xué)士,掌翰林院事,復(fù)充經(jīng)筵,每進講,條析敷陳,吐音洪亮,神宗改容聽之,呼為白面先生而不名。親書「責(zé)難陳善」四大字賜之。時當(dāng)秋試,經(jīng)邦于例宜典南畿,以張居正子在南雍,辭不往。居正奪情,京僚皆希旨疏留,經(jīng)邦獨否,以此銜之,數(shù)年不遷。居正卒,十年七月始擢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xué)士,九月加太子賓客,十二月升吏部左侍郎、兼官如故,十一年四月掌詹事府事,六月教習(xí)庶吉士,十月晉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會壽宮役興,臺省異議,經(jīng)邦奉命覆視,不盡如輔臣指嗾,言官論之,十二年十月遂乞歸。
齊一經(jīng)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齊一經(jīng)(1539年—?),字訓(xùn)汝,山東萊州府平度州濰縣人,民籍。山東鄉(xiāng)試第四十八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二百七十四名,三甲第二百零九名進士。宰交城,五年七月考選,擢戶科給事中,歷禮科左、吏科左,奏彈不避權(quán)貴,神宗嘉其鯁直,嘗書之御屏曰:齊一經(jīng)強口強舌。出守德安府,十四年正月升浙江副使,改河南副使,十六年十二月升至山西分守河?xùn)|左參政,卒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天卿。萬歷十三年舉人,署丹徒教諭,遷江西瑞州府通判,時稅監(jiān)中官議采木,大經(jīng)上疏直言利害,乃止。尋以病歸,再起為惠州通判,轉(zhuǎn)崇府審理正,告歸。有《澤國農(nóng)書》。
劉九經(jīng)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劉九經(jīng),字紹周,陜西郿縣人。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順天府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進士,授直隸邢臺縣知縣,行取山東道御史。因言事謫知事,謝歸。
張經(jīng)世 朝代: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興德人。字兼善。號沙村。
陸經(jīng)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陸經(jīng)(1552年—?),字載道,號誠庵,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民籍。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三十三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五十五名,登三甲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大理寺觀政。
陳經(jīng)濟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陳經(jīng)濟(1554年—1613年?),字獻明,號弘宇,河南開封府禹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萬歷庚辰進士,歷任知縣、主事等職,升浙江嚴州府、湖州府知府,政績卓著,擢為浙江副使、湖廣參政,因事降職。后來復(fù)官,調(diào)四川,官終兵備副使。陳經(jīng)濟生性淡泊沉毅,不茍言笑。于萬歷元年(1573年)中式癸酉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三十五名舉人。萬歷八年(1580年)登庚辰科會試第162名,三甲六十六名進士。初授陜西咸寧縣(今屬西安市長安區(qū))知縣,萬歷十三年(1585年),補山西猗氏縣知縣。升南京戶部主事,期間曾任職淮關(guān)。歷升南京戶部員外郎、郎中。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外放浙江嚴州府知府,次年改湖州府知府。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遷本省副使,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升湖廣布政使司參政。因事罷歸。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起補四川按察司僉事,萬歷四十年(1612年),升四川按察司副使,整飭威茂兵備。卒。

人物簡介

維基
于天經(jīng)(1555年—?),字克孝,號敘吾,山東東昌府冠縣人,民籍。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山東鄉(xiāng)試六十九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登丙戌科會試第三百六名,第三甲第三十二名進士。戶部觀政,授山西陽曲縣知縣。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八一
陳經(jīng)翰,番禺人。明神宗萬歷時官參將。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美中,號經(jīng)峪。申時行子。萬歷間舉人,授贛州府推官,斷獄多所平反。累遷貴州按察司副使,巡思石道,筑垣練兵,境內(nèi)以寧。官至廣西參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元常。萬歷時棄舉子業(yè),隱居山林。工詩。有《叢桂軒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常,常熟人。有叢桂軒集。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八二
趙崇經(jīng),新會人。應(yīng)元父。明神宗萬歷時人,以子贈承德郎、工部主事。事見清道光《新會縣志》卷六。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德明(1557年—?),字子經(jīng),號毅宇,浙江溫州府樂清縣民籍永嘉縣人。丙子鄉(xiāng)試六十八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三百十八名,登二甲第五十七名進士。刑部觀政,歷官寧國府知府,升廣東按察司副使,三十三年九月升本省右參政。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崇仁裴氏子。初產(chǎn)難。祖父誦金剛經(jīng)得娩。故名。九歲入鄉(xiāng)校。便問。浩然之氣。是個甚么。授書師異之。及長讀金剛經(jīng)?;腥襞f習(xí)。即依廩山忠出家。久而辭去。禁足峨峰。因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疑滯莫決。一日力推巨石。豁然大悟。述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guān)。趨呈廩山。山印為法器。自是剃染納具。勞形苦骨。影不出山者二十四載。萬歷甲午。住寶方。有僧問師住此山。曾見何人。師曰總未行腳。僧曰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師善其言。遂荷錫遠游法門老宿無不推譽。頃入五臺。參瑞峰問趙州。師乞頌。峰曰。知是般事便休。師作禮呈頌曰。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鑒??v智難量。到家不上長安路。一任風(fēng)花雪月?lián)P。峰深肯師語。妙葉洞宗。而師亦以紹續(xù)洞宗自任。未幾返。錫寶方。晚主董巖壽昌二剎。上堂云。云弗依山。山弗云。心無染境。境無心。云山清凈如心境。一道虛明爍太清。然雖如是抽筋不動皮。換骨不見血。筋骨一齊空。游行不倒趹。達磨大士解滅而不解生。釋迦老人。解生而不解滅。要知生滅不相干。除是當(dāng)年乾屎橛。萬歷丁巳冬。師自田中歸。語大眾曰。吾從茲不復(fù)砌石矣。眾愕然。明春三日。示微恙。至十七日。作舉火偈。命侍者唱偈。復(fù)書曰。今日分明指示。擲筆端坐而化。阇維頂骨。諸牙不壞。藏于本寺。建窣堵波。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經(jīng)。號無明。撫州崇仁裴氏子。形儀蒼古。天性澹然。無所好。九歲入鄉(xiāng)校。忽然若無意于人間世者。十七遂棄筆硯??挥星蟮乐?。偶入居士舍。見案頭金剛經(jīng)。閱之輒終卷。忻然若獲故物。繇是斷葷酒。決定出家。依廩山忠禪師。執(zhí)侍三年。凡聞所教。不違如愚。因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師罔措。疑情頓發(fā)。后于峨眉住靜。因推石而悟。始落發(fā)受具。住山二十四年。時邑之寶方。宋寶禪師故剎也。師居之。實萬歷甲午歲。師年四十有七矣。有僧問師曰。長老住此。曾見何人。師曰。從未行腳。僧師。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師善其言。遂棄寺而參方。足跡遍南北。紫柏尊者。深器重之。一時法門大老。相與酬酢。無不推譽。最后見五臺瑞峰和尚。契證底蘊。開法于壽昌。衲子麇至。壽昌。實西竺來公所創(chuàng)。師與來。同鄉(xiāng)同姓。人以師為來后身云。師之住壽昌也。不扳外援。不發(fā)化主。安道信緣。年迨七十。尚混勞侶。率眾開田。必先出后歸。四十年如一日。歲入可供三百眾。故生平。佛法未離钁頭邊也。雖邊幅不修。而形儀端肅。嚴霜煦日。不怒而威。未嘗輕意許可一人。故海內(nèi)高其風(fēng)。并無一言的據(jù)借為口實者。其慎密如此。丁巳臘月。師自田中歸。語眾曰。吾自此不復(fù)砌石矣。手書遍辭。遠近道侶。勉以叩己真參。至次年正月十有七日。端坐而逝。茶毗。心與頂骨牙齒不壞。于本寺建塔藏之。師生于嘉靖戊申。世壽七十一。僧臘五十有奇。憨山清謂。師峻節(jié)孤風(fēng)。誠足以起末俗。至其精進忍力。當(dāng)求之于古人。雖影不出山。而聲光遠及。豈非尸居而龍現(xiàn)。淵嘿而雷聲者耶。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四
禪師。名慧經(jīng)。字無明。撫州仁和裴氏子也。九歲。誦孔孟章句。即究其義。每問。浩然之氣。是個甚么?;蛴行φ??;蛴杏犝?。公皆一舉手而去之。遂潛心內(nèi)典。如獲故物。年二十一。父事廩山忠老宿。求忠斬發(fā)。忠曰。著急作么。待汝瞥地。我為汝師。公乃刻志苦行三載。因見雙林頌有省。輒遁跡峨峰。又三載。讀傳燈。至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又深疑之。因力撼巨石。得達其旨。乃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guān)。趨呈于忠。忠笑曰。吾不汝欺。為公圓頂。時年二十有七。復(fù)還舊隱。不下山者二十四載。遠近賢之。萬歷甲午。出住寶方有道者過訪曰。師住此山。曾見何人。公曰??偽葱心_。曰。寧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公敬諾。即杖笠觀方。諸尊宿皆珍譽之。登五臺參瑞峰和尚。峰出笑巖禪師之門。公請曰。某甲。于古德機緣。不盡馀疑。旦雖遍歷門墻。如窺羅縠之月。乞慈垂憫下剖愚蒙。語畢。慇勤作禮。峰嘆曰。善哉上座。以英偉之姿。銳于入道。而胸中尚有芥蒂耶。如不棄山野。試舉將來。公曰。臨濟道。佛法無多子。畢竟是個甚么。曰。向道佛法無多子。又是個甚么。公曰。玄沙謂靈云未徹。那里是它未徹處。曰。大是玄沙未徹。公曰。趙州勘破婆子。未審。甚處遭他勘破。曰。卻是婆子勘破趙州。公釋然。再拜謝之。復(fù)獻頌曰。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見??v智難量。到家不上長安道。一任風(fēng)花雪月?lián)P。峰。深肯公語葉洞上宗旨。而公亦以紹續(xù)洞宗自任。南還。初住董巖遷壽昌。中興曹洞。其時像教相尚。公獨不攀外護。嘗誡知事曰。萬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緣。每同眾耕耘。耆年不怠。學(xué)侶參尋。每將钁柄為禪杖。尊賓顧訪。且就蓑衣準(zhǔn)布袍。故有壽昌古佛之稱。益王向公。赍香修敬。公漠然不答。知事懼叢林所系。請稍循時宜。公曰。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為佛兒孫。而違佛制。是叛佛也。吾豈作叛佛之人哉。王聞而嘆曰。去圣時遙。幸遺此老。公三坐道場。殿宇禪坊。煥然鼎新。別建蘭若。二十馀所。從未只字干及檀信。檀信自歸。有引修懺佛事于山中。公重詬之曰。汝邀一時之利。開晚近流斃之端。使禪坊流為應(yīng)院。豈非巨罪之魁也。以故。公之名號所及。而古風(fēng)習(xí)習(xí)。其規(guī)繩不整。而自肅。嘗上堂曰。諸佛時常說法。不須擬議猜詳。是何法。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不論通宗透教。只貴直下承當(dāng)承當(dāng)。個甚么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蛟龍不宿死水。猛虎豈行路傍。透得者些關(guān)棙。何須愿化西方。不問先佛后祖鼻孔。一樣放光?;徊菽尽Y嚰叭f方。釋迦不肯泄破。達磨九年覆藏。峨峰不惜口業(yè)。一下為眾宣揚。且道。作么生宣揚。揮幾云。罔談彼短。靡恃己長。又曰。宗乘中事。難以措辭。大道門庭。爭容擬議。等閒垂一句。如大阿鋒離匣。逢之者。則死不移時。似涂毒鼓受槌。聞之者。則喪不旋踵。所謂妙峰峻仞。野獸難藏寶樹晶光。靈禽莫泊其用也。單趁金毛歸野窟。直追鐵額入深山。掃天下之?dāng)v搶。拂世間之孽屑。提墮坑落塹之類。揭迷封滯殼之流。其功也。使法界世界虛空界。一體同觀。佛道人道地獄道。萬法融會。雖然如是。猶未為向上事。須知更有出格在。噫。正令不行先斬首。大機一發(fā)圣賢悲。又曰。抽筋不動皮。換骨不見血。筋骨一齊空。游行不倒跌。達磨大師。解滅而不解生。釋迦老人。解生而不解滅。要知生滅不相干。除是當(dāng)年乾矢橛。萬歷丁巳臘之七日。公田務(wù)歸。顧眾曰。老僧自此不復(fù)作矣。除夕上堂曰。今年只有茲時在。請問諸人知也無。那事未曾親磕著。切須綿密作工夫。越三日告寂。眾悲惶不已。公復(fù)展目。說偈慰之。為留旬馀。裁書遍辭鄰壁道俗。更自作偈。令侍僧舉火。至十七日。晨起盥漱拭身曰。不必再浴矣。乃大書今日分明。指示。擲筆而逝。其年七十有一。依命阇維。侍僧。宣公所遺之偈曰。無量劫來秖者個。今日依然又者個。復(fù)將者個了那個。者個那個同安樂。 火光忽成五色。諸牙頂髻不壞。就寢堂建塔藏之。其門人無異來。已開化博山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
釋慧經(jīng),字無明,姓裴氏,崇仁人也。初生時,母產(chǎn)難,祖父誦《金剛經(jīng)》遂得娩 ,因名經(jīng)。經(jīng)生而聰穎,儀形蒼古,若逸鶴凌空,天性澹然,無他嗜好。九歲入鄉(xiāng)校,便問:“浩然之氣何如?”塾帥異之。年十七,棄帖括,慨然有向道之志。及冠,偶入居士舍,見案頭《金剛經(jīng)》,閱之輒終卷,欣然若獲故物,即與居士言其意,居士奇之。由是,不茹葷酒,決志出世,父母亦聽之。蘊空中禪師說法于廩山,往依之,執(zhí)侍三載,凡聞所教不違如愚,獨于《金剛經(jīng)》四句偈頗疑之。他日,偶見傅大士頌云,“若論四句偈,應(yīng)當(dāng)不離身?!辈挥X灑然,因述偈有“遍界放光明”之句。以是,知為夙習(xí)般若重發(fā)也。時年二十有四,又嘗閱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別傳之旨,至于五宗差別竊疑之,迷悶數(shù)月,若無聞見,時以為癡,久之有省。由是,切志參究,遂辭廩山,欲隱遁,乃訪峨峰,見其林壑幽邃,誅茅以居,不明大事,誓不空返。居三歲,人無知者,因閱《傳鐙》,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經(jīng)罔措,疑情頓發(fā),日夜提撕,至忘寢食。一日,因移石,堅不可舉,極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guān)。”因呈廩山,山亦知為法器。經(jīng)軀體孱弱,若不勝衣,及住山,極力砥礪,躬自耕作,鑿石墾田,不憚勤苦,每聞空山吅叫若物憑之,乃夜獨山行,居不閉戶,誦讀如恒。年二十有七,猶未薙發(fā),人或勸之,曰:“待具僧相乃爾?!敝潦?,始染剃受具,自是以往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邑之寶方,乃宋寶禪師故剎也,請經(jīng)重興,始應(yīng)命。先之廩山掃師塔,而后往,有“倏然三十載,忘郤來時道”之句,時年五十有一,萬歷戊戌歲也。既住寶方,益增精進,凡作務(wù)必以身先,形枯骨立,不厭其勞。不數(shù)年百堵維新,四方衲子聞風(fēng)而至。然久住山中,未得行腳,終隘見聞,乃荷錫遠游,過南海,訪云棲。復(fù)之中原,入少林禮祖塔,問西來單傳之旨。尋往京都謁達觀,深器重之。入五臺參端峰,峰門庭孤峻,一見而契,乃請益數(shù)則,乞其指示,若臨濟道佛法無多子,玄沙謂靈云未徹,趙州云臺山為汝看破之類,遂相印許,峰返詰之,經(jīng)答以頌,語詳《別錄》。最后趙州頌云:“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鑒,縱智難量。到家不上長安路,一任風(fēng)花雪月?lián)P?!狈鍨槭卓?。觀經(jīng)語,忌十成,機貴回互。知洞上宗,由此必振,而經(jīng)亦倦游矣。乃返錫寶山,開堂說法,以博山來為首座,師資雅合,激揚宗旨,遐邇向風(fēng),來者益眾。戊申,邑之壽昌為西竺禪師所創(chuàng),久頹,眾請經(jīng)居之。舊傳有讖,經(jīng)與竺同鄉(xiāng)、同姓,以經(jīng)為竺再來云。經(jīng)住壽昌不攀外援,隨緣任用,數(shù)年之間,所費萬計,道場莊嚴,煥然鉅麗。叢林所宜,纖悉畢具。雖千指圍繞,而隨機善誘,各得其宜。每遇病僧,親調(diào)藥餌,不澤凈穢,必盡心力而為之,胸次浩然,耳目若無睹聞。年已七旬,猶溷跡勞侶,耕鑿不息。嘗先出后歸,以身作則,故三剎歲入可供三百眾。四十馀年曾無一息自安,雖臨廣眾,未嘗以師道自居。至于應(yīng)酬,偈誦法語,川流云涌,誠所謂般若光明,如摩尼圓照無思而應(yīng)。益王欽其道德,深加褒美,嘗嘆曰:“去圣時遙,幸遺此老。”其見重若此。以萬歷戊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壽七十有一,臘四十馀。先是,丁巳臘月七日自田中歸,語大眾曰:“吾自此不復(fù)砌石矣?!北娿等?。除夕,上堂云:“今年只有此時在,試問諸人知也無?”至戊午正月三日示微恙,遂不食,云:“老僧非病,會當(dāng)行矣?!贝蟊姯h(huán)侍,驩若平生。七日以偈示博山,次第寫寶方、壽昌遺規(guī),并遺書遠近道俗,自作舉火偈,至期乃索筆大書:“今日分明指示?!睌S筆端坐而逝,荼毗火光五色,心燄如蓮花,其細瓣如竹葉,頂骨諸牙不壞,馀者其白如玉,重如金,文成五色。憨山為之塔銘,稱其昭然生死實踐,可知洵不虛矣。
解經(jīng)雅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解經(jīng)雅,字岱瀛,陜西西安府韓城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中辛丑科進士,授汝寧府推官,執(zhí)法不避權(quán)貴。外艱歸,起補汾州府,召吏科給事中,有六事十苦十失疏,以不阿為時忌,遷山東按察副使,參楚藩,尋遷山東觀察使,卒。